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嘉庚文化·福建行三

我们一行在泉州住了一晚,于10月14日赶往厦门。上午九时过后,在到达厦门市中心的厦门岛之前,途径位于大陆的集美区。集美,原属泉州的同安县,1953年划归厦门市,后升格为区。人称“南洋橡胶大王”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现代集美人中的佼佼者。我们身在集美,自然是要瞻仰他的遗迹。无奈时间有限,只好舍去他老人家投资创办的集美学村,仅仅参观了位于浔江路龙舟池畔的陈嘉庚故居、鳌园和嘉庚公园,权作一次小小的嘉庚文化游吧!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1874年生于集美,17岁前往新加坡。父亲陈杞柏早年赴新,先在兄长的米店做工,后开顺安米店,兼营地产及黄梨园数百顷。最后虽遭失败,陈嘉庚却在此基础上,于1904年开始,陆续创建菠萝罐头厂、谦益米店、日春黄梨厂,又不惜重金购买刚从巴西传到马来西亚的橡胶树种,在菠萝园套种。盈利后,不顾新加坡“父债子免还”的法规,给父亲的昔日债主全部还本付息。其商业道德从此誉满东南亚。1925年,陈嘉庚拥有橡胶园15000英亩;自办的橡胶制品厂在世界各大埠设有100多家分销店;同时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30多处。营业范围遍及五大洲,雇佣职工32000多人,资产总额达1200多万元新加坡币,价值黄金百万两。

1906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日本侵华后,任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主席;继而被侨众推举、经中华民国行政院致电要求,出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三年多时间为祖国筹得国币4亿多元,为抗日前线的国军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又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国军部队供应药品。1939年,陈嘉庚应中华民国政府之请,招募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日急需物资。次年,又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之邀回国参加开国大典,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上:陈嘉庚故居正面)

陈嘉庚故居并非其童年时期的居所,而是他在1918年建成的一座两层小楼。坐落于集美的后尾角,即今嘉庚路149号。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来重修,陈嘉庚先生多次在此居住。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居,是经过1980年按原格局修缮的。故居的会客室(见上图)、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老先生晚年居住原样陈设。如今在故居两侧建起的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藏有其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物。1962年,陈嘉庚逝世一周年时落成的“归来堂”,由厅堂、拜亭、会客室、厢房和庭院组成,花园内竖有陈嘉庚铜像。

陈嘉庚富甲一方,但个人生活却一向菲薄。其自传说:“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故居的写字台、沙发、桌椅、蚊帐、睡床都极为古朴简陋;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打过补丁;他晚年自定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五角钱。日常喜食红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有时加一条鱼。其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而且早在1918年,他就决定:自己逝世后财产不留给儿孙。上图:博主坐在陈嘉庚故居二层的护栏上;下图:从故居二层看到的庭院。

那么,陈嘉庚认为“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的钱,都用到哪里了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支援祖国抗日外,终其一生,就是为解决“民智不开、民心不齐”而倾资投注教育事业了!据不完全估算,陈嘉庚一生投入社会教育的款项,大约超过一亿美元以上,在海内外的影响极为深远。

鳌园:

“鳌园春晖”是厦门二十景之一,凡到过厦门的人,几乎都知道鳌园。鳌园面积8990平方米,系陈嘉庚1950年回国定居后,耗资65万元,亲自设计、督建,至1961年完工的,位于其故居东南方的嘉庚公园内。其实,鳌园就是嘉庚公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核心主题部分。我之所以在此文中先介绍鳌园,完全是因为鳌园建成于前、嘉庚公园建成于后的缘故。哈哈,咱也不能破坏了先来后到的规矩不是?

鳌园的主体建筑,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组成。而在这三大主体建筑乃至短墙、栏杆、亭柱之上,无不布满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闽南青石雕刻群像。上图:鳌园正门。

群像的内容,从历史人物故事到传统戏曲画面,从陈嘉庚创业生平到其所办学校的学生日常守则,从当代重大的政治时刻到鳌园的管理和参观规则,涉及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书法绘画、动物植物、工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见上、下图)。

雕刻的形式,则分为浮雕、沉雕、圆雕、镂雕、影雕等传统与现代的各个石雕种类。这些石雕画面,有人说共有666幅,也有人说是653幅。无论多少,都可以说是嘉庚文化教育观念与闽南石刻艺术精华的一个大荟萃(见上、下图)。

鳌园中心是“集美解放纪念碑”。“纪念碑”台基底层的十三级石阶,阶面宽阔,象征陈嘉庚海外实业和国内办学从1913年至1926年的鼎盛时期。再往上的十级台阶,阶面较窄,象征1927年至1936年间因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企业收盘,办学规模缩小。台基之上有两层碑座,碑座上的“纪念碑”前后两面,分别是毛泽东题写的碑名和陈嘉庚撰写的碑文,碑座正面第一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济深的题词。

“纪念碑”之前(南面),是陈嘉庚墓。在碑与墓之间,有高7米、宽30米、面南而向、布满石刻的“鳌园博物观”立壁,将碑、墓相界离(上、下图)。

“博物观”石刻浮雕的中间镶嵌着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其中特别突出了台湾省,不仅反映了闽、台两省的密切关系,更显示了陈嘉庚老先生深深思念台湾、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其余的浮雕内容,则是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日常守则和行为规范图,甚至细化到了公共卫生、体育运动、握笔坐姿、洗澡休息等等(如下图)。足见陈嘉庚倾注教育的心血与感情之深。

的确,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陈嘉庚就捐献2000枚银元,在家乡创办了惕斋学塾。中华民国三年(1914)又创办集美初、高等小学校,以后相继创办、完善了幼稚园、女子小学,以及师范、幼稚师范、中学、水产、商科、农林、国学、航海等十所专科学校。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孙中山大元帅府正式“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由此得名。

中华民国十年(1921),陈嘉庚再次认捐100万元开办费、3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创办了具有文、理、法、商、教育共5院17个系、在海外华侨界声誉很高的厦门大学。经过16年独力维持之后,在实业发展受困、国内抗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艰难境遇面前,陈嘉庚不惜变卖了自己在新加坡的三座大厦,来作为维持厦门大学正常运转的经费花销。

在承担集美学村、厦门大学两大教育基地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十年(1921)联络新加坡华侨组成同安教育会(后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在同安县创办了40多所小学。此外,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嘉庚还先后补助福建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总计金额达193227枚银元,全部由自己独立承担。

同时,陈嘉庚非常热心华侨子女教育,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四年(1915),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八年(1919),捐资3万元创建了当时南洋地区的华侨最高学府——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助40多万元,作为该校的发展基金。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嘉庚又创办了水产航海学校、南洋华侨师范、南洋女子中学。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10万元协助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应允,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兼设中文课程。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凌晨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治丧委员会主任由周恩来担任,8月15日,北京各界举行公祭。周恩来、朱德为之执幡,廖承志致悼词。之后,灵柩由专列火车南运,沿途致祭,1961年8月20日15时至故乡集美火车站,18时,在鳌园为陈嘉庚举行隆重国葬。上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一名教授命名其新发现的一种水母为“嘉庚水母”。后来,国际小行星协会又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陈嘉庚星”。陈嘉庚以其毕生精力奔走呼号、倾资兴学,举世公认,万古流芳。


陈嘉庚墓坐北朝南,坐子向午。墓盖用十三块六角形的青斗石镶拼而成,光可鉴人,整体呈现一只寿龟的形状。墓圹类似“风”字,圹内壁由十五块青石浮雕镶嵌,展现了陈嘉庚生前的经历。陈嘉庚17岁出洋,20岁回乡与张宝果结婚,一共有两个妻子,育有八女九子。他的这些子孙们,如今主要散居在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各地。

上图:陈嘉庚墓背后(北侧),与“纪念碑”之间的分界——“博物观”立壁,恰似一道呈现半环状的巨型屏风,从后面回护着陈嘉庚的陵墓。

上图:陈嘉庚陵墓前面(南侧)的长方形殿堂,是举行祭奠仪式的拜亭。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嘉庚墓名列其中。

嘉庚公园:


嘉庚公园外临大海,内与鳌园相连,或者说就是鳌园的外围建筑。陈嘉庚主修鳌园完工后,曾经设想要在前面的海边空地上建一个公园,但不久病逝,夙愿未了。(上、下图:公园大门)

1992年,陈嘉庚的故乡决定:完成老先生的遗愿,当年动工,将鳌园北侧的沿海滩涂开辟为公园,并取名为“嘉庚公园”。1994年10月,陈嘉庚诞辰120周年之际,公园建成开放。

上图:公园旁边的沿海滩涂。

上、下图:公园内的仿古歇山亭台楼阁建筑群。

嘉庚公园以中国传统园林自由布局的形式为主体,水池、曲桥、石栏、草地,与鳌园的景观虚实互补,相得益彰。

上图:矗立于园中的大型花岗岩石雕“尊师重教碑”,以“集社会之力、兴千秋之业”的鎏金题刻,永远缅怀陈嘉庚倾力助学的精神并昭示后人;以9.9米的通体高度,暗喻9月9日教师节,彰显全社会对所有教师的尊敬;以燃烧的蜡烛火焰整体造型,让每个人都不要忘记教师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默默奉献;以周身下滴的蜡烛泪,无声地颂扬着中华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传统美德......


上图:嘉庚公园内的林木植被。

厦门:嘉庚文化·福建行(三)
不足一个上午的时间,匆匆完成了我们在集美的嘉庚文化游。午前,驱车驶过跨海大桥,进入厦门市的中心区域——厦门岛(上、下图)。

(《福建行》未完待续)

(本文所配照片,均为博主与同行同事及导游共同摄于

2007年10月14日,如有引用、转贴者,必须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1768.html

更多阅读

“绝不妥协”的罗马,陈嘉庚,明朝,拿破仑 罗马2和拿破仑

皮洛士战争时“绝不妥协”的霸权主义;陈嘉庚“绝不妥协”的傻逼霸权主义;明朝“绝不妥协”的傻逼自杀主义;拿破仑“绝不妥协”输光了一切;只有在公有制帝国的传统文化中,才会把(威胁)闭关锁国,视为对他国政治要挟的手段,也只有在公有制帝国的

转载 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

原文地址: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作者:武陵君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1-4)  在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一隅,即易术、相术、占星术、风水堪舆术、占梦术、扶乩术、九宫术等林林总总的“奇门术数”中,数字均起到关键性的指示

关于陈嘉庚与李嘉诚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陈嘉庚 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

张怀远:中国传统文化之弊和未来的出路

小序: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辩和我们的态度什么是文化传统,什么是传统文化?两者的关系怎样?不少人对此好像一直若明若暗,常常将两者混用,甚至文化舆论界似乎也尚未彻底厘清。李慎之先生对此已经做过很好的梳理。他指出,“传统文化就是中

声明:《厦门:嘉庚文化·福建行三》为网友绝對不後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