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件很令国人高兴的事情,毕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籍人获奖,可喜可贺!
莫言打破了诺奖与中国本土人无缘的沉闷, 这是要载于史册的!
其实莫言一直都在那儿,莫言的文字也一直在那儿,只是有人觉得他的文字诡诞,既魔幻又现实,令体制内许多有任务的评论家头疼,因而装作视而不见。例如,当年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出版时,竟没有体制内文学评论家给予评论,后来此书流到海外,港台倒有评论不少。而作者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先锋”之作。
记得那一年,我见到莫言时,是他最尴尬的时刻。那是1986年6月29日,我在北京,那天莫言在王府井书店卖书,跟他一起卖书的还有王蒙、张贤亮、刘索拉等人。那也许是现代中国作家首次签名售书吧,我没有考证。反正那天人不多,王蒙、张贤亮和刘索拉的台前有排队的人,莫言的台前没人,这种鲜明的对照,令莫言很尴尬,他一个刚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年青人,卖自己的书,如何卖得过做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如何卖得过坐过牢的张贤亮?虽然刘索拉也是年青人,但好歹是个美女,总有读者青睐的。唯莫言此刻寂寞无比,站起身来在大厅里溜达过来溜达过去,看上去很失落。
我那时算是阅读面比较广的人,也读过莫言,彼此看上去也都是年青人,顺眼,于是跟他闲聊起来。聊他的作品,他很兴奋,那双小眯缝眼里流露出得意的笑容,很感激的样子看着我。于是我决定买他的书,让他签名,心里想一定要给这个年青人信心。他拉着我的手,到他的台前,拿出一本书,刷刷地签了名,递给我说:这本书送你了!
这我为难了,人家来卖书的,怎么可以送?他说:对你,不卖,送你了。
我看了看手里的书,书名是《透明的红萝卜》,定价2.20元,印数6000册,于是收下了。然后,当然是说了一堆好听的,再然后就互留了电话,那是1986年我们都没有手机,留的都是单位的电话。
这件趣事儿,我在当时的《武汉晚报·周末版》写了篇文章和读者分享。时隔26年,那个小眯缝眼的莫言成了得诺贝尔奖的呆胖子莫言。莫言还是那个莫言,评论家们恐怕要见风使舵了。哈哈!快哉!快哉!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