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沈阳机车陈列馆又重新对外开放了,利用十一休息的时间,来到了这座位于苏家屯的东北规模最大的机车陈列馆参观。
在去往陈列馆的林荫小路,心旷神怡
看到这些铁轨,会勾起我很多儿时的回忆,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假期去舅舅家,他们厂子的傍边就有铁道,印象中的火车司机都是身穿蓝色的工作服,脖子上挂着白手巾,身子探出车窗外半个身子,严肃地观察着路况,时不时的拉响汽笛,小时候经常和当地的孩子在铁道边玩耍,每当有火车经过,我都会被它那巨大的身躯和震耳的汽笛声所吓倒,在那些孩子们的嬉笑声中捂住耳朵,拼命地往回跑,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如今那些蒸汽机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令我们怀念。
铁路工人修筑铁路的雕塑
火车头餐厅
在沈阳铁路陈列馆门前的广场上,就会看到一座由蒸汽机车车轮制作、象征着浓缩历史、凝聚力量的雕塑威严矗立在广场上,上面一块用蒸汽机车头部制作的时钟,时间定格在2008年8月1日10时40分——首列京津城际动车组列车开行的时刻,标志着中国铁路进入高速时代。
广场两侧各停放着一辆蒸汽火车头,一个是人民型机型(主要牵引客运列车),一辆是前进型机型(主要牵引货车)
1999年,沈阳市蒸汽机车爱好者联名请求政府对机车进行文物保护和陈列参观。2002年,市政府同原沈阳铁路分局协商,将15台蒸汽机车作为铁路资产,由市政府负责搬迁到棋盘山公园陈列。当时展出了15台蒸汽机车。2005年博物馆搬迁,在铁西森林公园内仿照老馆建起新展馆,2007年15台机车搬进新家。2009年,展馆再次搬迁,最后落户苏家屯区,靠近苏家屯车辆段,展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占地约8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铁路陈列馆。主要包括铁路装备陈列、史料图片陈列、运输能力和安全教育四个展室,从103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浓缩了沈阳铁路近120年的历史,真实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几经搬迁,展馆内展出的展品已经在15台蒸汽机车的基础上增加到800余件。
除了15台“元老”级展品外,还增加了13台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共28台,其中最古老的是1907年的颇勒1型蒸汽机车,最现代的是牵引总重10000吨的和谐3型内燃机车。陈列货车12辆,最早的是1911年前苏联制造的C20。陈列客车12辆,最早的是1933年满铁铁道工场制造的构造时速80公里,最现代的是2009年的和谐号动车组。此外,展品还增加了电务装备分信号机、铁路道岔、钢轨、桥梁、闭塞设备以及车载设备等。
颇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陈列队伍的两头,分别是最古老的1907年颇勒1型蒸汽机车和2009年生产的CRH3型动车外壳。百余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的“旧貌换新颜”,与中国铁路网格局的发展紧紧相连。
在这里,你可以嗅到历史的沧桑,可以触到现代的文明。目睹一辆辆昔日呼啸的一线的机车,仿佛那段休眠了百余年的岁月又重新燃烧起来。伴随着那阵阵火车的汽笛声,仿佛把人们带进那个岁月、那个年代、那段回忆之中……。
28辆机车虽然外观、型号、产地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自开馆之日起,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家伙们就一直静静地守候在这里,仿佛对现代文明在进行无声的守护。
镇馆之宝:弥足珍贵的三辆“有故事的车”
“亚细亚”号:上世纪30年代的“动车组”
在陈列馆内,有一辆蓝色的机车尤为引人注目,它“高大威猛”的造型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这辆机车名为“亚细亚”,是1934年日本制造的机车,也是当时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著名列车,运营于长春(当时的新京)至大连区间701.4公里,运营时速最高可达130公里,“亚细亚”号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著名列车,于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区间。当时,该列车已达85公里的时速,被定为“特急”快车,而其最高测试时速甚至达到了130公里,这在当时的路面交通工具中是最快的。
这个数字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其他机车,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动车组”。
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对华侵略,很多在大连的日本官员和士兵都要定期到新京(长春)开会,由于当时机车速度很慢,阻碍了日本侵华势力的聚合密谋。所以日本人很快制造出“亚细亚”号,目的就是接送往返于长春和大连之间的达官显贵。也就是说,“亚细亚”号的制造就是为侵华所用。当时在日本仅生产了12台,全部在中国服役,10台毁于战乱,国内仅剩下2台,在沈阳就有1台,有关方面曾经提出交换,最后没有成功。
抗战胜利后,牵引“亚细亚”号的7型机车改名为胜利7型,承担铁路干线的主要任务。运营一直持续到80年代,“亚细亚”牵引机车现存仅两台,分别被沈阳和大连铁路陈列馆收藏。
胜利811:英雄“抗洪”列车的原型
影片《12次列车》(又名《英雄列车》)在上世纪60年代曾感动中国,这部影片的主人公“12次”,也陈列在沈阳铁路陈列馆。“12次”只不过是当年火车的车次,这部机车真正的型号是胜利8型蒸汽机车,俗称胜利811。
1959年7月21日晚,由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特快列车迎着雨于22:35正点发车,列车长是沈阳人张敏媛。可7月22日拂晓,锦州以北地区的上空已是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河水泛滥。结果,“12次”被困在辽宁省绥中县境内前卫至高岭间3天3夜。20多名女乘务员在张敏媛的带领下,将列车上仅有的和飞机空投的食品全部供应给旅客,不仅保护了全车612名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抢救出了当地350多名灾民。
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李劫夫当时刚好乘坐这趟列车,经过这场灾难后,李劫夫创作了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传唱全国。第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故事搬上了银幕,片名就叫《12次列车》,轰动全国。
“展望”号:溥仪、张作霖曾经的“座驾”
GW型(997310)型公务车,1935年(昭和十年)满铁铁道工厂制造,从清末、民国到伪满时期,很多政界的风云人物曾经乘坐过这辆公务车。其车头呈圆形,半球形的车窗十分宽敞,视野极佳,旧时很多乘坐该车的官员都乐意站在车头向外观望,也因此被称为“展望”号,该车于2008年退役,
进到车厢里,才会发现这里不失“奢华”,内部设备豪华舒适,华美的地毯、柔和的灯光、丝绒的沙发和床铺、可折叠式的洗手盆……让我们依稀感受到其当年的富丽堂皇。
现在,“展望”号已经成为国内很多民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御用“火车”。
第二个就是“展望”号
颇勒1蒸汽机车
馆内资格最老的是颇勒1机车,美国制造,1907年生产,长度:16.6米货运、调车机车。该车是当时的主力机车,属于大型车。在陈列馆筹备期间,由专人从辽宁盘锦化工厂取回,整修后收入馆内,在盘锦化工厂期间曾担当调车机工作。当时的车速只有每小时55公里,使用77年之后,1984年9月进馆收藏。
RW24(551436)民德软卧车,1989年民主德国制造,车厢定员32人,于2009年退役
在沈阳铁路陈列馆内,除了机车实体之外,还有珍贵历史图片1500张,分六个部分展示沈阳铁路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从清末民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直至现在的沈阳铁路发展史
在史料图片展区,400米长的墙面上1500张历史图片真实记录了一代代铁路人对共和国铁路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生动展现了中国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见证了清末、民国、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和中长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直至现在的沈阳铁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轨迹。
在陈列馆里,有一块碗口大小的铜牌,这块铜牌叫“路牌”,这是100多年前铁路上最原始的线路闭合工具,司机拿到它,列车就可以向下一站通行了,它是区间通行证,也是行车命令。
当火车要进站时,小烧((司炉)或副司机,一手攥住车门扶手,前半身必须探出,用另一只手将上一站的进站路牌挂到“收受器”木桩的铁钩上,然后再伸出胳膊,将另一个木桩上的出站路牌揽入怀内。列车进站虽然减速,但两个木桩相距也只有百米左右,站在机车门上的人司炉或副司机,进站还要手疾眼快,才能保证万无一失。1955年,随着设备更新,木桩“路牌收受器”才被取消,路牌改由车站值班员和司炉亲手交接。
历史图片
当时东北的车站
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从1891年清政府修筑关内外铁路算起,迄今已经走过了120年的岁月,这既是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史,也浓缩了足以令国人刻骨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透过沈阳铁路陈列馆的百年长卷,当与一辆辆机车擦身而过,我们似乎有幸见证了那段百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