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晚间,台湾一批学生、民众以反对服贸协议为名,冲入立法院议场,后来更进一步占据“行政院”和“监察院”等部门,警方多次试图清场未能成功。行动持续二十多天,直到4月10日晚才告结束。而学生们行动背后政治争斗明显,民进党几位大佬出面支持学生,鼓动大游行和“全民包围立法院”,认为要依照民意对服贸协议进行实质审查。
服贸协议即《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源于2010年大陆和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ECFA。服贸协议是ECFA后续协商内容,双方决定进一步互相开放服务市场,包括放宽市场的准入条件、取消股权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为市场准入提供便利等等。协议中大陆对台湾的相对开放程度更大,给予台湾企业与居民的待遇也优于给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待遇。
事实上,中国加入全球性《服务贸易协定》被认为是迟早的事,去年传出的中国官方将就此展开相关谈判的消息成为日内瓦WTO舆论焦点话题。而台湾已经是《服务贸易协定》成员,即便双方不签订协议,但只要中国加入这个协定,就等于互相开放了服务市场。始料未及的是双方事先签订的本应是顺理成章的协议,却在政客和愤怒青年操作下成了一起政治事件。
当年的台湾经济改革,也经历过和大陆相似的历程。从60年代开始,台湾出台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形成了较为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工业化发展也带来经济高速增长。而1986年国民党政府通过“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行政干预,降低进口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在自由和开放经济体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大陆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得台湾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转移过去。台湾工业产业升级,电子产品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主打,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得以转型。如今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七成,成为台湾经济的主体。但台湾经济的困境却也开始显露。
八十年代,台湾被视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出口金额最大,失业率也最低。而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台湾经济和其他几个国家或地区相比较,可以说有每况愈下之势了,2001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失业率等指标更沦为四小龙之末。有人认为这是大陆经济兴起,抢夺了市场。然而相似处境的新加坡和香港却成绩斐然,是辩驳了这种观点的。
台湾的问题,是民粹主义影响日益深重,某些人打着民主的旗号大玩政治游戏。和以往开放局面相比,台湾的市场自由是走下坡路了,经济发展面对更多掣肘。大的投资项目动不动就被所谓民意逼退,政治家们为了讨好这些人,往往顺从他们意愿。比如几年前一期投资超过千亿人民币的国光石化项目就被社运团体、环保团体、文艺界人士联合扳倒。
本来相对于大陆来说,台湾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可以说一直是先行者。台湾早期有着明显的美国援助特色,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靠他国援助已经不可能,只有自由经济才能释放更大的市场潜力。相通的语言和文字,共同的历史背景,大陆进一步开放,对台湾来说当然会有竞争,更多的是市场机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你的东西即便更好,但是也不能硬塞给别人,自由贸易是好的,但你也不能打着自由贸易之名,强行要求台湾必须和大陆开放贸易。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这个原则没错,但却犯了集体主义谬误,因为台湾和大陆都不是一个人,是很多很多的个体。
两岸不少人希望贸易合作,但另外一些人却反对他们。这才是真正把自己观点强加别人之上。你可以不去大陆,但不能强迫别人也不能去;你可以不和大陆人做生意,但你不能勒令别人也要和你一样。反服贸者正是把市场无数个体抽象成两个个体,妖魔化贸易协议,认为这是侵犯了个人权利,这是崇尚民主的人常犯的集体主义错误。
想当年,受意识形态主导的大陆,还对市场、贸易持警惕态度,认为这是对方的政治演变阴谋。时移势易,现在是倒过来了。一些人对台湾的前景视而不见,只关心政治博弈游戏,漠视市场自由和他人产权被侵犯,服贸协议搁浅不足为奇。这是以民主的名义,然而这会是大多数台湾人的愿景吗?(原发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