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清远市北江上游有一处峡谷叫“飞来峡”,江峡里有一座“飞霞寺”,(亦称“飞来寺”),它始建于南朝年间,至今已有1480多年历史,又被尊为道教的“第十九福地”。古时,北江是省外进入岭南的主要交通要道,北方来人一般都是翻越梅关古道后,沿北江上游的支流乘船顺流而下,去达珠江三角洲腹地。飞来峡是必经之地,此地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雅士,无不为它的美景倾倒。
在《清远志》中有记载,历代的文人政要途经峡江,都曾附舟登岸,到飞来寺参拜结缘。南朝时谋略家卢度曾在此隐居;东晋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曾到此炼丹,唐朝的韩愈、张九龄;宋朝的苏轼、向敏中;元朝的高若凤、岳至;明朝的海瑞、汤显祖、解缙;清朝的阮元、朱彝尊等大文豪都曾在飞来寺留下了珍贵的题咏……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历史跨度之长、精品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时期的佛教寺庙当中是罕见的。因此,这里是一处访古寻幽的旅游好去处,可惜,由于没有公路可通,只能从清远市区乘专船逆流而上,这使得平日里能去那里的游客不多。
飞霞寺的山门就在江边。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梁武帝年间(公元520年),有两位仙人隐居在飞来峡。一个月明之夜,他们边饮酒、边欣赏眼前这峰峦叠嶂、江水凝碧、渔火点点的夜色时,感到有点美中不足,缺少什么东西?猛然间醒悟:对,就是缺少一个道场,当即,他们驾起祥云,来到安徽舒州上元(今安徽省怀县)的延祚寺,对住持说:“峡居清远上游,千峰拱主,悉若佑命,所称福地是也。吾欲建一道场,立胜概,师居乎?”禅师不好拒绝,也不好作答,只是微点了下头。夜静,两仙人作法,一时行雷闪电,风雨大作,把整座延祚寺凌空拔起搬往广东。又说当到达粤赣交界的大庾岭时,忽然听到人间鸡啼,俩神仙估计在黎明前难以到达清远,于是心里一急,稍不留意,延祚寺被高山顶上的一块岩石牢牢挂住一角,两位神仙只有用尽法力向上前方一推,挂着岩石的寺殿一角脱落在梅关南坡,顿时化为一座寺庙,就是现在梅关古道旁的“挂角寺”。神话传说虽不可信,但飞霞寺与上述寺庙的关系还是值得探究。
飞来寺经历代不断修复、完善、扩展,最终成为岭南三大古刹之一。景区内有爱山亭、飞泉亭、交影亭、狮子石、归猿洞等十余处佳境。其中两处“大雄宝殿”的题匾分别为苏东坡和赵朴初所题,由此可见它的历史源流和宗教地位。
苏东坡对于岭南的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他在清远的影响就是一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岭南后,在南贬和北归途中,曾两次游历清远,写下过多篇著名的诗文。苏东坡在飞来峡游历时,只见两峰青翠,一湾碧绿,风抚松林,云碓自舂,山溪娱客,声如琴筑。又想起:唐人所传的“孙洛妻袁”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于是顿生快意,一首盛名远传的五言《峡山寺》诗应时而出,诗曰:“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我来无迟速,摄衣步孱颜。山僧本幽独,乞食况未还。云碓水自舂,松门风为关。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隹人剑翁孙,游戏暂人间。忽忆啸云侣,赋诗留玉环,林深不可见,雾雨霾髻鬟”。
此诗尽情地描写了清远的美景,起首“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两句,成为了历代广为流传的著名句子,从此后人就把飞来寺前一线峡江称之为凝碧湾。
关于诗中引用归猿故事典故,挺有意思,值得一记。传说:唐代,飞来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猿被人送到京都长安,献给唐明皇。“安史之乱”时,小猿逃出宫中,化作一袁氏女子,与书生孙恪结为夫妻,度过了一段恩爱情深的日子。后来,孙恪赴南康州任经略判官,挈家南下,在经过清远峡山飞来寺时,袁氏触景生情,退环题诗,复变猿形,逐伴归山而去。归猿故事经苏东坡诗句的宣传,清远相继出现了归猿洞、归猿峰、问归亭、金锁潭等一系列归猿胜迹和大量的归猿诗歌、归猿戏剧,成为清远峡山颇有价值的一种文化旅游资源。
苏东坡还曾到峡石上赏景,钓鱼,并赋有《峡山钓矶》诗:“孤舟转岩曲,古寺出堂坳。岸逼鸟合声,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泻玉,砌静笋遗苞。我为图名利,无因结此茅”。
相传苏东坡来到清远时最喜欢吃三种菜———杞菊、巢菜、菖蒲,并作有《后杞菊赋》。清远民众跟风栽种,这些绿色食物在清远风靡数百年。后来聪明的清远人以杞菊、巢菜喂养当地土鸡,竟然培养出现代赫赫有名的“清远鸡”。
山腰路旁有一座古老的砖木亭,一幅对联“水作清螺带,山作碧玉簪”很确切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它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时任广东学政的徐琪到清远峡山游览,认为,清远峡山的飞来寺,不愧是粤中胜景之最。只是道路陡峭,行者告疲而无歇所。于是捐资,在半山亭故址筑亭一座,让游人休息。以此处下瞰江流,文漪如镜,与苏东坡诗句“水平山影交”意境相合,故取名“交影亭”。
飞来峡景区在97年曾遭遇一场千年洪水的浩劫,许多历史古迹毁于一旦。经过多年的修复,目前基本恢复原貌,但不少古迹已不可完全恢复,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