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分别讲的是孩子的少年期和自己的青年期,孩子的青年期和自己的中年期,以及父母的老年期和兄弟姐妹的中老年期吧,其实不好分清楚哪个时期,我只是根据年龄大约分了一下。
与书出版的顺序相反,我却先读了《目送》。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我对父母的感情和对衰老的理解,因此还未读完整本书就写了一篇《如果》,记录了自己读后的感受,那是2012年的11月。
直到2014年的春节,我才得空读了《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这两本书我先读了电子版,对《孩子,你慢慢来》感触不多,虽然我也刚刚经历生养孩子的早期阶段,但对“慢慢来”还是非常认同的。从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龙应台喜欢拈花惹草,喜欢小动物,这是读《目送》后一直有的问题。让孩子慢慢来,同时也让自己放慢脚步,在大脑中记录下从眼前一闪而过却未曾引起注意的景色和事物,以便日后提取记忆时而不会惊讶(呵呵,这是在说《沉默基因》吧)。
《亲爱的安德烈》,我非常喜欢,读完电子版后我从当当订了一本纸质书,读了又读。我被龙应台的睿智深深折服,她也给18-21岁的孩子讲道理,但她讲得如此深刻;她甚至为了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而去研究Hip-hop,并 回过头来与儿子讨论;她对儿子吸烟不满,却也会将之看做他人而尊重其选择的权利。
她与儿子讨论道德与民主,讨论文化与美学,讨论教育与世界观,讨论人生与死亡。有多少父母愿意听听18岁的孩子说出他们对这些懵懂而粗浅的认识,又有多少18岁的儿女愿意听听父母自以为明了的人生真谛?多少父母羡慕他们以这种书信方式进行“亲密”交流,多少儿女又何尝不羡慕能有如此理解孩子的母亲呢?最让我深思的一篇是《给河马刷牙》,她不仅和儿子说明了她对“成功”的理解,甚至关于“选择职业”的原则,都深深影响了已经中年的我。
与《亲爱的安德烈》同时拿到手的纸质书,还有一本她的经典之作《野火集》。当年刚刚出版这本书是30年以前,而我买的也是二十年纪念版,里面有很多文人、学者对当时和现在台湾现状的评价及对此书的评论。虽然如此,我却深感此时的大陆生存环境就像是30年前的台湾,我为她唤醒沉睡的国民为公民意识而作的种种批判所触动。也许,我们也正处在那个野火就要蔓延的时刻,也真希望能出现一些像龙应台一样即勇敢热烈又坚定冷静的社会批评家出现,唤起公民丢弃守旧的“根深蒂固”,能为社会在正常与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多思考、多呐喊!
《目送》中让人感动的生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c0c9df0101ehwr.html
如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c0c9df01018s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