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语言 马来西亚读语言学校

马来西亚的语言 马来西亚读语言学校

(这次的博客间隔时间很长。2月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很丰富的经历。不过我对匆匆流逝的事情不愿意详细记录,所以就让2011年的2月,在我的博客里,成为一个空白。三月中的一半时间,都用在了马来西亚的旅行。这次旅行从3月8日到3月23日,用了十几天,行程包括成都-内江-重庆-深圳-香港-槟城-停泊岛-哥打巴鲁-马六甲-吉隆坡-澳门-珠海-广州,有了极大的收获。其中马来西亚和澳门都是第一次去。尤其是热带国度马来西亚,给我留下了各种深刻的印象。今天就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语言,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发表到这里,记录自己的旅行所感,记录滚滚向前的岁月。)


出发之前从各种搜索引擎上学习,了解到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主要的三大民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占比分别是50%多,20%多和9%。在这个国家马来语是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广泛应用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这些基本的认知,我对这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国家充满了好奇。这种期待的实现,从登上亚洲航空的飞机起,就开始了。

3月11日晚上8点多,亚洲航空的班级从香港起飞。3月的华南仍然带着寒意,我穿得厚厚地坐在第18排的过道上,看着各种肤色的空姐忙碌的身影,等待着四个小时之后温暖的热带。

机长广播用了马来语和英语。和国内的机长广播比起来,亚航机长的英语要算流利一些,但并不代表我们能听懂多少,口音太重,以至于只能凭以往乘机的经验来半猜半听机长说的话。相比起来,曾经做过的港龙航空机长用粤语和英语广播,那个英语就是相对最好的。

晚上11点多落地槟城,来到品冠的故乡,热气扑面而来。本以为机场指示牌应该至少有好几种语言,可是遗憾的发现大部分指示牌只有马来语和英语。并且英语的字体要小一些。现在国内的大城市,包括香港,好多地方都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进行标示,像峨眉山还加了泰语。显得比较包容、国际化。但是马来西亚的语言标志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包容。

后来的观察加深了这个印象。在马来西亚,所有的官方标牌,很少看得到华语。几乎都是马来语,有一部分是英语。

虽然对马来语一窍不通,但是经过多天的观察,总算是有了一些印象。

从文字上来说,马来语由于马来语现行文字是罗马字母,所以跟英语字母没有区别,在很多标识上,他们用马来语直接代替了英语。马来西亚历史上受过葡萄牙、荷兰、日本和英国的统治。近代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英国。这也是为什么英语在马来西亚广泛流行的原因。所以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英语对马来语的影响,尤其是词汇方面,有大量的介词。当然从支顺福的《世界语言博览》一书了解到,不仅是英语,马来语对各大语系的很多语言都有所借用。不过马来语在借用英语词的时候,往往会把英语繁杂的表音系统简化。英语里面一个发音有多种字母的表现形式,但是马来语里面把这种形式统一并简化了。

比如说,“出租车”一词,英语是taxi,马来语就叫teksi。很明显发[k]音时,马来语一定要用字母k来表示,这样扩展开来,马来语的字母表音相对于英语来说,就大大简化了。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ticket,马来语叫tiket。英语counter,马来语kaunter。英语canteen,马来语kantin。

马来语还有一个特点是中心名词在前,修饰语在后。比如售票柜台,英语是ticketcounter,马来语叫kaunter tiket。还有我在停泊岛上跟餐厅服务员要一个塑料袋,我说要一个plasticbag,他转述给他的同事,听起来就叫 bag plastic。

马来语和汉语有个共同点,就是同属分析语。所谓分析语,主要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除了分析语,世界上还有屈折语和黏着语,共同构成三大类语言。屈折语主要通过各种词性的曲折变化来表示时态、人称等语法形式,代表的主要有拉丁语系,比如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什么我们总认为拉丁语系的语法这么繁杂,主要就是因为屈折的变位方式搞得我们晕头转向。黏着语主要是在动词后面或者前面通过后缀或前缀“粘着”的方式来表达语法上的关系,代表语言有日语和韩语。所以日语的各种词有各种“形”,连用形、连体形等等等等,主要看变位来了解,其原理应该和屈折语一样,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以汉语为代表的分析语,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是最“先进”的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语已经淘汰了繁杂的各种变形,全靠语序、语气、词汇来表达时态、人称、语态等关系。所以吃饭的“吃”,不管是你吃我吃还是他吃他们吃她们吃它们吃,现在吃过去吃将来吃正在吃,吃这个吃那个,这个被吃那个被吃,汉语都用一个“吃”字来表达,而屈折语和黏着语,可是每个“吃”都不一样啊。所以说学拉丁语的人你伤不起。。。

好了言归正传,马来语在语法上和汉语有一些共性,所以跟当地人交流起来,用“中国式英语”和“马来英语”可以达到有意思的默契。这主要从日常交流中体现。

比如说在槟城坐公交车,要在上车时向司机买票。2块钱一个人,四个人就八块。于是我想问司机:“那么四个人就是八块吗?”于是想当然就说成“Sofour is eight?”说完我就为自己的英语捏了把汗,生怕他听不懂。可是这位马来司机微笑地点点头,说了一句:“Yes,fouris eight.”成功买票。

还有,在停泊岛回瓜拉勿述码头的船上,偶遇了马来族的一家人。那位包头巾的阿姨坐我旁边,看起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庭,阿姨的英语说得不错,口音比较轻。开口就问我:“Youare fomwhere?”作为中国人,我瞬间明白她在问我来自哪里。如此默契的英语,根本不需要英语语法里的疑问词提前,和中文的“你们来自哪里?”语序完全一样。这就是同以分析语为母语的人说外语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反而成了一种有意思的默契。

那么,马来西亚人的英语到底说得怎样呢?客观地说,大马人的英语水平总体明显高于中国人。由于受英国殖民过的原因,架上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需要,英语的普及率比较高,绝大多数人都会说一些英语。不过水平参差不齐。据我的观察,酒店、机场、商场、博物馆等场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说流利的英语,口音大体还是比较轻。而出租车司机、小饭馆等做小生意的人,英语就要差一些。所以看出来和外国人打交道多的人,英语就好一些,如果只是和本国的其他民族交流,他们更习惯用马来语。

口音问题,我倒是认为和民族没什么关系,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更大。印度裔的英语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口音很重的。然而我在槟城机场打车是,问了排在前面的印度一家,英语说得非常好,连小孩也好。他们应该属于马来西亚印度人中从小受英文教育的贵族家庭。飞机上的印度裔空乘、酒店里的印度裔服务生,英语都说得很不错。出租车司机的口音重,但是没问题,因为他们说得慢,说得简单,做基本交流是很有意思和愉快的。最麻烦的是英语不错,但口音又比较重,自以为自己的英语很溜的人说英语,很快。本来我的英语也不是很好啊,如果这样我是很不容易听懂的,但是对方却不以为然。这样的现象跟中国说的“半灌水”比较相似。语言的奥妙在于与人交流,说出来的话对方听不懂,加之态度傲慢,只会扣分的。这句话送给槟城tunehotel前台看似华裔却不会说华语的那个服务员。

刚才说马来西亚各民族之间更习惯用马来语交流,就要谈到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为什么各地的官方标志上没有华语?而华人自己开的商铺之类的却到处都是华语呢?原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约100多年前,英国间接殖民马来亚,在国际上没有打出殖民的旗号,方便隐藏自己的身份,但是却无法获得当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从印度和中国输入了大量的劳工,并且按种族划分行业,是的马来人继续从事农业等落后产业,华人大多在英国公司当劳工,而印度人从事最脏最累最底层的各种工作。马来西亚独立后,勤劳聪明的华人慢慢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最富裕的民族。这让马来西亚的主题民族马来族感到不安。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马来人的政策,变相地也就打压了华人,其中就包括对语言的打压。

为了加强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马来西亚的国语教育十分广泛,所有民族都必须学习马来语,并不重视华语的教育。然而华人本身尊孔重教,慢慢就形成了在学校学马来语,在家自己教华语的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方面更加认同自己的国家,一方面势单力薄地艰难传承着远漂南洋的中华文化。

在槟城的百盛商场,一家华人开的鞋店,我和店员聊天得知,当地华人的母语是福建话(有的是广东话),国语是马来语,通行普通话和英语。他们对各种语言的熟悉程度从深到浅依次是福建话、普通话、马来语、英语。虽然因人而异,但是普通人也会四种语言的现象在马来西亚非常常见。怪不得《LP》上介绍说“这不得不令我们这些只会英语的人汗颜”,借用这句话,我想说着不得不令我这种大学专业学外语的人汗颜。

马来西亚的这种打压政策有利有弊,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固然很不喜欢这样的政策。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类似的问题,不过看起来要开明一些。我去过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几乎等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官方标志。做的最好的当属延吉,朝鲜语的数量有的时候甚至多过汉语。从某种意义上,当地的朝鲜族人,在文化上有韩国的认同,相对不那么需要依靠汉族文化的大量吸收,自身就可以现代化的发展。其他的语言诸如藏语也是做得不错的,虽然现代词语可能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大,但悠久的藏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使得藏语在各藏区仍然生机盎然。其他的比如维语、蒙古语等等接触不多,但我想应该有较强的独立性。但是彝语、状语、纳西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本身现代文化的欠缺,对汉文化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很难看到等量的官方用语,一般都会以汉语为主。

然而马来西亚不同的是,华语是一个有着悠远历史底蕴的语言,它背后牵动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加之华人占比达到20%多,且大多社会地位较高,如果在马来西亚华语得不到良性的发展,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很不幸地我看到,马来西亚的华语发展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官方的保护和支持,语言从字体、语音、词汇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比如繁简字的问题。最初用的是繁体,现在有官方倡导用简体,所以报纸电视都用了简体,然而大部分商业广告仍然是繁体,《光明日报》更是用繁体做标题、简体写正文。且不说繁简字孰优孰劣,这样不统一规范始终是个问题。词汇方面,当地地名的翻译全凭习惯,没有人规范。kotabharu这个城市,有的叫哥打巴鲁,LP上写的是哥打巴哈鲁,当地看到过哥打岜汝等翻译。georgetown,又叫槟城,又叫乔治城。jerteh这个地方,竟然连当地受过教育的华人也不知道华文翻译,所有资料上都查不到。语音方面,更是找不到人能说标准普通话,所有的人都带有极其严重的方言口音,包括华文电视上的主持人,甚至新闻主播的普通话也只是差强人意。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往往用整版甚至全开版来报道重大事件,仔细一看却严重缺乏内容。有时候全国性的报纸竟然整版报道某大楼停电这种小新闻。当地的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都不用汉语翻译,直接将英文穿插进汉语,这对汉语的独立性是非常不利的。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其中一点就是它的语言。这里是一座活生生的语言文化博物馆。和当地人的每一次或浅或深的交流,都将成为难能可贵的体验。在这个有着热带丛林和蓝色海洋的国度,尽管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热情友好的民风,以及丰富独特的语言文化。这很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研究和观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1140.html

更多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特色 我有一个梦想的手抄报

《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特色孟庆焕 柳发艳《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年第11期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美国黑人牧师、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第2篇舞台美术的语言和形式感 舞台形式

《段澐80年代舞美论文》第2篇舞台美术的语言和形式感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语言”。舞台美术当然也有自己的语言。舞台美术是以其内容和意境的深度感人,它通过舞台气氛、情调,在戏的演出过程中,起表情达意,揭示思想的作用。它

浅谈东西小说《耳光响亮》的语言特色 耳光响亮 迅雷下载

摘要:东西是广西文坛上的先锋,在“广西三剑客”中,东西的小说语言异彩纷呈,极具特色。在语言运用方面,较为突出。其语言特色总的概括比较随意,幽默,深刻。文字在东西的笔下,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现实,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危机。语言叙事推动小

驳作家姚鲁的语言观和历史观 北京电影学院87班姚鲁

驳作家姚鲁的语言观和历史观近日,浏览网上评论,发现几年前曾有一篇作家姚鲁的评论文章在网上很火,拥趸很多。还有人举着这篇评论在各种贴吧里到处跑到处贴,影响很大。这篇评论的确见解独到,姚鲁先生谈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也谈了自己的历

声明:《马来西亚的语言 马来西亚读语言学校》为网友南幕影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