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丛林的生命法则
绿色丛林的生命法则
“生命是多样的,经过亿万年的演化,生命系统在地球上形成。生命和生命碰撞,在相互的接触和各自的求生的竞争中,最终形成了一条生命系统的食物链。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好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命系统。由于空间的狭小, 不同的生命最终是会相遇的。那么,当两个生命相遇时他们怎样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大自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这就是著名的丛林法则。”原始的丛林法则,以求达到物种的生态平衡。
我曾走进过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只见披鳞挂甲的龙脑香树苍劲挺拔,繁茂苍劲,令人惊叹;仰首观看时,又会看见一棵又一棵望天树伟岸挺拔,雄踞绿海,傲视苍穹。在森林里,树木被藤蔓缠绕,枝叶凝翠,让人看不出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缀织成一片浓荫和仿佛密不透风的绿色屏障。在这生机勃勃的世界里,野芭蕉不甘寂寞地恣意疯长,连幸存至今的大树蕨也奋力地将技叶高擎,去争取那难得透进树林的缕缕阳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乔木在万绿的簇拥下繁花盛开,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烈焰。
其实,绿色的生命相互之间的竞争并不和平,甚至很残酷。植物和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植物不会移动,但是为了生存,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同样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一种植物的根象网套般紧箍在另一种植物的树干上,直至把它勒死,这种植物人们管它叫“绞杀植物”。热带雨林中榕属的某些种类就是知名的绞杀植物;另外,除了榕属植物外,鹅掌柴属,麻黄科的克鲁西藤黄属、茜草科的婆婆桂属的一些种类,也有类似的本事。
绞杀的整个过程相当缓慢:先是“绞杀植物”的果实被鸟类吃食,当种子未被消化,因而随鸟粪排出;如果未被消化的种子掉落在其他高大乔木的树桠上,它们就会发芽生根,附生在乔木上;日子长了,它们长出了许多气生根,有的悬挂下来,有的则贴着树干向下交错延伸。起初这对乔木并无妨碍,可是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方面,它们有了立足之地,便大量地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与被附生的乔木争肥争水;另一方面,在地上它们旺盛地生长与乔木争夺光线和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固着在树干上的气生根迅猛增粗,粗壮的根分生支根,支根又生细根,盘根错节,形成强大有网络,把乔木树干紧紧地箍了起来,使乔木养分和水分的运输通道严重阻塞,直至中断而枯死。乔木一死,树干腐烂变空,绞杀者的网络根迅速密接或愈合,终于变成一株独立的植株,取代了原先的植株,绞杀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虽然不见刀光剑影,但也是斗得你死我活,结果是强者适者生存。旅游参观时,导游诙谐地调侃时,将这种现象与当今社会的“小三”现象类比,称之为“攀小蜜”。意为一个有妇之夫如好女色找“小蜜”,势必被附着缠身,绞杀身亡。
绿色的森林与人类的进化,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亘古久远,人类的祖先猿人就在森林里繁衍生息。几百万年以前,他们与猿猴一起生活在广袤的森林里。《简易经》里最早记载:“猿人也,猿猴也,一祖二别也。同是灵物,我别灵而有慧进化也,他别灵而无慧守宗也。”说明了同在森林里生活的猿人和猿猴都是一个祖上猿类。猿人和猿猴都是有灵性的动物,只是猿人的灵性有慧根,才进化为人类,而猿猴虽然有灵性,没有智慧就没有进化,基本上守住祖宗的原样,有进化也不大。
后来,猿人学会了制造骨器、粗糙的石斧和其他简单的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已经会使用火,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人工取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渐渐地走向文明。但是,当今走向文明社会的人类已经至高无上地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生物的霸主。在后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长期形成的观点和普遍的想法是:人是自然的主人,是万物之灵,是这个世界理所当然的主动者、施动者和支配者。
人类这个“生物的霸主”的活动的无限制加剧,随时都在侵害着各种生物和动物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劳动和狩猎等,侵占了野生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生态,也破坏了动物的食物链,让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近年来,由于国际橡胶价格疯涨,在西双版纳出现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种植橡胶,甚至出现“毁林种胶”的违法事件。随着橡胶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西双版纳的天然热带雨林逐渐缩小。据统计,30年以前,70%的西双版纳都由雨林和高山林覆盖,2003年已不到50%。
橡胶林在该区域的进一步扩张将加剧森林片断化的进程,从而威胁到本地的生存环境。单一种植的橡胶园明显减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再加上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杀戮,威胁了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亚洲象、印支虎、孔雀和猴子等热带雨林“传统居民”的生存。目前,据有关专家调查,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减少了70%以上,哺乳类动物减少80%以上,这种损失无法进行经济估算。而且,单一经济林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的隐患难以防范,橡胶白粉病、蚧壳虫病频繁发生。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热带雨林中植物、动物中大多数物种的消失,这对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人类为获得短期利益,毁林开荒,砍伐树木,破坏了植被和生态,也让人类吞下了恶果。近年来,有的河水干涸了;到雨季时,山洪暴发,泥石流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在西双版纳,为了获得本属于它们自然空间,野象也走出森林,毁坏人们家园,抢食庄稼……可见,“人定胜天”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现代人类过于强大的力量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各物种间的和谐。人类的错误,使本来应是和谐,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充满了杀机和危险。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捕获、采撷取得食物;或是后来通过制造、种植获得产品,并且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和平地与其他人,或与其他部落进行商品交换,以达到生活的平等与和谐。这是交换的初级阶段。后来,虽然这种交换遵循的仍然是原始的丛林法则,但是由于生存问题的困扰,交换的初级阶段背后的内在目的却已经表现为希望通过交换成为强者。私欲的滋长,导致了后来交换的不公平性,也导致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古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种现象才开始逐渐超越,或脱离初级阶段。从此,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也都是一次丛林法则的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交换的中级阶段就表现得文明多了。国家的建立, 法律的确立, 伦理道德的推广,使得交换似乎远离了原始的丛林法则。 但是, 我们知道, 交换都是有代价的。 回顾丛林法则中的强弱关系,我们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说,交换的价格应该是公平的价格。如果在公平价格上成交则和平,否则就选择战争,成了掠夺和杀戮。看来,实际上当今的人类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丛林法则的深刻影响,经历了亿万年并且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丛林法则不是那么容易就摆脱的。它呈现为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把我们牢牢固定在那个原始的阶段。
后来,走出森林的人类社会也像森林的植物一样存在着为了生存的不和平竞争,也许也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战争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时的一种罪恶的附属品。在人类社会中,当事者之间的矛盾争端到达白热化之后,向对方采取了粗暴的毁灭行动,就形成了战争。汉语词典将战争解释为:“一种不能通过其它手段解决问题的解决方式。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
几百万年以后,人类中的一部份人为了生存,从战争中逃亡,又走进了原始森林。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千里扬戈,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后来因为英国盟军配合不力,战斗失利,远征军不得不撤退。为了摆脱日军的追击,远征军将士跟随杜聿明将军选择了一条无比凶险的回归之路——穿越一片叫做野人山的原始森林。
野人山,是中国远征军历史上最悲惨的记忆。它位于缅甸最北边,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传说当地曾有野人出没,所以老百姓管它叫野人山。山上乔木遮天,藤草迷漫,层层叠叠,浩浩渺渺,终年不见天日,山中虎、狼、熊、豹等猛兽成群,毒蛇、疟蚊、蚂蝗遍地,是无人敢涉足的陆地上的百慕大!
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当时正值雨季,恶雨任性瓢泼,虽然甩开了日军的围追堵截,但没有冲破死神的天罗地网,这支大军不仅被饥饿困挠着,就连那些不起眼的虫蚋,在远征军面前也为非作歹,助纣为虐。当士兵们在过河和沼泽地时,成千上万的蚂蝗铺满水面,翻涌而来,立即爬满伤兵全身,挥之不去,抓之不掉。沼泽地里一片惊恐嚎叫,在这场有声动物与无声动物的较量中,高级动物的人失败了。伤兵们只挣扎扑腾了一阵,这片原始的沼泽,又恢复了原始的沉寂。几天以后,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堆堆骷髅。在这场大战中,缅甸的食肉吸血动物留下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记载。误入沼泽,是夜,成千上万只鳄鱼袭来,活活地吞噬了他们。在原始森林里,动物在向人发起攻击时,是不会问你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是善良还是邪恶的。 在野人山里,远征军的将士们重归原始, 为了生存,与饥饿,与病魔抗争,与野兽、毒蛇,甚至与蚂蟥抗争……在森林里,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4万国民党士兵在1942年走进这座大山,出来时却只剩下了8000人。中国远征军先前大小战斗中战死疆场不过1万人,而无情的野人山就吞没了3万多中国士兵的生命……野蛮洪荒时代的远古人,尚能“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龙之肉”,而在那时他们连远古人都不如了!已经步入所谓文明社会的士兵们为了正义而战来到脱离了人类社会的野人山,无奈地以巨大的生命代价践行了森林中关于生命的法则。在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没有是非可辩,只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始生命法则。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要生存下去,除了信念以外,不但要靠强健的身体,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有一天,我来到了腾冲县的来凤山。据说,1944年,日军占据腾冲城之后,将来凤山构筑成坚固据点。那年7月,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战斗机、 轰炸机协同下,对来凤山发起攻击,经半月激战,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战役中,该集团军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腾冲之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能够获得胜利? 因为,虽然在丛林法则中不公平的交换就意味着弱肉强食的战争。 但是战争存在着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双方。非正义的那一方是侵略者和掠夺者,不论它发动何种形式的战争,都不含有公平,仁爱,理性等人类社会道德层次上的词汇。它追求的唯一词汇就是强大。而这种所谓强大却是一个悖论,一个可悲的悖论。最终只会“失道寡助”,失去民心而失败。
如今,来凤山上,林木蓊郁,苍翠欲滴,空气清新,勃发着盎然生机。走进树林,你就置身于树的海洋,那里沁人心肺的气息随时都会充填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空气里流淌着带有音感的芬芳会让你感动不已。有时,它浩如烟海的气势令人感叹与遐想;有时,它幽谧宁静的氛围又让人堕入沉思……有人说,森林里的声声鸟叫虫鸣,是大自然激情谱写的音符,跳跃在森林展开的乐谱上,动人地体现了绿色主题的怡人与隽永。这就是和平的氛围,不论是植物与植物之间,还是植物与动物之间,或是植物、动物与人之间都应该让你感受到这种和谐。如今看着这绿郁葱葱的树木,你根本就想像不到这里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可是,当听到当地老人的回忆时的述说,我们震惊了,并从他们那含泪的眼里感受到他们心中那隐隐伤怀和痛楚。那时,这片树林曾经被战火几乎摧毁焚烬,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了战争的痕迹。在山峦尽绿,翠峰相迎中,感叹绿色生命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我还从老人那肃穆深沉的表情里读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也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为了生存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
当两个生命相遇,为了生存相互争斗时,谁将获胜,大自然中给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强弱力量的搏弈,也就是著名的丛林法则。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除了需要为了生存的衣食等物质条件以外,还需要能决定人能生活得更好, 或者能生存下去的政治精神条件,这就是“公平与正义”。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文明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稳定、幸福的社会。社会要真正实现公正,那就要求各社会各方力量在竞争中,不断地从一个平衡点达到另一个新的平衡点,以求和谐。这些都是要以公平正义来作为保障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是现代社会“丛林法则”的关键要素之一。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又变化万端,要在这个变幻的世界中保持自我而不被抛弃,我们必须做一个聪明的“适者”,既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分子,又能运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个世界的不公与阴暗有所改变。既然这个世界是为我们而准备的,我们也就要为能够适应它而存在。毕竟,世界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却无法选择世界。我们的大多数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大千世界,物欲横流,聪明的人不但要顺应世界的选择,也要为社会的变化、发展和进步而作努力,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姿有色。
用现代社会成功的生活范例来诠释绿色丛林的生命法则,进一步探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是为了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类不但要适应自然,也要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与发展。毕竟,存在才能发展,存在才会产生意义。
(李宏2011年5月下旬写于云南腾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