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训练一 一词多义

1.下列对加点词“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路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C.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谈论

2.下列对加点词“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互相 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察看,仔细看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佐D.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3.下列对加点词“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B.时时而间进 间或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4.下列对加点词“伐”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坎坎伐檀兮砍伐B.十年春,齐师伐我 讨伐、进攻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战争D.功大而不伐 自夸、夸耀

5.下列对加点词“疾”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君有疾在腠理病B.君疾贫富不均 憎恨、厌恶

C.声非加疾也大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憎恨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E.不可定诚,使吏执而问之

7.下列对加点词“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谱曲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法度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D.乃曰:“吾忘持度”  尺码

训练二 通假字

1.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③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⑦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⑧今臣后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晏子治东阿》)

A.②④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B.君子生非异也C.孝子不匮,永锡尔类D.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名词,恩惠

C.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加倍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呈现,露出来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D.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呢

5.在括号里填写通假字的本字。

(1)五万兵难卒(  )合。 (2)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  )一年矣。

(3)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

(5)满坐(  )寂然,无敢哗者。 (6)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

(7)属(  )予作文以记之。 (8)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训练三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B.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面容、脸色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指父母兄弟等亲属D.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生人:陌生人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崤山以东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因此写作D.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指品德低下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B.秋天漠漠向昏黑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D.既窈窕以寻壑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昼夜勤作息C.奉使往来,无留北者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训练四 实词综合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爱:喜爱、爱好B.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浅薄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加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疾病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推荐,荐举

C.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确实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除掉,免去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托词,借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颠而不扶   颠:跌倒B.勿夺其时夺:夺取

C.善假于物假:借助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敢竭鄙怀,恭疏短引鄙:敬辞,以示尊重对方B.草木皆兵 兵:名词,兵器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爱慕、欣赏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详审、细究

B.朝闻道,夕死可矣朝:早晨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希望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小路E.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抵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殆:危险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辞:说话D.除暴安良  除:躲避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招致B.山重水复疑无路  复:回环

C.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负:违背,背弃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固:固执,顽固B.吾妻归宁  归:古代女子出嫁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D.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过:过分

E.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怎么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B.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为什么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即使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已经)②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中断)③石错出其间,如林立(之间、中间)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

⑤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接近)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

A.①②③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堪:愿意

B.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似,像

C.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弥:愈,更加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期而遇期:希望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升迁

C.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尔:这样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明白

训练五 知能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进,幽州良乡人也。为人勇悍,走及奔马。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符彦超遣人以赂招置麾下。彦超镇安远军,军中有变,遣进驰奏京师,明宗怪其来速,嘉其足力,以隶宁卫指挥。汉高祖为侍卫亲军指挥使,以进为军校。高祖镇河东,因以之从,每有急,遣进驰至京师,往返不过五六日,由是愈亲爱之,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从周太祖起魏,迁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历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显德元年秋,以疾卒,赠太师。

呜呼!予述旧史,至于王进之事,未尝不废书而叹曰: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虽其附托遭遇,出于一时之幸,然犹必皆横身阵敌,非有百夫之勇,则必一日之劳。至如进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欤!岂非名器之用,随世而轻重者欤?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欤?抑因缘侥幸,未始不有,而尤多于乱世,既其极也,遂至于是欤?岂其又有甚于是者欤?当此之时,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盖其轻如此,况其下者乎!如进等者,岂足道哉!《易》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相上下,视在上者如进等,则其在下者可知矣。予书进事,所以哀斯人之乱,而见当时贤人君子之在下者,可胜道哉!可胜道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符彦超遣人以赂招置麾下 __________②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__________

③明宗怪其来速__________④历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__________

⑤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与“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中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B.仁安记人之善,忘人之过C.夷吾善鲍叔牙D.善刀而藏之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废书而叹B.往返不过五六日C.嘉其足力D.走及奔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畏日,拘忌异甚       拘忌:拘束和禁忌

B.不可以寝,终不厌 厌:厌烦

C.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已:停止

D.昼累累与人兼行 累累:常常

(2)下列加点词与“因爱鼠,不畜猫犬”中的“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踯躅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C.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D.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型对练】

训练一 一词多义

1.A 解析:A项“道”是“取道”的意思。

2.A 解析:A项“相”指动作偏指一方,“她”。

3.C 解析:C项“间”是“从小路”的意思。

4.C 解析:C项“伐”是“功绩”的意思。

5.D 解析:D项“疾”是“妒忌”的意思。

6.BC 解析:A项“诚”是名词,“诚意”;B、C项“诚”是副词,“确实、实在”;D项“诚”是连词,表假设;E项“诚”是名词,“真实情况”的意思。

7.B 解析:“度”在这里是“常态”的意思。

训练二 通假字

1.B 解析:①③⑤⑦没有通假字;②中“奄奄”通“晻晻”;④中“悟”通“晤”;⑥中“惠”通“慧”;⑧中“内”通“纳”。

2.A 解析:A项中“距”通“拒”,“内”通“纳”;B项中“生”通“性”;C项中“锡”通“赐”;D项中“帘”通“奁”。

3.B 解析:B项中“得”通“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A 解析:A项中“倍”通“背”,“倍德”即“背德”,“违背恩义”。

5.(1)猝 (2)又 (3)悦 (4)值 (5)座 (6)纵 (7)嘱

(8)樽

训练三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

1.D 解析:“生人”即“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

2.D 解析:“学者”指求学的人。

3.A 解析:“卑鄙”在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

4.A 解析:B项“秋天”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D项“形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C 解析:A项“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与今义不同。B项“河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北、以南,今义是两个省的行政名称。C项“秋毫”指极细小的东西,古今同义。D项“窈窕”古义指深远、幽深,今义指女子身材苗条。

6.D 解析:A项“出入”是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B项“作息”是偏义复词,“息”是衬字。C项“往来”是偏义复词,“去,离开”,“来”是衬字。D项“崩殂”是同义连用,不是偏义复词,都是指帝王去世。

7.D 解析:A项“异同”是偏义复词,“不同”,“同”是衬字。B项“国家”义在“国”,“家”是衬字。C项“父兄”指“兄”,“父”是衬字。D项“中间”不是偏义复词,是“中间夹杂”之意。

训练四 实词综合练习

1.D 解析:D项“倍”通“背”,“背弃、背叛”。

2.A 解析:A项“病”是动词,“担忧、忧虑”。

3.C 解析:C项“除”指“拜官、任职”。

4.D 解析:D项“悉”指“详尽地叙述”。

5.B 解析:B项“夺”指“耽误”。

6.A 解析:A项“吊”指“安慰”。

7.D 解析:A项“鄙”是谦词,指自己;B项“兵”是“士兵”的意思;C项“爱”是“吝惜”的意思。

8.CD 解析:C项“得”是“能够、可以”的意思;D项“道”是“取道”的意思。

9.A 解析:B项“从”是“使……跟从”的意思;C项“辞”是“告辞”的意思;D项“除”是“除掉”的意思。

10.B 解析:B项“复”是“繁复,重复”的意思。

11.DE 解析:A项“固”是“本来、原来”的意思;B项“归”此处是“出嫁女子返回娘家”的意思;C项“国”是“国都、京都”的意思。

12.C 解析:C项“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

13.D 解析:②“绝”指“绝对、全然”;⑤“就”指“实现”。

14.A 解析:A项“堪”是“忍受”的意思。

15.C 解析:A项“期”是“约定”的意思;B项“左迁”是“贬谪、放逐”的意思;D项“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训练五 知能演练

1. (1)①财物。 ②年少,年轻。 ③认为奇怪,惊诧。 ④历任。 ⑤安定太平。

(2)A 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善”都是“善于”的意思;B项“善”是“与‘恶’相对,好的地方”的意思;C项“善”是“熟悉”的意思;D项“善”是“揩拭”的意思。

(3)C 解析:A项“废”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放下”,今义是“废除”。B项“不过”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不超过”,今义是放在句首表转折。C项“嘉”古今义相同,“褒奖”。D项“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跑”,今义是“步行”。

[参考译文]

王进是幽州良乡人,为人骁勇强悍,跑起来能赶上奔马。年少时聚众做盗贼,家乡的人无不害怕,符彦超派人收买招其为部下。符彦超镇守安远军时,军队有变,遣王进进京报急,唐明宗惊诧其来得竟然如此迅速,并褒奖其跑得快,反应迅速,而后收在宁卫指挥麾下。在后汉高祖刘知远当侍卫亲军指挥使时,以王进为军校。刘知远镇守河东地区,王进跟从他,每当有急事时就派遣王进回京,往返来回不超过五六天,因此刘知远特别器重他,官职多次升迁到了奉国军都指挥使。后来王进跟从后周太祖郭威起于魏地,官升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历任汝州、郑州两地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因病逝世,朝廷赠太师职位。

哎呀!我检看旧史,至于王进的事,总是放下史书而感叹:厉害啊,五代的君主帝王,全部出身于行伍,他们身边的人也全部都是勇夫悍卒,他们各自分抢土地自封侯王,(有这样的部下,)就像是被豺狼所围绕一样!各位君主的发迹,即使有的是出于一时的宠幸,可是必定都经历过身陷敌阵,拼死一战的战事,其中如果不是有百夫之勇的表现,就是有一日之劳的成绩。像王进这样的人,只凭借跑得快而得到宠幸,持节秉旄,是多么讽刺的事啊。难道是对人才的使用,是随着世道变化而不同吗?难道是太平世道时君子少见而重视君子,混乱世道时小人辈出而轻贱小人?还是由于命运侥幸,前后之世不见,而特别多出于乱世,到了极点,就出了王进这样的人?是不是以后还有比王进更讽刺的小人产生出来?在五代这个乱世,建国时间长的不过十几年,短的三四年至一两年。天下的人,看待皇帝君主变更,好像更换戍长那样,帝王都被轻视成这样,何况他们的部下呢!像王进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一提呢!《易经》称“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相上下,命运起伏不定,小民出身的人,混得好的就像王进这样的,混得差的情况就可以推测了。我写王进之事,是为了感叹当时世道之乱,当年混在下层社会的君子们啊,你们有多少说不过来啊。

2.(1)D 解析:D项“累累”指“成群结队”。

(2)C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爱”都是“喜欢”的意思;A项“爱”是“隐藏”的意思;B项“爱”是“吝惜”的意思;D项“爱”是“友爱”的意思。

[参考译文]

永州有个人,怕犯日忌,拘束禁忌特别过分。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值子年,而鼠是子神,所以爱护老鼠,不养猫狗,又禁止仆人击杀老鼠。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因此,老鼠互相传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某氏家里没有完好的物品,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们成群结队与人并行,晚上撕咬打架,发出各种声音,让人不能安寝,可是他总是不厌烦。

过了几年,某氏搬到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来居住,老鼠仍和过去一样猖獗。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他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围捕老鼠。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把它们丢弃在偏僻的地方,臭气散发了好几个月才停止。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它们吃得饱饱的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呢!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何

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三、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

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乃敢上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与 “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秦王恐其破璧D.国无主,其能久乎

六、且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且”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B.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七、若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若”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卿言多务,孰若孤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八、所

1.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D.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九、为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夫子何命焉为D.子墨子解带为城

E.必为有窃疾矣

十、焉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E.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十一、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也”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谁得而族灭也

十二、以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娘以指叩门扉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十三、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善遇之

C.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E.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却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拔刀斫前奏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变法者因时而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今无会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幸于赵王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十五、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蜩与学鸠笑之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E.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竖子不足与谋”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六、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学而不思则罔”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此则寡人之罪也C.坤作地势,高下九则D.并力西向,则吾恐奉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十七、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而记游者甚众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言之,貌若甚戚者

2.解释“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①者,诗仙也。为当国②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③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④者乃其得罪之源。然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⑤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十八、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余之力尚足以入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是谁之过与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8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②公子安之③以告姜氏④醒,以戈逐子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B.吾其奔也C.蚕妾在其上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B.C.D.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对练】

一、1.C 解析:①⑥是转折连词,“但是,却”;②④是修饰连词,可不译;③⑦是顺承连词,“然后,接着,就”,或不译;⑤⑧是递进连词,“并且,且”。

2.B 解析:例句与B项中“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项“而”是连词,表承接,“接着、然后、就”,或不译;C项“而”是连词,表转折,“但是、却”;D项“而”是连词,表因果,“因而”。

二、1.D 解析:例句与D项中“何”都是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A项“何”是疑问代词,“怎么”;B、C项“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2.C 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代词,“哪里”;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原因)”。B项第一个“何”与“奈”组成固定短语,“怎么办”;第二个“何”与“如”合用表示疑问,“怎么样”。C项两个“何”均是副词,“多么”。D项第一个“何”是副词,“怎么”;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

三、1.C 解析:A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B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乎”用在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在”。D项两个“乎”都是助词,表疑问语气。

2.D 解析:①中“乎”是介词,“在”;②中“乎”是助词,表疑问语气;③中“乎”是助词,表揣测语气;④中“乎”是助词,表反问语气。

四、1.ADG 解析:A、D、G项“乃”是副词,“才”;B项“乃”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C项“乃”是副词,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E项“乃”是副词,“就”;F项“乃”是代词,“这样”;H项“乃”是代词,“你的”。

2.(1)副词,“才”。 (2)副词,“竟然”。 (3)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顺承,“就”;第二个“乃”是副词,“才”。 (4)副词,表示限制或条件,“才”。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

五、1.C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其中的”;第二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C项两个“其”均为副词,表祈使语气。D项第一个“其”是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是音节助词,不译。

2.A 解析:例句与A项“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也许、大概”;B项“其”是代词,“他,他们”;C项“其”是代词,“他”;D项“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六、1.A 解析:A项两个“且”均为连词,表并列,“又”。B项第一个“且”是副词,“暂且,姑且”;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况且”。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让步,“尚且”;第二个“且”是副词,“将”。D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并列,“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

2.C 解析:A、B、D三项中“且”均为副词,“暂且”。C项中“且”为连词,表让步,“尚且”。

七、1.D 解析:A项两个“若”均为代词,“你,你们”。B项两个“若”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C项两个“若”均为动词,“及,比得上”。D项第一个“若”为代词,“你”;第二个“若”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2.C 解析:①②⑥中“若”是动词,“像”;③④中“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⑤⑧中“若”是代词,“你”;⑦中“若”是动词,“比得上”。

八、1.B 解析:A、C、D项“所”是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合,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B项“所”是助词,与“为”组合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2.C 解析:例句与C项“所”都是名词,“处所,地方”;A项“所”是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B项“所”是与“以”组合,表示手段或凭借;D项“所”是量词,“座、处”。

九、1.D 解析:A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是介词,“为了”。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变成”;第二个“为”是介词,“向”。C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D项两个“为”均为助词,表诘问。

2.BE 解析:A项中“为”是介词,“替”;B、E项中“为”是判断词,“是”;C项中“为”是助词,表疑问语气;D项中“为”是动词,“作为”。

十、1.A 解析:A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项第一个“焉”是代词,“哪里”;第二个“焉”是句末语气词,表反诘语气,“呢”。C项第一个“焉”是代词,相当于“之”;第二个“焉”是兼词,“在其中”。D项第一个“焉”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第二个“焉”是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DE 解析:D、E项中的“焉”均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中“焉”为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中“焉”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C项中“焉”是代词,相当于“之”。

十一、1.D 解析:A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B项两个“也”都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C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感叹。D项第一个“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个“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D 解析:A、B、C三项中“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D项中“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十二、1.B 解析: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因”。B项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可译为“而”。D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在”。

2.C 解析:A项“以”是连词,表并列;B项“以”是介词,“因为”;C项与例句“以”均是动词,“用”;D项“以”是动词,“认为”。

十三、1.AC 解析:A、C项中“因”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B项中“因”是介词,“趁机”;D项中“因”是介词,“凭借”;E项中“因”是介词,“通过,经由”。

2.(1)副词,“于是,就”。 (2)介词,“趁着”。 (3)动词,“沿袭”。 (4)介词,“因为”。 (5)副词,“于是、就”。 (6)介词,“根据”。 (7)名词,“机会”。

十四、1.D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进对象;A、B、C项“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进施动者。

2.B 解析:A项“于”是介词,表被动,“被”;例句和B项“于”都是介词,“比”;C项“于”是介词,“从、自”;D项“于”是介词,“在……方面”。

十五、1.AB 解析:A、B项中“与”都是连词,“和”;C项中“与”是动词,“结交,亲附”;D项中“与”是动词,“给”;E项中“与”是介词,“和,同”。

2.B 解析:A项“与”是动词,“参与、参加”;B项与例句“与”都是介词,“跟、同”;C项“与”是介词,“给,替”;D项“与”是动词,“给”。

十六、1.AE 解析:A、E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B项“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C项“则”连词,表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D项“则”是连词,表转折,“却”。

2.A 解析:A项与例句“则”均是连词,表承接,“就”;B项“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C项“则”是名词,“等级”;D项“则”是连词,表假设。

十七、1.D 解析:A项“者”是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B项和例句“者”都是代词,“……的人”;C项“者”是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译;D项“者”是助词,“……的样子”。

2.①助词,表判断语气。 ②代词,“……的人”。 ③代词,放在时间词之后,不译。 ④代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方面”。 ⑤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十八、1.BF 解析:A项“之”是代词,“这”;B、F项“之”均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之”是动词,“往、到……去”;D项“之”是助词,“的”;E项“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A 解析:A项和例句“之”均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之”是结构助词,“的”;C项“之”是音节助词,不译;D项“之”是代词,“他”。

【一线原创】

1.D 解析:A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根据、依据”。B项第一个“者”是助词,表判断语气;第二个“者”是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译。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去”。D项两个“与”都是连词,“和、跟”。

2.B 解析:A项第一个“焉”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焉”是兼词,“于此”。B项两个“其”均是代词,“那些”。C项第一个“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第二个“若”是动词,“像”。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顺接,“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竟然、却”。

3.D 解析:①和②均表判断语气,③表转折,④表承接。

4.C 解析:A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并列,“并且、又”;第二个“且”是连词,“况且”。B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予”;第二个“与”是语气助词,通“欤”。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

5.A 解析: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不译。C项两个“为”均是介词,“替、给”。D项两个“所以”都是表原因,“……的原因”。

6.D 解析:①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②代词,“这”;③介词,“把”;④介词,“用”。

7.B 解析:A项“其”是代词,“他”。B项与例句“其”均是语气副词(注意题目要求,用法相同即可),例句“其”表期望,“一定”;B项“其”表祈使,“还是”。C项“其”是代词,此处指“树”。D项“其”是代词,“那”。

8.D 解析:A项第一个“焉”是兼词,“于此”;第二个“焉”是代词,“他”。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在”。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重耳;第二个“之”是代词,代蚕妾。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

[参考译文]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进兵到蒲城(去攻打他),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老父的恩赐才享有养生的俸禄,才得到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君父,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才离开。路过卫国,卫文公不礼遇他。走到五鹿,向乡下人乞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于是接受后叩头致谢,装上车子走了。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姜氏嫁给重耳,并陪嫁八十匹马。公子沉湎在这安逸的生活中,随从的大臣们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走,在桑树下谋划。蚕妇在树上听到后告诉了姜氏。姜氏恐怕走漏风声杀了蚕妇,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向,听到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公子说:“没有的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安逸贪图享受是会败坏名声的。”公子不愿意走。姜氏和子犯合谋,以酒灌醉使公子离开齐国。酒醒后,公子生气,拿着戈追逐子犯。

专题十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训练一 特殊句式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B.刘备天下枭雄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7.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8.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9.下列句子中,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D.(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0.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管仲贤佐也B.桓公霸君也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项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4.下列句子中,补充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B. C. D.

1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而良人未之知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⑥牛何之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⑧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A.②③⑥⑧ B.①③⑥⑦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⑥

17.下列句子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唯君图之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A.②⑥⑧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④⑥⑦

18.下列句子中,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舆薪之不见B.求人可使报秦者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夫子之谓也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0.下列句子中,和“教以慎于接物”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此世所以不传也 ⑦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③⑤B.①④⑦C.②⑥⑦D.②③⑦

2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2.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矣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 ③游于赤壁之下

④而君幸于赵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训练二 词类活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的“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沛公军霸上C.刑人如恐不胜D.侣鱼虾而友麋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D.道芷阳间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刃相如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以愚黔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C.将军身被坚执锐D.寿毕,请以剑舞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范增数目项王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B.孔子登山而小鲁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择善而从之C.多可喜,亦多可悲D.隧而相见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惧谗邪B.何必劳神苦思C.人君当神器之重D.不念居安思危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B.六王毕,四海一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18.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安居乐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废待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蚕食鲸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高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抱残守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抱头鼠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取长补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车载斗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狼奔豕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耳提面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 知能演练

一、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题型对练】

训练一 特殊句式

1.B 解析:B项是肯定判断,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2.A 解析:A项是主谓倒装句。

3.D 解析:D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后一句是定语后置句。

4.B 解析:A项前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后一句是无特殊句式;B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前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和宾语前置句,后一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前一句无特殊句式,后一句是宾语前置句。

5.C 解析:C项“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6.A 解析:A项是省略句,省略谓语“择”。

7.D 解析:①④⑦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是判断句;③⑤是被动句,⑧既是被动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举”是“被推举”的意思。

8.C 解析:A项“日三四里”中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9.A 解析:A项“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0.D 解析:D项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1.C 解析:C项是名词,做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2.C 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13.B 解析:B项表动作涉及的对象,A、C、D项的“见”都表被动。

14.B 解析:A项应是省略“沛公”;C项应是省略“为乐”;D项应是省略“以”。

15.A 解析:B项第一句是疑问句的宾语前置;C项第二句是疑问句的宾语前置;D项第二句以“唯”为提宾标志,但此句不是否定句。

16.B 解析:①②③⑥⑦都是宾语前置句,④是主谓倒装句,⑤⑧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17.D 解析:“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④⑥⑦都是宾语前置句,①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②是判断句,③是一般句式,⑤⑧都是定语后置句。

18.D 解析:例句和D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

19.C 解析: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20.D 解析:例句和②③⑦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①是主谓倒装句,④⑥都是判断句,⑤是宾语前置句。

21.B 解析:B项为判断句。

22.A 解析: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④是被动句。

训练二 词类活用

1.B 解析:A项名词用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用作动词,“喂奶”;C项名词用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2.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D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B项名词用作动词,“驻扎”;C项名词用作动词,“处罚”;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

4.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B项名词用作状语,“向北”;C项名词用作状语,“像云一样”;D项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

5.B 解析:A项是使动用法,“使……跳舞”;B项是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是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项是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6.C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杀”;B项名词用作动词,“游水”;C项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7.A 解析:A项是使动用法,“使……退却”;B项名词用作状语,“向下”;C项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D项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8.B 解析:A项是使动用法,“使……来”;B项名词用作动词,“当作石头”;C项是使动用法,“使……学习”;D项是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9.A 解析:A项名词用作状语,“像席子一样”;B项是使动用法,“使……来”;C项是使动用法,“使……跟从”;D项是使动用法,“使……愚昧”。

10.A 解析:A项是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项名词用作状语,“向上”;D项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

11.B 解析:A项是使动用法,“使……变绿”;B项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抽,用竹板打”;C项是使动用法,“使……斗”;D项是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2.C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归罪”;B项名词用作动词,“立志”;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D项名词用作动词,“祝寿”。

13.D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B项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C项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D项是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14.C 解析:A项是意动用法,“以……为奇”;B项是意动用法,“认为……小”;C项是使动用法,“使……牢固”;D项是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15.D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可喜的事、可悲的事”;D项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16.B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B项是使动用法,“使……疲倦”;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重要位置”;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

17.B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看重”;B项数词用作动词,“统一”;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坏话”;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

18.(1)安、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使……快乐”。(2)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草”。

(3)废: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的事物”。 (4)蚕、鲸:名词用作状语,“像蚕、鲸鱼一样”。

(5)高、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远处”。 (6)残、缺:形容词用作名词,“残破的东西”。

(7)鼠:名词用作状语,“像老鼠一样”。 (8)长、短:形容词用作名词,“长处、短处”。

(9)车、斗:名词用作状语,“用车装、用斗量”。(10)老、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幼小的人”。

(11)风、电:名词用作状语,“像风、电一样”。(12)狼、豕:名词用作状语,“像狼、猪一样”。

(13)耳、面:名词用作状语,“在耳边、当面”。(14)万千:数词用作动词,“呈现各种姿态”。

训练三 知能演练

一、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

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用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能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参考译文]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管仲说:“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用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能用什么来报答你呢?”因此边防人员怨恨他。

二、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这镜子害得我好难受。

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参考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有个相信自己眼睛却厌恶镜子的人说:“这镜子害得我好难受,自己有眼睛,哪里用得上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人们所称赞的美人,很少有满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痣,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周围的人都偷着笑他,这个人始终没有醒悟,可悲啊!

专题十七 文言断句和翻译

训练一 文言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文句断句。

1.祖 父 母 爱 汝 汝 狎 而 忘 敬 汝 母 训 汝 汝 傲 而弗 亲 今吾 不 测 汝 代吾为子 可 不 仰 体 祖 父 母 之 心 乎 至 于 汝 母 更 倚 何 人 汝 若 不 孝 神 明 殛 之 矣。

2.弈 之 优 劣 有 定 也 一 着 之 失 人 皆 见 之 虽 护前 者 不能 讳 也 理 之所在各 是 其 所 是 各 非 其 所 非 世 无 孔 子 谁 能 定 是 非 之 真 然 则 人 之 失 者 未 必 非 得也吾之无失者 未 必 非 大 失 也 而 彼 此 相 嗤 无 有 已 时 曾 观 弈 者 之 不 若 已。

3.虽 有 佳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不 知 其善 也 是 故 学然后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长也。

4.吴 人 有 养 猴 于 笼 十 年 怜 而 放 之 信 宿 而 辄归 曰 未远 乎 异 而 舍诸大谷 猿 久 笼 而 忘 其 习 遂 无 所 得 食 鸣 而 死。

5.昔 人 有 睹 雁 翔 者 将 援 弓 射 之 曰 获 则 烹 其弟 争 曰舒 雁 烹 宜 翔雁燔宜 党 斗 而 讼 于 社 伯 社 伯 请 剖 雁 烹 燔 半 焉 已 而 索 雁 则 凌 空 远 矣。

6.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与 瓦 石不 异 华 捉 而掷去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管 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非吾友也。

7.名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言 不 顺 则 事 不 成 事 不 成则 礼 乐不 兴 礼 乐 不兴则刑 罚 不 中 刑 罚 不 中 则 民 无 所 措 手 足。

8.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人 玉 人 以 为宝也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其宝。

9.昔 者 有 馈 鱼 于 郑 相 者 郑 相 不 受 或 谓 郑 相曰 子 嗜鱼 何 故 不 受对曰吾 以 嗜 鱼 故 不 受 鱼 受 鱼 失 禄 无 以 食 鱼 不 受 得 禄 终 身 食 鱼。

10.史 官 曰 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 相 得 时 以身 相 许若 无 难 事至事变 势 穷 不 能 蹈 其 所 言 而 背 去 多 矣 况 既 死 而 能 养 其 亲 乎 吾 观 杜 环 事 虽 古 所 称义烈之士何 以 过 而 世 俗 恒 谓 今 人 不 逮 古 人 不 亦 诬 天 下 士 子 哉。

11.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自 谓 无 以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不直。

12.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欣 继 焉索 索 欲 求余味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山也哉。

13.惇 久 窃 朝 柄 迷 国 罔 上 毒 流 搢 绅 乘 先 帝 变故 仓 卒辄 逞 异 意睥睨万 乘 不 复 有 臣 子 之 恭。

14.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家 杜 私门 张 公 室弃无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15.虑 切 于 此 而 祸 兴 于 彼 终 至 于 乱 亡 者 何 哉盖 智 可以 谋 人 而不可以 谋 天 良 医 之 子 多 死 于 病 良 巫 之 子 多 死 于 鬼。

16.苏 代 以 土 偶 笑 田 文 楚 人 以 弓 缴 感 襄 王 蒯通 以 娶妇 悟 齐 相此隐而 讽 之 也 五 者 相 倾 险 诐 之 论 虽 然 施 之 忠 臣 足 以 成 功 何 则 理 而 谕 之 主 虽 昏 必悟势而禁之 主 虽 骄 必 惧 利 而 诱 之 主 虽 怠 必 奋 激 而 怒 之 主 虽 懦 必 立 隐 而 讽 之 主 虽暴必容。

17.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其 名 姓暴 其 尸 县之千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巿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18.乡 人 管 彦 少 有 才 而 未 知 名 裒 独 以 为 必 当自 达 拔而 友 之 男女各始 生 便 共 许 为 婚。

19.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对曰:“有。人 不 得 则 非 其 上也不得 而 非 其 上者 非也 为 民 上 而 不 与 民 同 乐 者 亦 非 也 乐 民 之 乐 者 民 亦 乐 其 乐 忧 民之忧者 民 亦 忧 其 忧 乐 以 天 下忧 以 天 下然 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20.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 子 猷 子 重 多 说俗 事 子敬 寒 温 而已既出 坐 客 问 谢 公 向 三 贤 孰 愈 谢 公 曰 小 者 最 胜 客 曰 何 以 知 之 谢 公 曰 吉 人 之 辞 寡躁人之辞多 推 此 知 之。

训练二 文言翻译

(一)基础过关,翻译下列教材中的重点句子。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与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演练。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清史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晋书·左思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之乱,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宋史·列传一三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后汉书·吴佑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郑日奎《游钓台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秦观《游龙井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医学源流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韩诗外传·卷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虞集《尚志斋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宋史·陈禾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七 文言断句和翻译

【题型对练】

训练一 文言断句

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2.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5.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

6.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1.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12.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13.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14.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15.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6.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17.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8.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19.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训练二 文言翻译

(一)1.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找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定下秋天为婚期。

2.你占卜问卦,卦上没有不吉利的话。把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拉到你家。

3.女人没有差错,男人却变了心。男人行为上没有定准,品德上三心二意。

4.时光飞逝,我将赶不上,担心年岁不会等待我。

5.时光匆匆而过不能停留,春来秋去,时序交替。想到草木已凋零陨落,担心君王将要衰老。

6.东边邻居有个贤惠的女子,名叫秦罗敷,她的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求婚。

7.我对她(刘兰芝)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8.两者好坏如同天高地卑,足以使你荣耀一生。

9.虽然我与焦仲卿已有誓约,但与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你立刻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10.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人到湓浦口。

11.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作歌送给她。全诗共计六百一十六字。

12.主人和客人下了马,走进船中,举起酒杯打算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

13.神游古战场,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14.在阁子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面的阳光。

15.这个老妇人,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哺养过我家两代人,我已故的母亲待她非常好。

16.应该也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百姓谋求永久的幸福。你千万不要悲伤!

17.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在我先头死。”

18.天空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9.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计划向南飞。

20.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们是这样的呢?

21.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可以团结一乡之众,道德合乎国君的要求,能力能够取信一国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像小麻雀一样见识短浅。

22.并且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更加受到鼓励;所有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感到更加沮丧。

23.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24.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盲人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么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25.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26.不担心财物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人心不安定。

27.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28.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29.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30.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

3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32.不汇集小溪流,就不能汇成大江大海。

33.联合结盟商讨使秦国变弱的办法,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宝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

34.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毁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35.一个平民发动起义就使秦朝宗庙毁坏,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缘故呢?

36.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啊。

37.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38.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

39.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他们不值得一提,可现在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嘛!

40.现在您放纵士兵行凶,行凶就将造成混乱,扰乱天子边防,应该归罪于谁?

41.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蒲州,郭子仪之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

42.您看见百姓遭受残暴伤害,依然安之若素,将要引起大乱,怎么办?

43.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都披上了铠甲。

44.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说理。”

45.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

46.东阿是你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你了。

47.这也就像砍挖树的根却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泉源却想要水流长远一样的啊!

48.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很难吗?

49.那么,聪明的人就能竭尽他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播撒他的恩惠,富于诚信的人就会奉献他的忠心。

50.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

51.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张良要好。

52.沛公大吃一惊,问道:“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张良问:“是谁替大王定下这个计策的?”

53.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朝的地盘就能够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54.沛公又问:“项伯和你相比,年岁谁小谁大?”

55.我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啊。

56.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也多次举起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

57.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5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59.皇帝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蒙受皇恩,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60.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皇上,推辞不担任这一职务。

61.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62.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以致没有能够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63.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吗?

64.又因此感叹那些由于古代书籍没有保存下来,致使后世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谁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65.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一点给他安排个适当地方。

66.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的统治,您打算怎么办?

67.“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长久赐你同类的人”,说的大概就是这件事吧!

68.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做自己的责任。

69.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

70.至于被义理信念所激发的人并不如此,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71.怯懦的人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

72.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去辱就义的道理,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

73.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

74.处在被鄙视的地位会招来更多的诽谤,我由于言语遭受了这场灾祸,深为家乡的人耻笑,辱没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

(二)1.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

[参考译文]方以智,字密之,是桐城人。父亲方孔炤,明朝时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带着血写的奏疏上诉申冤,(他的父亲)才得以释放。方以智,崇祯庚辰进士,被授予检讨之职。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京师(被李自成军队)攻陷,方以智到殡宫痛哭,到东华门,被抓捕施加酷刑,两根髁骨骨头都露出来了,他始终不屈。

2.(1)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

(2)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

[参考译文]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的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

3.(1)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辱身降志的,不是好汉!等到富有显贵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

(2)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参考译文]孝文帝的时候,栾布担任燕国国相,又做了将军。栾布于是扬言说:“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辱身降志的,不是好汉!等到富有显贵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于是对曾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他;对有怨仇的人,一定用法律来除掉他。吴、楚七国反叛时,栾布因打仗有功被封为俞侯,又做了燕国的国相。燕、齐这些地方都替栾布建造祠庙,叫作栾公社。

汉景帝中元五年栾布去世。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太史公说:“栾布悲哭彭越,把赴汤看作像回家一样的表现,他的确明白如何安排自己,不是顾惜自己的性命。即使是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能超出他呢!”

4.(1)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他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

(2)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

[参考译文]他性格随便,开朗聪悟而有才略,起家为官先任著作佐郎,没有上任。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他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齐朝永明年间,担任豫章王嶷的主簿,不曾被呼叫名字,常常被称呼为刘四、张五。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正遇上山贼唐宇之作乱,张稷率领部下保全了县境。生母刘氏先是临时安葬在琅邪黄山,建武年间举行改葬,别人资助的物品堆积很多。当时虽然没有拒绝,事后又随之归还了他们。从幼年到成年,几十年中,常年设着刘氏的神位。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侍奉活人。

5.(1)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

(2)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删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

[参考译文]耿南仲要告老还乡,他的儿子延禧为郡守。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今日割让三镇,明日割让两河。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言辞上没有一丝怜悯,钦宗赞叹邓肃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出战就逃跑。邓肃上表弹劾范讷:“范讷曾出兵两河,不战而逃。现在对人说:‘留守的说法有四种,出战、留守、投降、逃跑罢了,如果要出战却没有兵卒,要防守却没有粮草,不愿投降的话只能逃跑。’况且汉朝得到俊杰才士守住关中,这样的不战而逃之将,怎能委以重任?”朝廷于是罢免了范讷的官职。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删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6.(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他的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

[参考译文](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他的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

7.(1)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2)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

[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8.(1)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

(2)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

[参考译文]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滩水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9.(1)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2)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

[参考译文]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10.(1)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2)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

[参考译文]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一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必须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11.(1)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

(2)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

[参考译文]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问道:“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

12.(1)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端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临箭靶。

(2)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子一样。

[参考译文]你曾见过射箭吗?箭靶子,是射箭人瞄准的目标。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端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临箭靶。拉弓一定要拉圆,瞄靶一定要看清,射箭一定要果决,求得射中箭靶中心就可以了。如果不设立箭靶,就没有专一的志向目标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将要施箭何处呢?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会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子一样。不拿圣贤作为标准来学习的人,这和不设立靶子来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随水漂浮,漫无边际,没有明确的去处,最终不沦为平庸人的很少!这就是为什么立志是首要因素的道理。

13.(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2)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

[参考译文]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失去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专题十八 分析综合

训练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C.①③⑤ D.②④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帝悟,夺其官,仆其碑。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

①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②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夺其官,仆其碑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②⑤ B.②③④C.①③⑥ D.④⑤⑥

训练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阅读训练一第1题《子贡传》,回答: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2.阅读训练一第2题《元史·列传第二十三》,回答: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教育成人;早年在朝廷任职,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始终不与太子结交。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拜住的直言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拜住的正直遭到了右丞相铁木迭儿的助手张思明等人的忌恨,面对他们的密谋陷害,拜住以大局为重,没有对他们加以报复。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训练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与薛寿鱼书(清)袁 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士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有删节)

【注释】①五鹿充宗,姓五鹿,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抗:相对B.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断:斩杀

C.因而辑之,以旌直臣辑:修复D.在田野亡事 亡:无,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B.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C.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D.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年轻时洒脱不羁,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师从他人学习《易经》《论语》,并且都学得不错。

B.五鹿充宗深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全凭仗着贵宠,诸儒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朱云却敢跟他辩论,并且接连驳倒了他。

C.汉成帝时,朱云斥责皇帝的师傅张禹为佞臣,成帝很生气,想要处死他,左将军辛庆忌以死相争,为他求情,成帝才宽恕了朱云。

D.朱云生性耿直,有才华,世人很尊重他。宰相邀他做官却被他谢绝,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要求死后薄葬。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朱云“狂直”的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      谢:辞别B.间者兵数起,多亡匿兵:士兵

C.世莫能闻也闻:得知D.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B.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C.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D.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年轻时外出求学,他曾跟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后来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魏王。

B.陈平投奔项羽,得到项羽的重用。陈平被封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的部下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后来项王发怒要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只好逃走。

C.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策划跟其他官员合谋,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D.陈平喜欢读书,跟哥哥兄弟情深,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跟随当世英豪屡被赏识重用,官至丞相。他有战功,有谋略,却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

5.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陈平有才能的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八 分析综合

【题型对练】

训练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1.C 解析:②句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已加鲁”的方法。④句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⑥句是叙事,而非“道理”。①③⑤句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率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练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一起攻打吴国,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子贡回来向吴王汇报了情况,吴王大喜,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2.B 解析:题干问的是“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选项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要“直接体现”,间接体现的不能选;二是体现的是“贤”,不是“贤”不能选;三是都是拜住所为,不是拜住所为不能选。从原文中我们可知:①仅陈述拜住世袭祖先官职,难见其贤;⑤是皇帝所为,与拜住无关;⑥是间接表现,非直接表现。

[参考译文]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母亲独自教育和抚养他。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先祖木华黎跟随太祖开拓疆土,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两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过去的罪恶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并推倒了他的墓碑。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训练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D 解析:“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原文没有相关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2.B 解析:原文第二段提到“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说的是元帝“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可见得到元帝奖赏的是张养浩,而不是拜住。

训练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痛惜的应该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其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且薛雪是“高年不禄”,并不是“盛年辞世”。

[参考译文]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羿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是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为“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一线原创】

一、1.A 解析:A项“抗”是“昂着”的意思。

2.C 解析: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B项两个“之”都是人称代词,“他”。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介词,“用、拿”。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的人”。

3.B 解析: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4.B 解析:“全凭仗着贵宠”不对,原文“充宗乘贵辩口”可见他凭仗的是“贵宠和能言善辩”。

5.(1)①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②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2)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小生乃欲相吏邪。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他的解说,想考证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辩,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二、1.B 解析:B项“兵”是“战争”的意思。

2.C 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C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担任,做”;第二个“为”是介词,“替”。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A 解析: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4.D 解析:“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不对,原文提到他两次逃命,一次是他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另一次是汉王收复先前被陈平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逃跑。

5.(1)①(陈平)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②王陵发怒,称病辞职,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

(2)击降殷王而还。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已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高帝南归经过曲逆,登上城楼,望见县城的房屋很大,说道:“这个县好壮观!我行遍天下,只见到洛阳和这个县是这样。”回头问御史说:“曲逆的户口有多少?”御史回答说:“当初秦朝时有三万多户,中间连年战乱,很多人逃亡藏匿,如今现存五千户。”当时高帝便命令御史,改封陈平为曲逆侯,尽享全县各户的赋税收入,取消以前所封的户牖乡。此后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每次都增加了封邑,一共增封了六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任命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两年后,孝惠帝去世。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询问王陵,王陵说:“不行。”又问陈平,陈平说:“可以。”吕太后发怒,于是假意提升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实际上不重用王陵。王陵发怒,称病辞职,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

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者。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

专题十九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刘禹锡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释】①米嘉荣:中唐著名的歌唱家。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二 鉴赏语言

1.阅读训练一第1题唐诗《送邹明府游灵武》,然后回答问题。

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骤 雨(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颔联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ɡ):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 鉴赏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明)苏 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①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四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颔联的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秦川界 (唐)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请指出来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杂兴

(南宋)陆 游

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注释】①絮衾:棉被。②禺中:通“隅中”,将近中午。③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

(1)诗歌刻画了“流民”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词

(明)高 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 雁

(唐)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释】①潇湘:泛指湖南地区。②等闲:随随便便,轻易。③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枝·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注释】①柳枝:即“杨柳枝”,词牌名。②江南岸:女子送别的地方。③江北岸:丈夫要去的地方。

(1)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合情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九 古代诗歌鉴赏

【题型对练】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要了解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就要抓住诗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外貌等特征。此诗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做了三年县令,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邹明府只好把佩剑卖了。这两句也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也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2.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气味甘、平、无毒;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浊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3.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解析:此诗语言诙谐,写久负盛名的老歌手米嘉荣年老了不受年轻一代重视的境遇,以染胡须来迎合时尚戏之,隐含了诗人对朝中先辈受新贵排挤的激愤之意。“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笔锋一转,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末句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

4.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训练二 鉴赏语言

1.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被大雪覆盖的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鉴赏诗歌用字的技巧,首先要理解字义,然后结合诗句归纳答案。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藏”,即“埋藏”,大雪埋藏大路,说明雪大;“透”,即“穿透”,风穿透衣服,说明衣单。

2.“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解析: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第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第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第六、第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3.最生动传神的是“竞”“闲”这两个字,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解析: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颈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颔联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4.“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浓、不可化解。

解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贴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下片由叙事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身为被贬谪的词人,北归无望,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训练三 鉴赏表达技巧

1.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高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觉一听觉,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解析:诗歌前两句写的是边关的自然风光和战士的生活情景。“月”和“风”是我们要注意的意象,明月高悬,西风劲吹,一静一动,一个可听,一个可见,都出现在守关将士的身旁。

2.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活气;面对此景,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明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3.示例: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漂泊在异乡。边隅还在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写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

训练四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2.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由“稳送祝融归”一句,可以判断出本诗所写为秋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因为秋天来临,所以燕子即将南飞;“经年”即指一年,恍若一梦,自有流连失落之情。“非”字带出比较,自与昨夜不同,唯今更见萧索之感,失落之情已经寓于其中。赏析思想内容之题,关键是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或重点词语,深入分析即可。

3.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4.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此词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四合,并无大雁的踪影。下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一线原创】

1.(1)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秦川春色图。作者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展示出诗人山行时优游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

(2)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由周围的山水花鸟等自然美景,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友人的思念。诗人潜意识地感受到流光荏苒,美好的春天景色不可能长在久驻,从而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友人深致惋惜之情。

解析:全诗描写了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首联总写由蜀入陕、登上陇山所见,颔联突出刻画了迤逦盘亘于群山万壑间石路的崎岖、曲折,以及由于山间丛林花草的掩映而时显时隐的现象。颈联写出山花烂漫,雾气缭绕,黄莺巧啭的美好画面。尾联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友人的思念。

2.(1)“论”和“笑”。两个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和孤寂之感。

(2)诗中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渲染,烘托出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及内心痛切的呼声。全诗流露非战情绪,借汉咏唐,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

解析:这首诗写一个少妇新春时节触景伤情,流露对出征边塞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3.(1)刻画了一个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生活艰苦的“流民”形象。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可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

(2)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流亡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正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流民”的艰辛,诗人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解析: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次句写其“饥”。“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当时诗人已退休不在朝廷,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4.(1)描绘了一幅牧童与牛愉快相处的欢乐图画。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在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诗歌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2)①渲染、反衬(或:乐景写哀情)。此诗前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②表达了诗人对繁重的租税的不满和对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此诗主旨在于揭示租税繁重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全诗除结尾两句点明这一主旨外,其余诗句均集中叙述农家牧牛的情形,体现了农家对牛的深厚感情。结尾两句与前面略带轻松情调的叙述,构成强烈的对比。

5.(1)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诗人跟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中,可以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

(2)拟人。诗歌把大雁“拟人化”,全诗一问一答,就像是两位老朋友在聊天。首联是诗人对归雁的询问:南来的雁啊,你为何离开环境优美、水草丰富的潇湘而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来呢?次联是代归雁回答:因为那里有湘灵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调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来。

解析:诗歌假借诗人与雁的问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种感受,在婉转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长的情思。在这里,诗人自己的旅愁和乡思是作诗的原动力,而南来的大雁,或与归雁有关的瑟曲则是使诗人获得灵感并使飘忽的灵感变得生动形象的契机。

6.(1)这首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这一方面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2)合情理。因为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可见她是多么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纯真高洁的可贵品质。(回答“不合情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这首词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在一起,甚至代表离别。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1930.html

更多阅读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10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1.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  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的秘诀:多思考,多分析。【考点自清】     晶品质心_新浪博客  现在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动员会讲稿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动员会讲稿数学组 赵旭辉同学们好!我是高三数学组组长赵旭辉,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谈一谈高三的学习。高三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数学学科普通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经结课,马上进入第一轮复习,分校理科班也将于6月底结

声明:《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为网友情少故事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