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寂寞的深夜,一场感人的电影……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一位诗人的话,我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可是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没有自由的劳动改造营的孤儿大卫来说,他将如何面对与接收这突如其来的自由呢?
这部电影是由丹麦知名作家安妮荷姆的小说《我叫大卫》改变而成。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地点是冷战时保加利亚的某个劳动营。对于12岁的孤儿大卫来说,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身世一样,可望而不可知,自由就像是遥远而又飘渺的一个梦,陌生而不可及。他对于生活的所有认知都是由他的好朋友,同是改造犯人的约翰尼斯传授的。
大卫的父亲是英国人,带着全家去保加利亚抵抗苏俄的扩张。却遭逮捕,在劳改营中劳作。这时,大卫的母亲碰上了小时候青梅竹马的玩伴,他是一个典狱官。典狱官爱上了大卫的母亲,多年前帮助她逃亡到丹麦,但处死了她的丈夫。在离职的前一晚,这位典狱官再次安排了大卫的越狱,他没有告诉大卫真相,只叫他带一封信去哥本哈根。并警告大卫,这封信不许给任何人看,一定要送到哥本哈根。于是这个在阴暗的劳改营满怀忧郁,戒备,“不会笑”的孩子,带着一块面包,一封信,一个指南针孤身上路了,开始了旷野中的逃亡和成长。
大卫虽然只有12岁,但意志力却坚韧傲人,从集中营逃出后,凭借机灵的头脑和勇气躲过了巡逻队,穿过了边境封锁线,从保加利亚翻山越岭徒步走到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到哥本哈根。在这趟送信之旅中,大卫首度见到了自由的世界,他一开始对周围的人都抱有高度的警惕心,但随着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之后,也渐渐的抛开他对陌生人的冷漠与防备之心。在一位瑞士老奶奶的帮助之下,他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并顺利来到了哥本哈根,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在这趟旅途中,他懂得了分享,懂得了信任,懂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虽然是以美好为结局,却让我思考了很久。如果一个人忘记什么是微笑,那么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天堂能否接受地狱归来的孩子?一个从集中营逃难的孩子所学、所见到的东西是丑陋的。该如何让他或者他们相信世界的幸福与美丽?或是活着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告知要时时刻刻有防备之心,可是不能用真心去面对、去感受这个世界,真的可悲!我想,没有人喜欢受伤的感觉,那为什么有要去选择伤害呢?我们应该用真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过度警戒会让自己裹足不前,迷失原有的自我。让我们学会相信,学会向前,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自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