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去非洲肯尼亚,只要有关肯尼亚的书籍我都会找机会看看。
终于读完了柏瑞儿的《夜航西飞》,这本书跟随我乘着卡塔尔航空飞过了阿拉伯,越过了印度洋,去了非洲肯尼亚,又跟着原路回国去了很多城市!周折了两个月,读完。希望隔着这层纸,能更多地体会非洲的故事。
《夜航西飞》讲的是女主人公柏瑞儿BerylMarknam的前生后世。她才貌双全,勇气超人,是20世纪20年代的传奇女子,四岁时从英国来到非洲草原,跟土著人一起打猎成长的英国女人,最优秀的驯马师,出色的飞行员,勇猛机智的猎手,每一个角色富甚情感,带着对其勇敢强悍这一品质的爱慕,写了她才干的父亲,她勇猛的狗,她勇敢的非洲仆人,她高贵的纯种马,她的飞机,她的飞行领路人……还有那具有非凡的骄傲的丹尼斯·芬奇·哈顿(KarenBlixen写的《走出非洲》的男主人公,也著有一书《too close to the sun》,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KarenBlixen与丹尼斯·芬奇·哈顿之间的真爱令人感动。),和她至交的无畏惧怕而有趣的布里克森男爵。甚至于邱吉尔,这位重量级的人物柏瑞尔成为他猎象的向导。
柏瑞儿.马卡姆的手,并不是一双舞文弄墨的手。这双手更喜欢飞机操纵杆和缰绳。书中谈不上文字优美,或许是译本的原因,但故事很有吸引力,叙说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冒险开拓,只愿屈从于自然的美与命运的力量!译得虽没有期待的精彩!但因为海明威的评价才支撑到现在啃完。
海明威在信中写道:“你读过柏瑞儿.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在非洲时我和她很熟,从不怀疑她有朝一日会在记录飞行日志之外,拿起笔写写别的。如今所见,她写的很好,精彩至极,让多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文字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它真的棒极了。”
如此一来,坚持读完。与此同时读读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彻底感受真正的追猎之旅!
无论那个年代的拓荒者如何年如一日的述说着他们神秘离奇的非洲故事,那颗向往自由的心,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现代文明的都市,四周却是林立冰冷的大厦,漂泊着没有灵魂的躯体,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自己。书中有一段这么写道: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在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人生就是与对的人和错的人相逢。很多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除了哀怨与错的人相遇,我相信,一路走过的自己会更坚韧,更加明白生命里爱情不是全部。身边有更多的人,值得你去爱,去付出精力与时间。
人生只能活一次,所以故事的魅力,即是过好每一天。充满诱惑神秘的非洲,我算是去过了。我的人生,不仅仅应该有分摊的各种爱,还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我喜欢旅行,也喜欢阅读,更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生存。昨晚和一好友在咖啡厅聊天,他提及自己的一位好朋友旅居美国,是个基督教,他认为这十几年来的真正领悟是“肉身与灵魂的自由”。这是他在国内生活二十几年的环境里是感受不到的。什么是自由?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在探索,但能有多少人会去自由地争取?
引申到另外一个话题,近日在读蒋勋的《生活十讲》,文中讲“情与欲”,他认为人类身上的情欲带有动植物的共同特点,他喜欢把人的欲望某些特征会与大自然来诠释。比如开着艳丽的花儿,她们喜欢招蜂引蝶,希望她们能得到授粉,就是为了得到生命的繁衍。人类在青春年少期,大家都喜欢看青春美丽的少男少女,很少会观摩上了中年的女子,这些只能自己到了一定年龄后才获知岁月带给你的真正所谓精神的美。那么孤独的时候,审视自己,更是一种修行。人活着是为了这个过程,不是结果。好像季羡林这么写过人生的感悟。我喜欢大师智者的文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遇不上这样的老师,有了他们的精髓,我们只要有心猎取,这份孤独的心,永远是饱满的,无论身在何处。
有关非洲肯尼亚的书目: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
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
柏瑞尔·马克翰的《夜航西飞》
电影:《Constant Gard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