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朝霞九秩洪源思重斧;
颂歌将紫县田光一脉向轻镰。
【注解】1、应:应合。
2、将:jiāng,传达、表达。如:将诚(表达诚意),将意(表达心意)。
3、紫县:赤县。
4、洪源:大水的源头,喻大业的开端。
5、向:向往,思慕,追求。
词作者 洪源
【题记】《北京颂歌》创作于1971年4月,洪源作词,田光、傅晶作曲。作为建党50周年的贺礼,处在样板戏重围中的《北京颂歌》可谓横空出世,卓然而立。虽然说,这是首应景之作,但四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那首有关北京的歌曲能和她相提并论。人们一提起她,依然心潮澎湃,那种伟岸、豪迈不能言表。
如果说天安门是北京的视觉形象,那么《北京颂歌》就是北京的听觉符号。《北京颂歌》一直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早新闻的开始曲,旋律一响,人们自然而然把它与首都的早晨联系在一起。
曲作者 田光
北京颂歌的第一次亮相,是1972年解放军全军分片汇演上。南京片区的女高音张越男,和兰州片区当时还在新疆军区的李双江两人同时开唱。而第一个录音的则是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1973年国庆节,6:30 新闻联播后开播张越男版《北京颂歌》,晚上新闻联播后20:30再放李光曦版《北京颂歌》。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也用北京颂歌,这样持续了好多年,从此北京颂歌传遍大江南北,现在45岁以上的人都是在这样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至于李双江版的《北京颂歌》则颇有意味。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到李双江,请他录制《北京颂歌》。当时李双江刚调入北京总政歌舞团,住在西郊万寿寺。狂热的习练中,首句“灿烂的朝霞”却总差强人意,表达不出应有的韵味。老母亲一句不经意的“深入生活”演绎出“李双江三下天安门”的故事:一下撞粪车;二下睡过头;第三次才真切的感受到“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的那种庄严和豪迈。从此,李双江版的北京颂歌高亢明亮、热情奔放,映衬着北京清晨祥和静谧和清脆的钟声,将时代的北京和伟大的祖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如今,又是一个生日的时候,九十周年的《北京颂歌》,激情、豪迈犹在,而清廉、和谐之声更切。路正远,心相随!
傅晶妙论三驾马车
《北京颂歌》出来初稿以后,第一个试唱的是寇家伦,试唱了以后呢,也可能当时那个歌属于初稿状态,不是很完美,再加上他是男中音,所以唱了以后,唱起来很低沉,其实不知道那个男中音如果唱成男高音,那当然就不低沉了,当然它历史否定这个。当然我们没有气馁,继续改这个歌,一直改到比较完整。所以后来形成就是三位第一流歌唱家来唱这个歌。
好多业余爱好者都问我,到底这三位原唱的歌唱家哪个唱的好?他们各有千秋。光羲唱的那个他是第一手录的,他唱的我觉得比较完美,乐句的表达、整个结构的完美性,就是整体的感觉是很好的,再加上他特有的抒情歌曲的因素,这是他的特点,因为光羲当时是唱歌剧演员。那么下面张越男,张越男她是唱民族歌曲的一个角色,她又是女性演员,女高音唱,所以她拥有她的细腻性,在表达这个字调音腔上有她独到的地方。下面我要说李双江,李双江当时正是壮年,状态最好的时候,他虽然是美声唱法;但是他唱中国歌曲,这个民族韵腔上,咬字韵腔上有他独到的地方。另外,他的当时状态呢,声音要高一些,所以他就把那个原调提高了一个调,提高这样增加这个歌的难度啊,高亢性,音量辅助啊,奔放热情啊,这是他的。那么,作为我想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喜欢《北京颂歌》的或者那些业余歌手,对他们三位歌唱家也是各有所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