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其中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与相邻的南锣鼓巷相比,菊儿胡同更显得老旧,和南锣鼓巷的热闹有鲜明的的对比。走在这里很容易体会到老胡同的幽静。1. 从南锣鼓巷可以看到菊儿胡同的牌子,钉在古旧的灰色砖墙上
2. 这里比临近的南锣鼓巷冷清了许多,游人明显没有那么多,但也开了不少的店铺
3. 新翻修的宅子挂上的店家的牌子
4. 高挑的招牌在试图招揽更多的客人

5.曾经的宏德禅林(菊儿胡同41号)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门口,现在细心的人还能从门旁的说名牌了解它曾经辉煌的身世,这里的说明我们知道:宏德禅林从前是一座佛寺,禅林坐北朝南,主建筑有山门、前后殿及东西配殿,山门面阔一间,进深1.65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前檐石额刻“洪德禅林”;前殿面阔三间,进深11.2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黄琉璃吻垂兽,殿前有石狮一对;后殿面阔五间,进深9.5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前出廊;两侧各有耳房,面阔二间,进深3.5米,硬山和瓦顶;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原建筑已无存,仅有石门额移至东城区文化局院内。估计再过若干年我们可能连这个最后的门脸也看不见了。
6. 胡同一边已经改建成高楼,停车位依旧紧张
7. 高高的楼房和胡同的平方成了时代变迁的鲜明对照,如果光看左边除去远处的卫星天线,胡同依旧
8. 只有这斑驳的大门静静地向路过此地的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