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 意识流

刚看完松隆子的《告白》,又是意识流的电影,音乐很美很冷,画面充斥的是残酷而血腥的美丽。不禁让人联想起岩井俊二当年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及法国电影《迷幻公园》。中岛哲也大概可以成为我既岩井俊二之后又一热爱的导演了吧。除了那残酷的画面感,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他对配乐恰如其分的安排和品位也让我为之赞叹不已。

09年大专的毕业论我写的就是法国的意识流电影来着。突然很有感触,把它翻出来重新阅览了一遍。虽然当初老师的评定是及格,但自己却很是喜欢自己的论文。因为我深信一件事情,就是大专评定作文的老师根本不懂艺术,或者说一个连意识流都不知为何物的老师,一个在课上曾说安妮宝贝、亦舒还有张爱玲的文章是垃圾的老师根本看不懂我的文章!!!

可我依旧相信广阔天地之外的大同。所以借着看完《告白》的契机,把曾经所写的毕业论文贴在自己的博客上。

以上。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的表现手法被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普遍采用。同时它也是当代法国电影里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和流派。受到了许多法国导演的青睐。但是它又往往使人感到突兀离奇,晦涩难懂。

为了领会法国影片的真谛,读懂法国电影里的“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我对意识流的产生、发展做了一系列探究。通过对它的了解和一些例子,试图理解为何艺术家的导演们乃至世界的艺术家都会如此痴迷于它。

关键词 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法国电影

Résumé
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 意识流

Le courant deconscience a été beaucoup adopté dans la littérature occidentale duXXe siècle comme une façon d’écriture. Celui-là s’estprésenté souvent dans toutes les écoles de la littérature moderne.En même temps, il est aussi utilisé dans les cinémas françaiscontemporains comme un moyen de tournage des films. De nombreuxréalisateurs français l’apprécient beaucoup. Mais trop souvent, lecourant de consceience est inattendu, bizarre et un peu obscurepour les lecteurs et les spectateurs.

Afin decomprendre le vrai sens des films français, qui se servent ducourant de conscience, je me suis consacré à étudier les raisons desa naissance et son développement . Les connaissances et quelquesexemples peuvent nous permettre d’ comprendre pourquoi lesréalisateurs du cinéma, les artistes dans le monde sont fasciné parson utilisation.

Mots-clésCourant deconscienceLes films français

绪论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一词的契机是因为法国电影《迷幻公园》(《PARANOIDPARK》)的一张海报。眼含泪水,带着迷茫而无助表情的英俊少年。模糊的而具有断层拼合感的镜头,将这略显脆弱的无助表情无限的放大,直至它深植到每个观者的心中,有一种揪心感,让人毫无意识的沦陷,从而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的最初,其实自己并未明白导演的意图,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于是上网去搜了一下,希望能从网友处获得灵感,但他们都和我一样的迷茫。只是当中有一位网友提到了“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

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是一种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流派!自己之前看过的《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与《广岛之恋》(《HiroshimaMonAmour》)也是这样的法国电影。空间与时间的错位,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以及看似毫无章法可言的平淡情节……突然之间,觉得法国这样一个深受文艺复兴浸染的国度,似乎盛产这样抽象前卫,深奥难懂却又无比美丽的电影。

而出于对《迷幻公园》(《PARANOIDPARK》)的海报或是影片本身的某种潜在的迷恋,以及对“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一词的好奇,使得我强烈的希望能够领会影片的真谛,读懂法国电影里的“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为此做了以下这个有关于《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的探究。

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

Courant De Conscience Dans Le FilmFrançais

一、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的由来

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的提出

1984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表了《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其中论述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由此“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的概念被提出。

威廉·詹姆斯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产生。

“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这的确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专业术语,因为不管是"意识"这个词还是"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一个具有双重比喻意义的修辞。

而威廉·詹姆斯所强调的它的“超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及“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我的确在法国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可以称之为对这样的“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所做出诠释的东西。

我最喜爱的法国作家之一,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在1959年被--法国著名导演阿伦·雷乃(AlainResnais)搬上大荧幕的被称作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的《广岛之恋》(《HiroshimaMon Amour》)中就曾有过多处这样的意识“闪回”镜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刚开场后的一段。

早晨的旅馆里,女演员从阳台回到房间后,看见日本工程师还在床上睡着,他的一只手在睡梦中蠕动。接着下面一个镜头,马上就是她曾经深爱的那个德国士兵躺在地上,在临死前一只手痉挛的景象。

这两个镜头的突然转换和连接,表明现在和过去的情景同时出现在了女演员的脑海里了。从而做到了“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的不可分割”!

(二)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产生的原因

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文学产生的惟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

这就好比很多时候人的肉眼往往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有时它甚至如同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缥缈。所以眼睛可以告诉你真实也可以隐瞒你真实,它是可以欺骗你的。有些事物我们不能光凭眼睛去看,还要用心感受和领会。就比如说一个经常面带笑容,对谁都只是笑脸相迎的人,他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快乐的人。也并不代表他没有任何的烦恼、忧愁和哀伤可言。又比如说一个外表如同顽石般坚强的人,他的内心又未必如此坚强。而相反的一个外表柔弱,弱不禁风的人,他的内心又未必真的是一碰即碎般的脆弱。

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主演的《晚上见》(《Àce soir 》) 里导演劳里·达斯里乌(Laure Duthilleul)在拍摄本片时便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用死亡来表现生命,以生者来思考生命失去的意义,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短短四天里,并且始终以奈丽的角度来拍摄影片。而自始至终奈丽的丈夫曼纽的尸体一直出现在镜头里,这种巨大的压力与暗示,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非常有震撼力,虽然那多少让影片显得有些残忍。但如此千篇一律的镜头感,不带任何感情,所有的情感只能靠观者的直觉来判断,而并非理性的分析。

二、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受青睐的原因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力比多)。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主张,才会使得“对人性的某种释放”一直成为多年来文化艺术等领域无法摒弃的,持续不断的追求着的主题之一。

在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的旧版自序里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这样的论述,安妮说“写作的本质是为了释放出人性。或者更敏锐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涵义。要写简洁而有灵魂的作品。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抵达读者的灵魂。同样也抵达到我自己的灵魂。”

这里的灵魂现在想来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人的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又何可称之为人呢?没有意识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般了!而意识流的作品正是作者与观者的一种意识之间的互动。灵魂的互动,心灵的碰撞。意识成为了一种媒介,使得作者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这样的作品往往能使观者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被作品的某种东西吸引着前进,就如同在一条奔腾着的“意识”河流中一同漂流而行。从一个坐看剧情的观者,变成了一个“意识”一起流动的同行者。

这就是为何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的文字或是电影可以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某个柔弱面,让人感到有被刺痛、被抚慰、被治愈等感受。是真正能让人内心感到温存的文字和电影。

这也难怪历来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著称世界的法国电影会对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青睐有加了!

三、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的特征

(一)基本表现

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的表现手法被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普遍采用。

在意识流作家看来,随着现代心理学科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只注重对外环境、人物行为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而忽略了对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生活的描绘;在小说中,采取由作家出面复述,介绍和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不充分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打破框框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开拓对人物意识流,潜意识的表现领域,创作了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法。诸如在结构上打破时空观念和顺序,情节主要依据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发展;在描写上采用不连贯的跳跃的自由联想,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种种象征手段来真实显示人物意识流的轨迹。在写法上,主张作者应当避免直接出面评头论足或说教宣传,而应当通过意识流的与现实、梦幻相互交识流动,力图使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潜意识活动自动地、客观地展现出来。意识流手法的长处,在于扩大和深化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复杂的描绘,给人以咀嚼、想象的余地,但它往往却使人感到突兀离奇,晦涩难懂。

(二)表现论述

1、表现一

正如基本表现里所说道的:

“结构上打破时空观念和顺序,情节主要依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发展。”

“采用不连贯的跳跃的自由联想。”

“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种种象征手段来真实显示人物意识流的轨迹。”

这样的艺术手法的确我不止一次的在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里看到过。是从青少年时期其实就一直有接触到的,只是那时还不知道这样的作品其实都可称之为“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的产物。

文学领域,初中时所看的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高中时所看的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情人》(《L'Amant》)和《乌发碧眼》(《Lesyeux bleux,cheveuxnoirs》)……

影视领域,中国导演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情书》(《loveLetter》)、《关于莉莉周的一切》(《AllAbout Lily Chou-Chou》)、《燕尾蝶》(《Papiliomachaon》),美国导演米歇尔·冈瑞(MichelGondry)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法国导演奥利维埃·达昂(OlivierDahan)的《玫瑰人生》(《La Vie enRose》),法国导演朱利安·萧贝尔( Julian Schnabel)的《潜水钟与蝴蝶》……
不过既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法国电影里的意识流,那么其他国度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当然就不扩展了,还是转会我们的“法国电影里的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吧!以上只是一种举例,意在表现出我的惊叹,惊叹原来自己其实已经在不知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为何物的情况下看过N多这样类型的作品了!

2、表现二

又如基本表现里所说的:

“主张作者应当避免直接出面评头论足或说教宣传,而应当通过意识流的与现实、梦幻相互交识流动,力图使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潜意识活动自动地、客观地展现出来。”

“扩大和深化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复杂的描绘,给人以咀嚼、想像的余地。”

那么也就是,与其说《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的导演格斯·范·桑特(GusVan Sant)想要传达何种思想,倒不如说桑特导演想要通过画面和时空错位的紊乱情节表达什么。

他只是想通过一部电影来表达出一个少年在“误杀”之后,内心的迷茫、恐惧、彷徨以及无助吧。

意识流的电影,没有所谓的错与对,一切都只能通过观者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来评判。而不一样的个体,所感受出的和评判的内容也是千姿百态的。

所以我们无法说这个男孩是应该自首还是终生守口如瓶。究竟哪个才是对的,哪个又应该是电影的结局。我们只是能从桑特(Sant)导演拍摄的画面和情节中去感受男孩内心的无助以及煎熬。

而影片中男孩持续在写的那封信,以及最后信的烧毁,也只是一种倾诉和发泄以及一种倾诉和发泄的完成而已。仅仅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或是发泄方式而已。

四、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的象征性

电影《迷幻公园》(《PARANOIDPARK》)中,许多美丽而略带梦幻的镜头,至今想来都是清晰记得的。

日光照耀下的Paranoid Park。抖动着的模糊镜头。阳光打在镜头上所折射出的七彩光点。滑着滑板的少年们……

绿色的麦田,一直延伸到海边。海与天又连成了一片,互相映照交融。行走于其中的少年……

泛着蓝紫色光韵的学校走廊,单肩背包,反戴着鸭舌帽,一再的回头张望的惶恐少年……

……

这些如梦般美丽的镜头,都是有着各自的之于电影本身或是人物本身的象征意义,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某种影射。

特别是那片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麦田,连伸至海的麦田。曾不止一次的让我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很巧的是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都同为是叙述迷失少年的故事的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年少的霍尔顿偷偷回到家对自己年幼的妹妹菲芘诉说了自己以后的理想是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一开场,便是身穿白色衬衣的莲见,站在绿色麦田中央,手拿CD唱机,低头听着Lily Chou-Chou的音乐……

而在影片最后,在Lily Chou-Chou的演唱会结束后,挤在人群中的莲见用刀杀害了星野。那个因为家庭的破裂而性情大变的迷失少年。那个曾是他最好的朋友的少年。可莲见和《迷幻公园》(《PARANOIDPARK》)中的亚力斯一样,在影片的最后都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的这个“秘密”,这个发生在夜晚的“秘密”。

麦田,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的笔下开始,就成了“迷失”的象征,又或是说“迷失少年”内心的写照的象征。是一种隐匿在电影中的场景影射。

《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中,洗完澡的亚里斯躺在床上冥想的一段所呈

现的是这样的场景。

日光照耀下的Paranoid Park。巨大回旋式滑行隧道。滑着滑板的少年们。其中一个身

穿白色T恤,滑着滑板的少年不停地朝着回旋隧道的出口处滑去。可不知怎的无论如何也滑不出去,不管哪一头都有巨大的交叉铁栏围住,像是监狱的牢房般。而隧道之外的人们也只是自顾自的朝里张望,有人甚至拿起了望远镜。

回旋式隧道里的阴暗与隧道之外,日光的耀眼明媚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这又恰好的刻画出了少年的内心急需找到一个出口。而此时他的内心彷徨无助,充满了黑暗,不止何去何从的样子!

法国另一位导演朱利安·萧贝尔( Julian Schnabel )的《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其电影名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对电影主人公以及电影内容的直接的隐喻了——它隐喻了前《ELLE》杂志主编、记者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患"闭锁综合征"后的人生。潜水钟象征着着他的躯体受着深重的禁锢,不得释放,不能自由。而“蝴蝶”则代表着他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飞翔,畅游世界。

《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的电影是根据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用左眼所撰写的同名回忆自传书所改编的。他不能活动身体,不能说话,不能自主呼吸。在他几乎完全丧失运动机能的躯体上,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活动,这只眼睛是他清醒的意识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工具。眨眼一次代表“是”,眨眼两次代表“否”。他用这只眼睛来选择字母牌上的字母,形成单词,句子,甚至一整页的文字。无可厚非,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的确用这个书名证明了他的精神自由,思想流动。

也正因为全身瘫痪只有一只左眼可以动,连说话也不行,从而使得《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的拍摄成为了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意识流作品。

全片充斥着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一大段一大段的内心独白,时断时续的,通过他意识的流动传达给我们。其中有对幻想的抚摸,有对往事的追忆,有对现实的无助,也有对未来的绝望……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没有连贯的、跳跃着的流向了我们的面前。现实与梦幻交织着流动,当下与过去穿插着前行……使得埋藏在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内心中的潜意识一点一点的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真实而又直观,毫无保留。

以下为影片中的场景。

独自一人的空荡病房。没有开灯,唯一的亮光是窗外流泻而进的月光。无法动弹,插着辅助呼吸器的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眨动着的左眼。映入眼睛的是前方显示为午夜2点27分的白色挂钟以及旁边显示无节目状态的电视机屏幕。伴随着的是屏幕里传来的“斯————”声。

然后镜头一转,我们看到浑浊的水中,在潜水钟里身体无法动弹的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耳边传来心脏有节奏的跳动声。接着又是让唯一能动的左眼,它不停的转动。

与自己孩子们的合影。儿子的笑脸。转动着的镜头,一个人的背影。又是家庭的照片。儿子出生时的照片。画面再次切回水中被束缚于潜水钟里的自己。墙上的许多写真。童话故事册里的插画。转动着的左眼。潜水钟里自己惶恐的脸孔。岩石的崩塌,与此同时心脏有节奏的“咚咚咚”转化成了柔美的钢琴曲。这之后,曲声依旧,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开始了他的内心旁白。

“今天对于我来说像是做一个小调查。以前我很爱我的妻子。我还是很不幸的,我的幸福已经飞走了。我就只能跑,不知道结果。我知道我能赢的。我感到很痛苦。”

我们眼前的画面依旧是岩石的崩塌,不间断的岩石的崩塌。

就在这短短的2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眼前掠过太多的不在同一时空和时间里的东西。所有的事物回旋、重叠,有真实也有虚幻。而每一个我们所看到的细节和画面都有着它各自的象征性。

导演朱利安·萧贝尔( Julian Schnabel )的意图明显的不假思索。他将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的内心,通过我们的眼睛以及耳朵,完完全全的传达给了我们。如果你笨的看不懂这些从你眼前闪过的镜头的象征意义,那么通过让·多米尼克(Jean-DominiqueBauby)的内心旁白叙述,你也可以明白他内心的痛苦。由于自己的残疾和病痛,导致了家人远去,幸福不在。而那些往事的美好瞬间在他眼前不断的徘徊,折磨着他的内心。对着突如其来的一切,充满着惶恐的自己,似乎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同岩石般的崩塌,面目全非,迅速而沉重,让其无法招架!但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同时在这样的一份无尽的绝望中又隐含着他微小的希望。

上述我所举出的只是《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中朱利安·萧贝尔( Julian Schnabel )所描绘出的一段,整部电影中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场景。

所以《潜水钟与蝴蝶》(《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不只是一部法国的意识流电影,更是一部出色的意识流电影。而其导演朱利安·萧贝尔( Julian Schnabel )则无疑是一位出色的法国意识流导演。

而纵观法国电影界,其实诸如此类优秀的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作品还有着很多很多。例如我上文提到过的《迷幻公园》(《PARANOIDPARK》)、《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Amour》)、《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还有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 Krzysztof)的《红白蓝三部曲》、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罗伯安利可(Robert Enrico)的《老枪》(《Le Vieux fusil》)、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Jeunet)的《漫长的婚约》(《Un long dimanche de fian ailles》)等。

五、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对法国电影的影响

除了完完全全的意识流电影,法国的电影领域中还有许多的电影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和运用了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这一拍摄手法。或者更确切的说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当今的法国电影。它的这种思维流动的理念得到了许多著名法国导演的追捧和青睐。

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Christophe Barratier)的《放牛班的春天》(《LesChoristes》),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Jeunet)的《天使爱美丽》(《Amelie》),伊万·萨姆埃尔(YannSamuell)的《两小无猜》(《Jeuxd'enfants》)。这些世界著名的法国近代电影都在其中加入了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的元素,使得影片的叙述更加的绘声绘色,富有戏剧效果的同时有加强了故事的和谐性。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小无猜》(《Jeuxd'enfants》)里,穿插全片的朱利安的内心独白,相当之精彩。特别是在他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苏菲的“十年不见之约”到期之日,他去苏菲家见她之后,继续的“敢不敢(Cap ou pas cap)”游戏。那段把油门踩到最大,和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在车上的心灵独白。

追车和苏菲丈夫哚尔扎克的足球比赛场面交替进行着的同时是朱利安如同演讲诗般的抑扬顿挫的激情宣言——他热烈的肯定了他们从小玩到大的“敢不敢(Cap ou pas cap)”游戏:

“该死的苏菲,游戏又开始了!纯粹为了取乐!好啊!这比什么都好,好过麻醉药、可卡因、海洛因、大麻、印度大麻、迷幻剂,好过性、口交、性交派对、群P,好过花生上的黄油,好过卢克预言,2001年大灾难,玛丽莲、斯特劳斯菲的舞蹈,好过劳拉·克劳馥,好过吉米·亨特里格斯,阿姆斯特朗,好过圣诞老人的礼物,好过比尔·盖茨、达赖喇嘛,好过帕梅拉·安德森蠢边的胶原质,好过兰波,莫里森的迷药,好过自由、好过生活”

伴随着这段精彩独白的是同样精彩的朱莉安和警察的惊险追车场面。(另一边是哚尔扎克的球队的精彩足球赛。)然后在朱利安那激昂四射的宣言发表到顶点的时候,他迎来了和巨大集装箱卡车的盛大相撞(哚尔扎克凭借两个进球,梅开二度,为球队取得了盛大的胜利!球队和球迷情绪高涨,不停的喝彩与欢呼!) 盛大的相撞导致了猛烈的爆炸,那个玩“敢不敢”的盒子非常好远,带着爆炸后的火焰!这次的“敢不敢”就此打住!

应接不暇的画面。两边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一边以进球和球队的胜利带向顶峰,另一边则以和巨大集装箱卡车的相撞和爆炸作为一种终结……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两小无猜》(《Jeuxd'enfants》)里朱利安的那段追车时的内心独白,就恰好的诠释了这一点。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仔细想来又似乎不是那么完全没有联系!

福克纳曾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我想法国的电影导演也如福克纳所想的一样,觉得采用意识流的“内聚焦”的叙述角度,让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完全跟着人物走,以及打破时空的顺序组织结构作品,按人的意识流程安排事件的先后顺序,使得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起到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的这种属于“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的拍摄方法,才是最好的,最能客观传达作品内容的方法!虽然有时会使人感到突兀离奇,晦涩难懂,但却能扩大和深化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复杂的描绘,给人以反复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结论

“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电影经过各个时代的运用和诠释,已经渐渐成了法国电影中都或多或少会运用到的一种“意识精神流”!同时它也是法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朵美丽而有些独特的奇葩!

通过对意识流(courantdeconscience)的深入探究和学习,同时结合自身的看法认知和感受,让我对之于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courantde conscience)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但是意识流(courant deconscience)电影的文化并不是这一朝一夕的调查了解所能完完全全领悟和通晓的。它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的观看和感悟才能一点点的深入感受,欣赏到思维流动之美丽。而通过这样的领悟和感受的同时也能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法国人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的法语学习也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威廉·詹姆斯.《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A].美国 1984

[2] 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M]. 中国

[3] 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二十世纪外国文学》[M].中国

[4]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Z]. 旧版自序,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2

[5]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Z]. 南京:译林出版社

[6] 福克纳.《二十世纪外国文学》[M].中国

[7] 让·多米尼克.《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Z] [DB/CD] .法国 1997

[8] 伊万·萨姆埃尔 . 《Jeuxd'enfants》[DB/CD]. 法国 2004.5.21

[9] 杜拉斯. 《Hiroshima Mon Amour》[DB/CD] . 法国 1959

[10] 格斯·范·桑特《ParanoidPark》[DB/CD] . 法国 2007

[11] 劳里·达斯里乌 《À ce soir 》[DB/CD] . 法国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4751.html

更多阅读

历数武侠电影中的十大古装侠女(图) 古装侠女

对于华语电影而言武侠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历史渊源流长,自20 世纪 20年代便在早期武侠电影中生根发芽。从早先奇技淫巧似的打斗展示到家国恩仇里的正义化身,伴随着华语武侠电影的发展,侠女形象不断得以丰富,由此构筑了武侠电影一道独特而亮

《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读书摘要 意识流小说怎么写

《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美)罗伯特·汉弗莱著1987年09月第1版一战之后,意识流文学经历一个蔚为壮观的大潮,出现了如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等一大批接触的意识流小说大师。[①]现代小说家们并不把人的意识作为—种状态,而是作为一个一

电影中的汽车——《我愿意》 我愿意 2011 电影

《我愿意》,一步让我们找回谈恋爱时的感觉的电影,也是一部让我们欣赏缤纷多彩的汽车的电影!P1:奥迪A1 2012款,22万--28万.P2:进口车,三门四座1.4T,P3:百公路综合油耗5.5升.P4:老款捷达,不用多说了,中国的神车.P4:汗马H3,牛车.

电影中的BD,HD,DVD分别是什么意思 电影hd和bd的区别

电影中的BD,HD,DVD分别是什么意思与好友分享: 平时在我们看电影的过程中,经常遇到DVD,HD,BD,TS,TC等其余一些字符,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代表这部电影的清晰度,但是对其还不是很了解,UU大学整理的下面的文章可以为您解惑。

声明:《法国电影中的意识流 意识流》为网友逆逆逆逆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