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⑤,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
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翻译]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点评]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其中,关于曹沫的描写并不多,而从这些有限的描写中,却鲜明地表现了一个为国守土,不畏强暴的“义士”的形象。当时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齐国的强大绝对是鲁国所不能比拟的。而当强大的齐国要侵占鲁国的土地的时候,身为鲁国的将领的曹沫却勇于挺身而出,手执匕首劫持齐桓公,逼迫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侵占的楚国的土地。曹沫的刺客行为并非是密谋已久,也并不是简单地以对方国君的生命为目的,只是在国家国土受到侵害的时候,激于义而做出的举动。然而这样义举之后,依然隐藏着刺客的共通处,那就是为知己者死。曹沫实际上是齐鲁战争中的败军之将,在与齐国的作战中三次战败。然而在会盟之前,鲁庄公并没有弃他不用,这或许就是这位败军之将不顾性命地挟持齐王的原因吧!因为在“士”的眼里,“义”比生命还重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②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③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④夫贪小利以自快()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通(),意为()。
A.鲁庄公惧B.欲倍其约
C.君其图之D.辞令如故
3.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辞令如故/温故知新B.就:北面就群臣之位/瞬息而就
C.将:犹复以为将/出郭相扶将D.亡:所亡地尽复予鲁/亡羊补牢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C.从文中看,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D.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②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6.鲁沫劫持齐桓公是否一时心血来潮?你认为曹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②求和 ③倒塌 ④快意2.B.倍:通“背”,违背。3.D.丢失,失去。(A.平常/旧的,指学过的知识 B.趋向,回到/完成 C.将领 /扶,持)4.D.(A.应为“纪传体”B.应为“多次战败逃跑”C.管仲是从大局考虑,劝导桓公理智行事。)5.①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②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6.鲁沫劫持齐桓公,显然是早有谋划,因为他目标明确,动作迅疾利落,决非一时心血来潮。鲁沫是一个为国守土,不畏强暴的“义士”的形象,他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