谈谈混响在朗诵等声音艺术中的使用原则
作者:海的那边
朗诵、唱歌和戏剧表演是很适合在语音室里进行的声音艺术表演,很多网友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都喜欢加上混响。混响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运用得当的话是可以增强表演效果的。
但是海的那边以为,目前网友在混响的应用上,有偏多和偏重的倾向。偏多是指不该用混响的场合也使用了混响,偏重是指在该用混响的时候混响开得过大。
混响是一种声音多重反射的声学现象,混响的技术特征和混响时间、延迟、等效空间尺度、衰减斜率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是,混响具有强烈的场景暗示。
因此混响虽然可以使用,但前提是不要造成对听众的情绪干扰和场景误导。这是我们在运 用混响时应该遵守的原则。
其次,实际上人通常是在室内录音说话的,这时即使不使用任何人为混响,也必然存在自然混响。而这个自然混响虽然一般听不出来,但实际上已经作用于声音和改变了声音的色泽了。
基于上述原因和原则,海的那边以为:
在语音室现场朗诵和后期录音合成制作的朗诵录音的时候,都可以不使用人为混响。如果表演者觉得声音缺乏色泽一定要加,也要明白这只是为了不让声音太“干”的目的而加,能够略为湿润一下声音就可以了。除极个别朗诵的特殊场景外,在朗诵中只要混响加到能明显听出回声的地步,混响就过大了。
我在朗读时,我倾向于不加混响。我的录音作品,除了《仙境》等个别的例外,其余全都没有加任何混响。有一次我为了调查一下网友关于混响的意见,我在录《仙境》时,曾同时在网上发了无混响和有混响两个版本,并请听众留言听后感。结果大部分的听众说无混响的那个录音更好些。这说明,听众也并不认为混响一定可以为作品加上正作用。
所以在朗诵这种表演形式下,一般而言都可以不加混响。
而在歌曲表演时,通常都可以加上混响。因为唱歌的场景联想通常是在音乐厅、山峦等具有回声反射的地方,加混响会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也和混响带来的场景暗示相吻合。但此时混响大小的控制一定要得当,不能因为该加就把混响加得毫无节制,如果加到“余音绕梁”的地步,一般来说就是加得太过了。
作为这方面的例子,您可以注意听一下制作严谨和娴熟的唱片公司出品的歌曲,虽然是歌曲,也没有一首歌曲是带着回音袅袅的大混响上市的。随处使用过大的混响可以认为是歌曲录制者不够成熟的标志。
可见,混响虽然在歌曲里可以被普遍使用,其大小仍然要控制适度。
关于戏剧表演,我认为在混响的处理上,一般可以采用歌曲表演时类似的做法和控制原则。
说到最后,海的那边提醒“混响爱好者”注意的是,由于过大的混响对你声音进行了过度夸张和“美化”,这个习惯时间保持久了,会让人产生混响依赖,从而可能导致自己的声音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