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较真,不妨就把湖北卷的这道题目说开21.Poetrywrittenfromthe______oftheurbanyouthtendstorevealtheiranxietyoveralackofsenseofbelonging. A.perspectiveB.priorityC.participationD.privilege。这道题目的争议主要在于最后一个表达即,alackofsenseof belonging。首先,确定这个表达方式正确不正确的最佳方式就是google一下alacksenseofbelonging,加上双引号代表完全匹配,总共有67500条搜索项,其中不乏针对这道题目本身的网页,这起码说明这个用法是存在的,但再稍微仔细看下,这是一个心理学或社科方面的术语,学术性比较强。稍等,如果果alackof asenseof belonging呢?仅仅多了一个a,词条是2290000,高下立判。起码说明alackofasenseofbelonging是一个明显更地道更普遍的用法。
下面是我的借题发挥阶段,基本上对于这个事情的判断有两种意见。第一类是对英语教学状况相当不满的人,加上今年某省高考题出现明显错误的缘故,不假思索的附和这道题目错了;第二类是对英语有较深入的研究的人,尤其是和外教接触的多的人,这类人群有的对题目做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新闻夸大,不负责任,有的从语法角度认为没错,加上很多外教没有资质的客观事实,认为这是外教水平低下的表现。首先,我倾向于第一种看法,以下是我的判断逻辑,比较纠结:即使所谓的外教资质很差,起码应该是个美国高中毕业水平的(起码作为新东方的口语名师应该不止这点水平)。换位思考下,我们高中毕业甚至之前,比如说电视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外国人说中文,肯定心里会判断下这个人中文水平。前面我举了“大怒”这个例子,再举个例子,如果老外打听个人,不问“XX是谁”,而问“XX乃何许人也”,起码我的第一反应还是这个人中文学的有毛病,如果这句话是一个考老外中文的试卷里面的句子呢?明显就和受试者的水平以及整体的试卷风格很不搭。还有不高兴,不愉快说成不悦,等等等等。起码,作为一个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中国人,虽然不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是评判一个外国人汉语说的怎么样,还是有发言权的吧。换做外教也难怪看见这个题目会和惊讶。举个夸张的例子,要是见到考外国人的中文试题里面出现“形而上学”,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感想,哪怕不影响解题。新闻报道中外教明确表示了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那么他所指的错误应该就是我所说的那些了。并且外教说不会这么教并不一定说他真的不知道这个表达方式是术语。而是站在对外语言教学的角度上看,他可能认为给语言初学者灌输生僻和学术性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
顺便说一下,新闻报道中提到外教说的"dramaticallywrong",谷歌了一下也不是个很常见的用法。很明显这是一个口语化很强的感叹,如同每个人有自己的口头禅,其他人不明白或者别扭很正常。同样,这种东西也是不应该作为汉语教学内容。外教嘴里面会说出来的话不一定地道或规范,尤其是类似这种很口语化的表达。但是他说有问题的表达方式,那多半是有问题的。
这句话出题者是怎么出的不得而知。但我倾向于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写了这句话,google后发现别人有这种表达方式,于是就出题了,其他的就不在乎了;亦或者题目出自一个对心理学有研究的英语专业学究之手;甚至于是出题时候少加了一个a。总之,如同我前文所说,语言的地道规范和语法又不是势同水火,杜绝这种现象是可行的,毕竟不是每一道题目都如同这样,也不是每个省,每年都有这种题目。再加上高考出错题的现象本来就客观存在,才有了我这么些吐槽的内容。我从第一篇就一直在强调的高考的社会责任绝对不应该只有选拔,拉开分数这样肤浅的作用。
中国在发展,还有很多问题,要包容。这种官话实在不应该成为面对这些问题的统一回答,包容多一步就是纵容。我没有指望我写的东西有用。但微博爆料,论坛爆料已经使多位贪官下马,他们在发帖前恐怕也被教育说这么做没有用等等等等。努力了不一定有,不努力一定没有,很简单的道理,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