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从太平洋刮来的东风吹散了平日里笼罩上海的雾霾。上海空气质量播报,PM2.5浓度3.0,空气质量指数13,达到了一级优等水平。趁着好天气,拍摄了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三座校门。文治门在蓝天下显得更加壮美:
上海交大始建于市区徐家汇,学校的正门朝东,门牌是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大的校门随着学校的扩张而不断变迁。
牌楼
建校初期,原校门为木质牌楼门。校门为单排三间四柱三门,中高侧低,单排立柱上有额枋、斗拱等物,上为歇山屋顶,再上覆瓦顶。顶端的脊上有兽像装饰,檐角饰有透雕花脊,两个望柱之间的额枋上雕饰行云。
后来,在校门前加建了汉白玉的金丝桥:
庙门
1934年,交大校友发起重建校门。吴培初先生慷慨助银元五千元,不足款由1915届校友募集,学校亦适当赞助。1935年改建成沿用至今的仿古京城宫门式建筑,金水桥畔,绿瓦红墙,妙不可言。若将围墙涂成黄色,俨然是一座庙门。在上海坊间,入狱要剃光头故称“进庙”,因此当着上海交大的校友最好不提庙门,“庙”不可言。当然这是笑话而已。
拖鞋门
文革之后,上海交大“南进”,在距离徐家汇约30公里的老闵行地区建造新校区,作为容纳新生的分部。1994年,曾经送儿子到这里,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1987年建成闵行校区新校门,因建在校园内的思源路尽头,称为“思源门”,校外的门牌为东川路800号。时逢“科学的春天”,校门上方建造了穹形的白色线条,酷似原子结构,象征了学校的科学元素。然而当地的老百姓称其为“拖鞋门”,因为该校门使人联想到人字形拖鞋上的搭攀。
克隆庙门
进入本世纪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大规模扩张,形成西起沧源路、东至莲花南路、北沿剑川路、南临东川路、占地近5000亩的大学校园。
2006年04月8日,在迎来交大110年校庆的大喜日子里,交大闵行校区落成一座“克隆”交大华山路老校门风格的东大门,外号“宫门”、“庙门”,也称“宣怀门”,因在宣怀大道尽头,门内北侧有交大创始人盛宣怀的铜像。东大门的门牌号为莲花南路5000号。
东大门参照交通大学老校门以1:4的比例放大,仍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结合现代建筑方法建成。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校门屋顶为歇山九脊顶,红墙绿瓦。
设计这座新校门的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刘朔坦教授称,新校门与老校门,“神似而形不似”。老校门只有三开间,新校门光主体就有五开间,两侧的副体各有三开间,总宽度达到38米。
为求神似,新校门“克隆”老校门前有河有桥的细节,内侧建造了月牙形的泮池,上面架设金水桥。
凯旋门
南大门与东大门同时落成。该门俗称“凯旋门”,内为文治大道,也称“文治门”,校外的门牌号为东川路600号。
2003年上海交大在社会上公开征集该校门的设计方案,设金点子奖若干,每个奖励200元;第一轮入围方案奖5个,每个奖励1000元;第二轮入围方案奖2个,每个8000元。轻赏之下也现能人。评选结果采纳上海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陈宇的设计方案。南大门由浙江中富建筑集团公司施工建造。
南大门的建筑外墙和校门外的广场均采用花岗岩铺面,显得分外庄重。中间为一座高矗的凯旋门,看上去有五、六层楼高,实高18.96米,象征交通大学建校于1896年。这样的校门设计不落俗套,敢于创新,门中无门,门不像门,倒似一座牌坊。
凯旋门内中央立有横书校名的石碑,上刻毛泽东体大字“交通大学”:
凯旋门两旁的传达室:
凯旋门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柱廊,呈合抱之势,为各方来宾张开欢迎的怀抱,体现了一流大学校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胸怀:
精美的花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