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是哈萨克斯坦首都,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也是中亚最现代化、最发达且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多公里,是哈国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2013年11月30日,国际大城市及首都协会举办的第6届城市实践国际观光赛将阿斯塔纳评为“独联体及欧亚经济共同体地区最佳城市”。是2017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也是东欧和独联体唯一举办世博会的城市。阿斯塔纳市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
历史上阿克莫拉曾是一座军事要塞,其名字也多次变更。18世纪,从亚洲国家去往欧洲的商贾们都把阿克莫拉作为中途休息的地方,阿克莫拉曾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832年阿克莫拉开始建市,1832至1961年,改称阿克莫林斯克。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很多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开垦荒地,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从1961年起阿克莫拉又被称为切利诺格勒(俄文意思为“垦荒城”)。1991年独立后,恢复了原名“阿克莫拉”。
1997 年10月底,总统签署命令,宣布由阿拉木图迁都阿克莫拉。在隆重的新首府宣布典礼上,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布:“自现在起,在这里,我国的中心处,将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现在,在这里,跳动着我们祖国的心脏。在这里,哈萨克斯坦决定自己的历史命运。”1997年11月8日,哈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都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1997年12月10日,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1998年5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因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而“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首都的形象。但阿克莫拉州的名字没有改变。
阿斯塔纳市是哈萨克斯坦的大型工业中心,有重要的机械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农机及其配件、牧业机械及饲料加工设备)、金属加工企业、磨粉碾米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还形成了强大、发达的建筑业。市内有几十家外资和合资企业。出口商品以粮食及磨粉米业产品为主,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仅1997年,该市获得的基本建设投资比1996年多5倍。
铁路枢纽将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东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北部连接起来。1998年阿斯塔纳市的飞机场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建,现在任何型号的飞机都可以在这里降落。已开通了到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许多城市的空中线路,以及通往德国、土耳其、波兰、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航班。
迁都以来,阿斯塔纳的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些极为奇特且唯美的建筑群仍在施工当中。从城区前往阿斯塔纳国际机场的沿途,可以看到伊希姆河左岸的经济开发区和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曾经被称为中亚第一高楼、世界第十四高楼的巴伊捷列克塔,被一个又一个大厦超过。
可汗沙特尔大帐篷位于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阿斯塔纳总部的拱道中央,被称作世界最大帐篷,贯穿城区中轴线的人行道的终点,另一端则是被称为“和平与复和之殿”的金字塔状文化研究中心。高150米,内部建有人造沙滩、瀑布、一座迷你高尔夫球场和植物园,2010年7月6日建成启用。
走在阿斯塔纳街道上,会觉得这里的建筑比起欧洲各大城市毫不逊色,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欧式,另一类是伊斯兰风格。阿斯塔纳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重要公路和铁路枢纽,同时还建立起机器制造业、轻工业、以及大学剧院等文化教育设施。1996年,一位日本建筑师的总体设计方案在阿斯塔纳城市设计国际招标中被选中。1998年用于城市改造的投资达4700万美元。伊希姆河两岸是宽阔的大理石街道,其风格很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市内遍布着花坛、草坪、微型公园和城市广场。
2009年7月,议会批准了哈国政府与阿联酋签署的关于在阿斯塔纳建设中亚第一高楼“阿布扎比广场”的协议。这是一组塔式综合建筑群,紧邻阿斯塔纳标志性建筑“巴伊捷列克塔”,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凭借主体建筑88层382米的高度,建成后的阿布扎比广场将成为中亚第一高楼,世界第14大高楼。建筑群总造价高达10亿美元,2009年7月1日动工,2014年底竣工。
截至1998年初,全市的住房面积达490万平方米,其中87%是私有住房;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7平方米。市内有18家医院和29所门诊部,有2所医科学校和1所医学院培训医务人员,1997年底,该市共有49所幼儿教育机构、43所普通教育中学、7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综合大学、2所科学院、5所私立大学、1所内务部的职业培训学校。就在新首都落成前夕,该市25层高的五星级宾馆“国际大陆”迎来了首批参观者。
该市还有3座博物馆、2家剧院、3家大型文化馆、几家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1个文化休息公园、2座体育馆、3座游泳馆、10座运动场等。现正在修建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共和国宫也在改造。哈萨克斯坦第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也将投入使用。楼内设有贸易金融服务中心。
阿斯塔纳的人们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阿斯塔纳的人们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肉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阿斯塔纳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东正教、基督教及佛教。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源,语言相通,风俗习惯也相同。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在哈族人家做客,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
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斋月过后是“肉孜节”,即开斋节。“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2008年以来,阿斯塔纳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其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受人关注:总统府不远处的“北京大厦”、中国造载重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精品店内高档的中国商品、油气区块上中国石油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