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理
当96岁高龄的沙博理步入典礼现场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致意。他在随后致辞说:“这个奖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光荣,它也表现全世界的人民多么佩服中国和佩服中国的人民。1947年我刚来华的时候,有人说中国是亚洲的病人,现在可能那些人,现在还怕我们太健康了”。
“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要配得起(自己的)责任,要大声高兴地喊叫,‘我是一个中国人’。”沙博理原名SidneyShapiro,中文名取自“博学明理”之意。1947年春天,他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上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海落脚后的沙博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凤子。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不但更快速地学习了汉语,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也许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决定留在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发展,投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沙博理说,“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我的中国的凤凰。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
婚后的沙博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翻译。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他通过这些翻译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形象,努力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除了翻译著作,沙老撰写的《一个美国人在中国》、《中国学者论述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古代刑法与案例传说》、《马海德传》以及自传《我的中国》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也引起很大反响。他还长期担任外文局英文版《中国文学》、《人民画报》译审,写作之余,沙博理也曾在《西安事变》等三部影片中客串过角色。
自1983年沙博理离休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一直连任至今,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对一些问题提议案,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沙博理被称为是“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
2010年12月3日,沙博理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成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翻译协会用以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只有季羡林和杨宪益获得过该奖。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由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中国新闻社、北京大学等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迄今举办5届,已成为华人世界重量级的年度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