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情话六中
——六中的乡土与人文特色
■ 宁乡六中 李明华
“沩山之麓,望北、罘罳、双乳,诸峰簇立如花貌”。
望北峰南坡咫尺之遥,便是白墙黛瓦,佳木秀而繁荫的六中。
望北峰在传说中是一座神山
望北峰之于六中,就如同屏障和城墙,高大且坚固。
相传五帝曾在北海相聚饮酒,饮至半酣,圣帝说:“我们五帝每天云游饮酒作乐,却无一座道场传世,今天我们五人就各自选择一座山头立殿布道造化世人。当圣帝来到今天的楚江大地时,刚好遇到一座山峰,微醺中仿佛记得这里是他经过的第一百座山峰了。见其山峰、地势颇合心意,便欢欢喜喜降落到这座山头上。圣帝转身向北回望,清点所过山峰,可是数来数去,只有99座,圣帝只好舍弃脚下这座山,继续南寻。当他驾云来到这座山峰南侧一山坳时,幡然醒悟,原来刚才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忘记数了。圣帝想到这山实在难得,心里本想返回,但又怕其他五帝取笑自己,因而十分懊悔,只得长叹一声,另择他山。
圣帝最终立殿于南岳,世称南岳圣帝,其他四帝也找到了各自的如意山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人们后来把圣帝找道场途中曾经停驻过的这座山峰叫做望北峰,把悟出错而生悔的山坳叫做悔此坳。
望北峰一年四季林木葱郁,美景如画。春天的望北峰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像含羞带笑的新娘子姣美的脸庞;夏天的望北峰绿海浓荫,生机勃勃,山间十分清凉,是天然的避暑圣地;秋天的望北峰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景象,毛栗、猕猴桃、山茶籽、牛奶子满山都是;冬天的望北峰,是冰雪的世界,漫山的冰凌,晶莹剔透,山上人迹罕至,这里就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兰草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植物,非高洁之地不能生长。望北峰山间多兰草,剑兰、春兰、墨兰、君子兰……不同品种的兰草在望北峰都有存在,可见这里土地的肥美,环境的优美。山间泉水清冽,甘甜可口,是天然的不用任何加工即可饮用的上品。
望北峰阻隔了外界的防纷繁与喧扰,让这一方水土更多了一份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与古朴,更多地保存了农耕文明下的耕读持家的遗韵。
望北峰是六中人的精神高地
试问有没有一个六中人没有登临过此山?没有。六中人一年四季都会去体验登山的乐趣与收获。他们或结伴而行,三三两两,或踽踽独行,形单影只。求学的季节去攀登,长大了,走向社会,游子回家的日子里还去攀登。那是因为所有的六中人心中都有一个深深的望北峰情结,他们总是怀着朝圣者一般的虔诚去朝拜这座神圣的山峰。或寻幽探险,发思古之幽情;或健身远足,强大体魄;或赏景揽胜,吟诗作赋。望北峰绝不会让每一个登临者空手而归。每每登临此山,攀登者都会心旷神怡,都会像鼓满了风的帆,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六中不远,楚江西岸,与望北峰比邻而居的两座山峰,名曰:双乳峰。恰如其名,双乳峰就像一对傲人的双乳,饱满、圆润、坚挺。就像一位年轻的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着这一方水土的子民。
楚水给予的灵魂
六中的脚下,也有一条美丽、富饶、多情的河流。她从草冲、青山桥一带山中发源而来,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日夜欢歌的清澈河流。她上游名叫流沙河,由于流经之地多沙质,满河的银沙而得此名。这名字很容易就让人想起《西游记》里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的故事。除了灌溉的便利,楚江还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天然建筑材料供应之地。
流沙河自唐市以下始称楚江,又称阳华江。楚江之所以又名阳华江,也是有来头的。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官府、财主、恶霸鱼肉百姓,欺压乡民,逆天行道。当地百姓叫苦连天,心比黄莲。后来,这里出了个叫阳华的强人,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云集。他们筑寨建堡于望北峰,出没于烂山峡,打家劫舍,挖富济贫,专门与地主老财、官绅酷吏作对,维护这这一方水土的公平、正义,俨然是一独立王国。为纪念这支替天行道的队伍,人们便把这一段河流改称了阳华江,以使后人永远铭记这位侠肝义胆的英雄的义举。
楚江河里,还有一宝,那是上帝在这里撒下的花瓣,是上天赐予这一方水土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宝石名叫黄蜡石,相当一部分属于其中的冰种。温润、剔透、灵动,玉石一般的质地,丝绸一般的细滑,一石在手,让人心灵顿时变得澄澈,六念俱空,真是美不可言。
楚江的下游,有一道巨大的天然峡谷,叫做烂山峡。峡谷长约十里,两岸山势陡峭,悬崖壁立,树林阴翳,层峦叠嶂。早年,烂山峡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是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出外的唯一通道。十里烂山峡,十里画廊。人行峡谷,犹在画中。那烂漫的山花,那翠绿的树木,那潺潺的河水,那小桥流水中的人家,让每一个到访者无不感叹这里的清新、古朴、宁静。
阳华江逶迤南来,一路奔腾一路歌,在六中脚下稍作安息、蓄积,然后以毅然决然的态度,冲破烂山峡的重重险阻,一路欢歌北去,汇入沩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年,一代代六中儿女,又何尝不是这条河流一样,历练、蓄积之后,大步向前,走出烂山峡,走向更高远的人生。这条母亲一样的河流,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力量和人生的启迪,赋予他们秀外慧中,坚毅顽强的特质。
钟灵毓秀的土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走进这里,那满园的绿会让你瞬间心灵澄澈,呼吸着这里富含负离子,过滤了一般的纯净空气,你的心灵会获得极大的享受。那扑面而来的文史气息,又会让你感受到这里学养的深厚。
谢氏族人的厚礼
六中创办于抗日烽火连天的1942年。当年,谢氏族人秉承耕读持家的祖训,倾尽家财,创办教育。学校发轫于大成桥鸡鸣山,后迁老粮仓谢氏九公祠堂,始名“友仁中学”,取自《论语》“以文会友,以善辅仁”之意。嗣后时序变迁,数易其名,1970年定名为宁乡县第六高级中学。70余年的征程,她历经风雨砥砺,有起步时的举步维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助;有奋进中的探索与思考,何去何从的选择;有政治风暴的惊魂恶梦,停滞与倒退的阵痛;更有喜悦中的跨越式发展与捷报频传。
校训是学校发展的基调和追求,彰显着学校的内涵和素养。六中校训定位于:修德,育才,立己,立人。
修德,修身之肇基,建业之根本。文教之地,首倡修德。肇始之初即以“以文会友,取善辅仁”为传统校训,凸显了“育德为先”的价值追求。新时期,校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是彰显了育德为教育的首选目标。
育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才”既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造福人类的能力,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六中教育当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为终极目标,以培养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最大荣誉。六中学子当以勤勉,务实,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为求学之座右铭。
“立己,立人”取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善其身”和“济天下”的理想。“立己”包含立德、立身、立威、立言,以加强自身修养为第一追求。“立人”是在“立己”基础上的“兼济天下”,既指师规父训,也指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如果说校训是旗帜的话,那么,校徽就是名片。六中校徽以2012年丁永清老师和243班学生姜俊巧的设计为基础综合设计而成。
主体中心图案为汉字“六”的变体,上方一点寓望北峰,下方折画寓指楚江,表明学校北依雄山,西临秀水,为钟灵毓秀之地。内部连续纹样圆圈,采用青铜器上的“云来纹”造型,表明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上方文字“宁乡六中”四个红色大字为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先生亲笔题写,表明学校将继承革命传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下方“湖南宁乡第六高级中学”的英译,表明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70余年的光阴,一代代六中人的奋斗,小苗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旧日的私塾,远去的童稚之音,凤凰涅槃而为软硬件设施齐全,文史特色蔚起,成果卓然,跻身市示范,声冠县境的名校。奇迹的背后,是上天的厚爱,还是这块土地的膏腴、丰泽?是沐浴着时代的春风,或是一代代六中人的勤劳、智慧?亦或兼而有之吧。
校园里的伟人
一座学校的发展、壮大,就如同一座大厦的建成,断然缺少不了顶梁柱一样,在六中的发展史上有没有一根这样的顶梁柱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延安五老之一,共和国司法奠基人——谢觉哉老先生。说起谢老先生对六中的感情,那是一门几代割不断的情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谢老留在家乡的儿子谢子谷先生24载担任六中校长。24载寒暑春秋,春华秋实;24载子规啼血,披肝沥胆,青丝熬成了白发,曾经的中坚熬成了风霜老人。子谷先生执掌着六中这艘轮船,在岁月的波峰浪谷中穿行,涉过险滩,穿过暗礁,在逆境中奋力前行,发展壮大,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在子谷先生的后面,还有一双深情、坚毅的眼睛注视着这块土地。谢觉哉老先生在忙于国事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这所祖宗学校,操心着它的成长、发展。这期间,谢先应儿子之请,亲笔为六中题写了校名,将深情厚意,千言万语凝于笔端,为六中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当你踏足六中校史陈列馆,目睹那张沧桑的毛边纸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深深的震撼。老先生的素养、人格,不油然会使你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也是在这期间,谢先借工作之便三次莅临六中,视察这里的办学情况,看望这里的师生员工,指导学校工作开展。谢老的每一次到来都会在校园内外掀起巨大的波澜,激发巨大的能量,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在与子谷的通讯中,老先生叮嘱儿子替他尽忠,要求儿子用心工作,团结广大师生,促进学校工作发展,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这里的一往情深。
谢觉哉和子谷先生对六中的感情,已经浸入了这块土地,风吹雨打,岁月沧桑,永远都磨灭不了。这种感情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谢氏家族的血液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2年,六中70周年校庆前夕,谢老夫人,老红军,原全国政协常委,90高龄的王定国老人,以及谢老的儿子谢亚旭先生先后在北京亲切接见六中领导。他们都表达了对这块祖宗之地的深深牵挂,叮嘱校领导用心办好学校,促进更大发展。定国老人还当场为六中校庆挥毫泼墨,题下“教书育人”的墨宝,一如老先生当年的题词一样,为六中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2年金秋时节,六中儿女欢聚一堂,共庆母校70周年华诞。谢老儿子谢烈先生作为谢氏家族重要代表,抛下繁忙的工作,从京城远赴六中,亲往参加六中校庆。期间,谢烈迈步校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看到父亲和兄长亲自培育的土地,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屋宇高大气派,全体师生积极向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4年,红色的五月,六中举行盛大典礼,迎接一个伟大灵魂的回归。当天,中共宁乡县委,当地党政负责人,社会贤达,群众代表,六中师生伫立操场,参加谢老铜像落成典礼。谢老铜像安卧于六中的鲜花和翠柏丛中,那双坚定、正直的眼睛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将永远伴随六中一路成长。
典礼当天,谢老儿子,著名电影人谢飞先生亲往六中致辞,感谢家乡父老乡亲的厚爱,祝愿这里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这所学校永远年轻进步。
无论是定国老人也好,还是谢烈、谢飞先生也好,在与校领导的接触过程中,无不表达了对六中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不掺任何杂质的,是十分纯真的。他们一致表示要将这种感情一代代传承下去。除了表达他们自己会经常回家看看之外,也表达了把他们的下一代带到这里来,以培养、延续那种父兄辈就奠定了的乡土情结。
一种纯真的母校情
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当然离不开伟大人物的引领作用。如果说,谢老是六中之父的话,那么六中更有许多赤胆忠心的儿女。如果要问世间最纯真的感情是哪种的话,有人可能会数出父母情,儿女情,夫妻情,兄弟情,朋友情……
几乎所有的六中儿女对母校都有一种儿女情长的情结。他们感恩于母校,涌泉相报着这里曾经慷慨无私的给予。
原《湖南日报》总编、著名学者何立庠先生在回顾六中时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母亲、母校都是母”。这也是所有六中儿女的共同心声。把母校上升到母亲的高度,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情。原副县长胡永阳先生,十三岁从青山桥一所学校选调到六中进修两个月,自此结下一生的母校情结。他说:“我一生读过书的地方也就两所学校,小学已经不存在了,我的母校就是六中。”省教育厅领导戴立山先生,在六中工作多年,他深深地感恩于这所学校对他的培养,不论是担任县教育局长,还是省厅负责人,岗位调整了,对六中的感情历久而弥坚。无论学校大小事情,他都始终热心支持。
老领导周里冰是六中儿女的典型代表。在这里求学,又在这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走上领导岗位。他始终铭记母校的恩情,就像鸟的反哺、羊的跪乳一样真情回报着母校。母校五十周年校庆,他主持;六十周年校庆,还是他主持。校庆之事,千头万绪,工作浩繁,消耗了他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周里冰的运筹帷幄之下,校庆成功了,六中儿女的母校情怀一次次得到提振、凝聚、升华,学校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六中70周年校庆筹备之际,周里冰又来了。他对校领导说:“退休了,我没有权力了,但我有时间和经验,也许母校80周年校庆我等不到了,这一次还是我来吧,请允许我为母校尽最后一次大孝。”多么感人的话语啊,就是木石都会为之动容。正是在周里冰的大力支持下,六中软硬件设施臻于完善,学校获得巨大提质,一跃而为区域名校。周里冰这位多情的汉子,对母校尽的是一份长子的担当与责任。
70周年校庆当天,一位穿着朴素,满身风尘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时近傍晚,校庆的人潮渐渐散去,偌大的校园顿时变得冷清下来。这个乡野男人还在校园各处流连、踟蹰。他说他一大早就来了,骑着摩托车赶了二十多里山路。他说他唯一的儿子在这里读高三了,妻子有病,家境不好。他说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他参加了,那时他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很自豪;六十周年校庆他来了,那时他儿子读小学,父子俩一起来的;七十周年校庆,他来了,是作为家长和校友来的。他说:“我没有更多的物质回馈母校,但我来表示点心意,捧个人场,见证母校的发展总是可以的吧。将来我老了,儿子背着我也要来。母校永远在我心中。”
六中现任教师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这里读书,然后又回到这里工作。他们日夜陪伴在母校的身边,尽心尽力的工作,为母校的发展竭忠尽智,殚精竭虑。谢胜昔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自称“友仁之子”的中年男人,负责着非常繁杂的学校工作,但事无巨细,他总是任劳任怨,从来不会推脱、拖拉,最复杂的问题在他的手中也会变得迎刃而解。分内的事,他用心用力去做,分外的事他也如此去对待。谢胜昔的父亲,谢坚毅老先生,六中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双料王牌,把一生的热血都献给了六中。人们评说谢氏父子是六中的一双老黄牛,是一门忠烈。这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恕我粗疏,挂一漏万。六中儿女对母校的回报,如江河之水,如天上繁星,不可斗量,不胜枚举。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奉献,六中才如此树大根深,欣欣向荣,长盛不衰。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情还是那段情。星星为啥总是绕着月亮,山的影子为啥那么长,水的歌声为啥那么多。山含情,水含笑,回首处,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
于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