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1959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1~2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双因素理论要明确两点,一、两个因素的区分,哪些是保健因素,哪些是激励因素呢?二、满意或不满意会在实际工作带来什么,更加积极卖力,还是消极怠工,是提高了员工忠诚度还是降低了?
一般来说,比如基本工资、通常的福利待遇、安全的工作环境等都属于保健因素。简单点,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辞职、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比如,对于一个知识型员工来说,希望能有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光线、通风、办公室的大小等等,如果这个环境很恶劣,充满了恶臭味,那这个员工就会对公司“不满意”。如果环境达到了他的要求,他会怎么样呢?很满意吗?不是!是“没有不满意”。“不满意”的员工会怎么办,轻者影响工作积极性,重则辞职、对抗。“没有不满意”的员工呢,会提高工作效率吗?不会。一句话,保健因素了,不能提高员工士气,但没满足会严重影响士气。为什么很多企业离职率很高,原来连基本的劳动保险都没办理。
激励因素呢?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一般不属于正常的待遇范畴,是意外的惊喜,比如破格晋升、成长空间、特别奖励、股权分红等。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比如,对一位业绩不错销售人员来说,年终了,按照制度,该兑现的都兑现了,该奖励的都奖励了。老总觉得他还是很不错,又额外的奖励了他一块名表。有了这块手表呢,会大大提高他的满意度,感觉到“满意”,从而会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卖力。如果没这块手表呢,他并没有感觉到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很多公司特别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往往会给核心员工一些意外的奖励,就是为了提高满意度,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当初马云为什么能让一批年轻人和他一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其中一条,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激励因素。
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有效运用双因素理论呢?浅谈几点,第一,做好基本的保障要素,即保健因素。尤其是涉及国家法律有关的,要做好,比如最低基本工资、社会保险、安全措施等。这是不能省也不该省的钱,做好了可以稳定军心,做不好会军心大乱;第二,积极运用激励因素,并防止激励因素演变成保健因素。对于不同情形,不同的人,这两个因素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年终奖应该是激励因素,但在很多公司,被固化了,也就演变成保健因素。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不能舍弃了。第三,处理好平等和公平的关系。凡是平等的必然是保健的,因而是必须给予其基本满足,但却是永远难以完全满足的因素;相反,凡是公正的必然是激励的,虽然员工不会主动要求,但却是最大程度地有激励性的,从而也要提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