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背景:爱斯基摩人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附近,储藏东西都有天然的冰窖,不需要冰箱来储藏东西。
参考:把梳子卖给僧侣;其实卖给他们并不是给他们自己用(当然他们自己也根本用不着),而是让他们送给每一个来寺庙的香客。
idea:爱斯基摩人在往外运送东西的时候需要冷藏的工具;
发现需求:冰箱可以做些什么用?冷藏和冷冻,调节温度,并不一定是降低温度;温控能力比冰窖好。在室外严寒的时候,新鲜的蔬菜等可能会冻坏,需要用冰箱来存放。
当你在室内有暖气的时候,可以打开冰箱就拿到东西,而不用去冰窖。
需求在一些什么方面?在普通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有使生活更方便(避免麻烦),使环境更美化,使心情更愉悦。
11.20提出问题,分析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情况,找到可能的需求,可能会带来一定效益。
正确答案:
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因为没有泥土和沙子,不得不将冰块切割成砖来建造房屋,建好的房屋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
外面,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温度一直在零下50多摄氏度,而冰屋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几度到十几度的温度。这样的温度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显然是暖和多了。北极是个天然的冰库,而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冰箱。
美国旅行家沃特森目睹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后,却冒出一个惊人的想法:把冰箱卖到这里!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都笑了,笑他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当冰箱运到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时,沃特森向爱斯基摩人演示冰箱的作用:把自己带去的啤酒和矿泉水,以及爱斯基摩人刚刚捕获的猎物,一起放入了冰箱。他将冰箱的温度档调到了4摄氏度。第二天,当爱斯基摩人打开冰箱时,发现那些东西并没有结冰。
爱斯基摩人第一次发现了冰箱在这里的用途。
原来,由于长年的天寒地冻,爱斯基摩人储存食物的方法很简单。他们不分场所,往往把食物一丢,自然会冻起来,不必担心食物会变坏。但再次食用的时候就有些费事了,为了化开那些冻硬的食物,他们常常点燃动物的皮毛或者脂肪,在屋外架起大锅,烧一锅开水来解冻。这样费时费力,很多时候爱斯基摩人都不愿意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解决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候赶上大风的
天气,在外面根本立不起灶台来。
有了冰箱,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冰箱不仅可以用来冷藏食物,而且也可以防止食物冰冻起来,它省了做饭前繁杂的解冻程序,爱斯基摩人着实体验到了冰箱带来的好处。
有些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将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永远不要轻易放弃自己亲自把一件事想出来的机会!培养意志力和创新思维。
爱斯基摩人资料:
历史
“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爱斯基摩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见到爱斯基摩人的时候最好能称他们为因纽特人,增加亲切感,起码能避免敌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来,爱斯基摩人给人的印象都是遥远、神秘、原始而且不开化的,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领域,更深一层地了解北极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现在,在树线(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幸运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猎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笔很好的工资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猎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
今非昔比,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igloo)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Umiak)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了,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总之,爱斯基摩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块并不是随便可取的,要选择质地均匀、软硬度合适的雪块。建造者先用工具探试雪层中有无冰层和空气,最合适的是选择风吹积而成的雪块。雪块的大小视雪屋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块相应切得越大。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用三块相连的雪块砌出一个坡度,作为螺旋形雪墙的起头。每一块雪砖呈立方体,但作为里层的一面有一定的弧度,形成圆弧状,每块雪砖要做到精确吻合,使雪屋坚固而不至于倒塌。建造的过程中,建造者是在里头砌墙,当砌到二层或三层砖时,在一边要开一个供建筑期间临时用的出人口。如果雪砖不够用,建造者从里面爬出来,再把砖运进去。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一般是砌到四五圈,突然向里增加倾斜度,开始封顶,并按照顶孔的大小仔细切出最后一块砖。由于留出的顶孔常常是不规则形,建造者须用双手从里面将雪砖托到外面,按顶孔的形状切至完全吻合,将顶孔封死。这时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里面。里面的人再将临时出入孔砌上,填补雪块间的缝隙,然后在底部挖出一个门。挖门要选择在不影响基础雪砖的地方。屋顶上要开一个通气孔,以免屋内过热使雪砖融化。建好雪屋后,把睡觉的地方垫高,方法是把一边的雪堆到睡觉的地方,再铺上兽皮等物。
爱斯基摩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个雪下通道。这个通道从两方面保持室温:第一,由于通道在雪下,因而风、冷空气不能直接进人屋内;第二,由于采用地道入口,暖空气向上聚集在屋内,人睡觉的地方就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常常半赤裸地睡在圆顶雪屋内,室内温度由他们的体温或点燃煮食用的小油灯来维持在约16℃以上。屋子顶部必须保持开着一个孔,以供通风而不使内壁融化。
以上是建造圆顶雪屋的一般方法,具体细节各人有所不同,传统爱斯基摩人要花上几年的时间观察练习,才能掌握盖雪屋的技术。关键的技术在于如何将雪一块块摆成圆圈,呈螺旋上升,而不用任何辅助材料。砌到最上面时,必须突然增大上升的倾斜度,这就要求建造者准确切下一块砖的斜角,以便把下一块砖接上去。为了稳定,两块砖要切得非常合适,相互吻合,到了最顶上,倾斜度接近水平,然后补上最后一块雪砖,这需要熟练的技巧。一个能干的建造者在1小时内能建好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这速度是非常快的了。一个人选料,切雪砖,搬运,又是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下完成这一切,只有爱斯基摩人才能做到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