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溯源:钱唐=钱塘=泉亭=溱潼=溱洞

钱塘溯源:钱唐=钱塘=泉亭=溱潼=溱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有“塘”字的地名,遍及中国东部、沿海各省,但以长江下游地区和杭州湾-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以及江浙沿海为多。应该来源于古越语daan、dah、dä,意为河、近水之处。钱唐意思是浅水滩。溱潼、溱洞也是这样

关键词 杭州 钱唐钱塘 泉亭 溱潼

杭州古称钱唐,钱唐原指古县,并非钱塘江。钱塘江古称浙江、斬水、之江。流经钱唐县的一段被称为钱唐江,后泛指整条河流。所以追溯钱唐的得名,还得回到钱唐县去。
春秋时,吴越争霸,钱唐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钱唐入楚。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江南,乘船经曲阿(今镇江)、苏州、嘉兴至钱唐。《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杭州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堤坝(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梁末设临江郡于钱唐。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又置钱唐郡于钱唐。谭其骧称六朝以前800年为“钱唐”的“山中小县时代”。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平陈,改钱唐郡为杭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6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州县治皆从灵隐山麓迁到今城东南之柳浦,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脱离了山中小县的地位,步入了300年江干大郡时代。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改“钱唐”为“钱塘”。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扩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跻身于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在吴越85年的苦心经营下,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行宫于杭州,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绍兴八年(1138)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人口激增,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

钱唐之得名说法有三。宋理宗赵昀淳祐(1241-1252)年间所修《淳祐临安志》说:“唐者,途也,所以取途达浙江者。其地有篯氏居之。篯,古钱字,因以为名。”所谓“篯氏”指彭祖,钱镠将其追认为自己的始祖,曾修建过彭祖墓、彭祖庙等。据《临安县志》说,县东苦竹山为彭祖寓居之地,并有“长寿亭”供人瞻仰。晋代葛洪(238-251)《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说他“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今四川彭山县亦有彭祖祠。皆由好事者所为,钱唐与此全无关系。《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之末世灭彭祖氏。”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氏国存在的年限。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葛洪曾结庐西湖,掘井炼丹,修真著书,彭祖传说或与道教传播有关。

二,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钱唐令刘道真所写《钱唐记》认为与东汉光武年间会稽郡议曹(郡之属官)华信筑海堤有关。《钱唐记》原书虽已散失,但其中内容因被文献引用而保存下来。《水经注》引《钱唐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有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艺文类聚》引作“防海大堤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唐,以防海水。”《太平寰宇记》引作“郡议曹华信乃立唐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即成,县境蒙利,乃迁此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说:“三国时,以江涛为患,议立塘以捍之,初名钱塘。”然秦始皇立县,已名曰钱唐,钱唐县的创立,可能在秦始皇东巡钱唐前12年秦取楚江南地,初置会稽郡时,也可能在战国时楚已置县,而秦因之。所以汉人华信建钱塘或三国时建钱塘,皆不可信
三说秦时西湖,犹为大海之一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在山脚有泉水之处筑塘以捍之,曰泉唐,音变为“钱塘”。林华东、钱桂庭写道:“钱通泉,泉系取名于水泉;唐,《说文》云:‘大言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大也。’显然,钱唐之名与泉水有关。晏殊《舆地志》云:武林山,钱唐泉出焉。今灵隐天竺至玉泉一带,泉水颇多,我意钱唐泉即指金沙涧,钱唐县治亦应在此附近”(《秦汉时期的杭州》,1997)。此则认为,“钱塘”之钱,非钱币之钱,而是泉水之泉。汉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确曾改钱唐县曰泉亭县,但只是同音代替而已;王莽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同时还改余杭县曰进睦县,改余暨县曰余衍县,改富春县曰诛岁县,皆属无理取闹,所以并不能说“钱唐”原作“泉亭”,也不能说钱塘“取名于水泉”。

钱唐唐代避国讳,加土为塘,始作塘,然从其原意来说,唐、塘一字,不可用古汉语解释之。《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唐代中叶南诏有“河賧法”,其中提到“麸金出丽水,盛沙淘汰取之。河賧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麸金就是沙金;丽水指高黎贡山的牦牛河。徐仲舒解释“河賧法”时指出:“蛮语川谓之賧,音谈,河是饵河的省称,‘河賧法’就是南诏在平川施行的法”(《试论岷山庄王和滇王庄蹻的关系》),这个蛮语“賧”,不就是钱唐之“唐”吗?

有“塘”字的地名,遍及中国东部、沿海各省,在地图上数不胜数,但以长江下游地区和杭州湾-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以及江浙沿海为多。茅盾《大旱》:“镇上人谈起一块田地的‘四至’来,向来是这样的:‘喏,东边到某港,西边靠某浜,南边又是某港,北边就是某某塘(原注:‘塘是较大的河’)”。说的就是浙江方言。《越绝书·吴地传》:“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意思是说,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东面有个凫陵亢,是古代诸侯埋葬的地方。秦始皇在凫陵南边修筑了一条驿道,可以与凫陵陵道相通,向南到由拳(今浙江嘉兴县南)要塞,人们用修起马塘的方法加深塘水,修了一条由凫陵到钱唐的水道,水道从寿春通到越地,直通浙江。其中提到“起马塘”和“钱唐”,这“唐”(塘)应该是古越语。《越绝书》还提到“无锡塘”、“练塘”、“富中大塘”、“石塘”、“吴塘”、“钱塘”等,可能都来源于古越语daan、dah、dä,意为河、近水之处。试比较壮语、布依语ta(河)。此词后来又演变为池塘的含义,比如壮语龙州方言称“池塘”为tam²,布依语称“池塘”为tam²,侗语称“池塘”为tam¹,读音相近。我国南方把浅水池称“氹(凼)”,把浅水湖称“荡”,当都是由此而来。有水的地方必有堤坝,后来此词进一步引申为堤坝。《说文》不收“塘”字,知其为民间俗字。

在浙江地名中,常常出现一个“坦”字,比如:萧山县有钟家坦,淳安县有杨旗坦,乐清县有仙人坦、溪坦,永嘉县有岩坦、花坦,瑞安县有溪坦,武义县有履坦、上坦,东阳县有白坦等。以上这些带“坦”地名是我从浙江省地名词典中随手翻阅而来,而且都是乡政府所在地,如果把村一级带“坦”的地名都搜罗一下,那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据介绍,这些带“坦”字的乡镇,其地大多临水而平坦,与“钱唐”古县所处位置不谋而合,可以说,“钱唐”是这些带“坦”地名的最早形式,这个“唐”字,就是古越语daan(近水之处)的音写,到了当代,又以“坦”字见诸记载

这些带“坦”地名在壮族、布依族地区普遍存在。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置牂牁郡,领17县。分别为鳖、平夷、且兰、夜郎、毋敛、谈指谈稿、宛温、镡封、漏卧、句町、同并、漏江、都梦、进桑、西随等县。其中谈指、谈稿、镡封的“谈(镡)”无疑是古越语。班弨说:“广西也有很多带‘坛’的地名,取意为‘某人的水塘’或‘称作的水塘’。例如:坛刘(村名),意即刘氏之水塘。又如:坛洛(镇名),意即称作‘洛’的水塘。这种取名方式来源于农耕社会。更多的例子如:坛学(村)、坛浮(村)、坛思(村)、坛榜(村)、坛拾(村)、坛白(村)、坛排(村)、坛板(村)”(《论汉语中的台语底层》)。“钱唐”和浙江带“坦”地名与西南地区带“谈(镡、坛)”的地名应该有共同的语源,只是词序相反而已。有的学者认为“谈(镡)”是布依、壮语“水塘”的“塘”(江应梁、史继忠);有的学者认为“谈(镡)”布依语意思与“寨”相近。实际上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笔者认为,前者是指本义,而后者则是引伸意义,因古越人皆近水而居。

浙江这些带“坦”地名的背后,隐隐地也透露出古代“但人”的信息。“但人”就是水上居民“疍民”,也就是近代浙江绍兴、宁波府和江苏常熟县的“堕民”。

今杭州市城区在钱塘江下游北岸,西部为天目山尾闾东延的丘陵,东部为钱塘江冲积平原。古钱唐县城址在西湖畔灵隐山(又称武林山)山麓至岳坟一带。在今灵隐山以东,其北沿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南沿月桂峰、鸡笼山至南高峰之间,有一扇形开阔地带。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较平,中有金沙涧和龙弘涧流贯其间,注入西湖。从其自然地理环境来看,这里确实是很适合古人生活繁衍之地。钱唐是古越语。“钱”上古音dzian,与壮语龙州方言称“浅”为ɕen³,傣语称“浅”为tun³,黎语称“浅”为thun³,读音相近。故所谓“钱唐”,应是“浅水滩”的意思

钱唐县县名源于钱唐湖,即今之西湖。西湖及其以东,原本为海湾,海水可以直拍灵隐山,西湖南北各有一个岬角,南为吴山、紫阳山,北为宝石山,两个岬角前端在沿岸流的作用下,产生湾口沙洲,两个沙洲不断延伸,互相交接,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秦始皇本纪》所谓“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形象地表达了“钱唐”古县与“浙江”(今钱塘江)的关系。也就是说,到了古县所在地,也就站到了浙江江边,向东望去,包括现在的西湖和市区的地方,潮起时惊涛骇浪,茫茫一片;潮落时海滩、沙堤随浪涛出没,或隐或现。梁代徐防有《赋得观涛》诗:“云容杂浪起,楚水漫吴流。渐看遥树没,稍见远天浮。渔人迷旧浦,海鸟失前洲。不测沧溟旷,轻鳞幸自游。”写的恐怕就是南朝时的“钱塘潮”的情景。

当地原住民是越人。孙吴政权建立后,经常强迫山越纳租服劳役,不断激起山越反抗。黄武初,钱唐彭式聚众起义,自称大帅,后为钱唐侯相周鲂所镇压。古越人称这一片地区为“唐”,但不是一般的“池塘”,而是浅的池塘。古县就建立在这浅水滩边上,所以称“钱唐”。果不其然,几百年后,到隋唐时,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杭州。这时,“钱唐湖”被用来指称灵隐山下残存的一片水域;原来的“钱唐”成了市区西面的湖,所以宋以后又被称为西湖。

“钱塘”的读音,可与里下河地区的“溱潼”勘同。溱潼位于姜堰市区西北17公里处,是姜堰市域第一大镇,也是姜堰市计划建设的副中心。地当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之交,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溱潼镇地势低洼,水面宽阔,河网纵横,垛田星罗,风光旖旎。镇南部的喜鹊湖,水面2.1平方公里,宛如镶嵌在苏中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湖边水草丰茂,蒹葭苍苍,至今仍保持湿地生态环境,是江苏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溱潼会船源远流长,已有近千年历史。相传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岳飞,曾驻兵溱潼村。岳军与金兵曾在溱湖鏖战。此后,当地百姓于清明时节撑船祭奠阵亡将士,形成风俗。一到会船的日子,当地老百姓“上到八十三,下到要人搀”都要赶来参加,从看会船到踏青、会亲、赶会,完全是一种民间庙会的形式。目前,会船节已从单一的水乡群众会船活动演变成一个融文化、民俗、体育、旅游、美食、经贸多种内涵的盛典。

溱潼由古代凹陷地发育而成,四面环水。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大约在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溱潼古时临海,夏商时属扬州,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麋鹿成群,农民“不耕而作”,出产的稻米“状如大麦”,田曰“鹿陵田”,米为“禹余粮”。汉初属海陵县,盛产“海陵红粟”,俗称“桃花米”。史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吴王刘濞还利用东海海水煮盐,并在海陵建太仓。镇西至今尚存“古海陵仓”遗址。唐代,这里水草丰茂,百姓为逃避兵役,隐居于此,曾从这里查出隐户万余。唐贞观年间,尉迟恭建筑海陵城,在溱潼烧制砖瓦。唐《李符墓志铭》载:“青蒲东临吴渚,北傍秦泓遂家焉”。“秦泓”即“溱潼”的雅称,以溱潼镇边有一泓清水澄澈见底得名,并非真名。五代时期,宗教活动兴起,溱潼地区兴建了“绿树禅院”,前后共4进,并东西寮房数十间。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修“捍海堰”,史称“范公堤”,至今尚存。岳飞任通泰镇抚史时“军驻秦潼村”。宋建炎年间,张荣、贾虎率义兵与金兵转战南下,与敌相遇于秦潼村,遂引兵佯败,获胜于缩头湖。宋文天祥也曾在此征战,并赋前后绝命诗。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设泰州路,此间溱潼始称为镇。元末张士诚在白驹场率民起义,娶镇东郊青蒲角女为妻,世称“青蒲角上出皇娘”。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苏州迁入。

溱潼原名秦潼,明万历年间,开始正式出现了“溱潼”写法,距今已逾400多年。不可用汉语解释。此处古代居民是越人,使用古越语。该地名是古越语记音,与“钱塘”为一语之转。

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北,元置有、涪洞等处长官司,明改为溱剖六洞横波等处长官司。溱洞、涪洞等处长官司见于《元史·地理志》。在该书中,与溱洞、涪洞等处长官司一起提及的地名有:六洞柔远等处、葛浪洞等处、恭溪杳洞、都云洞、安化思云等洞、北遐洞、赤畬洞、木洞、瓢洞、窖洞。由此可知,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名。《遵义府志》云:“溱洞涪洞等处,桐梓县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达涪州,即其地。”施秉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境内居住汉、苗、侗、布依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47%。洞一词,与“溱潼”、“钱塘”为同音异译

综上所述,钱唐是古越语,意思是浅水滩。溱潼、溱洞也是这样。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Email:shilantang@163.com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经作者二十年努力,《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终于横空出世。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抛开汉字书写形式,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937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儿童唐装

儿童唐装 [图片]分享转载复制地址日志地址: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大野芳菲☆ 2011年02月10日 10:27 阅读(2199) 评论(58) 分类:精彩棒针 来源:QQ邮箱举报字体:中▼ 小中大转载论坛姐妹的­

鲜为人知的历史:大唐灭印度之战

此事记载在二十四史的《旧唐书》正史里面,五代时期,明文记载过,但是宋朝欧阳修再编《新唐书》时,把这一段史料删去了,也有说没有删,其真实性,有待考证。在《旧唐书》里记载:唐武德、贞观年间,西域之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

冰碧帝皇蝎出处:绝世唐门

绝世唐门玄幻小说绝世唐门由作家唐家三少创作,本站提供绝世唐门最新章节列表免费绝世唐门无弹窗阅读,第四十二章 造神?(下)所属目录:第五集 冠军之战发布时间:2013-01-10 17:09:49作者:唐家三少霍雨浩虽然没想过自己会因此而一飞冲天,但有

声明:《钱塘溯源:钱唐=钱塘=泉亭=溱潼=溱洞》为网友秋天的丶孤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