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北大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上 政治学基础第三版

原文地址:北大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上作者: 曾庆功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

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或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大类。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

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包括政治管理学,行政法学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做政治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

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人格研究等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研究

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参与,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

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我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共同特征在于: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从人出发,并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为核心取向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共同的特征是: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任务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学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这些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其特点是: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其二,方法体系多样。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其特点是: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其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实证性政治研究;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在于政治的实然,在现实性上,表现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合理。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首先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思想流派。其次,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再次,政治分析途经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其一,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其二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革命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

4.实践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他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鸦片战争以后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但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三民主义外衣下继续推行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极权专制的政治统治。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其一,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三,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同时,政治学的基础研究趋于深化,尤其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份量的成果。特别是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第二篇 政 治 关 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利益关系,这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第二,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第三,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利益的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是利益的基本矛盾,它构成了利益的二重性。利益的这种二重性,形成了利益关系。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 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同时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把从事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提

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日程。

3.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

4.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人的需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自己扩展的需要,人

们在对生产工具进行技术改进的同时,也在改进自己的社会联系和联系方式,产生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中,经济关系处于基础的和决定的地位,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经济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制约并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转变为利益,人的需要的主体满足也就转变成了利益的主体实现;任何利益必须在社会中形成的,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活动围绕利益展开,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有目标意义。另一方面,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手段意义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可能。

第二节 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含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而正是这一矛盾的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而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同时,利益内在的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它可以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内容的相同性;它可以是社会集体生活规则和规则认同意义上的相同性;她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围绕特定利益和利益矛盾相互达成的让步妥协性;可以说它不仅涉及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了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

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共同利益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市场主体不可能投资或供给公共产品,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

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而这种唯一性,使得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

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有些情况下,共同利益还常常对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同时,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这些价值对于相关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相等但彼此却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从而使得共同利益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再次上共同利益主要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一个侧面,他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含两个方向的矛盾:一方面,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

A.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自然的差异是指利益主体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社会的差异是指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包括劳动分工造成的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异,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差别(重要意义),人的教育差异造成的把握和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水平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造成的文化人格和认知差异,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而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差异。

B.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是横向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实际政治生活中,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通常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种形式是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的既有利益的要求,这实际是一种利益剥夺;另一种形式是两个利益主体对于某种双方均未获得的利益都有利益要求,这往往表现为一种利益竞取。

就其矛盾的程度而言,横向利益矛盾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标准,在于构成矛盾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否具有可协调性。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状态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横向利益矛盾的存在形态也不一样。

同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横向利益矛盾具有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结构中,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因此纵向利益矛盾实际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同一利益主体包含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两部分内容,也可以进一步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之间的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一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二是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A.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对于该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表现在: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的差别;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的差别;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差别;非根本意义和根本意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构成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发生矛盾的客观基础。

B.当不合理的分割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时,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发生。实际生活中,这种不合理分割或是忽视特殊利益而片面强调共同利益,或是一味追求特殊利益而损坏共同利益。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构成了纵向利益矛盾的主观基础。

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当特定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予以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当该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并且当这种利益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的社会范围中形成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定途径。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力来说,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特定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政治权力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权威性力量。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政治权力是处理利益矛盾的权威性凭籍和权威性手段。对于政治权利来说,共同利益是该群体成员要求政治权利的基础。利益的横向矛盾决定了特定的群体成员必须要求以特定的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利益的纵向矛盾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单个成员的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为政治权力特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同时,共同利益的这些特性也为政治权利的特性奠定了基础。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影响和决定着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实现程度和方式。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利益关系的构成内容,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即以政治权力及其权威性强制方式来实现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职能,实际是政治权力这两方面职能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分解化。同时也规定了政治权利的基本功能是社会成员主张社会共同利益。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功能是主张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共同权威规则。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参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利益的有利分配。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其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同时,国家的政策、方针、法规、条令,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社团的政治要求、政治措施,都是为各自代表的特定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利益运动是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 治 权 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在中西文化中,“权力”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人们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都没有能够揭示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本质。

探讨政治权力的本质,应该从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入手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利益实现和维护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利益主体调动其有效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有机的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次为凭借展开牟利活动。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利益关系中,当人们选择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开辟利益实

现途径的时候,就会促使利益关系中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在于,当各种实际力量发生对比时,一方的力量能够超过另一方,从而使这种力量对

比关系转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而制约关系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所拥有的力量就是政治权力,这一方即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主体。

4.政治权力形成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力量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用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

1.客观构成要素,使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A.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特定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强弱和是否能够转化为政治权力并且维持其有效运行,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而且取决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和经营状况,取决于其在社会和经济过程中运行的实际效应,根据这些效应,产生相应的对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不同效应,显然只有控制和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使其能够在社会和经济过程中产生正效应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主体,才能形成和维护政治权力,并使政治权力有效运行

B.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对于社会财富的价值来说,任何财富本身都代表了一定的力量,社会财富的累积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社会财富的占有意味着力量的拥有,社会财富的控制意味着力量的掌握;对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来说,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使社会财富的拥有者把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力量和意图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政治力量在人力方面的凝结和扩展。

C.暴力,暴力包含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三方面基本内容。暴力本身既是一种力量,并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作为一种特殊力量也具有特殊性:组织性;机动性;直接强制性;实施强制和约束的技术优越性和明显效果性。暴力受特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制约,并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占有为自身存在基础

此外,它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A.能力素质,智利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她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得主观能动的基础

B.身份资格,附着于政治权力主体之上并对政治权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C.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关于社会和政治基本状况的分析把握,关于自己所主张和奉行的社会政治目标,实现途径及其相关条件的宏观分析和逻辑阐述。(理论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理论是否切合实际,理论与社会成员的相关度,理论本身的逻辑力度,理论能否随着社会政治实践发展而发展。)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和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的方式。

D.政治组织,主要是作为群体的政治权力主体力量的主观构成要素,对于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组织是一种可资凭借和利用的政治资源

它还包括已有的权力、社会资本等。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与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共同凝结了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1.主体利益性

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的表现为该权利主体的利益性。而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实际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形成的不同含义和意义上的共同利益。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来看,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首先是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体现。由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具有不同含义,因此,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也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形态中,政治权力主体利益性的这些多方面含义的意义是不同的。

从政治权力作为强制约束方式来看,一方面,政治权力不过是其主体利益以强制约束方式予以实现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强制约束地位,其主体利益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首先导因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同时,在特定的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共同利益也很难通过社会成员的完全自发行动予以实现。因此政治权力及其运行,实际是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而选择的一种实现方式和机制,即以政治力量的强制和约束来实现和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也产生于其实现利益的强制约束方式。

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体现。在政治权力的社会作用方面,他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在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上,它使政治权力对对立力量呈现出强制性,对本群体内呈现出约束性。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它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3.专属排他性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而共同利益的这种单一性,使得实现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力必然是唯一的,唯一意味着专属,专属意味着排他。正是这种唯一性,提供了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基础。

政治权力实现特定利益和要求的强制约束方式,进一步为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有不同的体现,在社会利益结构的各层级和范围上,它体现为政治权力特有的公共权威性。在国家层次和范围上,它使政治权力跃升为至高无上的和唯一的国家主权。在与社会和政治的其他力量的关系上,它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独占性和非分享性

4.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首先导源于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独立性,同时,政治权力是以强制约束的方式,在对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制约中实现主体利益要求的,这就使得政治权力获得了共同利益实质意义或形式意义上的强制支配地位。为了维护这种支配地位及其效用的维护和强化的要求,会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尽可能积聚力量,扩展自己的权力地位,增强自己的权力能力,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主要体现在其作用范围方面,作用层次方面,利益含量方面的扩展。

5.多重职能性

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是实现共同利益和协调规范利益矛盾。由于这些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重职能性。

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是共同利益多重价值性的现实任务体现,共同利益具有的多重复合价值的等值价值权重,规定了政治权力必须同时承担这些任务,从而形成了其多重职能性。

另一方面,政治权力是以强制约束方式,在社会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实现特定利益要求的,因此,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是在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体现的,其多重职能转化的多重现实任务,是在政治权力与多方面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多方面互动和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

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在价值层次、行为层次、日常运行层次上有不同的体现

第二节 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

3. 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社会公共权力,就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特点:1普遍性,他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2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内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存在。

二、政治权力关系(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在两者关系方面,执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关系是执掌关系。

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一般不存在对抗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两者关系也可能走向对抗。为使地方权力的两重性和由此引起的中央与地方的两重关系得到和谐实现,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两者的权力配置或分割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就政治权力作用的基本特点来看,主要体现为:

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现实中,政治权力总是对特定政治权力客体发生作用,以实现其特定目标,特定政治权力客体规定了政治权力作用的特定指向。政治权力作用方向可能直接体现政治权力主体的目的,也可能间接体现这一目的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在价值意义上,政治权力即可能按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形成符合公共之善的作用,也可能按特殊的权力执掌者的特殊利益,形成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共价值的恶的作用

4.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5.政治权利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政治权力由于受着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其他力量的相应的互动制约,政治权力的作用不可能完全体现为作用过程和作用后果的单一意志性,在实际政治生活和社会过程中,他常常会呈现出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合力作用。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选择,主要是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性质、状态、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

就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来看,主要有:

1.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指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他的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制约性的直接体现

2.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次使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进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具有不同程度冲突性甚至对抗性的利益之间。

3.规约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政治权力的规约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关系中,而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本身就是共同利益的构成内容。

4.说服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说服方式的运用基础是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之间具有特定意义的共同利益。

5.奖酬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行奖酬,以激励或奖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奖酬方式主要作用于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中。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6.处罚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根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是规约方式的一种补充,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是一种消极方式,但由于他具有毖后行,也不失积极意义。

7.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存在于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中,当非根本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政治权力主体成员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凝结成为特定的强制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他们一方面维护自己利益赖以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获得特定的社会资源,来直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政治权力是社会成员获得法定政治权利的政治前提,政治权力又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最后,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方面显示着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且在利益意义上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一是通过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保护和破坏来间接实现,二是通过政治权力直接组织或破坏社会生产直接实现;再次,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最后,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 政 治 权 利

第一节 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1、权利天赋说;2、权利自由说;3、权利利益说;4、权利力量说;5、权利平等说。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确定和把握权利的本质含义,需要从权力产生的社会利益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1.权利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

2.权利产生和形成的深厚根源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这些利益要求构成了权利的本质内容

3.权利形成的前提是政治权力的确认和保障

4.权利起源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即政治权力之外的单个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群体

由此,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不仅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资格,而且是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资格。

从权利形成的利益基础来分析,权利是社会成员对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而由于政治生活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则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就其基本内容而言,政治权利既是社会成员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是主张不同利益的共同规范的法定资格;就其范围和层次而言,政治权利通常即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和层次上的这种法定资格;就其历史进程而言,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主张这些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利也相应的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范围。

从权利形成的政治权力前提来分析,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综上,政治权利就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对于政治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

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3.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实现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生活实现利益的中介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而单个的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集中的政治权力对于分散的社会成员的权力确认,成为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而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和政治权力的特性经过这一矛盾运动过程,转化形成政治权利的其他特性:

1.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权力实现。一方面,在权力的所属意义上,政治权利是属于相对个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在权利实现的意义上,政治权利最终要落实为相对个体实现的权利

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实际是共同利益,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世纪发端于同一个共同利益,而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利主体主张共同利益的资格的确认,实际是确认各单个政治权利主体对于这种同一个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

政治权利的主体相对个体性,使得政治权利的形式具有相对个体性,而内容具有公共性,所以政治权利的存在具有相对个体性,而其行使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

政治权利的规范是由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转化来的法定资格,并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因此它是一种强制性规范。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导源于政治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在政治权利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转化为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的行为原因

政治权利主体的规范性,也是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固然是政治权利规范性的直接来源和后盾,但是,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却是政治权力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在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资格上的还原。

3.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法定范围内自由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资格,因而它具有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特点

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是由该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单一性转化而来的,一方面,政治权利主体共同利益的唯一性,需要特定政治权利主体来实现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特定政治权利主体主张共同利益的各自法定资格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中的唯一共同利益向多个政治权利主体主张的共同利益的唯一的转化,使得众多政治权利主体要求在自己法定权利范围内主张共同利益,从而形成了政治权利自主性

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资格上的转化,作为共同力量集中凝聚的政治权力转化为分散的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身份,而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相应的转化为各特定的政治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对其自由的专属性和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力量的排斥性,这种专属性和排斥性,构成了政治权利的自主性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它集中体现为政治权利拥有者选择政治活动及其方式,目的的自由,即在法定范围内从事或不从事政治活动,争取或不争取特定的政治目标以及采取或不采取特定方式进行这种活动的自由。

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统一性。

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肇始于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显然,共同利益的独立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法定范围内的自由,构成了政治权利中的权利方面;而共同利益的相对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相应的政治责任,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的义务方面

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也是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在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结果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对应的政治权利的扩张延展性,并形成了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限制,这些限制形成了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对称性,同时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具有权利义务统一性

同时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体现在:第一,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不可分割和对应存在的,首先,就政治权利主体本身来说,特定政治权利主体的政治资格一经确认,就意味着该主体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同时确立,其次,对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特定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政治资格一经确认,既表明该权利主体具有政治权利,又表明政治权力具有承认和尊重该权利主体政治权利的义务,最后,对其他政治权利主体来说,特定政治权利主体的政治资格一经确认,即表明该主体具有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其他政治权利主体具有承认和尊重该权利主体权利的义务;第二,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互为条件;第三,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第四,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终指向都是共同利益。

5.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

政治权利的特定基本价值,是政治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生活的自由,政治权利内涵的这一基本价值,是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共同利益的这些多重价值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的权利非别或者共同承担,自由这一价值是由政治权利独自承担的。在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把自己的自由价值让渡给政治权利主体,所以当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和要求共同利益时,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价值,就成为政治权利的基本公共价值。由此政治权利内涵和体现的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价值,是共同利益的特定价值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资格上的体现。

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也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当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法定政治资格时,就确认了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就共同利益是否和如何作为自由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特定职能转化为了政治权利的法定要求和资格主张。

同时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有其特定历史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显然,他与政治权利的归属和享有是一致的,剥削阶级有,劳动人民没有,反之,依然。政治权利的自由是法定权利范围内的自由,超出这一范围,即为非法放任。政治权利不过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工具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

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第一次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拥有财产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但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不平等,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公共权力归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所有,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公平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等。

(2)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

(3)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自由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政权的集中体现

(3)监督权和罢免权。前者是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后者是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对于不合格的人民代表有罢免权利。

(4)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实现、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利是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因此,它总是体现着这种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而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政治可能。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利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资格,因此,政治权利又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提供了政治可能。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政治权力执掌者和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有序地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政治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或实际意义,因此可以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矛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而政治权利是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在其实施过程中,可以平衡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消除利益矛盾。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政治权利一方面分配着社会成员的法定政治自由,另一方面分配着社会共同利益。为了主张自己认定的公共利益和谋求享有这些利益,政治权利的拥有者必然要在权利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积极的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的条件。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的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政治向着制度化、法治化、责任化的方向发展。政治权利的规定和实现,还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其利益的可能。而社会成员谋求实现其利益的行动,则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篇 政 治 行 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他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过程

第一章 政 治 统 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含义

[转载]北大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上 政治学基础第三版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学说各对政治统治进行了不同的分析,这些分析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从政治统治或者政治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对于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的探讨和解释,其中代表性主要观点有神权统治观、父权统治观,神权统治观从精神和信仰的层次解释政治统治关系,父权统治观以人们的自然关系解释人们的社会联系;

二是根据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来解释政治统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官僚统治观、精英统治观等。

对于政治统治含义的这些解释和确定,虽然涉及了政治统治的某些特定要素,但是,他们或者具有强烈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或者具有形而上学的简单类比或直观描述的方法论特色,并没有指出政治统治的本质含义。

确定政治统治的含义,应该从这一政治行为得以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权力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制约关系入手,从这一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考察入手进行。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是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体现着政治权力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权力制约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性,体现为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而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包含着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的共同性,体现为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

权力制约关系的这种矛盾性和同一性,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发生政治统治行为:

一方面,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保持自己在特定政治关系中利益要求的主导性和支配意志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要求政治权力必须把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控制和保持在维系共同利益的范围,即控制和保持在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范围内,相对于政治权力的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采取政治服从的行为选择才会成为可能。

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政治统治的政治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另一方面,政治统治行为又以把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为限度,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

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含的矛盾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表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只有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不仅是维护政治权力力量,而且是维护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主体与非主体联系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威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政治权力转化而来的权力威势。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行为,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构,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因此,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权力要求和意志的必然途径,从而形成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因此,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道德伦理特征,是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重要凭借,同时要求政治权力主体以形式上或者实质上超乎各种各样社会政治力量之上的社会共同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要求政治权力不仅要遵循权力主体利益要求的伦理正当性,而且要采用社会成员公认的公共伦理正当性。只有这样,政治权力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运行权威与服从关系。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之所以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日常主要政治功能,与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分不开的。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的结果,又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要求。同时,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同一性的保证。因此,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会形成特定社会范围和结构的秩序。而发现、确认和维护这种秩序,以利于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行,则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实际政治功能。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价值,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同时,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矛盾性,必须控制在安全和稳定的范围内,由此决定了政治统治的价值主导和取向。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生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目标的实现和特定政治统治的有效实行,却有着其基本的因素,这

些因素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同理,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是由构成权力的各种因素或者变量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这些因素或者变量与政治统治行为实施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吻合性决定的。而且,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这种转化能力的强弱,同样在正相关的意义上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的强弱。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不同的含义,由此形成政治统治社会基础的不同构成因素和构成状态。包括内容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规则和形式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内容相同的共同利益构成的,内容含义上的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越低,政治统治基础越强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的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力承担起社会职能,因此,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是对于共同利益要求的实现。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础意义在于:第一,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第二,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从而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条件;第三,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还是政治权力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的根本途径。

4.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在建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除了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以外,还需要建构社会成员的服从心理。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同意。这种认同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认同和政治权威之间构成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秩序,以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秩序和制度秩序,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实际生活中,政治权力只有有效的转化政治权威,培植稳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才能持久有效的建立和维护特定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统治的类型

以往的政治统治类型包括:

1.按照政治统治支配性因素划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2.按照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划分为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

传统型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魅力型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

这些划分涉及到了政治统治的某些特征,但是并没有根据政治统治的本质进行类型划分

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从社会分析法出发,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应该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只有这样的划分,才是把握了政治统治本质的划分,才能凸显和反映政治统治的本质特征。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社会政治统治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对于政治统治类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可以做如下理解:

1.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者,经济关系造成的社会群体即阶级,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统治的方式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建构、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主要有:

1.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强治方式主要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分化瓦解和行为强制等方式。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

2.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统治秩序

3.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实施这一方式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体体现为多方面公共事务,因此,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这些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绩治方式还常常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4.理治方式。即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和论证,是以思想秩序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

5.德治方式。即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治统治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和正当性

6.心治方式。即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成员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规范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因此,他是通过对于社会成员特定心理秩序的建构和强化达到政治统治秩序建构和维护的方式。

二、政治统治的作用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

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实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证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保证公共安全。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政治统治是在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中,因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作用而发生的,也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政治统治行为必须把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其允许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和限度内,从而使得政治权力能够发挥制约关系意义上的作用,这就使得既有的政治关系得以维持和存续。

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在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是通过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来实现的,政治权力的效力也是通过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来体现的,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则是通过政治统治的过程来确立和强化的。因此,政治统治是保证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作用有效性的前提,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就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来看,在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意义上,政治统治也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资格的确认和保障行为。一方面,政治统治确认特定的社会成员法定资格,排斥特定成员的这种资格;另一方面,政治统治保障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未确认的政治权利则不予保障,对于已确认的社会成员违反政治权力的意志和规则的行为予以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以保障其他社会成员权利。

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在于为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而政治管理正是需要这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和稳定状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所以,政治统治以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以政治稳定的维护和巩固,为政治权力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正常履行政治管理职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章 政 治 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含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在权力制约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矛盾

性,要求政治权力主体规范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规约这些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规制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基于这些利益关系发生的行为,政治管理行为正是应这些要求而产生的。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对于政治管理的这一定义可以做如下了解:

1.政治管理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

2.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

3.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治管理行为的公共性,发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益的要求。政治管理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和管理社会事务,是特定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要求,因此,这些职能和事务具有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的特点。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社会活动来看,任何管理都是通过特定的组织进行的。管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的贯彻,对于管理对象及其行为的规制,都是以组织的形式实施的。因此,作为特定类型管理的政治管理,具有特定的组织性。

政治管理的组织性,首先体现为管理所凭借和运行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性

政治管理的组织性,也体现为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的政治系统构成性

政治管理的组织性,还体现为政治管理运行的协同性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的公共目标和公共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而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根本在于政治管理行为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吻合性,因此,政治管理的责任,表现为政治权力的公共责任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是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行为的规范,他包含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管理活动的命令性规范、允许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分别体现为政治管理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和不能怎样行为,由此产生政治管理的命令责任、允许责任和禁止责任。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呈对称性。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使得政治权力和管理活动受着社会的公共监督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对于社会生活和发展来说,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成员来说,管理也意味着服务。政治管理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

政治管理的服务性,根本上是服务于政治权力主体,满足和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要求。

政治管理的服务性,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产品

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管理以有效实现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的实现方式,有效规制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效率的要求。同时,政治管理以各种方式协调各方面社会利益矛盾,按照特定社会的公平要求,实现对于社会的管理,来实现公平的价值。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一、政治管理的职能

政治管理的职能,即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政治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的基本机制,因此,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是政治管理的基本任务。显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政治管理实现的社会共同利益具有性质、内容、和含义的巨大差别。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包含几个职能:

a.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从社会政治过程来看,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主动确定,即政治管理者主动对于社会或者市场及其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在获得和处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和内容;二是被动确定,即社会成员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民意方式在政治过程中表达利益要求和意愿取向,政治管理者根据这些表达出来的利益要求和意向,在聚合、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由于社会共同利益包含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以,确定社会共同利益不仅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内容或者含义的确定,而且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与其他利益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

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具有时间跨度,价值顺序和实际事项的要求

政治管理确定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不仅包含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内容的确定,而且包含对于实现这些利益要求的具体方式和途径的确定,以使政治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b.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根据所确定的社会共同利益,以政治权力的力量予以实现,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核心环节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是公共资源的组织和配置。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关键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政治权力体系的统一行为,因此,协调各权力部门和层次的行为和政策,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过程中的重要职能。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需要遵循平衡原则。一方面要平衡共同利益中内涵的不同价值,使之得以均衡协调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平衡社会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的关系,使他们共同发展。

c.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维护社会共同利益,是实现和分配共同利益的重要条件,因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首先和集中体现为对于公共财产的维护。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也体现为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维护。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还体现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规则的维护方面。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在其积极意义上,还转化体现为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要求的维护,这就是说,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不仅在于防止侵占、侵犯和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在于要求有关组织和人员按照政治管理规划和决策的目标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d.分配社会共同利益

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即把已经实现的社会共同利益分配给社会成员,使得社会成员享受到社会共同利益的过程,围绕这一过程形成的社会对于政治管理的规定性,成为政治管理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是按照公共性原则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同阶级和政治统治意义上的公共性,决定着不同的政治管理分配过程和结果。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又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职能特征。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是按照多重分配原则进行的,因此,这种分配是由多重分配构成的,包括政治性分配(为了维护政治权力的政治统治地位进行的分配)、报酬性分配(对于公共劳动的付出而进行的分配)、资格性分配(对于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利和资格的分配)、调节性分配(根据社会发展和状况,由政治权力进行的二次分配)、再生性分配(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和实现创造条件的分配)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通常按照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公平和公正含义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分配公正和公平。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通常需要设置必要的分配原则和制度,以形成保持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展、激励有关社会成员的机制

e.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创造和提供条件,是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

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首先建立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决定着职能的正确履行程度)

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也建立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把握基础上。(构成了发展共同利益的决策依据)

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取决于政治管理者对于实现发展的条件和时机的把握和认识。(成为发展共同利益的重要因素)

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还取决于发展共同利益的方式和途径选择。

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通常体现为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分析和明确发展条件,选择发展途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落实发展措施,实施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职能。

在发展社会共同利益方面,政治管理者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要求,提高共同利益的质量和效益,构成了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共同利益的发展职能。

2.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根据社会利益关系状况,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政治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包括:

a.把握利益矛盾

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进行利益矛盾协调和规制的基础,因此,也是政治管理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职能中的基本方面。

确定社会利益关系中的这些矛盾的方位,即确定其属于纵向的利益矛盾还是横向利益矛盾,是属于何种层次和何种范围的利益矛盾,是在政治管理中把握利益矛盾的首要职能。

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需要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错综复杂和相互联系的矛盾中,确定利益矛盾以使得对于利益矛盾的协调和管制具有针对性。

确定利益矛盾的属性,是政治管理过程中把握利益矛盾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属性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而按照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把握社会利益矛盾属性,是把握利益矛盾的基本途径。

政治管理实际上是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的活动,也是社会利益要求通过合法强制方式得以实现和协调的机制,因此,社会利益关系中需要通过政治权力予以解决的利益矛盾,才构成政治管理对象的利益矛盾。

随社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利益矛盾具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因此政治管理把握利益矛盾,需要把握利益矛盾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方向,把握矛盾各要素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方向

b.分析利益矛盾

在政治管理活动中,深入准确地分析利益矛盾是认识和把握利益矛盾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切实解决利益矛盾的前提,因此,分析社会利益矛盾,成为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分析社会利益矛盾,首先是分析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促使这些矛盾产生的不同因素,是正确协调和处理矛盾的前提

分析社会利益矛盾,需要分析矛盾的程度和状态。只有矛盾程度是非对抗性可协调的并处于可解决的区间内,才是政治管理系统能够解决的矛盾,超出这一区间,是政治统治解决的利益矛盾。

分析社会利益矛盾,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主要方面为实施政治管理的主要对象。

分析社会利益矛盾,还需要分析矛盾的转化条件。根据这些条件,采取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的措施。

c.解决利益矛盾

在把握和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基础上来解决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协调经济利益矛盾职能的落实环节。

社会利益矛盾通常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解决的,所以,解决社会利益矛盾,需要把握和利用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利益矛盾,政治管理者可以运用政治权力的力量,创造解决矛盾的特定条件,以使矛盾得以解决。

解决利益矛盾的重要前提是解决矛盾规则的确立。解决矛盾的规则应体现公正和公平价值。

解决利益矛盾的思想方法,是认识到社会利益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管理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的不同方法。

解决利益矛盾的重要任务,还包括对于解决利益矛盾可行性的把握。解决矛盾的可行性,即解决矛盾的性质和状况、解决矛盾的客观条件与解决矛盾的措施和方法三者的吻合性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

划分政治管理类型,可以综合政治活动和管理活动两个方面,按照政治管理的基本要素进行划分:

1.按照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管理,包括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这种对政治管理类型的划分,主要在于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不同,由于政治管理本质利益目标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管理在其社会背景下所实现的共同利益的含义不同。

对于政治管理来说,所谓本质利益目标的不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治管理的本质利益不同(原始社会公共管理基于所有成员所有利益;剥削阶级社会基于剥削阶级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是对利益矛盾的控制的协调不同(原始社会以道德力量为主的自动协调;奴隶社会以暴力为主的强制和控制;封建社会是政治权力与宗法权力、伦理权力的联合协调和控制;资本主义社会是形式上的民主和管理机制的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进行协调建设)

2.按照政治管理的功能,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

立法活动是政治权力以法的形式确定社会利益要求及其实现规则的活动,也是政治权力以法的形式确定社会成员社会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规则的活动。立法管理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其自身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另一哦方面是对于立法和授权立法活动的管理

行政活动是政治权力按照社会利益要求,执行和实施社会公共意志的活动,行政管理就是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对于行政权力自身的管理和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

司法活动是政治权力维护既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法定规则的活动,因此,司法管理是按照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规则的要求,对于这些活动进行的管理。由于司法活动是政治权力的活动,因此,司法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自身活动的管 理。就其具体内容,一是法院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一是诉讼的运行管理

3.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要求、规范和引导。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的管理,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体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法定权利的确认、规范和保障。由此,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管理,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权利的确认、规范和维护,体现着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不同利益的关系的调节;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影响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的确认、规范和保障,体现着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规范。

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包括对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对于政党的管理和对于政治社会团体的管理

政府组织即是政治权力运行的组织形式和依托,又是政治管理的对象

政党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有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之分。社会政治权力对于执政党的管理,体现着社会和执政党本身对于执政党组织和成员的共同要求。社会政治权力对于非执政党的管理,则体现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对于这些政党组织的要求和规范。

对于政治社会团体的管理,则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社会团体地位、功能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和规范。

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包括对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于社会公益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社会自治组织的管理。

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内容。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对社会单元的管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对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管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管理

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管理方式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作为管理形态的政治权力行为,政治管理的方式与其行为属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其行为属性来看,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它实际是政治权力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因此,政治管理方式是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在政治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政治管理又是特定的管理活动,是管理行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体现,因此,它具有管理行为方式的规定性。

因此,分析和把握政治管理的方式,可以从政治管理的政治方式和管理行为方式入手:

1.关于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

人们的社会和政治行为方式由经济活动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方式,主要是自然经济的活动方式和市场经济活动方式,为此可以政治管理的政治方式确定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

(自然经济的活动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使社会处于自然状态。一方面,社会构成单元是在自然形态的生活单元基础上形成的,即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生产单元和生活单元,通常就是其生活单元,或者是这种生活单元的复制和放大形式;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和生产生活单元之间缺乏有机的经济交往和联系,虽然每个生产和生活单元具有利益的同构性,从而形成单个生产和生活的利益同一性,但这种同一性难以形成社会共同利益)

在自然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特点是:

a.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政治权力关系成为家庭父权关系的社会体现

b.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这样的集中权力体系,使得政治管理具有全能管理的特点,一方面,政治管理及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功能于一体,另一方面,政治管理全面介入社会生活。

c.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

d.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点。以上三点决定了人治特点。一方面,特定的权力执掌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管理,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要求作为政治管理和运行的规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另一方面,政治管理的制度、方式、政策和方针,一特定权力执掌者的存在和作用为转移,造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特定现象。

e.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

(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社会在市场理性基础上形成社会联系和社会结构。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的目的和交换的需要,使得社会生产单位彼此之间必然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横向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在市场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人们相互经济联系是市场理性联系,即以成本收益比的最大合理化为出发点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a.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随着市场经济关系对于社会联系的影响和作用,市场经济中形成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市场契约方式逐步扩展到社会成员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契约联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政治权力遵循这种契约关系进行社会管理

b.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限于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利的管理,与此相应的是有限责任。

c.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联系,是围绕市场经济理性建立和运行的,因此,市场经济理性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纽带,也成为政治管理的基本依据

d.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

e.政治管理以多种手段进行。市场机制的存在,使政治权力可以而且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包括直接行政命令,采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

2.关于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

从管理行为的过程方式来看,政治管理的方式包括:

a.政治规划

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整治规划是政治管理行为的首要行为。就政治权力的社会利益基础来说,政治规划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关系而进行的预先计划。整治规划的内容包含着对于政治管理目标、条件、途径和方式的确定和规划。政治规划的特点是:预见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

b.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本质上讲,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政治决策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和政治管理任务而进行。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实践中,政治决策具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立法决定;行政决策;司法判定。

c.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政治组织行为的特点是: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政治组织本质上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的过程。政治组织过程要求贯彻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实现、组织整体协调、因事设职、权责结合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权力的组织行为,主要体现在对于广义政府组织的构建和调整。

d.政治指挥

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的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在政治管理中,政治指挥现实的体现为政治权力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政治指挥的基本特点是: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e.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政治监督行为的特点是: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政治监督包含两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一是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

二、政治管理的作用

政治管理作为政治权力主体的重要政治行为,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政治管理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管理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制约关系作用下,围绕政治权力主体的地位和利益,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政治统治建立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管理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那么,政治管理则是政治统治得以实施的必要基础。因此,政治管理强化着特定政治权力的统治。政治管理提高和强化政治权力的力量;强化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成为建立政治统治和强化政治权威的直接方式;强化着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第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政治权力是权威性的利益实现机制,这是社会和社会利益关系对于政治权力的规定性。如果说政治权力的统治行为为这种社会规定性创造了政治条件,那么,政治管理则是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实现行为。首先,政治管理是实现、维护、发展和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机制。其次,政治管理是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机制。政治管理实际上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也是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机制。

第三,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政治管理实现的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利主张的共同利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具有性质、内容和形式的共同性。因此,政治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落实为社会政治结果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作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对于共同利益及其实现的主张,是通过政治管理得到落实和实现的。从形式上来看,共同利益的实现过程和发展过程,是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借助政治管理的形式不断落实为社会结果的过程

第三,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进行的积极保证。社会成员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和正常发展的必然前提,而政治管理实现和发展社会利益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因此,只有政治权力有效地实现政治管理职能,才能使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政治管理因而成为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和有序运行发展的保证。因此,政治管理是在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关系规范和社会行为规制的意义上,积极保证着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发展。

第四,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凭借着政治权力的强大力量和政治权威的条件,政治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利益实现目标意义上,牵动和指引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政治管理以政治规划和政治指挥,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使得社会成员得到利益和需求的满足,从而产生新的需求,这就使得社会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政 治 参 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的把握有两个方面:其一,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其二,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政治参与产生于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在于政治权利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是以相对单个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资格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内容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因此,政治权利的形式上的单个主体性与内容上共同利益性,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而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涉及社会政治生活所有内容和过程

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非马克思主义根据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对于政治参与进行类型划分,以此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

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

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

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地原因而对政治问题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

这样的分类并没有深入到政治参与的性质和政治功能,就此而言,政治参与是与特定的社会民主政治形态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其政治功能和意义是在特定的民主政治形态基础上发挥,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具有本质的意义。

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历史类型:

A.资本主义民主这种国家制度是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白哦面平等、自由的原则运用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公民政治参与的表层设施和机制,对于资本的利益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来说这种公民参与有其积极作用:

1.它可以以政治权利表面的平等、自由掩盖政治权力和实际政治利益实现及分配的不平等,从而掩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

2.它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晴雨表,为资产阶级及时调整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3.它可以以政治参与作为工具,平息和裁决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和角逐,从而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统治

4.它可以利用政治参与来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给人民群众以发泄不满的机会

但实际上,因为在资本主义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的运用它的权力的,所以,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政治舞台的政治工具而已。

B.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制度,它是在反对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建立的,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的活动。同时社会主义统治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这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享受充分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他们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2.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最有效手段。

3.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参与组织本身就构成了政治参与活动。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的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

4.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5.政治接触。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援外活动。个别接触指的是公民为了本人或更小范围的利益而去接触官僚和政治家。院外活动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同政府接触。

6.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个方面:其一,经过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其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其四,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故有些公民认为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故不参加政治。政治冷漠也会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容易产生专断的决策,故应当注意他的负效应。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本质上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因此,民主政治是政治参与所赖以存在的政治条件。在民主政治中,公民个人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直接或者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参与行为又与政治管理行为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在民主政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管理是与多数人对管理过程的参与相结合的。

人们在管理社会政治事务方面这种既能又不能得局面,是由民主政治的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基本因素:

1.经济发展。

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般呈正相关。首先,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其次,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再次,经济发展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能扩大,这也意味着政府扩大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受到政府作用影响的公民为反过来影响政府作用,就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民族国家,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对公民个人来说,经济发展使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每个公民的国家意识。

2.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从而也与人们利益的能否实现相关,也与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相关。

构成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在共同发挥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各自又在发挥着自身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地位并不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系数在各国情况不同。

3.政治心理。

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政治社会学对于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研究有三点结论:第一,发现了与人们参与活动有关的心理品质之一个性特征,认为他自己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秩序的意识;第二,与公民参与政治有关的心理品质是他们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第三,与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的心理因素是公民关心政治过程的程度与政治责任感。这一点与社会地位高低有关

驱使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一,重视可以得到的报酬;二,认为选择是重要的;三,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四,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满意;五,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六,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以行动。如果人们进行的是相反的思考,那末这就证明人们或者缺乏政治参与的动机。

4.政治机制。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然要受到政治自身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作用。但仅就政治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制度等。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由公民选择一定公职人员的一种程序和规则。

政治制度是政党掌握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形式,这种形式受到各国政治利益结构及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

监督制度与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一样,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5.社会机会。

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要受到经济、制度、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由这些条件和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所造成的社会机会的影响。社会机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上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就其政治作用来说,其主要体现在:

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

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包含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养育成健康理性政治人格的重要方式

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就其社会作用来说,其主要体现在: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们表达利益要求的过程,他可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以符合公民的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加以制定

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带有支持性的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和自治。政治参与通过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而影响社会流动,它通过为社会流动争取机会如教育、谋职、迁居等来对社会流动发生作用。政治参与还影响到社会自治。公民通过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直接作用于社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自治制度的发展。

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作为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从横断面看,因为影响政治参与变量的众多,政治参与的变化趋向极为复杂,很难简单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精英治国论和技术统治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流行,又使许多人陷入反民主和反参与的思潮当中。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政治参与,才能看清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内容,本质上是与政治统治相联系的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第四篇 政 治 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政治组织,他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二是政治制度,他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第一章 国 家

第一节 国家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他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分开来。

2.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他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他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揭示,是从考察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

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他为主要凭籍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这一标准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

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在奴隶制国家,国家组织机构已初步形成,各种机构职位设置及其职能划分等等也有了明确的划分,初步形成了国家组织体系。

2.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因此,他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

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第一,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

第二,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对全社会的政治控制,常常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圈养庞大的官僚队伍

第三,封建国家把全社会组织进政治生活,从而使国家即成为社会

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为目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有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经济和利益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并从制度上和政治上确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1.君主政体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

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2.共和政体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职期限。

共和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

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他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基本特点是:

a.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b.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c.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d.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e.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f.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

2.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联邦制国家特点:其一,国家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权力;其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其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其四,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政府拥有外交权,但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能力

邦联制国家特点:其一,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而且只是在某些方面采取程度不同的一致性同;其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邦联一般不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第三,邦联设有邦联成员国的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有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务;其四,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第三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

国家机构具有的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他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与国体因素,政体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同时这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可以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最高权力者担任

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有: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大赦、戒严、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按照立法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立法机关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具体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

3.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他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机关一般由国家行政首脑如总理、首相、总统等等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行政公务人员组成

行政机关职能一般有:其一,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处理对外事务

4.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起公诉的机关,他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司法机关一般按不同职能有三部分组成:侦察,诉讼和审判。

侦察是破案机关准确、迅速的查明情况,并获得证据和查缉犯罪人的活动,由司法行动机关担任,如公安机关

诉讼是一般有检察部门担任,职能是弄清案情,确定是否构成犯罪,并代表国家起诉。

审判一般有法院担任。

第二章 政 党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定义:1.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团体。这种看法以某种主义作为政党存在的基础,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因为主义不过是政党要求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而不是政党存在的基础

2.政党是选举的工具。未说明政党为何成为选举的工具,他把政党仅限于选举工具,忽略了政党的其他社会功能。

3.政党是一种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把政党简单的归结为政治权力组织机构,既没有指明政党的基础,也没有指明政党与其他政治权力组织的区别

4.政党是人们挑选公职人员的工具。没有指出政党是哪些人挑选公职人员的政治工具,同时忽略了人们结成政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挑选公职人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的建立基础是阶级的利益。政党产生的条件包括:阶级成员统一联系的技术可能;阶级整体意识的形成;阶级成员进行组织活动的政治可能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体现在:从政党的成员构成来看,政党成员一般是由本阶级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和最具有政治能力的人们组成;从思想特征来看,政党集中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代表本阶级的意志;从政党对于本阶级的政治作用方面来看,政党通常是本阶级的政治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本阶级成员的政治代表。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政党的政治目标一般包括一是政权目标,即夺取或巩固社会公共权力;二是社会目标,即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党的政治纲领一般包括党对于政治局势、社会状况及其发展方向的分析判断,党的政治社会目标和主张,党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为了发挥政党作为阶级的政治领导力量的作用,切实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政党必须具有特定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组织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划分政党类型,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因此,要区分本质上不同类型的政党,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包括:其一,政党的指导思想体现着哪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二,政党的纲领、方针、政策代表者哪个阶级的要求;其三,政党的实际活动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

按照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可以首先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1.资产阶级政党是以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志为宗旨的政党。资产阶级的政党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派别利益斗争为产生前提。

产生方式包括:其一,从议会中的不同政派,经过政治活动逐渐发展成独立政党;其二,在议会外形成政党。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其二,由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组成;其三,以选举和议会斗争作为主要政治活动;其四,组织体系大多比较松散,选举活动之外少有全党统一的政治活动

2.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者和先锋队组织,他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其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四,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五,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从而有效的凝聚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政党实现阶级利益不能只靠自身的力量,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途径包括一是动员和组织本阶级的政治力量,二是争取其他阶级成员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在现代国家,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政党为本阶级培养和准备着政治骨干分子,并通过他们率领本阶级来实现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完成阶级的历史使命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包括

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3.不同的国家政体,不同的国家政体规定着政党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作用方式和程序

4.不同的选举制度,选区的划分,议员的产生办法,得票数,选举程序,计票方法也会影响政治制度实际形态

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1.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的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2.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资产阶级两党不仅代表了不同的资本集团,而且常常以其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着统治人民的两手办法,人们在两大政党之间做出的选择不过是选择资产阶级不同统治手段,而并不能触动资本统治的本质

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多党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采取多党制的国家阶级结构和政治力量结构比较复杂。与此同时,多党制的产生和作用,与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的选举制度也有紧密联系

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分为两个类型:其一,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因此,执政党或者是偶然在选举中获得相对多数的政党,或者是联合获得选举多数的几个政党的联盟;其二,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压倒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第二,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第三,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西斯国家(公开取缔一切其他政党,严令禁止一切其他政党和政治团体活动;实行恐怖专政、血腥统治,以暴力和屠杀作为实行政党统治的手段;对外进行疯狂的军事扩张),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代表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要求;承认公民的权力,并不同程度的和某些民主制度如代议制共存;以一党执政保持政治的稳定。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分裂和奴役企图。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特点。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为组织力量,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的主要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各种社会团体的领导来协调解决;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单独执掌国家政权,并有自己的党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是:其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存在着八个政党;其二,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其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

其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正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有利于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

第二,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力量

第三,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防止政治腐败

第四,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的积极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第三章 政 治 社 团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含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第一,从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来看,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利益关系,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利益关系呈现特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政治社团实际上是建立在多种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关系基础上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是社会共同利益之外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层次的利益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第二,从政治权力的作用来看,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以来,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的扩展和加强,政府的政策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深远和重大影响

第三,从政治权利的作用来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社团实际上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组织体现,在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政治社团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是以民主政治为制度条件和背景的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政治社团以特定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形成基础,这种特定的利益有两种形成途径和方式:第一,他是在社会成员形形色色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

因此,政治社团的特定利益或者是社会某一部分特定成员的利益要求,而不是或不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或者是社会成员围绕某一特定社会政治问题形成的利益,而不是对于全部社会政治问题形成的利益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是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组织和制度实体,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政治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有所不同。而且政治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严密程度,还因不同的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不同

政治社团的成员构成一般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政治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自愿参加或退出特定的政治社团

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

政治社团的重要活动特征之一在于它以政府的政策、方针、法规,甚至判决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参与和影响这些政策、方针、法规乃至判决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

政治社团以政治途径来实现自己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是以参与和影响政府的政策、方针、法规乃至判决危险度的,并不以获取或执掌政治权力为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手段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的这种群众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社团的成员构成具有群众性;第二,政治社团服务于特定的群众利益;第三,政治社团的目标、方针、活动方式及内部组织构成,均由该社团的群众自己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决定;第四,政治社团与特定的群众有着直接和广泛的联系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所谓技术分类主要是根据政治社团外在的特定特征作为标准来划分政治社团,方法如下: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追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维护、追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以本社团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的维护和促进为目标,并以特定的政治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所维护和追求的利益内容集中于社会特定成员的特定要求

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一般通过政治活动来实现或促进与全体社会成员相关的公共利益。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这种划分是从政治社团成员角度对于政治社团利益的划分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是指从事政治活动以保护、增进其成员利益时不依赖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意志,完全独立于其他政治组织之外。

依附性政治社团或是某一政党的集体成员,或者在组织上接受该政党的领导,其代表的利益从属于起所属的政党的利益,其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政党的意志。

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采用的方式通常被称为政治组合主义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合法性政治社团是指在国家法律承认其存在和从事活动的前提下,以合法性方式进行活动的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组织体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垄断资本与政治权力进一步结合,人们意识到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性;但以个人选票和代议制不足以影响政治权力和政府决策,必须组成压力集团)

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第二,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他影响立法过程,议员,行政首脑和法官的任命,影响政党的活动

第三,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第四,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性质。压力集团是资产阶级统治手法的变换,归根到底是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之间既形成了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他完全真实的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既是群众性政治团体,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政治管理的准主体。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第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宗旨是通过利益表达的一系列活动来影响政策,从而维护并增进其追求的利益。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方式和社会主义的作用方式。

1.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

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正常方式中还可以分为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直接表达方式是指同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人直接交往,具体方式有:一是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活动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游说;二是为政府公共决策人员提供信息和情报;三是举行与政府官员、议员沟通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四是直接支持政府官员及议员的竞选活动

间接表达方式是指政治社团利用本组织的会员、舆论工具或其他社团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一是各级政治社团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二是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三是参加中央及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利益与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四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作用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对政治社团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社团的规模、发展前途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出了政治社团为了促进本组织成员的自身利益或实现某种主张,必须形成自己的理由。

政治社团的沟通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政治官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为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这一功能很重要,政治社团要动员本社团成员,要使议员或政府官员等政府决策者信服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能提供的情报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工具性功能是政治社团必备的功能,因为政治社团的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和促进特定的社会成员的特定利益要求

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政治社团的活动养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并且学习和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

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他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他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产生了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各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其表现在:一是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三是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4531.html

更多阅读

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 dnf王的遗迹怎么进

有很多同学不知道王的遗迹怎么打,今天教给你吧。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步骤/方法dnf第三季王的遗迹怎么打 1、风骑士。是最菜的一个会隐身,受到攻击以后出现,血少的时候加速移动,刚开始瞎子用邪光定怪不让他放霸体攻击.3个枪

转载 《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 采蘑菇二课时说课稿

原文地址:《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作者:快乐之心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

王刚第三任妻子与四岁儿子近照曝光组图 王刚近照

近日,知名博主长春国贸曝光了王刚第三任妻子与四周岁儿子的近照,引来众人转发。据长春国贸介绍,王刚儿子名叫丁丁,如今已四周岁了,在幼儿园上中班。图为王刚一家三口。(来源:长春国贸)在娱乐圈,有许多子承父业的例子。问到是否希望自己儿子将

声明:《转载 北大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上 政治学基础第三版》为网友转身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