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看到这里,感觉遇到瓶颈了,觉得一直这么看一篇写一篇的方式已经写不出什么变化。而且这一篇“范雎蔡泽列传”涉及的两个人均为辩士,说话特别喜欢旁征博引,偏偏我钻牛角尖的毛病犯了,对每一个典故都返回去查阅来源,很累很累。这段时间开始在网上与一些同好交流,思路宽一点了。想来想去,还是得继续往前读,继续一篇一篇地写下去。
范雎的人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曾经凶险到被魏齐打断肋骨打折牙齿,他装死,被人用草席裹着扔到厕所,“宾客饮者醉,更溺睢”。受此磨难的来由是:当时范雎跟从魏国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须贾善辩,就送给他一些黄金酒菜牛肉等,范雎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认为范雎暗通齐国,回来就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大怒,就把范雎拿来这么打了一顿。后来范雎在苇席里央求看守他的仆人救他,说“公能出我,必重谢公”,仆人去报魏齐说把苇席里的死人拿去扔了,当时魏齐已醉,就同意了,范雎这才得以逃脱。魏齐酒醒,又派人去找他,幸好得到一个叫冯安平的人帮助把他藏匿起来,改名换姓得以存活。真是飞来横祸。
后来,秦昭王派谒者王稽到魏国出使,郑安平去当他的侍者,向王稽推荐了范雎,同时也告诉他范雎不敢白天露面,于是约到晚上偷偷去见了王稽,王稽了解了范雎的才华,就约他在城外的凉亭碰头,带他去秦国。他们到秦国途中,遇到当时秦相穰侯,范雎知道穰侯不喜辩士,就藏在车里不敢见穰侯,穰侯走了,范雎分析穰侯聪明但见事较慢,等他反应过来可能会返回来搜车,就赶快下车躲藏,果然不出所料……范雎就是这样一路小心躲躲藏藏地到了秦国。
但是到了秦国,秦昭王起初对他并不感冒,“使舍食草具,待命岁余”。
这时候,秦昭王已立36年,穰侯华阳君以及陉阳君、高陵君依仗太后的宠幸在秦国出将入相,势力极大,“私家富重于王室”,穰侯正准备“越韩、魏而伐齐寿岗,欲以扩其陶封”。
范雎知道这件事后,上书秦昭王,恳求秦昭王给个机会让他参见。
秦昭王看到他的上书后,终于决定见范雎一面。范雎第一次去参见秦昭王也弄得很戏剧性,先故意走错路,冲到通往后宫的永巷,被宦官呵斥,说“大王来了!”范雎说“大王是谁呀,我只知道有太后、穰侯,不知道有大王”以此激怒振动秦昭王。秦昭王见到范雎,诚挚谢罪,然后屏退左右,三次跪拜,询问范雎的建言。范雎先解释了为什么一再回避,不答秦王的询问,说我要说的话是“处人骨肉之间”,有可能现在说了立马就命丧当场,但是这些话都是关系到匤扶国君的大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说白了就是先要试一试秦昭王的诚意。这个,不能怪范雎矫情,估计是他吃亏吃怕了。
然后,范雎开始长篇大论论述国政。不过他沿袭一贯的谨慎,害怕有人偷听,所以第一次只论述了秦国当时的对外政策,“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以齐湣王攻楚,需取胜而最终“尺寸之地勿得焉”的例子说明“越人之国而攻”对秦国不利,从而建议秦王“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这段话的确很有说服力,难怪秦王信服。至此,秦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且听从范雎建议,“伐魏,拔怀”范雎挺高明的,他在这次与秦王的会面中,只字未提太后与穰侯,但却无形中让秦王否决了穰侯的计划。
接着范雎又劝说秦王“收韩”,秦王又听从了。几年后,君臣之间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这时候范雎才开始向秦王陈说厉害,劝说秦王削弱太后与穰侯等的势力,重掌秦国实权。秦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不得不说范雎心计很深啊,难怪穰侯回到陶邑后一直耿耿于怀,抑郁而死。大概他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我并没得罪范雎呀,为什么百般算计于我呢?”其实不过是因为他挡了别人上升的路而已。嘿嘿,可能是我小人之心了,也许范雎真是满腔为国之心,坚决为民除害呢。不过,至少从《史记》中相关的两篇中,即《穰侯列传》和这一篇《范睢蔡泽列传》看来,其实儴侯并不是一个很坏的人,社会情势和个人努力造就了他的权势,同时因为他的权势又使他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如此而已。谈不上谁高尚谁邪恶。就像那首歌唱的,“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唉,不喜欢这样的丛林社会却无处可逃。
范雎功成名就了,开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甚至秦昭王也帮着他解决过去的恩怨,把平原君诱到秦国为质,逼迫赵王交出躲在赵国平原君家的魏齐来交换平原君。这一节倒表现出平原君的仗义,原来我一直以为在战国时期齐名的四君子(我封的哈,刚才在网上查,一般是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即赵平原君、齐孟尝君、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中,平原君相对平庸,想不到在魏齐这件事上表现出难得的节操,不能不赞一个。秦昭王诱他至秦国后,他答秦王那段话:“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耿直有余而狡诈不足,显然骗不了秦昭王。结果赵王惧秦国,围了平原君府,魏齐逃出来,求见当时的赵相虞卿,虞卿挂了相印带魏齐逃回魏国求见魏公子信陵君,想让信陵君帮助他们逃往楚国,信陵君犹豫了,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赢在侧,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也未易也。夫虞卿蹑履檐笠,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贫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这段话说得实在太精彩,太痛快,我不得不全文引下来。侯赢的智慧以及对魏公子的忠诚,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所谓恨铁不成钢,都在这段话里了。后来他为魏公子“北向自颈”(见魏公子列传),实乃一难得的义士,令人击节称赞。魏公子这才翻然悔悟,“大惭。驾如野迎之。”驾车到野外去迎接虞卿与魏齐。但是,晚了,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颈”。后来,赵王取魏齐王献秦王,秦王才放了平原君。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故事就是这些了。当然,还有他如何装穷试须贾,等等,不细说了,有点演义的味道了。感觉这时候的范雎是不是太闲得慌啊,或者是觉得功成名就了,一定要显摆显摆?
但正是范雎开始显摆的同时,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为报恩而扶持的郑安平不大争气,攻打赵国失败反倒率部投降了赵国,害得范雎为此事“席稾请罪”,幸亏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未予追究,还下令让秦国人都不准议论此事。否则按秦律他可能会被“收三族”(话说秦法真是过分严苛了,“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如果你推荐任用的人出了错或犯了事,他该受什么罚,你同样受什么罚。)再后来,他推荐使用的另一个恩人王稽又因犯法被处死。范雎更加觉得没面子了。
好在范雎还有知耻之心,这救了他。有一天,秦昭王临朝叹息,范雎探问原因,昭王先分析了国际形势后说:“今武安君既死,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史记中说昭王是想以此话激励范雎,在我看来这话实在是敲打范雎,因为是范雎建议秦昭王整死了武安君白起,起用郑安平。“范雎惧,不知所出。”无言以对。
这种情势给了蔡泽一个上位的机会。
关于蔡泽,下一篇再写罢,这篇有点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