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十家是汉儒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三教”: 汉儒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见《白虎通*三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佛为三教。最早的事迹见于《翻译名义集》(宋僧法云编):“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成书早于《翻译名义集》的《北史周纪下》“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就是指战国时九派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整理前代图书划出“九流以别”。九流,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则是上述九流(即九家)再加上小说家。
儒教,也叫孔教。《晋书*阮籍传赞》:“老篇爱植,孔教提横”。后来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教派,与道教、佛教并称。但“孔子创教”的说法,则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北朝日渐发达。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凤鸣山。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家奉老子为祖,尊称“太上老君”。
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育”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学说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
阴阳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著作都已亡失。
法家:战国时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提出重农抑商观点,厉行严刑峻法,建立官僚制度。主要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
名家:又称“辩者”、“形名家”,战国时一个学派。主张用比较严格的推理形式来辩论问题,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
墨家:是儒家的反对派,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创始人是墨翟。初期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为核心,与儒家展开政治、思想斗争;末期墨子后学说克服了学说中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以至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墨子”。
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连横两派,故称纵横家。其言论部分地保存在《战国策》中。
杂家:战国末期至汉初折衷和揉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个学说派别。主要著作有吕不韦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
农家:是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
小说家:因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