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汤临床应用 小陷胸汤方歌

一、胃脘痛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58岁。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子,濡软不硬。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问其饮食、二使,皆为正常。辨为痰热内凝,脉络淤滞之证。糖栝蒌30克.黄连9)2,半夏10克。共服3剂,大便解下许多黄包粘液,胃院之痛立止遂消,病愈按语:刘老认为:①栝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其量宜大,并且先煎;②服本方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涎,乃是痰涎下出的现象;②本分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若兼见少阳证胸胁苦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合方,效如桴鼓。
二、发热
孙一奎医案:徐某,每日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痛,坐卧俱痛,脉尺弦大,右滑大博指,此肝胆之火为痰所凝,郁而为疼,夜甚者,肝邪实也。乃以小陷胸汤为主。
栝蒌30克,黄连9克,半夏6克,前胡、青皮各3克,水煎饮夜服当归芦荟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按语:本案为小结胸证波及胸胁,在临床上往往见到发热症状。本案病机除痰热内陷外.尚有肝火郁滞一环,以右胁胀痛,脉弦大为凭,故在小陷胸汤清泄痰热的同时,加前胡、青皮并配服当归龙荟九以疏泄肝火。服之使痰热得清,郁火得泄,则发热自除。
三、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刘强区案:赵某某,男,52岁。素有高血压史,近年来时觉胸闷憋气,并时隐隐作痛,初以为长期伏案写作所致肋间神经痛未得重视。近几日突觉疼痛加剧,其痛如过电向肩背放射。1979年10月6日来我院急诊治疗,经西医心电图检查,为不正常心电图,s—T段有改变,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经西药治疗疼痛虽时能缓解,但不能完全控制,后根据患者要求,邀中医会诊。诊见,患者主诉眩晕、胸闷憋气胸痛时作。脉沉弦滑.舌质暗红,苔黄腻。此乃痰湿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内扰阻痹心脉,气血淤滞而不畅。余思瓜蒌白白酒汤虽为胸痹而设,而其治在通阳宣痹,与此证不符。而小陷胸汤虽为伤寒误治而设,但仍不失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功。遂与小陷胸汤加活血化淤之品治之。
全瓜蒌60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元胡12克,赤芍l5克,钩藤15克,川芎20克。
患者服药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服药六剂胸痛已除,后又以此方增损连服月余,心电图已趋于正常,遂出院。现已正常工作(光明中医1989;(2);13)
按语:胸痹一证,痰浊、淤血为患甚多。以本案之舌脉之象,乃痰热内阻所致。痰热交阻,壅滞心胸,使血脉淤滞,胸阳不展,发为胸痹。治当从化痰、清热、化淤三方面着手,方不致误。
四、呕吐
何正海医案:朱某,女,35岁,1987年9月7日初诊。因操劳过度,饮食失节以致脘腹胀痛,心下痞微痛,烦躁不安,遂呕吐不止。呕吐之物为痰诞和胆汁,病已6日。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阻型呕吐。方用小陷胸汤:
黄连10克,半夏10克,栝蒌仁15克。
按语:呕吐一证,成因诸多,若属痰热中阻,当径用小陷胸汤每收良好。五、呃逆(胃神经宫能症)
吴应福医案:何某某,女,56岁。思呃逆半年余,经钡餐透视,胃肠无异常,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多方医治无效。1986年8月27日来我处就诊。病人形体肥胖,呃声洪亮,短频,冲逆而出,心下满闷,按压则痛,伴恶心、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辨证为“结胸证”。治宜清热涤痰,开结平顺。拟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制半夏各l0克,瓜蒌18克,吴茱萸3克,柿蒂12克。
2剂痊愈。随访迄今末复发。按语:痰热结于心下(胃皖),胃气上逆,呃逆不止。用小陷胸汤化痰热以治本,加柿蒂降胃气以治标,标本兼治,投之立愈。
六、失眠
张宗如医案:高某,男,42岁,1984年5月23日就诊。失眠半年余,睡前服安定、利眠宁等药,方能入睡。刻诊: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纳差,便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属中运不健、痰热内扰所致。治以清泄痰热、养心安神。方用小陷胸汤加枣仁10克、菖蒲4克、远志8克、大黄6克(后下),水煎服。3剂睡眠好转,不服安定等药亦能入睡,便通纳增,余症悉减。再诊原方去大黄,继服5剂痊愈。(吉林中医药1989)
按语:本案失眠,乃痰热内扰所致。《张氏医道》云:“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水。”凡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宿食停滞,酿成痰热,郁遏于中。若痰热上扰则失眠,《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治宜用小陷胸汤清泄胃中痰热,加菖蒲、枣仁、远志等以化痰宁心安神。药证契合,故获良效。
七、咳喘(肺心病)
崔德成医案:燕某,男,56岁,1989年8月7日住县医院内科病房。久患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每日靠强心利尿抗感染药物维持,仍喘促不得卧,口出浊气,咳唾涎沫,便秘,小陷胸三症悉见,辨为痰热互结,遂服用小陷胸汤:瓜蒌60克,半夏10克,黄连4克。l剂便畅喘减,3剂药后症情好转。(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按语:患者久病肺虚,痰浊化热,蕴积于肺,累及于心,放眼小陷胸汤清热涤痰,通便利肺,源清流澄,证情好转。
八、乳痛
权依经医案:杨某,女,32岁,1978年5月8日初诊。初产后两月患急性乳腺炎,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求诊。诊见右侧乳腺明显肿大,局部红肿发硬,疼痛难忍,脉数。处方:全括蒌9克,半夏6克,黄连3克,水煎分—:次服,3剂。
服药后,红肿开始消散,疼痛减轻,但脉仍数。上方再服踪3剂,请症消失。按语:乳腺炎有胸部红肿热痛,用本方治疗,取其高者陷之之意。
九、小儿厌食
高永平医案:李某,男,3岁,1987年9月15日诊。纳少厌食已一月。患儿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心下疼痛、拒按,口干渴饮,便溏不畅,舌苔黄厚,脉滑。处方:
黄连3克,半夏5克,栝蒌实、茯苓等各10克。
守方6剂,纳食复常,余庆悉平。按语:小儿厌食,盖起于饮食不节。当今社会,可怜父母爱子之心,惟恐营养匮乏,喝令滋补,迭进肥甘,久之伤脾损胃,积滞不化,酿痰酝热,结聚心下,则厌食、胃痛、呕恶、形肥、气短诸症遂发。呜呼!溺子犹杀子也,希同仁广告天下父母,合理喂养,还少儿一个健康之躯。
张兼善云: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木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胸胁,按之痛末至石硬,小结胸也;形证之分如此。盖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心下,故其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草、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蒌、半夏等。

脘痛——小陷胸汤证

张某,男,66岁,忻州煤运公司退休工人。脘腹疼痛四天,呕吐不便,“120”医师诊为肠梗阻。由救护车接运进城,岂知一路颠簸,矢解痛止,梗阻竟开。住院一周,康复出院。居家五日,疼痛复起,呕恶不食,胀满不便,症状一如前昔。张翁不愿进城,求服中药治疗。望其白发苍颜,肌瘦神衰,舌淡红,苔腻微黄。切其脉象,浮滑略数,触其脘腹,心下拒压。
浮数为阳热,滑脉主湿痰。综观脉症,属湿热结胸,痹阻于中,致升降失职,呕恶不圊。治当清热燥湿,以通其结,因非大热大积,故不宜硝、黄、甘遂,而宜力轻性缓之小陷胸汤:
瓜蒌30g半夏15g 黄连10g
一剂便通痛止,二剂思食脉和。
按:结胸证为热与水结,缺一则不成结胸。若纯属热结千胸,可见心中懊恼,口苦脉数;纯系水饮滞留胸胁,当有胸胁疼痛,短气,不得平卧等症状。
大结胸病位在心下至少腹,小结胸病位在心下。二者不仅部位不同,腹诊亦有区别,大结胸硬满而痛。手不可近,小结胸不按不痛,按之始痛。病因为湿热互结,故宜清热燥湿,辛开苦泄,痞开结散,疼痛自止,故不可一见脘痛,便投枳、朴。

结胸——小陷胸汤证

罗某,男,体素健,古稀之年,仍勤于躬耕。1973年10月1日,大雨滂沱,田间遭淋,归来便感不适。翌日心下胀满,烘砖温熨,以求轻快,见食生厌,恶心呕吐,大便溏薄,一日二行,小便黄浊,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皆一派湿热壅结之候。余以手诊腹,心下板硬疼痛。
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思饮。”若结于心下,按之痛者,名小结胸。治当清热利湿,通结下气,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湿,寒胜热”,“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法度。拟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6g半夏15g 瓜蒌15g 枳实10g 厚朴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生姜3片二剂
二诊:胀满大减,纳食增加,按压心下已不觉痛,板硬亦不似先前,舌苔白腻,脉滑不数,原方加苍术15g,二剂。
按:结胸一证,出自《伤寒论》,泛指邪气滞于胸胁、脘腹之病证,为湿热互结而成。本案湿重于热,湿为阴邪,得阳则化,故而喜温,烘砖温熨,不可以此视为中寒而用辛温:口干为湿热中阻,津液不能上承,更不可误为阴虚而以滋润。二者之别,在思饮与否。
应用小陷胸汤治疗胸痹、头晕案例

胸痹案
谢某某,女,67岁,2005年9月26日初诊。胸闷、憋气一个月余,伴心悸,汗出较多,口作苦,夜寐可,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有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病史。ECG:T波改变。甘油三脂417mg%。痰热互结,痞塞不通,气机不畅。拟清热化痰,开胸散结,调畅气机。
处方:黄连6,全瓜蒌15,法夏10,薤白12,柴胡12,白芍15,炒枳实15,甘草6,厚朴12,郁金12,石菖蒲9,三七粉3(分冲),丹参15,紫贝齿30(先煎)。14剂,水煎服,日2次。
2005年10月10日二诊,药后胸闷、憋气减轻,口苦亦减,夜寐仍安。现惟独大便次数稍多,日行3?4次,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前法出入再进。
处方:黄连6,全瓜蒌15,法夏10,厚朴12,炒枳实12,郁金12,石菖蒲9,丹参15,三七粉3(分冲),炒栀子10,淡豆豉9,苏梗12。7剂,水煎服,日2次。
2005年10月17日三诊,药后胸闷、憋气又见缓解,少犯。现左大腿小腿抽筋夜里甚,腰后背痛于晨间明显,舌红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独活15,桑寄生15,川断15,杜仲15,骨碎补15,仙灵脾15,徐长卿15,当归15,丹参15,乳没各9,露缝房10,葛根20,鸡血藤15,络石藤12,三七粉(分冲)。7剂,水煎服,日2次。

头晕/咳嗽案
任某某,男,71岁,2005年11月30日初诊。头晕,咳嗽两个月余,体位变换时头晕较明显,头不疼。咽痒,咯痰量多色白,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血压:左140/75mmHg,右125/50mmHg。有脑梗塞病史。痰热互结,拟清化。
处方:法夏10,全瓜蒌15,黄连6,橘红15,胆星9,天竺黄12,浙贝母12,杏仁10,白蔻仁6(后下),生苡米15,天麻15,海浮石15。7剂,水煎服,日2次。
2005年12月7日二诊,药后头晕减轻,体位变换时或见。咳嗽咯痰亦减,余无不适,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血压:左140/65mmHg,右BP120/65mmHg。
处方:黄连6,全瓜蒌15,法夏10,橘红15,胆星9,天竺黄12,浙贝母12,海浮石15,天麻15,葛根20,白前15,百部12,桔梗12。7剂,水煎服,日2次。


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62岁,咸阳市绒布印染厂退休工人。2008年9月29日初诊。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6克,瓜蒌10克,浙贝母10克,苏梗10克,佛手10克,旋覆花6克,桔梗10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2008年10月6日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6克,瓜蒌10克,太子参20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苏梗8克,佛手10克,刺猬皮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2008年10月20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示: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小陷胸汤新用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瓜蒌、黄连、半夏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功效。主治太阳病兼变结胸证,现代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及急、慢性胃炎。笔者根据本方清热涤痰开结功效,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病以眩晕为主证;消化道胃食管反流病以胸脘痞闷为主证;支原体感染咯稠痰为主证的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的痰热互结疾病,取得良好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患者,男,30岁,2005年6月29日初诊。患者眩晕时作半年。劳累后加重,甚者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颈动脉超声示:椎动脉供血不足。曾服用西比灵、镇脑宁等药无效,遂来就诊。中青年男性,体格健壮,面色晦暗无华,声音厚重,眩晕时作,头闷重不爽,午后加重,伴恶心纳呆,食欲不振,口干不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中医诊断:眩晕,属痰浊中阻,郁而化热,上蒙清窍,痰热互结中、上两焦。治以小陷胸汤加减,清热化痰散结。处方:全瓜蒌30g,黄连6 g,清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0 g,天麻18g,服药3付,有效。嘱清淡饮食,继原方原法14付。晕停眩止,以健脾丸收功。

按:内伤眩晕,中医病性为本虚标实,本以肝肾不足,脾虚胃弱,气血两虚为主,标实以风、火、痰、瘀、上扰清窍为患。发作期急则治标,祛痰熄风,清火化瘀。临诊时,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辨病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颈椎病、低血压病、神经官能症、晕动病者,皆可发挥辨证特色,“有是证,用是药”。辨证得当,守方待效。

胃食管反流病

患者,男,73岁,2005年6月18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2年余,加重2天。曾做纤维胃镜:反流性食管炎。服用奥美拉唑,症状减轻未根除。近2日胃脘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口苦咽干,如物梗塞,纳呆嘈杂,大便不爽。查舌质红暗,苔黄燥,脉滑弦,腹软,中上腹轻度压痛。心电图、血常规提示正常。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胃痛。证属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挟湿挟热上逆胸膈。治宜小陷胸汤,降逆清热化浊。处方:全瓜蒌、莱菔子、乌贼骨各30g,清半夏、黄连、苍术各10 g,服药1剂,大便日4次,嘈杂缓解。继进原方去莱菔子,守方5付。

按: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胃痛、嘈杂、反胃、梅核气范畴,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本例患者为七旬老年男性,素喜膏粱厚味,好静少动,体形肥硕,痰浊为患明了。选小陷胸汤,宽胸开结清热,配莱菔子、苍术引邪下行,乌贼骨收敛制酸,诸药合用,辨证精当,药证相符,病愈。

支原体肺炎

患者,女,8岁,2006年1月25日就诊。反复咳嗽、咳痰1个月,加重2天。就诊时症状:神清,面色晦暗,形体肥胖,阵发性咳嗽,咳痰、色黄、质稠、咽痒、口干不喜饮水,纳呆,周身困乏,夜寐梦多,大便粘滞,二日一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查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糙,左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血常规正常。血清学支原体抗体阳性。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证属痰热蕴肺。治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方用小陷胸汤加味。处方:全瓜蒌、莱菔子各30g,清半夏、黄连、桔梗、前胡各10g,每日一剂,水煎,含服一日4次。服药5剂后,咳、痰诸症好转。守方5付,改为2日一剂,服5付以巩固疗效。

按:支原体肺炎是感染肺炎支原体的上呼吸道炎症。以儿童及青年人居多。病程长,反复咳嗽不愈,做X线及血清学检查以辅助确诊。西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多。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辨病辨证施治,理、法、方、药选择准确。采用少量多次含服的方法服药,改善咽喉部刺激症状,能获得良效。

蛔厥是蛔虫上窜胆胃而致。以反复发作的脘腹部剧烈疼痛难忍、辗转反侧、呻吟不止,甚则晕厥为特征,临床少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治愈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农妇。2002年6月11日就诊。患者曾有吐蛔病史,经常脘腹部剧烈疼痛难忍,反复发作,痛止如常人。曾服用过乌梅丸,开始服用时疼痛能缓解,其后效果渐差。此次发病脘腹部剧烈疼痛难忍,患者一会抱腹屈膝,伏卧床上,一会辗转反侧,大汗淋漓,呻吟不止,气短难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晕厥数次,伴见寒战高热,呕恶不能进食3天。患者神志尚清,以手势代言,示脘腹痛不可近。上腹部膨隆,形体较瘦,唇舌青紫,脉沉紧。根据病史及四诊所见,诊为蛔厥,收住院,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此证为邪滞中脘,痞满结痛。治当消痞散结,安蛔止痛。方取小陷胸汤加减以散心下结滞,另用乌梅丸制蛔定痛。药用瓜蒌20g,法夏30g,炙甘草10g,黄柏15g,花椒10g,嘱急煎2次混合,分4次即日服下,另加乌梅丸(成药)18g顿服。2002年6月12日查房:患者自述服药后入夜脘腹疼痛缓解,至2002年6月12日晨未发,呕吐也明显缓解,欲食但不敢进。然服药未遵医嘱,汤丸药量均减半,有鉴于此,当日未给予处方药。2002年6月13日查房:患者脘腹疼痛,呕吐又发,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青紫,脉沉紧。考虑到前方对证,病情复发,乃因患者擅减药量所致。故仍以原方加入乌梅丸18g,首剂服法同前,余按常规煎服,另配乌梅丸,每次9g,2次/d。2002年6月14日查房:患者自述脘腹疼痛锐减,疼痛自脘、胁下移致脐周。腹中饥饿,已进米粥。2002年6月15日查房:患者自述腹痛已止,能进普食。2002年6月16日查房:患者已下床活动,宛如常人。因急于回家料理农事,要求出院,嘱余药2剂带回继服,以兹巩固。其后随访1年余未再发作。

本例辨证实属蛔虫上窜胆胃而致蛔厥。因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善通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而且还影响胃的降浊功能。蛔虫上窜胆胃,邪滞中脘,使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脾胃不能正常升清降浊,不能正常的运化和受纳。肝胆瘀滞,瘀滞则不通,不通则痛。故患者出现脘腹部剧痛难忍,呕吐不能进食,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青紫,脉沉紧,甚则晕厥等症状。其病位偏高,病势危急。患者以前服乌梅丸本属对证,其后效果渐差,乃病势增而药量不增,病位有变,而治法依然之过。笔者虽用乌梅丸调其寒热,制蛔定痛,但以小陷胸汤为主方加减。方中瓜蒌、法夏理气散结,降逆止呕,黄柏苦寒清热;花椒辛能安蛔,止呕止痛;炙甘草调和脾胃,诸药配伍以散心下结滞。小陷胸汤本为《伤寒论》治痰热互结,胸中满痛之方。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云:“又治心下结痛、气喘闷者”,竟于本证相吻合,用之因取捷效。笔者体会临床上不可拘于一方一证,前贤所谓“方随证转”,诚为经验之谈。李某某,男,47岁,台湾人。形体中等,脸色偏暗。患者于2006年11月14日初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黄煌教授处。患者自述有哮喘病史三十余年,3周前出现心慌,胸闷不适,以中午和晚上为甚,有脓痰,量多成块,痰色微黄,鼻涕色黄。自己服用平胃散,痰量并未减少,后又服用血府逐瘀汤,胸闷有所缓解,然而近日受凉后复甚。另患者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欲吐,腹部肌肉坚紧,稍按即感疼痛难忍。下肢偶尔有抽动感,大便正常,舌淡紫,苔白有水线,脉弦。黄师处以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合方: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0g,枳壳20g,白芍20g,制大黄5g,黄连3g,栝楼皮12g,干姜5g,红枣20g。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明显好转,心慌消失,上腹部疼痛不适感消失,脓痰明显减少,下肢偶尔抽动未作。虽纳食不香,但是尚能吃得下。胸部时有隐痛,咳少量白脓痰,肋下仍有疼痛。黄师以原方去黄连、栝楼皮,加桔梗10g,嘱患者继续服用。
按:平胃散主要针对于那些腹胀、恶心、呕吐的胃炎,暑湿天的胃肠型感冒,及头部及关节的沉重不适等,患者自己服用血府逐瘀汤,难能可贵,能解挛活血,对于缓解心慌、胸闷不适疼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急性发作期肺部炎症不清,黄脓痰不化,疾病很难向愈,故患者又因受凉后症状加重。
当今中外的经方家用大柴胡汤治疗哮喘都颇为拿手:如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治疗36岁康某因食青辣椒而哮喘三年,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不离氨茶碱。就诊于胡老时哮喘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服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三剂后大便畅通,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再进三剂而痊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日本著名汉方医家大冢敬节先生治疗一64岁女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多于夜间喘息发作,身体健壮,血色佳,脉沉实,从心下部至季肋下有抵抗压痛,咽干,与大柴胡汤后疼痛感减轻,身体轻松,服药4个月后哮喘未发而停药。
胡希恕先生将瘀血视为支气管哮喘的主因之一,胡老认为: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导瘀血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将经久不愈,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为国内知名的学者,擅长于经方的运用。黄煌教授将“心下按之满痛”视为大柴胡汤方证的必见的客观指征。此患者虽形体中等,脸色偏暗,从体质上来说并非体格壮实的大柴胡汤体质,但是患者“上腹部疼痛不适”感明显,且腹部肌肉坚紧,稍按即感疼痛难忍,此正所谓“心下按之满痛”,可用大柴胡汤。从药证来讲:方中柴胡能治疗患者容易受凉、胸闷不适等属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大剂量的枳壳、芍药解痉止痛,此不仅能解除支气管的痉挛,同时对于腹直肌的痉挛(上腹部疼痛、按之疼痛)、下肢腿的痉挛(下肢抽动感)等亦有缓解的功效;姜半夏有化痰止呕之功,配合栝楼、黄连名小陷胸汤,治疗上腹部、胸胁部的痞胀疼痛不适,咳嗽,咯黄脓痰等;另外,方中有小量的大黄不仅可配合黄连、黄芩以清热,且有活血之功。综上,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具有解痉、止痛、消炎、化痰、活血等功效,黄煌老师临证常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伴有肺部感染而出现胸闷、发热、腹痛、咯黄脓痰者,疗效确切。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半夏、栝楼仁组成,具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该方以黄连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心下痞满”(刘元素),用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结满”(《别录》),选栝楼仁“涤痰结,利大肠”(李时珍),治“胸痹”(《别录》)。该方实为泄热豁痰之剂,病机要点为痰热互结。
从《伤寒论》载方分析,诸泻心所治为痞,诸陷胸所主是结胸。而小陷胸汤主治应介于痞与结胸之间。盖痞的主症是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痛,其病变重心在胃肠,病机为无形热结,纵有挟水气者,只需泻热消痞而已。结胸主症为心下痛,按之石硬,其病变中心在胸胁,胃仅受其影响,病机为水热互结。《伤寒论》第136条“水结在胸胁”即是注解。而小陷胸汤证是“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其病变重心在胃,胸胁仅受其影响。按之痛,与不痛的痞有区别,但按之则痛,不按不痛,也与不按自痛的大陷胸汤证有异。柯琴分析说:“结胸有轻重,立方有大小,从心下至少腹,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者,为小结胸。大结胸为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苈子、杏仁、芒硝、大黄等下之。痰结宜消,故用黄连、栝楼、半夏以消之。笔者临床着眼于痰热互结病机,以该方治疗多种病证,效果确实,举例如下。
一、放、化疗副反应赵某,男,49岁。1999年10月出现黄疸,肝区疼痛,消瘦迅速,经医院多方检查诊为原发性肝癌中期。住院进行化疗,进行到第6天,患者出现频繁呕吐,腹胀不适,按之则痛,饮食少进,甚则恶心、呕吐黄稠痰涎,舌苔黄腻,脉滑数。以小陷胸加土茯苓、大腹皮,每日1剂,水煎频服,7天后诸症消失,胃纳好转,继续进行化疗,并以此方巩固治疗2周,直到规定化疗时间结束,未见再发。
二、老年顽固性便秘查某,男,63岁。自诉平素喜静少动,近2年来常感大便难解,每3∼4日1行,大便干燥或不爽,虽努挣而不下。用大黄或番泻叶只能获一时之快,继后大便更加燥结。1个月前不慎外感,胸闷痰喘,脘腹胀满,按之疼痛,时有呕恶,大便多日未行,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沉弦而滑。以小陷胸汤加莱菔子、苏子、杏仁、每日1剂,水煎服,服3天大便已通,咳喘减轻。继服5剂,大便每天1行,稍有喘促,加桑白皮、太子参,服药2周,诸症重除,嘱其改变生活习惯,随访1年,便秘未再复发。
三、外感燥咳唐某,女,32岁。主诉半个月前淋雨后咳嗽,服中西药10天未效,现咳剧痰黏,咽干而痒,脘腹胀闷,饮食少进,大便不爽,四肢困重,痰色黄白相兼,口干鼻燥,舌黄腻质红,脉弦滑,形体肥胖,喜食辛辣肥甘,证属燥热咳嗽兼夹湿邪,药用小陷胸汤加川贝、紫苑、蝉蜕、土茯苓,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症减,再原方进7剂,即咳止病愈。
四、盗汗金某,男,36岁。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寐中汗出,醒后汗止,时轻时重。曾服谷维素、知柏地黄丸等,疗效平平。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寐中汗出量多,汗黄而黏,伴脘腹胀闷,饮食少进,乏力困倦,大便不爽或秘结,口干而苦,舌苔薄黄稍腻,脉沉滑小数,证属痰热内阻、气阴两虚。药用小陷胸汤加厚朴、麦芽、夏枯草、太子参、石斛,每日1剂。6剂后汗出,诸症减轻,再进7剂,诸症消失。又以此方进退服药2周巩固疗效,随访1年朱发。
五、卵巢囊肿郑某,女,43岁,2001年9月16日诊。自诉1年前在当地医院查腹部B超时提示卵巢囊肿,今来院复查B超提示卵巢囊肿(左侧)约4.0×3.1cm,伴下腹闷胀隐痛,饮食欠佳,时有上腹嘈杂不适,或呕恶痰涎而黏,舌苔黄厚腻,舌质暗,脉沉弦而滑。证属痰瘀互结,肝脾不调。药用小陷胸汤加赤芍、红藤、木香。每日1剂水煎服,20天后肿块为3.6×1.3cm,再服药2个月,复查B超提示囊肿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宋某,男,31岁。自诉胃脘疼痛近半年,加重半个月,平素喜饮酒,胃脘痛呈阵发性胀痛,饥饿或食后刺激时明显,伴嗳气,泛酸,纳食不香,大便燥结,口干不多饮,困倦乏力,1周前因饮酒而胃痛加重,呈阵发性灼痛,向背部放射,大便色黑每天3∼5次,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略数。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大弯后壁有约0.3cm×0.4cm溃疡,边缘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此乃酒酿湿热,湿阻脾胃,进而土壅木郁,气火有余,痰热互结。药用小陷胸汤加白芨、枳壳、大黄、元胡、川楝子。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胃痛减轻,大便通畅,去元胡、川楝子,加蒲黄、五灵脂,服2周后,诸症消失。再服药1个月,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仅能见约0.1cm×0.2cm溃疡疤痕,无充血水肿,幽门螺杆菌检查为阴性。之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支气管哮喘病人
小陷胸汤与丹参饮合方治疗

方药组成与治则全瓜蒌、半夏、黄连、丹参、砂仁(后下)、檀香(另冲),本方总以化痰活血,降气宽胸为临床治疗法度,气血痰同治为本方的突出特点。

随症加减与缓解期治疗病有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枇杷叶以泻肺降气;痰粘稠难咳者加紫菀、款冬花、海浮石以软坚稀释排痰;兼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治疗虚哮证和缓解期哮证病人拟用补肾法,多用七味都气丸。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和过敏有关;临床表现为喘憋哮鸣、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该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发于肺脾肾三脏,且哮鸣多有“宿根”,即过敏原与过敏史,其与痰饮、瘀血、气滞、火郁、本虚密切相关。中医哮喘病治疗素有“喘分虚实、哮分寒热”之说。关于哮病之病因病机,清代医家李用粹概括最为精辟:“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证治汇补·卷五》)治疗上《丹溪心法·哮喘》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总结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证治规律,标本缓解,各适其所。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持续气道炎性反应和支气管痉挛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显示:经小陷胸汤与丹参饮合方治疗后,不仅患者的PEFR值上升(P<0.01),而且治疗后痰液中嗜酸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这证实了小陷胸汤与丹参饮合方不但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病人的肺功能,还具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5克,法半夏、全瓜蒌、香附、乌药各10克,白花蛇舌草、白及、茯苓、丹参各15克,枳实8克。


清热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痰热内结型消化性溃疡。

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气滞、纳呆者,加莱菔子、大腹皮各10克;吞酸、嘈杂者,加煅瓦楞子20克,乌贝散6克;溃疡出血者,加三七粉(冲服)3克。

)黄连6g 半夏9g 瓜蒌实30g
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瓜蒌,取600ml,去滓,再下
余药,煮取400m[,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咳嗽,咳吐黄稠
痰,舌苔黄,脉浮滑。
副证:或呕恶。
(脑证加减)
1.胸脘胀满痛甚:本方加枳实、郁金,以行气解郁。
2.本方证伴有呕恶:加竹茹、生姜,以和胃止呕。
3.痰稠胶固:本方加陈胆星、贝母、枳实,以清热豁痰。
4.痛引胁痛:本方加柴胡、黄芩,以清热疏肝.
5.梅核气:肝气夹痰,犯胃而发为梅核气者,本方加旋覆花、苏梗、郁金、茯苓、山栀子合左金丸,以降逆疏肝解郁。
6。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眩晕:本方加钩藤、菊花、代赭石、郁金、茯苓、竹茹,以清脑止晕。
7.风邪犯肺,痰热壅塞之咳嗽;本方加桑叶、菊花、化橘
红、矮地茶、茯苓,以清肺热。
8.痰热内蕴,痹阻胸络之胸满:加枳实、郁金、桃仁、丹参、桔梗、金银花,以清胸中之热。 .
9。肺热咳喘阴虚:本方与竹叶石膏汤合用。
10.本方证兼有悬饮:与十枣汤合用,或两方轮用。
11.胸痹: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兼本方证者,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用。 . .
12.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基拳方为麻黄工.5—3g,杏仁5g,生石膏12g,甘草3g,黄连1.5g、半夏、瓜蒌仁各6g,鲜茅根12g,胆南星3g,玉蝴蝶6g。[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6~27]13.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煤矿工人尘肺合并肺部癌染:用瓜蒌、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半夏9g,黄连、桂枝各6g、薤白、杏仁各lOg。每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个疗程,
治疗2—3个疗程。
14.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痰热型哮喘病:症见胸闷,气喘,喉中哮鸣,咳吐黏痰或脓性痰,痰黏不易咳出,心烦,身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滑或弦滑数。服药6—9剂而诸症消失。
15.加味小陷胸汤对肝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均系乙型肝炎日久成肝硬化患者。药用瓜蒌18g,半夏12g,黄连9g,枳实、佛手各15g,白术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伴黄疸、腹水患者待症状消退后再用小陷胸肠。
16.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认为本方是治疗湿热型胆道蛔虫症的方剂,其中半夏能麻醉胃的神经而止呕、麻醉虫体而制止其活动。黄连能消除因虫体活动而引起的局部感染。瓜蒌润肠通便,利于排虫。17.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胸胁痛:对胸胁间阵发性胀
痛,或触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增剧,属胸膜粘连者,用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可收一定疗效。
18.小陷胸汤合加味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基本方为全瓜蒌、
半夏、黄连、黄芩、陈皮、川朴、川军、芒硝。疗效较好。
19.小陷胸汤治疗痰热型胃脘痛;痰热型胃脘痛的临床表
现:①胃脘疼痛,拒按,有痞闷感;②脉滑或弦滑;③舌质偏
红,苔黄或白,不厚;④口苦或口微渴;⑤胃中有热感。上述5
项中,第①、②项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加味,药用
瓜蒌18~24g,黄连3g,半夏9g,枳实9g,赤芍9g。
20.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有人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痰热湿
浊、胸脘堵塞、痰湿中阻、肝气犯逆之胃脘痛、气结脘痛等均有
一定疗效。对以恶心呕吐,懊侬不安为主者,可用本方合栀子豉
汤等;对嘈杂泛酸,大便秘结为主者,则加枳壳、栀子、香附、
海浮石等。
2L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
黄芩、半夏、枳壳各lOg,瓜蒌、太子参各15g,桔梗、黄连、
甘草各5g。胃脘胀满重加佛手、大腹皮;疼痛甚加元胡、川楝
子;吞酸加吴茱萸;便秘加大黄;胃黏膜糜烂加地榆;胃溃疡加
白芨;胆道结石加金钱草;胆道感染加茵陈、蒲公英。每日 1
剂,水煎服。
22。小陷胸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有胃痛胃胀,胸闷嗳气,恶心泛酸,纳差;食管炎者均有胸骨后疼痛,咳吐黏痰,舌质大多偏红,少数舌上有瘀斑或紫暗,苔黄腻或苔薄黄略腻,或苔少根腻。治疗基本方为:川连6g,全瓜蒌15g,法半夏、枳壳、郁金各lOg,生甘草5g。胸骨后疼痛心烦加山栀子、豆豉各lOg;寒热错杂加桂枝工0g;脾胃虚弱加山药、茯苓各15g;阴虚加白芍、沙参各10g;挟瘀者加三棱lOg。
23.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冠心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再合四逆散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良。
24.柴陷汤治疗中毒:以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吸人有毒化学气体后,症见呕恶、发热、胸脘闷痛、咳嗽气短者有佳效。
25。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治口苦,寒热往来,胸胁满闷不舒,按之则痛,名柴陷汤。[通俗伤寒论]
26。本方加枳实、栀子,治火动其痰而嘈杂者,名面加味小陷胸汤。
27。本方加芒硝、甘遂、葶苈子、山栀子、大黄,治惊风,名中陷胸汤。[方函口诀,
28.本方加甘草、生姜,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善调脾胃,名小调中汤。[医学入门]小陷胸汤证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提要] 论小结胸的证治。
[阐论]小结胸病多为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之痰相结而成。“正在心下”说明小结胸的病位比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的范围为小,仅局限于心下(胃脘部);“按之则痛”,说明小结胸的疼痛比大结胸为轻,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不痛;“脉浮滑”,浮主阳热,其结为浅,滑主痰热,其结未深,属痰热互结,病势轻浅,故称小结胸病,治用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开结止痛。小陷胸汤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之功。其中黄连苦寒,能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善涤心下痰饮;栝楼实甘寒滑润,除能荡热涤痰、导痰开结以下行之外,尚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本证与大陷胸汤证相比,则有大小、缓急之分。本证黄连之清泄热结,轻于大黄之泻热破结;半夏之化痰开结,缓于甘遂之涤痰逐水;栝楼实之清热润下,轻于芒硝之软坚泻实。故本方较大陷胸汤为缓,所以名小陷胸汤。可见方有大小,药有峻缓,同名“陷胸”而有大小不同。小结胸证与大结胸证的异同:二者皆为热实结胸,但邪结有深浅,证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病位有大小,故有大、小结胸之分别,应进行分辨,论治才有准则。大结胸证是热与水结,病位在心下至少腹,证见硬满疼痛;脉见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疗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是热与痰结,正在心下,证见按之则痛、脉见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疗当清热涤痰,用小陷胸汤。小结胸病的“按之则痛”是指不按不痛,但临床上每遇到有不按亦痛者,不过痛势比较轻微,余在临床上就常遇到这类病人。此外,除本条叙述的证候外,还可有舌红、苔黄滑或黄腻等,皆可作为辨证的依据。笔者体会:小结胸证类似胃脘痛属于痰热致病者,采用本方治疗效果为佳。正如陆渊雷说:“小结胸与痞,俱是胃炎。故其证极相似,但小结胸多黏液耳。”若从小结胸证的表现“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来看,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的上腹部疼痛、胀满,以及上腹有压痛等症状和体征基本相符。小陷胸汤以栝楼为主药,并取先煎,后纳诸药,可增强化痰开结下行之力,故常见药后热除痰消,大便排出黄色黏液,病亦随之而愈。栝楼甘苦而寒,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导滞滑肠、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作用。仲景有时用栝楼实,有时用栝楼根。因根与实的功用各有异同。用根者,根长于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专治口渴;用实者,多以开结、化痰、通痹、止痛、降气,此之经验,临床当深入体会。仲景用栝楼止痛除本方外,尚有《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栝楼薤白白酒汤和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疼痛,都以栝楼为主要药物。以上皆说明栝楼有化瘀止痛的作用。此外,栝楼也是治疗乳痈的常用药,与蒲公英、乳香、没药等同用,效果较好。余又常用栝楼配合当归、生芪、通草、漏芦等用来催乳,临床效果满意。又据现代药理证实,栝楼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栝楼皮的效果优于栝楼仁之说,而笔者临床则常用全栝楼。如1985年10月治一个年已70岁的男性病人,他因患胰腺癌于某院手术,虽剖腹但因病灶广泛而未行切除术,术后创口愈合,出院后要求中药治疗。证见心下痞塞,胀满不适,时有疼痛牵引背部,恶心呕逆,口苦且干,但饮水不多,不欲饮食,大便干燥难解,体质消瘦,舌红绛少苔,脉沉弦。证属痰热互结,心下痞塞,故取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化裁,以清热涤痰,开结消痞。在治疗过程中全栝楼是始终必用之品。治疗三月,疼痛基本消失,服药半年,复查,病情稳定。追访四年未见复发。

临床应用
(1)治急慢性胃炎:证见胃脘隐痛或胀满闷痛,伴有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口干舌红,苔淡黄且腻,脉弦滑等,为应用本方的指征。若兼有心烦胸闷者,可合入栀子豉汤,开郁清热除烦;疼痛为甚者,加元胡、川楝子、香附理气止痛;兼肝郁痛引胁下者,可加入柴胡、白芍解郁止痛;兼恶心呕吐者,可加陈皮、竹茹、生姜等降逆止呕之品;兼嘈杂泛酸者,可加乌贼骨制酸止痛;兼口干少津(胃酸缺乏)者,可加乌梅、白芍、甘草、麦冬,酸甘化阴而生津。以上方法经常用于治疗胃炎,屡用屡效。
(2)治胆道感染:笔者治疗慢性胆囊炎,证见脘腹疼痛牵引右胁,时时欲呕,口干且舌苔黄腻,脉弦滑等,属痰热郁结者,以本方合小柴胡汤,加枳实、竹茹,效果理想。
(3)治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兼有痰热中阻者,证见胃脘胀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弦滑等,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加茵陈、栀子取效。
(4)治急慢性气管炎:咳嗽痰稠,胸痛伴喘,表证未解,属风寒外束,痰热内阻者,本方加杏仁、甘草、麻黄。咳嗽痰稠色黄,胸闷喘急,兼身热者,本方合麻杏石甘汤。
(5)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痞满,口干,便燥者,本方加柴胡、杭芍、乌梅、枳壳。

医案选录
医案一:胃癌待查一老妇人,五十余岁,心下胃脘部疼痛,且痛时有包块鼓起,形如馒头之半,心疑为癌患而甚畏俱,即往医院欲作钡透。在等待作钡透期间,因疼痛加剧不可忍耐,而请中医诊治。脉见弦滑,舌质偏红,苔黄不甚厚,胃脘虽痛但按之不硬,大便不爽,遂辨为小结胸证。服小陷胸二剂后,大便泻下黄涎甚多,痛止而包块消失。后作X线钡餐透视,查无异常。(《伤寒论诠解》)
医案二:慢性胃炎 吴某,男,50岁,1987年7月21日初诊。素患慢性胃炎,时轻时重,病已三、四年,胃脘疼痛加重月余,胀满闷痛,牵引右胁,按之疼甚,恶心欲吐,不能进食,服西药及中药温中止痛汤剂效果不显,疼痛反有渐重之势,大便干燥,苔淡黄厚腻,舌尖红,脉沉弦。证属痰热郁阻,升降失常而致,治以开郁泻热止痛。宗小陷胸汤化裁,方用:全栝楼15g,清半夏10g,黄连6g,柴胡10g,炙草6g,炒枳壳10g,香附10g,黄芩10g,竹茹10g,水煎温服,进药四剂,大便通畅,排出先干后稀之便,挟有黏液,而后痛止,调理而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张某,男,64岁,2000年1月5日初诊。自述患胃脘胀痛三年,加重十天。胃脘胀痛,痞满嘈杂,时有嗳气,冷酸,大便滞而不畅,每遇恼怒则病情加重。舌质红、苔白、脉弦。胃镜检查:黏膜病变(++),活动性炎症(十+),慢性炎症(++)。病理活检:炎症(+++),异型增生(+),幽门螺秆菌抗体检测(+++)。病理诊断:胃黏膜显慢性炎症,部分腺体轻度异型增生。中医辨证:肝郁胃热,气机不畅而致胃脘痛,治以解郁和胃,宗小陷胸汤化裁,治疗二个月。临床症状:疼痛明显减轻,痞满、嘈杂泛酸等症消失,大便如常,胃镜检查:黏膜病变(+),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病理活检:炎症(+),异型增生消失,幽门螺杆菌抗体检(-)。(《聂惠民医案》)

小陷胸汤临床应用 小陷胸汤方歌
[组成用法]
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现代应用]
1.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等疾病出现上腹部满闷而触痛,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
急性食管炎、返流性食管炎、局限性腹膜炎、疳积、化疗药物的胃肠反应等其他消化系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2.感冒、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自发性气胸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剧烈干咳或痰多粘稠而不易咳出者。
3.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精神病、失眠、惊风、小儿厌食、胃神经官能症的呃逆及呕吐也可见到本方证。
4.还可用于其他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的心绞痛、高血压病的头痛眩晕、乳腺炎、肾炎等。
[经验参考]
肝胆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可用本方治疗,从孙一奎这则医案可以得到证实。徐某。每日下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痛,坐卧俱痛,脉尺弦大,右滑大搏指,此肝胆之火为痰所凝,郁而为疼,夜甚者,肝邪实也。乃以小陷胸汤为主。栝蒌30g、黄连9g、半夏6g、前胡、青皮各3g,水煎饮之。夜服当归芦荟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赤水玄珠》)。本方名陷胸汤,大概有“高者陷之”的意思,因此,对于一些包块性疾病也可考虑使用。如刘渡舟治孙某,女,58岁。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卵,濡软不硬。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问其饮食、二便,皆为正常。辨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之证。为疏小陷胸汤:黄连9g、全栝蒌30g、半夏10g共服3剂,大便解下许多黄色粘液,胃脘之痛立止,鼓起之包遂消,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5)。
使用本方还要注意腹诊,胸满或心下按痛是本方证的常见腹证。对此,日本汉方家们有十富的经验,往往凭此腹证而径用本方,效果出奇。如《皇汉医学》载一猎夫乘轿来告曰:一日人山逐兽,放鸟枪中之,兽僵,投枪欲捕,兽忽苏,因与之斗,克而捕之。尔后虽无痛苦,然两肘屈而不伸,普求医治,无效。先生诊之,胸满颇甚,他无所异,乃与小陷胸汤,服之而愈。《生生堂治验》曰:一妇人,产后呕吐不止,饮食无味,形容日瘦,精神困倦,医者皆以为产劳。师诊之,正在心下,酸痛不可按。曰,水饮也,与小陷胸汤,佐以赫赫圆,乃已。矢数道明治疗s2岁老年妇女,体质肥胖壮实,但全身起瘙痒湿疹,便秘,气上冲,肩酸痛等,服防风通圣散排便轻快,趋于治愈。再次感受风邪,依然服用防风通圣散,全身倦怠感加重,情绪焦躁,持续不安,做工作总觉疲劳,胸中满闷,时时作呕。脉中等度浮象,心下痞满,按之不适,即呼难受。舌苔白,主诉口苦,粘腻。认为此即:“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故与陷胸汤,两天诸症好转(汉方与汉药,2卷9号)。“再次感受风邪”乃病发于阳,“服用防风通圣散”则是而反下之。此案从结胸成因来辨,实在别有新意。
本方为小方,多加味使用或和他方合用。如伴呕恶加竹茹、牛姜;痰稠胶固加陈胆星、枳实;加枳实即为枳实陷胸汤。仆胸胁痛甚,合四逆散;伴口苦、寒热往来.合小柴胡汤,名柴陷汤;《医学入门》里以本方加甘草、生姜称之为小调中汤,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治疗胆囊炎,可用《通俗伤寒论》的柴胡陷胸汤,即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本方名“陷胸”而不言“陷心”,可知所主当与胸有关。《张氏医通》说“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痰热在膈上也,此方(即本方)主之”。可见本方又可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此时,多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或三拗汤合用。用于心绞痛时则多与四逆散合用。
本方证要与大陷胸汤证作鉴别,本方证心下腹壁紧张而有抵抗,按之疼痛,轻叩即痛(不按则不痛);彼方证膈内拒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论是疼痛的范围还是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与诸泻心汤证也要鉴别,彼之腹证多为心下痞而按之不痛。三者合看,可以说小陷胸汤腹证是介于诸泻心汤与大陷胸汤腹证之间的一种病理状态。本方证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虽都可主心下痛、呕吐、便秘,但大柴胡汤所主有寒热往来,且胸胁苦满更为严重。总之,临床见心烦、心悸、咳嗽、痰黄粘或发热、便秘等.特别是心胸烦热甚或躁动不安,若伴有舌红苔黄,脉滑数,心下按之疼痛则必用本方。
[原文点睛]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论精选]
柯韵伯:热人有浅深,结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连小腹不可按者,为大结胸,此土燥水坚,故脉劝;应其象而沉紧。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为小结胸,是水与热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故脉亦应其象而浮滑也,秽物据清阳之位,法当泻心而涤痰,用黄连除心下之痞实,半夏消心下之痰结,寒温并用,温热之结自平,栝蒌实色赤形圆,中含津液,洵为除烦涤痰开结宽胸之剂,婴以名陷胸,而与攻利水谷之方悬殊矣(《伤寒附翼》)。
吴谦: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医宗金鉴》)。
文梦香:此降心肺结热之主方,非下水之方也。经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误下所致,故用黄连、半夏以降心热,用栝蒌实以降肺热,肺收而心降则结胸自愈矣。所以谓之小结胸者,不过心肺之热,结寸:包络三焦耳,凉降自愈。非若大陷胸汤下脾胃之水,大陷胸丸,降心肺之余,三方参看自明(《百一三方解》)。
张路卡: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张氏医通》)。
《医方论》: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町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适用。(卷一)
左手云:发潮客热,加柴胡三钱;热甚加黄芩;口渴加天花粉、干葛,去半夏;干呕加陈皮;胸内闷加枳壳、桔梗;心下痛加枳实;小便少加茯苓;有痰加杏仁;心中烦热加山栀(《伤寒论类方汇参》)。小陷胸汤
黄连3 半夏10 瓜蒌12
小陷胸汤只取黄连泻热、半夏化痰,加瓜蒌涤痰,治疗胃脘部硬满压痛,苔黄腻脉滑数。
小陷胸汤加浙贝杏仁各10克甘草5克治痰热雍肺,见发热、咳嗽、痰鸣、痰黄或带血丝胸肋作痛,苔黄腻脉滑数。

加味陷胸承气汤治验
加味陷胸承气汤:括蒌四钱 半夏三钱 黄连三钱 黄芩三钱 陈皮三钱 川朴三钱 枳实三钱 川军三钱 芒硝二钱(采用温病条辨中焦篇)


田振祥,男,52岁,农,刘家庙乡大袁庄人,五六年十月十八日,忽患剧烈腹痛,初经别医治疗,服温热药三剂,痛虽止而转大渴,腹部膨胀,坚实拒按,大便三日未下,小便亦无,已呈昏迷状态,丧具亦备,后来诊所,坚决要求最后治疗,诊其症脉,脉伏,肢冷,呕吐,面红,唇干舌燥,舌苔老黄,即用加味承气合小陷胸汤二剂而愈,其大便下后,已成黑铁球,伴有黑血,后继服养阴清热之剂痊愈。

朱大娘,女,58岁,是徐家庄人本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忽患腹痛,先轻后重,因服茣萸姜桂,病势转重,已现昏迷,脉沉微,舌黄口燥,饮水即吐,面红,大便二日未下,小便短赤,体温36.6度,痛不甚剧而腹壁板硬,即按肠梗阻治疗,用前方第一剂吐出,二剂加竹茹三钱,未吐,患者清醒,微感舒通,二十三日又服原方一剂,痛虽全止而大便仍未下,乃于原方加入增液汤(即寸冬八钱、生地一两、元参一两)午后服药,晚十点大便乃下,二十五日复诊,脉畅体适,继服养阴清热药四五剂痊愈。

刘,男,32岁,刘家庙人,农,五八年二月三日,午后突发腹痛,初经董国安大夫,注射吗啡一支无效,继会诊,症脉与前者相同,服前方一剂而愈,次日参加劳动。

吕振华,男,11岁,学生,本年四月二十八日,正午忽患腹痛,初时呕吐,大便溏泻二次,后即不便,其体温脉象口舌与前患者无异,乃用前方一剂而愈。

梁某,男,52岁。
患肝炎3年多,肝功能反复不正常,开始谷丙转氨酶波动在200∼500U,经治疗1年半方恢复正常,但3个月后谷丙转氨酶又上升至500U以上,并出现轻度黄疸,总胆红质1.9mg%,麝浊13.5U,麝絮(++),此后肝功能一直未能正常又达1年,谷丙转氨酶波动在300∼500U。1976年6月18日来诊,谷丙转氨酶500U以上,总胆红质2.2mg%,上腹痞满,口苦口黏,不欲饮水,肝区疼痛,舌质红有瘀斑,但苔黄腻,脉弦而滑。病程虽长,但湿热仍然较著,且又夹有瘀血,乃以苦辛开泄之小陷胸汤加茵陈、夏枯草以清肝利胆,再加茜草、桃仁、旋覆花以活血通络。同年7月15日谷丙转氨酶降至158U,总胆红质减为1.4mg%,但麝浊由原来10U增至30U,仍按原方治疗。同年8月25日查总胆红质正常,谷丙转氨酶仍为158U,麝浊17.5U,此时患者上腹痞满消失,口苦口黏亦不明显,苔腻已退,湿热已除,因瘀血仍在,改用活血化瘀为主,兼清湿热余邪。方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茜草、旋覆花、郁金、夏枯草、车前草治疗,2月后复查,麝浊降至7.5U,谷丙转氨酶正常,因又有上腹痞满,舌苔薄腻,乃于上方合用小陷胸汤治疗,至1977年1月6日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
[评析] 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波动,如因湿热稽留,或湿热瘀血互结所致者,临床上可见湿热、瘀血之征象。本例上腹痞满、口苦口黏、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显然均属湿热俱盛的表现;舌有瘀斑则属瘀血征象,且病已三年有余,久病入络,亦多有瘀血。故治以清化湿热,佐以活血化瘀,用小陷胸汤苦辛开降以消上腹痞满,加茵陈、夏枯草以清化湿热,加茜草、桃仁、旋覆花以活血通络,治疗后湿热渐除,诸症均减,乃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清湿热余邪,终于肝功能全部正常。

潘信夫君哲嗣。年二十五岁。自去年八月病狂。妄言骂詈。弃掷杯具。延医服药。祈祷鬼神。病日以剧。其家另以僻屋居之。今年二月。始延予诊。骂詈妄语。终日不休。亦不能寐。面色如平人。舌尖红而苔腻。大便三日未行。饮食如常。脉息沉滑。此胃热有痰。病尚可治。盖胃热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今彼骂詈妄语。与登高而歌无异。而舌苔腻。能饮食。数月之病毫无倦容。大便又常秘结。此皆实象。而非虚症也。乃以小陷胸汤合涤痰汤。去人参、南星。加麦冬、茯神、知母等药。黄连用八分。蒌仁、竹茹、麦冬、茯神各三钱。余各一二钱。接服两剂。大便通利。夜间能睡。惟梦遗泄精。舌苔仍腻。原方去枳壳、竹茹、知母。减轻川连。合宁志膏。仍作煎剂。又服两剂。诸恙悉瘥。但觉困倦欲睡。遂以饮食调养。不劳余药而瘳。
城内红旗口王善余之子。十九岁。由常州病归。头疼身重。肢节酸疼。发热谵语。咳嗽痰中夹血。面色晦黯。脉息滑数。盖湿温而兼肺病也。用小陷胸汤加青蒿、黄芩、贝母、苡仁、连翘、滑石、生地、茅根、枇杷叶等。一剂头面得汗。咳少减。二剂热退神清。夜间能睡矣。复以原方减轻其剂。接服两日。得大便一次。每餐能进粥碗许。遂改用北沙参、扁豆、苡仁、白术、麦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养胃之品而瘥。未几。因口腹不慎。复病胸闷不饥。饮食大减。乃与二陈汤加沙参、麦冬、佩兰、桔梗、苡仁等消补之品两剂。饮食能进矣。但消瘦日甚。复用六君子汤加麦冬、枸杞子、苡仁、红枣等补养之剂。并戒其勿食煎炒油腻等难消之物。但以米粥菜蔬。调养半月。而康复如初。
张姓女十四岁。初觉身体困倦。饮食无味。越两日薄暮。先恶寒。旋即发热。谵语不识人。手舞。吃吃然笑不休。口渴烦躁。其家骇怪。以为痧。又以为邪祟。至夜深时。叩门延诊。予视其脉。滑数不调。舌尖红。中苔白腻。身热有汗。盖暑湿痰滞蕴结于中焦之病也。用小茈胡合小陷胸汤。去人参。加滚痰丸三钱同煎。服后得大便三次。神清热退。能安睡矣。但尚不知饥。仍与小茈胡汤加枳壳、桔梗、佩兰、益元散。二服而瘳。
德兴衣庄潘某。年约三旬。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闷。不思饮食。握其手臂。其热烁手。知其病重。非寻常之感冒也。然当时尚未现有热证。姑以葱豉汤合二陈汤。加连翘、枳壳、桔梗以待之。服后。恶寒退。而心烦不得寐。胸闷作恶。脉滑舌燥。数日不大便。踌躇久之。乃毅然以大茈胡汤。大黄用三钱。下稀粪水五六次。前证尽退。但不思食而已。越两日。复发热谵语。烦躁不宁。舌苔黄。脉滑唇红。口内破裂。大便溏。复以小陷胸汤加大黄三钱。翌日复诊。则胸博脊背手臂等处。均发现斑疹。其色红赤。烦躁定。神识清。咳嗽多痰。舌苔黄燥。大便溏泻。脉不数。遂改用小陷胸汤去半夏。加贝母、知母等平剂以治之。接服两日。赤斑发现愈多。手足胸背均满布。而脊背中尤为稠密。其色红赤鲜明。言语时清时乱。目赤唇红。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剂。讵次日复诊。则神昏不能识人。谵语呃逆。舌苔黑燥。脉息滑数。头汗出。时或手动唇动。盖伏热尚重。病势正在凶猛之时。仍当清凉攻下双方并进。庶足以杀其凶猛之势。幸病家坚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药。乃以白虎汤、小承气汤、小陷胸汤。三方合用去浓朴。加梨汁。此药服后。神气转清。呃逆谵语亦渐定。遂以前方去大黄、石膏。接服三剂。病大退。乃以清凉和平之方。调理半月而瘳。大凡温病之重者。多从斑解。而尤必藉大黄之力。盖腑气通。则伏邪始能外发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0656.html

更多阅读

肿瘤热疗临床应用培训班-会议通知 肿瘤热疗技术

2014年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现代热疗技术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使热疗设施设备、方式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肿瘤热疗技术的进步。为进一步促进热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高肿瘤的临床防治水平,经广东省继续教育委员会

瓜蒌薤白汤治病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解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化裁治疗胸痹2例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组成。功能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用于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胸中满痛彻背,不能安卧者。“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由丹参、

厄贝沙坦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一类重要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在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肾脏疾病等治疗中均具有良好效果,使其临床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厄贝沙坦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ARB类药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 抗癌在线 丹栀逍遥散方歌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应用时间:2009-12-18 15:07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肿瘤专家组[ 摘要:] 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内、妇科各种疑难重证,颇有疗效,现将经验整理如下。? 1.头痛、头晕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

声明:《小陷胸汤临床应用 小陷胸汤方歌》为网友倔强的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