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3)——推舌骨练习
“推舌骨”练习,在《八个步骤》里没有单独列出,但是,在很多章节里都提到“手治法”,实际上“手治法”就是“推舌骨”练习。六十年代本人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时,第一节课,薛天航老师教我两个练习,一个是“小开口”发声,另一个就是“推舌骨”(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八个步骤》),可见“推舌骨”的重要。
为什么要做“推舌骨”练习呢?用手指触摸体验,会发现人们在平时说话状态下舌骨和甲状骨(喉头)是靠在一起的,在歌唱时有的人由于下巴肌肉紧张,造成舌骨后部下压,致使舌骨和甲状骨叠加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空隙,而引起声音的“挤卡”。要改变声音习惯性地“挤卡”,可以采取“手治”的办法。而对每个练习咽音的人来说,“手治”也是必须的,从喉咽腔的解剖图了解,舌骨在甲状骨的后上方,舌骨是一块扁平的、前低后高的软骨,舌骨和甲状骨之间是可以移动的,当舌骨位置向后上方升高时,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距离拉长,意味喉腔“基音管”拉长,同时,喉腔前壁由于倾斜而有利形成倒喇叭状,使喉腔共鸣体积增大,也就是常说的“喉咙打开”(这里指喉腔,此外还有咽腔),这时,发出的声音音量会增大,音质会更明亮。经常做这个练习,锻炼拉动舌骨的茎突舌肌的能力,发高音时舌骨会很容易升高,“打开喉咙”时甲状骨会稳定地下移。
具体做法是:
1、 身体和头略前倾。
2、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分别卡住甲状骨两侧(男性由于喉头突出,较易找到位置,女性稍难些,要在颈部肌肉里去找)。
3、 右手食指伸直,用指尖从正前方抵住舌骨。
4、做“张大口”练习的动作,张口,抬头,推舌,左手两手指稳住甲状骨,右手食指将舌骨轻轻推向后上方。
5、连做二三十次后,两手不要放下,可以再做几十个“震摇下巴”练习,然后再接着做“推舌骨”。
6、 初学者每次做100个,休息片刻再做,连做5—10遍,每天做3—5回。
要注意的是:
1、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效果最好,如果只是一只手指推舌骨,由于肌肉的带动,舌骨移动时甲状骨也会跟着往上走,这样,“基音管”拉长的距离就不理想,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间隙就不能更大,所以,要用另一只手按住甲状骨,使舌骨有效地升高。
2、这个练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间断练习,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空隙又会变小和不容易分开,所以,这个练习是每日必修课程,几十年来,我每天练声前第一件事就是推几百次舌骨。演出登台前几分钟,也要推一两百次舌骨。
3、 两只手可以互换。
4、当“张大口”和“震摇下巴”单独练习熟练后,可结合“推舌骨”练习,三个练习连在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