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国人对圆明园的期待
最近,由于在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的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9个建议中,有一个建议是对恢复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使重建圆明园的话题又重新成为中国媒体讨论的热点。
之所以说“重新”,是因为围绕圆明园遗址的话题,就像互联网上的月经贴,每隔一段时间就来那么一次。单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大的争议就有四次,至于小争议已经不计其数。
为什么重建圆明园的话题总能拨动国人的G点?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明园早已不是一座简单的皇家园林,也不是单纯供游人娱乐的公园,由于一百五十一年前那段被抢劫、焚毁的经历,它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载体,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沉重话题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圆明园现状的重大改变都必然会引起巨大争议。前两年,圆明园里两个本来没多大艺术价值的、用于室外景观装饰的兽头居然被拍卖出天价,更由此引起轩然大波,更不用提圆明园本身的重建了。
关于圆明园的重建,我是持支持态度的。这倒不是说我对缅怀中华民族的往日荣光有多浓郁的情结,而是出于个人几次游览圆明园的直接观感。如果没去过圆明园,按一般的想象,这个曾经的“世界园林之王”遗址,即便是只剩下断壁残垣,其景象也当蔚为可观。但实际上却总令人失望,偌大圆明园,现在可供游客列入记忆的,只有著名的西洋楼、大水法遗址等,而对于面积辽阔达五千亩的圆明园来说,这些景点,只不过占了2%而已。
剩下98%的圆明园面积,有一部分没开放,有一部分被社会单位侵占,如以前著名的高干子弟学校101中学(前身是延安保育院,占了绮春园的1/3的),至于人们看到的那一部分,其实已经与一个大型街心公园没多大区别,且看媒体记者的描述:从圆明园南门进园,人们的第一印象会是出租皇帝服装照相的小摊,第二个印象则是毫无章法的植物群落,种得密不透风......整修的像馒头一样的小山、跑马场、图腾园、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西洋楼前抬花轿……这两年,圆明园逢春节还办起了庙会搞起了比武招亲、格格选亲,还要建大型动感电影院。
而在你看不到的未开放景区里,更多的遗址则在静静地烂掉。
一百五十一年的沧桑后,现在的圆明园早已不是想象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所留下的苍凉荒废的境况,它的“现状”一直在变,所谓“重建”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在2007年,圆明园管理处新闻发言人既曾公开表示,完成的含经堂遗址复建、小卖部、厕所、快餐店、休息点等总建筑面积已近14000平方米......而盛时圆明园的总建筑面积不过也就17万平方米。
面对这种悄悄重建的现状,还真不如将圆明园遗址有规划地重建。当然,前提是必须将圆明园耻辱标志的西式建筑群保持不变(这其实早已是共识)。
我把支持重建的观点发表在微博和博客上,立刻有大批反对意见涌来。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观点,其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西方强盗们的罪证,不能毁灭。把重建圆明园同毁灭罪证等同起来,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最多,但也是最陷入误区的一群,因为现有作为罪证的大水法等建筑遗址实际上只占圆明园总面积的2%,严格保留这些遗址是重建的前提,也并不影响重建;其二,圆明园可以重建,但重建的钱应该由英法政府出......据说网上针对“重建圆明园”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网民的态度是反对重建圆明园,对此有人评价说:投反对票的网民中有98%的人没有到过圆明园,没有读懂“圆明园”这三个字的含义。这话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其三,有钱重建圆明园,还不如拿这笔巨款来修建希望小学、改善北京的天气状况。这种观点在媒体上见的最多,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仔细想一下大家很容易明白,“这笔钱”即便不建圆明园,也不见得会落到山区小学头上。其背后隐藏的误区则可能是夸大了重建圆明园的费用,圆明园在最初兴建时确实是先后耗时150年,但那是清朝,在今天,至少从建筑角度说要简单的多,17万平方米,不过相当于北京的一个中型居民小区,几十、上百亿的投资也并非不可承受之重。如今中国每年财政收入早超10万亿,打造个大大运会投资是3000亿,首都机场新航站楼耗资是270亿,丰台火车站改扩建计划投资是200亿......
更何况,圆明园重建后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圆明园以其国耻地而闻名中国,但中国人似乎并不热衷于到圆明园进行爱国游,目前,圆明园每年的游客接待量仅为数百万级,门票价格为10元,而同为皇家园林的北京颐和园每年的游客接待量为3000万人次以上,其门票价格是30元,如果未来圆明园重建后其对游客吸引力追上颐和园,票价再适当提高,每年仅门票收入就不止数亿。
当然,重建圆明园也不是没有一些可能接近致命的问题,这主要是来自操作层面,圆明园面积辽阔(相当于一个北大),所处位置今天已经是北京的黄金地段,而圆明园的品牌又如此响亮,以经济眼光看堪称金矿,如何能使圆明园不在重建过程中成为部门利益、商业利益的猎物?如何使圆明园重建的既合理、完善又公开公正透明?这些问题都不能回避。
重建圆明园是个巨大的问题,某个人的意见呼吁当然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我以为,不管重建或者不重建圆明园,至少在讨论层面,应该以理性为基础,允许各方意见平等地进行表述和博弈,但现实是,在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的大旗下,这一点已很难做到,按当年北京市建委的话说:“圆明园是个马蜂窝,不动没事,一动就有麻烦。”
但不动的圆明园遗址就一定是个完好的遗址吗?它很可能正在悄悄地异化、变烂掉、被破坏掉。
最后再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引用一段我赞同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梁思成弟子)的看法,他说,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效果并不是让后人仅看到一片被毁后的荒野,而是应该通过重新修建,部分恢复圆明园鼎盛时期的风貌,让其与西洋楼遗址等处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更有震撼人心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