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水饺宴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文苑,兄弟姐妹都很多,个个人不错,你要是来到我们文苑之家,你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苑之家的温暖,文苑之家的热情,文员之家的温馨,明天就是冬至了,文苑之家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饺宴,让人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温馨。在吃水饺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吃水饺的来历。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所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吃水饺。了解了水饺的来历,让我们看看包水饺的过程吧。
今天一大早,领导老师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家近的老师从自己的家里拿来菜刀,电饭锅,电磁炉,菜板,盖垫,箸子等器具。所有的器械一应俱全。后勤老师从超市里买来绿油油的茴香苗,一把把地摆在厨房里,翠绿欲滴,嫩极了。还买了水灵灵的白莲耦,一节一节的,真新鲜,看了心里好喜欢啊。你看择菜的老师在那里一根根细心的择着,不放过一点点坏了的菜叶,白色的莲藕身上披着黄黄的外衣,用刀一刮,立刻变了另一个模样,一排排地摆在水池里,用水一冲,立刻洁白无瑕。所有的菜洗净之后放在盖垫上晾干,准备着被“切割”。老师们把所有的菜洗净之后放到学校二楼的会议室。会议室的桌子现在又发挥了它的终极作用----成了切菜的案板。菜板一溜摆开,四五个老师操刀上阵,在那里咚咚地切着菜,响声清澈悦耳,好似真的成了炊事班的炊事员。郭校长也亲自上阵,用心的在那里切着菜,一边切菜一边还自我检讨:“以后回家还要多练习。”刀法最娴熟的要数吕文芳老师了,她一手按菜,一手快速地切出了连刀,刀法之快,刀法之神让所有的老师都佩服不已,不但自己切得快又好,还在那现场指导别的老师,真是利索极了。不一会,在神刀老师的功夫下,新鲜的馅已经摆了满满两大盆。开始调馅了,老师们把准备好的肉馅和刚切的菜搅在一起,加上各种调料,慢慢地搅动着,一会香味四散开来。闻着扑鼻的香味,让人就不禁垂涎三尺。
开始包水饺了,从超市里买的水饺皮,一个挨一个地叠在一起,尺寸一样,厚度一样,圆圆的像一个小饼。把水饺皮放在手心里,用筷子夹上馅,平摊在上面,把水饺的两边对折,为了捏得更紧些,用手蘸水,用力捏紧,省得煮水饺时露出馅来。包好的水饺一个个按照盖垫的样子摆成圆。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说起来,这里也还有一个小典故呢?那就一起再来看看吧。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水饺在老师们的妙手下,不一会都成了一个个挺着肚子的大将军,一圈圈的站好,好像等待检阅,真有派头。
开始下水饺了,每个办公室又成了临时厨房。下水饺由办公室年长的老师主勺。该加多少水,什么时候下水饺,开几个锅,随时搅动水饺,以免糊在锅底。开了三个锅后,水饺一个个的浮在了水面,拿盘,盛水饺,香气四溢啊。咬上一口,真是美极了,鲜极了,香极了。别开生面的水饺宴开始了,每个老师都在称赞自己的劳动果实,那场面好温馨好感动。
文苑之家确确实实给了我们文苑人一个温暖的家,我们在这个大家里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工作着,我爱文苑,更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