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期 总第102期】写照盛世描绘风情——《康熙南巡图》及沈阳故宫珍藏的第十一卷稿本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局部) 67×2030cm纸本设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一、康熙皇帝南巡与《康熙南巡图》
康熙皇帝在位共61年,他一生励精图治,呕心勤政,屡建功绩,被后世尊为圣祖仁皇帝。
康熙帝继位之初,仍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其后转向农工商各业发展。在他执政六十余年中,为更好治理大清江山,曾多次巡幸各地:三次东巡,远赴盛京地区;六次南下,驾临江浙之地;三次西征,统兵平定西北;数次东巡泰山、瞻拜孔庙,以示本朝正统;多次北上塞外,招见蒙古外藩。而在民间私坊,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六次南巡。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大功告成,首次南巡。在南下途中,他数次视察黄河、淮河治理情况,另外加强整饬吏治,安抚和笼络江南广大汉族士绅,均取得较好成效,极大缓和了满族入关后形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此后,他又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分别南巡,完成了稳定江南、治理河工、发展经济的大计方针。
为铭记南巡壮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于1689年命内府征召天下名家,筹备绘制《南巡图》长卷。
当时,负责此事者是善于绘事的兵部左侍郎宋骏业,他与内廷画家王原祁等人极力推荐江南名师王翚,并得到康熙帝首肯。此后,年届花甲的王翚即奉诏入宫,具体主持《南巡图》绘制事宜。王翚先是画出《南巡图》十二卷草稿,在所绘各地古迹、名胜之处,一一粘贴黄签,书写其名,呈请康熙皇帝御览审定后,再率领冷枚、杨晋、王云、宋骏业、徐玫、虞沅、吴芷、顾棠等众多画家,按十二卷稿本(亦称粉本)绘制其正本,耗时6年,终于完成全卷,创作出举世惊叹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正本。
《南巡图》为高头大卷的清宫巨制,其中稿本均为纸本绘制,每一卷为纵67厘米;正本均为绢本绘制,每一卷为纵67.8厘米,各卷横1400厘米至2900厘米不等,总长度相加竟超过200米,这在中外绘画史上实属罕见。
《南巡图》以非常写实的笔法,绘制了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主要历程。第一卷从京城永定门画起,启銮南行,随后各卷表现其经过京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所经城市有京师、济南、泰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绍兴、句容、江宁(今南京,亦称金陵、石头城)、镇江、瓜洲等等,最远至绍兴大禹庙致祭。从第十卷开始,绘其南巡回銮历程,最后一卷则已返归到京城,描绘了圣祖荣归紫禁城、普天同庆的场面。
从绘画创作技法上看,《南巡图》具有恢宏的气势与壮丽的结构,各卷首尾相接,以写真纪实的形式,表现了当时南北各地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以及康熙皇帝的主要行迹。从微观看,画卷的每一个局部皆用笔精细,高山大河,阡陌平湖;轻舟古寺,百舸争流;街衢闾巷,车水马龙。这里既有世外桃源的悠扬舒缓,又有京师皇宫的金碧灿烂;既有通衢大邑的繁华富丽,又有乡村茅舍的孤陋荒简⋯⋯无数的官吏、士兵、商贾、市民、农户、渔人、樵夫、妇女、儿童等等,无不形象生动,须眉毕现,肖极可亲。而每一卷中所绘圣祖皇帝的形象,则是各卷的中心焦点。在其身边,通常拥有众多身着黄马褂的宫廷侍卫,御前扈后,倍加谨慎。而那些逼真的御用黄伞、卤簿仪仗、宫廷乐器、豹尾枪、仪刀、弓矢等等,无一不标示着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推展长卷,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写实风格,精彩的笔墨技巧,为我们营造出巨大的品味空间。面对一卷又一卷绘制精湛的《康熙南巡图》,虽然它与我们已有三百余年的时空阻隔,但是带给观者的,仍然是心灵的感动,是精神的震撼!
形成于康熙中期的《南巡图》长卷,继承了我国传统手卷绘画形式,以纪实载史的笔法,对大清盛世的状况作以忠实的记录。绘画创作中,它大量吸取了古代名作《清明上河图》等作品精华,并在绘画技法上有所突破,熟练运用元明清以来形成的多种笔墨,取得了艺术创作和客观描绘的巨大成功。此外,《南巡图》的绘制,又开创了清宫大型纪实绘画的先河。此后,宫廷画家先后绘有《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以及《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崇庆皇太后万寿图》等优秀作品,这些画卷,无一不是以《南巡图》作为蓝本,故其首创之功可谓大焉。
二、《南巡图》正本、稿本成为世界共享文化遗产
《康熙南巡图》作为清代宫廷早期的宏篇巨构,在皇家收藏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画卷每一卷都描绘有圣祖皇帝形象,因此它也成为内府珍藏的“圣容”画卷,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以最高的规格庋藏于宫廷内府。
从现在存世的《南巡图》正本各卷实物来看,藏品在乾隆、嘉庆乃至宣统朝,画卷之上并未钤盖内府的任何收藏章,甚至连最喜欢品读、鉴赏佳作的乾隆皇帝,也未在卷面题写诗文或钤盖“乾隆五玺”、“乾隆七玺”等收藏印。这主要是因该画卷绘有圣祖形象,属于宫廷特藏的“圣容”系列,乾隆皇帝乃按宫中旧制,不复在画上留下鉴藏痕迹。
由于《南巡图》十二卷上没有加盖所谓的“殿座章”,今天,我们已无法考证它在绘成后收藏于皇宫哪座宫殿。从史实情况来分析,它极有可能像众多带有皇帝“圣容”的画卷一样,庋藏于紫禁城北部的景山寿皇殿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法军占据皇宫以北的寿皇殿期间,将殿内原藏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大阅图》等珍贵画卷部分窃走,形成今天《南巡图》分别散落大陆与海外的局面。
2005年11月,在上海云艺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秋季中国书画拍卖会”上,出现了四卷《康熙南巡图稿》,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聂崇正先生考证,此四卷画稿并非《康熙南巡图》稿本,而是《乾隆南巡图》和《万寿图》各两卷画稿。但在此四卷画稿的第一卷上,有民国初年袁励准(1876—1935年)的跋文,指出:“石谷(王翚)所画(《康熙南巡图》)正本十二卷,向藏寿皇殿。庚子(1900年)之变,为西人掠其五,仅存七卷,今亦不知流落何所。壬戌(1922年),余奉敕检校中秘书画,仅见徐扬画《高宗南巡图》十二卷,不过胎息旧稿。独到之处,惟曾观信侯邸中有《康熙南巡图》副本,亦为西人以重金购去⋯⋯”进一步证明了《康熙南巡图》部分正本和稿本在清末民初从宫廷流散海外的具体情况。
《南巡图》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散落出宫,现在,它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目前,《南巡图》正本尚有十一卷存世,并分别收藏于亚洲、欧洲、美洲四个著名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藏品除第五、第六卷为残卷外,其余各卷均较为完好,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盛世时期的历史、艺术、地理、民俗、社会等多种课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证。
现存于世的正本十一卷《南巡图》藏品,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卷,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GuimetMusee National)珍藏第二、四卷,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珍藏第三卷,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博物馆(University of Albertamuseums)珍藏第七卷,第五卷残本曾于2010年出现于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第六卷残本则收藏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某私人藏家手中。至于《南巡图》正本十二卷中缺少的第八卷和第五、第六卷残卷缺损部分,既可能庋藏于私人藏家手中,也可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只要它们未能公之于众,就永远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至于在《南巡图》正本之前已形成的稿本(亦称粉本)十二卷,主要是由“清初四王”中的著名大师王翚所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但这些稿本在正本完成后,即由相关参与者、绘画者带出宫外,因此很早即已流入民间。现在,《南巡图》十二卷稿本像正本一样,也广泛流散于中外各地,既有博物馆收藏,也有私人藏家所藏。从现有资料来看,能够确认的稿本仅有三卷半,其中较完整的三卷,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而另外半卷残本,则由民间藏家收藏,其他各卷稿本已基本不知所终。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南巡图》稿本,为“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图,副本第一卷”,其上另有题记“宋骏业敬呈,王翚制”。按照康熙帝第二次南巡途程分析,此卷应是十二卷稿本中的第十卷。画卷描绘了康熙皇帝由浙江北返,经过江苏句容,直至江宁府城内的行程。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博物院现藏一卷《南巡图》稿本,正是由康熙朝负责绘事的宋骏业后人所捐赠。2002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院博士宋湛谦教授(宋骏业后裔),受其父辈宋鸿铿先生等人委托,将宋氏家族珍藏的《康熙南巡图》手卷和其他藏品,一并捐献给南京博物院。此件手卷在宋氏家族已珍藏有两百多年,宋氏族人一直遵守宋骏业生前“以时巡盛典,集当年名手之长,尤非寻常粉本可比”,宋氏子孙“敬守之,永为世宝”的祖训,在历经无数沧桑之后,终于使这卷画稿得以归入国家博物馆库房保管。
南京博物院所藏《南巡图》画稿,全图纵65厘米,横2955厘米,画面所反映的景观是圣祖从江苏无锡至苏州的行程,一路之上描绘有山川、民居、城垣、店铺、舟桥、良田等等,虽为粉本,依然描绘工整,用笔精准,价值极高。
现参照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博物馆所存《南巡图》第七卷绘画来看,所绘为圣祖皇帝从无锡至苏州的行程,正好与这卷画稿相一致。因此,可以肯定,南京博物院现藏《南巡图》稿本,即应为王翚创作的全部十二卷稿本中的第七卷。
三、沈阳故宫珍藏的《南巡图》第十一卷稿本
1960年,沈阳故宫博物馆(当时尚未称院)利用社会征集的方式,于北京私人藏家手中,重金购得《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稿本。此后,该藏品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一直珍藏于沈阳故宫。1983年,经国家鉴定委员会确认,此卷《南巡图》稿本被评定为馆藏国家级一级文物。
沈阳故宫所藏《南巡图》稿本,全图纵67厘米,横2030厘米,为纸本绘制。手卷包首为黄色锦地花绫制成,上有楷书撰写的题签:“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图,第二卷”,其下另题小字“宋骏业进呈,王翚制”。
根据《南巡图》十二卷各卷所绘路程来看,第一卷至第九卷,为康熙皇帝南巡去程,其中第九卷绘有康熙帝驾临浙江绍兴府大禹陵庙,是为圣祖南巡最远之地。从第十卷至第十二卷,为康熙帝南巡回程。若以第十卷为其南巡回銮第一卷,则第十一卷即为归程第二卷。因此,沈阳故宫所藏稿本之上题写“南巡回銮图,第二卷”,确属无误。
沈阳故宫现藏《康熙南巡图》,为王翚亲手绘制的十二卷稿本之一(另有专家推测,《南巡图》稿本可能不只一稿,故当时的稿本很可能不只有十二卷)。本卷描绘的具体行程,为康熙皇帝途经江宁直至瓜洲的全过程。
画卷从城外景观雨花台画起,经过著名佛寺报恩寺,近抵江宁城郊。然后,沿城西秦淮河蜿蜒北上,从郊外,到城门;望村居,看水榭;经闹市,过码头。越过无数山石、湖汊,转而深入长江。载有圣祖和无数官兵的庞大船队,高挂白帆,顺江而下,最后到达此程的终点—瓜洲城(今扬州南)。一路所经主要地标有雨花台、报恩寺、水西门、旱西门、石头城、弘济寺、关帝阁、燕子矶、刘家山、纱帽洲、郭璞墓、金山、瓜洲城等处。
在此卷画稿中,康熙皇帝依然处于长卷居中位置,他身处江心,伫立于一艘大船之上,头顶一柄黄伞,周围环绕众多侍卫。宝船周围,行驶着无数江宁水师的护卫船队。滚滚长江波涛汹涌,南巡船队扬帆直下,其形威武,其势浩荡!
除康熙皇帝本人以及众多扈从大臣、官兵而外,画卷中还描绘了无数商贾小贩、市井行人以及农人、船工等人物。从各类人等的装束看,外形大体相同,均为白描式简单衣裳,而不是像《南巡图》正本那样,绘制出极为精致的样式和丰富的色彩。纵观卷中的人物面貌,男子完全戴着清朝官方的红缨帽,整齐一律,显示出江南画家创作时的审慎心态。不同的人物,清晰的姿态,虽然用笔较为粗糙,但确实为后面精细绘制《南巡图》正本,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础。
再从本卷稿本的绘画笔法来看,全图用笔苍秀概括,着色以小青绿为主,而且十分浅淡,总体保持着空气的流动感。全卷散发出平和、疏朗的气息,充分显示出文人用笔的超然与洒脱。这些特点,无疑与王翚本人的用笔风格十分接近,进一步佐证了《南巡图》稿本是由他本人主持着并亲自着墨创作的真实性。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南巡图》第十一卷正本,画中用笔细腻,造型准确,墨色浓厚,色彩鲜艳,体现出宫廷绘画无与伦比的优美与精湛。与《南巡图》正本相比较,稿本少了雍容华丽,多了自然灵动;少了浓墨重彩,多了清疏雅致,也可以说是文人画与宫廷画的两件代表作品。
此外,沈阳故宫所藏《南巡图》稿本,的确具有画稿草图的特征。具体来说,《南巡图》正本和稿本之间,仍有一些差异,个别地方则存在着较大不同。除了稿本笔墨较为草率外,全卷在山川、树石、建筑、舟船、人物刻画上,有许多细微的改变和取舍,两者相差最为明显的地方,是在长卷的尾部:稿本在绘出纱帽洲后,即绘制瓜洲的近江城门、城内街衢,之后于江中绘制郭璞墓、金山等小岛,而后又在画卷下部绘出瓜洲的部分城市建筑,并粘贴有黄签书写“瓜洲城”;而正本在绘出纱帽洲后,亦绘制了瓜洲的近江城门、城门街衢,但是却将写有“瓜洲城”的黄签粘贴此处,最后以郭璞墓、金山等小岛结束全卷,完全省略掉稿本上的另一段瓜洲城,这反映出《南巡图》稿本、正本并非完全一致的实际情况。
四、《南巡图》第十一卷上的著名史迹与人文景观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以工整、写实的笔法,按照康熙皇帝回銮的行程,细致表现了江宁府(南京地区)沿长江一线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农业、商业、渔业、运输业等百姓生活状态,其情其景,可谓欣欣向荣。由于长卷中所绘史迹和人文景观今天有些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从研究角度看,《南巡图》在高品味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珍贵的地方史研究价值。
1、雨花台、报恩寺
雨花台和报恩寺,均为南京古城南部著名的古迹,在《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中位于最前部。
雨花台在历代均为江南登高揽胜之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为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也由此得名;明清时期,这里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现在,雨花台仍是南京市一处颇具盛名的历史景点。
报恩寺,又称为大报恩寺,是南京最著名的古代佛寺之一,尤以东吴时期所建长干寺和阿育王塔最为有名。唐、宋、元、明各代多有兴废,修建规模越来越大,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寺院内建有高大的报恩塔,由于多采用琉璃构件,在明清时期被欧洲商人、游客称为“南京瓷塔”,并因此得以扬名海外。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内讧,报恩寺及佛塔均毁于战火。
2、水西门、旱西门
水西门、旱西门,均为南京城西南部的城门,这里既是商贾云集、市民买卖商品的地方,也是屏障南京西部的重要门户。水西门,即明代的三山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建有虹桥;旱西门,即明代的石城门,后称汉西门。两座西门均为高大的城门,建有瓮城,城墙之上修筑有城门楼。至今,水西门、旱西门早已不复存在,只在画作上留下这些美好的名字供后人欣赏。
在《南巡图》各卷画作中,有许多构图和场景可见宋人《清明上河图》的痕迹。而第十一卷前部南京城水西门外的虹桥部分,则是所有模仿中最为明显之处。水西门外,绘制一座横跨河面的卧波长桥,此桥中央独特的拱形桥身,桥面上左右开张的诸多店铺,桥上桥下熙熙攘攘的行人车马,桥洞下左撑右摆而过的大船,都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北宋京都汴梁城的浮华与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故宫所藏《南巡图》第十一卷稿本,将标注“旱西门”的黄签错误粘贴到“水西门”位置,旱西门处则无贴签。至于这一失误是作者创作中错粘所致,还是后来黄签脱落后由他人错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证。
3、石头城
石头城,既是南京一处著名的古迹,也是古代南京的一个代称。
古代石头城位于南京清凉山西麓,为依山而筑的险峻石城。该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后各代多有兴废。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曾迁都于此,并改其名为建业。明代,太祖皇帝朱元璋将国都定立于此,并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中国民国建立以后,将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历史地位与影响愈加显赫。
古代的石头城,又有金陵、秣陵、建业、建康、南京、江宁之别名。因其扼守长江天险,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石城虎踞”之称。至今,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遗址到草场门,仍可看到古代城墙逶迤雄峙的英姿。
4、燕子矶
燕子矶,为南京郊外著名的自然形胜之地,至今在此建有燕子矶公园。它位于南京东北部,地处滚滚长江之滨,高耸的矶头屹立于江水之中,三面绝壁,宛如飞燕,故此而得名。燕子矶附近,有观音阁、三台洞等名迹。
从《南巡图》绘画作品来看,燕子矶是第十一卷中山水形势最为险峻的地方。高峰突兀,巨石嶙峋,登矶俯看,身悬碧空。在燕子矶上极目远眺,康熙皇帝统率的水师官船,正前赴后继地行驶于万顷波涛之上,气势壮观!
5、金山寺
金山寺,是南京地区著名的历史古迹,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之上。该寺依山势而建,楼台间又以曲折回廊相连,壮丽之中别具巧妙。康熙皇帝南巡至此,赐名“江天禅寺”,使其声名远扬。而民间传说《白蛇传》等神话故事,其中有关法海与青蛇、白蛇大战金山寺的情节,则使金山寺又披上了引人入胜的神秘光环。
据《南巡图》画卷来看,金山寺所处的金山位于滚滚长江之中,作者在金山周围营造出丝缕云烟,使其完全笼罩于飘渺的圣境。从现在实际情况看,因长江江水枯竭变浅,金山已与南岸陆地连接成一体,金山寺这处浑然天成的人文景观,早已由虚幻回归人间,令人慨叹沧海桑田的巨变。
6、瓜洲
瓜洲,位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南部。因为长江在此地变得狭窄,故而成为古人渡江往来的最佳要地。长江流到这里,江北一侧为瓜州,江南一侧为京口(今镇江),两岸的城市都是历史名迹,也是文人赋诗、作画的最好题材。
《南巡图》上的瓜洲,位于长卷的最末一段。它座落于长江北岸,是一处仅露半边的城池。城外,沙岸环绕,帆墙如林,绿柳依依,江水蔚蓝。典雅的小城在大江拥抱下,显出它的独特韵味。小城一侧建有石级码头,远来的帆船正在泊岸;一条长街直抵城门,人流在街道上往来穿梭,而圣祖皇帝的船队也将从此跨过长江天堑,再沿着大运河,继续返归京师的旅程⋯⋯
“大江东逝水,圣驾启金陵”!《南巡图》作为描绘康熙皇帝第二次巡幸江南的纪实性绘画,它不仅是一件举世精叹、价值连城的古代艺术精品,其作品本身也体现了康熙帝南巡的真正目的:“宣扬盛世之威、企盼天下太平!”
作为清朝较早的纪实、纪史之作,十二卷《南巡图》以其煌煌巨作,为我们打开一幅欣赏大清盛世的宽大屏幕—那些山川的壮美,那些古迹的优雅,那些皇朝的鼎盛,那些江南的繁华,都在这画卷中缓缓浮出,使一代盛世,跃然于我们的眼前!(作者:李理/杨洋;作者单位:沈阳故宫博物院)责任编辑:郑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