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简介 抗联敢死队之红雪

抗联简史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约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伤亡散落。

  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童长荣、夏云杰、崔石泉等。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活动遍及三十余县。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八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6年2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军领导人于发表了《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加上1936年5月之后编入抗联队伍的其他抗日武装,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十一军。东北抗联的11个军,鼎盛时期达四万五千余人,经一年多协同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先后成立。东北抗联随之编成第一、二、三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

  1938年下半年,日军增加兵力,对抗联加紧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隔离抗联与群众的联系,竭力破坏抗联的生存条件。抗联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第一路军转向长白山密林,实行分区作战。第二路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地区西征。第三路军主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向黑嫩平原远征。

  1939年秋冬,日伪军继续进行疯狂“讨伐”。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各军减员较多。1940年1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游击战。

  1940年秋冬,日军对抗联进行更残酷的“讨伐”,形势愈加严重。此时,第一、二路军大部已转移至苏联境内,成立南、北野营进行整训,一部分在辽宁、吉林东部边境和完达山区坚持斗争。第三路军继续在黑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1942年秋,南北野营合编为国际旅(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又称东北抗联教导旅)。野营和教导旅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同时还派遣十几个小分队返回东北战场,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抗联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随后,回到东北和在东北坚持斗争的抗联部队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东北抗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十四年,作战数万次,伤亡三万余人,共歼日伪军二十二万余人,其中日军十七万多人,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不仅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也支援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资料来源:孔令波:“东北抗日联军介绍”,载《军事历史》1986年第4期)


主要将领

杨靖宇(1905-1940)
抗联一军军长、抗联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化名张贯一,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村。1926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同年5月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做白区工作。1929年春到东北地区工作,担任抚顺特支书记,后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满洲反日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1932年初中共哈尔滨市委重新建立,杨靖宇任市委书记,同年4月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3年1月将磐石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时任政治委员,同年5月当选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时任师长兼政委。1934年11月任南满特委常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部队宣布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委,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940年2月23日被日伪军封锁围剿在吉林省蒙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西南三道崴子激战中壮烈牺牲。

李红光(1910-1935)
抗联一军一师师长
李红光,原名李弘海,别名李义山,朝鲜族,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1925年随父母到吉林省磐石县。1926年到伊通县流沙嘴子屯定居。幼年时读过几年书。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20余人的赤卫队,任队长。1931年春任伊通特支组织委员,同年4月任磐石中心县委委员。1932年初成立磐石义勇军,任队长。1933年1月磐石义勇军整编为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时任教导队政委,同年春粉碎敌人四次“讨伐”,6月率队攻打大兴川、营城子等地,7月任抗日军联合军参谋部参谋长,同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参谋长,是杨靖宇的亲密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时任一师师长兼政委。1935年4月下旬率队进入桓兴游击区,同年5月8日在老岭沟与200多人的日本守备队相遇,苦战到天黑,李红光在观察敌人火力点时不幸中弹,第二天在桓仁县黑瞎子旺密营中牺牲。


王德泰(1907-1936)
抗联二军军长、抗联一路军副总司令
王德泰,1907年5月23日生于辽宁省盖县第四区詹家村后王家庄。10岁放牛,12岁读书,三年后辍学出外学徒。1926年到延吉县靠种地、当店员等谋生。“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日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到老头沟煤矿开展工人运动,任该矿反帝同盟书记,同年底组织二十余人加入延吉抗日游击队,先后任小队长、中队长、大队参谋长等职。1933年9月任东满特委军事部长。1934年3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1935年3月任师长,同年5月30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36年3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二军时任军长,同年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时任副总司令、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1月7日在抚松县与蒙江县交界处的小汤河村遭到伪骑兵七团袭击,在追击敌人时牺牲。


魏拯民(1909-1941)
抗联二军政治委员、抗联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别名魏民生、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昆、冯康等。1909年2月3日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9岁念书,16岁考入太原一中。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考入私立宏达学院。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1934年末被派到东满地区工作。1935年2月任东满特委书记,同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成立时任政委,7月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6年初从苏联回国,任抗联二军政委和军党委书记,同年5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二军军长王德泰牺牲后,指挥二军转战抚松、蒙江、磐石等地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6月任第一路军副司令和总政治部主任。1940年秋因病不能带兵,不得不离开部队到密营养病。1941年1月20日病故。


陈翰章(1913-1940)
抗联二军五师师长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4日生于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半截河屯。1930年毕业于私立敖东中学,后被聘为小学教员。1932年10月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军,任前方指挥部秘书。1932年东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任救国军总部秘书长。1934年6月任宁安工农义务队中队指导员。1935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时任五军二师参谋长和师党委书记。1936年3月调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任参谋长、代理师长,同年6月被选为中共东南满省委(后统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7月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改为五师后,受抗联二、五军双重领导。1937年5月任五军二师师长。1939年7月下旬部队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任指挥。1940年12月8日在镜泊湖南湖头小弯弯沟被敌人包围,陈翰章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金日成(1912-1994)
抗联二军六师师长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朝鲜人,1912年4月15日出生于平壤市万景台,后移居中国东北。先后进入长白山第七小学、桦甸县义塾、吉林毓文中学读书。1932年春创建安图抗日游击队,后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团,任团长,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三师师长。1936年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原第三师改为第六师,金日成仍任师长。1938年11月六师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时任指挥。1940年10月23日进入苏联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改编为第一支队,金日成任支队长,1942年8月任抗联教导旅一营营长,是在东北进行了十四年抗日斗争的朝鲜共产主义者的领袖。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朝鲜,担任内阁首相。1946年8月朝鲜共产党同新民党合并为劳动党时任党总书记。1994年7月8日逝世。


赵尚志(1908-1942)
抗联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赵尚志,化名李育才、李先生,1908年10月26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少年读过三年私塾,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冬到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5月离开黄埔军校。同年夏在长春、双城等地领导学生运动。1927年3月在长春被捕入狱,1929年5月无罪释放,到中共满洲省委做团的工作。1930年4月20日再次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由党组织派人营救出狱。1932年春任巴彦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初独立师瓦解,被开除党籍。同年3月参加孙朝阳部队,当马夫、参谋长。同年10月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部队扩编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任司令。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时任军长。1936年在汤原选为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抗联三军军长。同年9月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1938年去苏联被关押一年半。1939年6月在苏联再次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同年秋被北满省委撤销三军军长、开除党籍。1940年3月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袭击鹤岗梧桐河警察分驻所时壮烈牺牲。1982年6月8日经中共黑龙江党委决定给赵尚志平反,并恢复党籍和名誉。

许亨植(1909-1942)
抗联三路军总参谋长、三军军长
许亨植,原名许克,别名李熙山、李三龙,朝鲜族,1909年5月21日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1913年全家流亡到开源和宾县。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五·一”游行示威在哈尔滨被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人营救出狱,到宾县任特支委员。1934年6月任哈东支队政治指导员、大队长。1935年2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二团团长,同年秋任三团政治部主任,同年冬任三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任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7月任东北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调回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三师任师长。1939年4月任抗联三军军长,同年5月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同时兼任抗联十二支队政治委员。1941年秋率小部队在庆安山区活动。1942年8月3日在邵凌河套与伪警察激战中壮烈牺牲。

冯仲云(1908-1968)
抗联三路军政治委员
冯仲云,别名冯启农、冯群、老冯,1908年2月27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余巷镇。1926年9月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1930年2月任北平市西郊区委干事,同年11月派到哈尔滨在东北商船学校任教授,秘密从事地下党的工作。1931年5月任哈尔滨市江北区委宣传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1932年5月在满洲省委秘书处负责交通工作,7月任省委巡视员,8月重新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同年10月派到下江任省委代表,领导汤原党和游击队的工作。1933年4月到磐石、海龙,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巡视工作,同年8月回省委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1934年10月任哈东支队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4月任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1936年9月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1937年5月改任宣传部长、秘书长。1939年2月,选为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六军政治部主任。1940年5月,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1942年7月去苏联参加野营训练。1945年9月任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6年4月任松江省主席。1952年6月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54年9月任水利部(水电部)副部长。“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于1968年3月13日含冤去世。1977年11月23日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对他的一生做出了公正评价。

金 策(1903-1951)
抗联三路军政治委员、北满省委书记
金策,别名金洪启、金印、金印植、罗东贤,朝鲜人,1903年8月11日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鹤城郡(今金策市)。1925年参加朝鲜共产党。1930年7月27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东京城区委书记,10月任宁安行动委员会书记,同年11月被捕。1931年11月出狱,在哈尔滨特委工作。1932年1月,任宾县特支书记。1933年1月,调到珠河县任河东党支部书记,同年5月在县委秘书处工作。1934年5月任珠河县委秘书长、哈东支队军需处长。1935年1月,先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任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1月,任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1941年7月,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率领小部队在北满地区活动。1944年1月,过界到苏联任东北抗联教导旅第三营政委。1945年9月朝鲜解放后,历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委员、朝鲜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在朝鲜解放战争时期,兼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前线司令官等职。1951年1月31日病逝。


赵一曼(1905-1936)
革命军三军二团政治委员
赵一曼,女,原名李坤泰,乳名淑端,曾用名李淑宁、李一超,1905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夏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10月在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省委、中共中央工作。1932年到沈阳做妇女工作。1933年初,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1934年春,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县委特派员。1935年春任铁道北区委书记,同年秋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在珠河县春秋岭被俘,在哈尔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6年6月,越狱潜逃回游击区,途中被抓回,8月2日在珠河县(现尚志市)小北门被杀害。

李延禄(1895-1985)
抗联四军军长
李延禄,号庆宾,曾用名张德福、杨明、徐阿六、李士林,1895年4月1日生于吉林省延吉县。读过两年私塾,16岁参加东北军,任排长、连长。1931年初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2月任中国国民救国军王德林部队参谋长。1933年初成立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时任军长。这支部队不断壮大,先后改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1936年初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均由李延禄任军长。1936年春至1938年秋,在上海、南京从事中共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月在延安任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末在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党的七大,同年11月任合江省政府主席、中共合江省委委员。1949年5月松江省政府副主席、中共松江省委委员。1954年8月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兼省政协副主席。“文革”中受到迫害,“文革”结束时身患重病修养。1977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黑龙江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5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周保中(1902-1964)
抗联五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璜,白族,1902年2月7日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1917年在云南陆军、护国军当兵,后任排长、连长等职。1924年陆军讲武堂毕业,任国民军营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长、副师长、少将军事参议。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928年底赴苏联,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1年9月回国,同年底到东北工作。1932年2月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国民救国军总参议、绥宁反日同盟军办事处主任。1935年2月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1936年2月任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1937年9月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1938年12月任中共吉东省委执行部主席。1940年4月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1942年7月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1945年9月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1950年后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府副主席、省政协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主任。1953年8月在北京治病,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4年2月22日病逝于北京。


柴世荣(1895-?)
抗联五军军长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1895年1月17日生于山东省胶县,5岁时全家迁移到吉林省和龙县二道沟。18岁中断学业下地劳动。1929年在二道沟当巡警、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七名巡警成立抗日队伍,发展成为王德林组织的中国国民救国军第四旅,柴世荣任旅长,活动在东满各地。1934年春参加绥宁反日同盟军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时任副军长。1936年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五军时任副军长。1937年9月任抗联第五军军长。1938年5月率领五军主力西征,同年秋又率领部分队员回到吉东地区。1939年和部下遭敌人包围,被迫进入苏联。1940年任中共道南特委委员。1941年4月任抗联第五支队支队长兼哈绥道南游击司令。1942年在苏联野营训练时任东北抗联教导旅第四步兵营营长。1943年秋被苏联内务部带走审查,至今下落不明。

冷 云(1915-1938)
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
冷云,女,原名郑志民,乳名郑香芝,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1925年上学读书。1931年入桦川县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悦来镇国民优级小学任教。1937年8月参加东北抗联第五军,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1938年5月随东北抗联五军一师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1938年11月22日,五军一师从五常地区返回依东,在林口县乌斯浑河被敌人包围,战斗到弹尽粮绝,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冷云率领七名女同志投江壮烈牺牲。后来她们的英雄壮举被称为“八女投江”。1982年10月林口县修建了“八女投江地纪念碑”。

夏云杰(1903-1936)
抗联六军军长
夏云杰,又名夏云阶,1903年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金厂庄。少年时期读过四年私塾,后来参加劳动。1926年3月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种地为生。1932年春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中共汤原县委军事委员的身份到农村、工矿、义勇军中宣传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武装。1933年末建立了汤原游击队。1934年秋任汤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936年1月汤原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时任军长,同年9月部队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任军长,并当选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1936年11月21日在汤原县丁大干活动时遭到敌人伏击,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于11月26日为国捐躯。

戴鸿宾(1911-1968)
抗联六军军长
戴鸿宾,别名高新生,人称“戴半拉子”,1911年8月18日生于辽宁省抚顺县两半山屯。1919年迁到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种地为生。1932年初在汤原县参加抗日救国会活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创建汤原游击队,后任小队长。1933年末任游击队中队长。1934年10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任总队长。1936年1月游击总队改编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时任二团团长,同年9月改为东北抗联六军时任四团团长。1937年2月任抗联六军代军长,后任军长。1938年2月去苏联。1939年7月任东北抗联总司令部大队队长。1940年春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队长,同年9月18日离队到沈阳隐居。抗战胜利后找到党组织,任三江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一分区副司令员、第五支队队长等职。1945年10月15日重新入党。1948年5月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1949年9月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1951年1月任吉林省交通厅副厅长、林业厅经营局局长。1963年12月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3月28日病逝。

李兆麟(1909-1946)
抗联六军政委、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
李兆麟,原名李烈生,别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汉族,1909年10月1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第二区西小荣官屯。1923年毕业于本乡七年制高级小学校。1924年至1928年失学在家务农。1929年秋参加散发抗日宣传品被捕。1930年下半年在北平门头沟加入共青团。1931年7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1月被派到耿继周部队工作。1932年春先后到辽东义勇军和唐聚五部队工作,同年10月到本溪煤矿和铁矿从事工人工作。1933年5月调到奉天特委士兵运动委员会,同年夏调到哈尔滨,开始担负部分义勇军工作,9月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1934年4月任珠河游击队副队长,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代理政治委员,11月任宣传科长。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团团长,3月任二团政治部主任,10月任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调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任东北抗联总政治部主任。1939年2月任中共北满省委组织部长,5月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1941年11月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1945年9月15日任滨江省副省长、中共松江地委书记、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1946年3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王明贵(1910-2005)
抗联六军三师师长
王明贵,1910年8月生于吉林省磐石县。1934年在汤原游击队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连长、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八团团长。1937年任东北抗联第六军第三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1939年春任第三路军第三支队长。1942年9月任东北抗联教导旅第三营营长。1945年历任齐齐哈尔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骑兵师师长、独立八师师长、1949年南下时在广西军政大学分校任副校长、中南军区铁路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公安部队19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军区顾问。1977年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5年离休。2005年6月22日病逝于哈尔滨。


陈荣久(1904-1937)
抗联七军军长
陈荣久,化名王福东,1904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三家子村,曾在东北军二十一混成旅骑兵二营七连当兵。“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军,任新编第五连连长。1933年2月率队到宁安参加李延禄组建的救国游击军,不久任游击军军部副官,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去上海,陈荣久代理四军政治委员职务,同年秋被党组织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7月回国组建东北抗联第七军,同年11月在黑龙江省饶河县抱马顶子召开会议,宣布东北抗联第七军正式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3月6日,陈荣久率部在饶河县西北小南河天津班与日伪军发生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围攻,但在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李学福(1901-1938)
抗联七军军长
李学福,原名李学万,别名李褒满,朝鲜族,1901年12月18日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山菜沟老虎屯。1915年全家迁到黑龙江省饶河县三义屯。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被选为饶河县反日会会长。1933年秋参加中国共产党,任饶河反日游击队军需长、外交委员。1934年7月任游击大队队长,群众称为“葆满队”。1935年8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四团团长。1936年4月四团扩编为四军二师时任副师长,同年8月任东北抗联第七军二师师长。1937年春东北抗联第七军一师、二师合编成第一师,李学福任一师师长。1938年1月任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七军军委执行委员会常委。不久因长期艰苦斗争积劳成疾身患半身不遂,同年8月8日病逝于苏联毕金城。

崔庸健(1900-1976)
抗联七军参谋长、抗联第二路军总参谋长
崔庸健,别名崔石泉,化名金志刚。朝鲜人。1900年6月21日生于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1919年离开朝鲜到中国上海南华学校读书。1923年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1924年毕业到黄埔军校任军事教官、区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和广西武装起义。1928年3月到黑龙江省通河县西北河炮台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8月在汤原、宝清、饶河等地活动,组织军政训练班成立农工义勇军。1933年5月任抗日救国军高玉山部特务营参谋长。1934年2月特务营改称饶河民众反日抗击大队,崔庸健担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团参谋长。1936年3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参谋长,同年9月从成立东北抗联第七军时历任参谋长、七军党委书记、代理军长。1940年1月任东北抗联二路军总参谋长,同年11月去苏联组建抗联野营。1942年8月任东北抗联教导旅参谋长、中共东北党委书记。1945年9月回朝鲜后历任保安局局长、朝鲜共产党中央组织委员会执委会委员、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员、副首相、劳动党中央副委员长、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朝鲜共和国副主席。1976年9月19日病逝。


抗联简介 抗联敢死队之红雪
汪雅臣(1911-1941)
抗联十军军长
汪雅臣,别名王晨龙、王亚臣、王亚忱,报字“双龙”。1911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小时给地主放猪,后逃荒到黑龙江省五常县,读过私塾。1929年在东北军二十六旅三十四团当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五常县组织反日山林队,汪雅臣在保胜队当炮头。1933年冬在“双龙队”当队长,后来这支队伍改为宋德林部第四支队。1935年春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群众仍称为“双龙队”,经侯启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被委任为军长,同年冬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仍任军长。1941年1月29日在五常县蛤蜊河子与沙河子守备队激战中壮烈牺牲。1955年哈尔滨市各界举行公祭,汪雅臣将军遗首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建立了纪念碑。

祁致中(1913-1939)
抗联十一军军长
祁致中,原名祁宝堂,报字“明山”队,1913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县曹家庄。1931年春闯关东到黑龙江省依兰县驼腰子金矿当工人。1933年6月组织东北山林义勇军,被推举为首领,报字“明山队”。1935年2月经夏云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明山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时祁致中任军长。1938年初过界去苏联被关押一年半之久。1939年6月下旬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副官长,部分返回中国黑龙江省嘉荫县,7月2日在攻打乌拉嘎金矿后被错误处死。东北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1年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建立祁致中纪念塔。

金正国(1912-1938)
抗联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金正国,原名金相周,别名金相奎、金振国,朝鲜族,1912年3月1日生于朝鲜庆尚北道礼泉郡虎鸣面山合洞。1916年全家流亡到东北宽甸县。1922年全家又搬到黑龙江省鹤岗东门外,后又搬到黑龙江汤原县古城岗定居。1924年上小学,1929年毕业后当教师。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中共黑龙江省汤原县委机关当秘书。1934年冬任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指导员。1935年派到“明山队”做政治工作。1936年夏任东北抗联独立师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0月任东北抗联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上旬被叛徒杀害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李贵屯。

(资料来源: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东北抗日联军名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内部发行】) 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历史照片

1935年8月,方正县成立地方自卫队。前排从右依次是蔡近葵,李延禄,吴平(姜宝才提供)

摄于1932年,巴彦抗日游击队攻占巴彦县城胜利后留念。中间拿马鞭者为赵尚志。照片提供者王锦思,王锦思收藏日军围剿抗联相册


以上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赵尚志生前照片(李龙提供)

旅日学者萨苏提供的赵尚志牺牲地梧桐河金厂照片。(照片提供者王锦思,王锦思收藏日军围剿抗联相册)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将军在梧桐河金厂殉难后,日伪拍摄的赵尚志将军的部分遗物。图中的手枪为赵尚志将军的佩枪。(史义军提供)

来源:国家图书馆网 http://www.nlc.gov.cn/dsb_zt/xzzt/dbkrlj/kljj/kljs/

死在东北抗联手上的三名日军中将
福宁客

2015-02-11 09:40

看了抗联的资料才发现,相对于抗联的实力和敌人的强大,抗联的战果可谓辉煌。要是按照某些人的习惯,以伤亡比来计算的话,那抗联就不仅仅是大胜了。

比如栽在抗联手里的日本中将就有三个,其中只有一个是追授的:日本陆航的森玉德光。另外两个是正儿八经的师团长:一个是第一师团长服部晓太郎,一个是第十一师团长渡久雄。少将若干,不超过十个,比如谢文东就曾经干掉一个(追授的,饭塚朝吾,当时祁致中还算他的帮手)。而日本关东军的军力,最高70万,最少可能是30万。

相比较之下,抗联的队伍呢?赵尚志这个师长最少的时候只有70多人,军长呢最多6000多人。冷云的妇女团最多30多人,最少8个。几十人一个团,数百人一个师,很多。

(多插一句,对于抗联力量损失最大的是逃兵,其次是叛徒,再次才是战斗损失,这一点估计很多人没想到。这也是我尊敬朝鲜族战士的原因,人家一半多牺牲的,算上负伤和坚持下来的,就几乎没有逃兵)

这几个人(或者不能算人)中森玉德光是属于抗联搂草打兔子顺便干下来的。大家都是越过边境执行任务,抗联这边是回国执行侦察任务,森玉德光是开飞机到苏联那边侦查回来。森玉德光飞机开得又低又慢,大概觉得没事了,顺便侦查一下大兴安岭森林里抗联的情况。前面咱们说过,冬天鬼子的飞机几乎是抗联的天敌,无遮挡的雪地里,敌人很容易发现抗联的痕迹。抗联正在回撤途中看到了,反正有自动武器,不把子弹打完背着还挺沉。于是,就给他干下来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打下来个大官,当时是少将,后来追了个中将。

服部晓太郎也是被抗联小分队干掉的。除掉他的时候只知道是个指挥官,不知道是个大官。服部晓太郎1944年8月从关东军第四军第一师团长被调任为日本陆军省教育总监部部附,离任前进行告别视察。8月12日,在黑龙江孙吴被抗联第4支队(就一个连,70多人)伏击,服部和他的警卫小队被全歼。

(四个月之后,关东军司令部高级参谋铃木真雄被伏击,这回是目标明确,效果良好,不过还是关内的八路牛一些,20几天后居然抓了个活少将)

服部晓太郎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工兵科学员(同级生有一个是天津的特务机关长,估计萨苏比较了解),后又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是陆军大学第35期学员。这家伙从关东军干起,到华北,升了中将后再去太平洋,然后再回关东军,在升迁回国前夕打算探望一下自己的老部下,于是就没能活着回去。他的第一师团,则在中国人民身上有累累血债,比如旅顺。

此人御下有方,被称为“仁慈的上帝”“慈祥的父亲”。对中国人来说此人则危害极大。估计是因为中日双方对他的评价差异太大,帝哥决定把他招上去亲自PK一把。因为他的完蛋,几乎完全是自找的。

军司令官西原贯治(他的同学有最后一任侵华日军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1949年被老蒋请去台湾帮忙,何应钦则是高他一级的师兄)觉得他去转这么一圈不合适,于是请示后宫淳大将(这厮在苏军打到城下的时候还设法遣散了一部分日本兵,想最后搏一搏,貌似还担任过航空总监,主持开展神风工作),大将不知怎么,脑子一热,就让它去了,给了他一个警卫排。

他出洞后,抗联已经有了情报,要来一个日本官,随行部队不多。这是个好机会,那当然要打。1944年8月12日,大雨从凌晨二点一直到上午六点。大雨过后,抗联战士就在南阳岗设好埋伏圈。十时许,当服部晓太郎带领的两辆汽车进入埋伏圈后,连长李树骅下令开火。十几分钟就全歼了。当时只知道打了一个官,打扫战场知道打了一个将官,抗战完了才知道打的是谁。(不能现场查证么,因为车都给炸烂了。)后宫淳和西原贯治感到不能按真实情况上报,于是,他们向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细菌战战犯)报告:服部晓太郎于8月12日上午猝死,原因不明(的确是不明白谁打死他的,反正送回去的不是尸体)。而关东军,陆军省乃至大本营正忙得焦头烂额,就给糊弄过去了,战后才真相大白。

(这有点像是刺杀,不过不喜欢刺杀的共党倒是真刺杀过日军华北5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

这时候的东北抗联游击战有点类似欧洲战场上的游击战。有强大到敌人惹不起的后方,有充足的粮弹供应,根据地只要可以落脚休息隐蔽就可以了。和欧洲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干这个比他们拿手。当然也很危险,柴世荣就是因为这种回来执行任务才牺牲的。赵尚志回来时候领的任务也差不多(想到手下抗联半壁乃至多半壁江山的堂堂副总指挥,最后竟然领了个班长级别的任务,然后还牺牲在这上面,鼻子就发酸。)

渡久雄是1938年1月晋升中将,第二年一月被陈荣久、周保中、崔庸建联手算计,在密山地区被伏击,当时他才调进黑龙江四个月。(要看算计他的人,他死的不算冤,崔庸建还带着警卫连和少年队干掉过一个少将)。周保中没来得及写回忆录,陈荣久牺牲早,崔庸建似乎也没写回忆录,所以详情不可考。只能知道,当时是利用天时和地形把日军分散、拖垮、冻惨,正好他靠前指挥,直接突击他的指挥部,一战成功(这简直是典型的中国式做法)。可惜当时作战部队没意识到自己打了个大官。

要说靠天时地利人和,抗联都有这方面的故事。准备介绍这么几个小故事。有:

赵尚志的天时,自己损失七八人,鬼子损失四百多人(冻死他们);

李延禄的地利,七百人伏击七千人(窝囊死小鬼子);

杨靖宇的人和,伪军也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还有一个老地主把七百日军带进密林,回来了三十多人的故事。还有一个从公安局档案里找出来的抗联团长,他本来是土匪,加入抗联,再后来脱离了队伍,和老婆种地为生。

写完这些,也许将以杨靖宇和赵尚志的一个比较结束这个话题,其实这个是一开始想写一点自己观点的话题,但越想越不敢写。
来源:福宁客博客 http://fn01.blog.sohu.com/307895139.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1445.html

更多阅读

佛教七宝之——红珊瑚 佛教七宝之一

珊瑚,佛教七宝之一,通常指红珊瑚,因其不但色美,具辟邪和尊贵的特性,亦有吉祥富贵之寓意,是平安,幸福的象征。在清朝,红珊瑚朝珠是一二品官员才能享用的身份标志,因而身价倍增。除中原外,西藏许多有地位的高僧喇嘛的念珠,多采用珊瑚制造。中国

135战法之红杏出墙 135战法

135战法之红杏出墙形态特征:均线系统呈典型的空头排列,股价长期下跌并远离长期均线,这时13日均线由下降趋于走平,股价从下向上突破13日均线,并且在13日均线上企稳,我们把这根站在13日均线的的阳线称为“红杏出墙”。形成机理:股价的连续

盟军敢死队之深入敌后1 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

主题:盟军敢死队之深入敌后(1)发信人: pennyyuen()整理人: pennyyuen(2002-08-31 13:29:17), 站内信件《盟军敢死队》,一个设计得极为成功的即时战略游戏,可能是近年来难得的游戏佳作。其丰富的音效、精美的背景、扣人心弦的任务关卡,无一

声明:《抗联简介 抗联敢死队之红雪》为网友任由时间选真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