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作者:李国强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1(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引擎地位凸显... 1(二)集群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三)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成绩卓著... 2(四)科技支持力度空前,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3(五)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4(六)基础设施投入连年增长,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6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形势... 7(一)国际发展环境... 7(二)国内发展环境... 7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 8(一)指导思想... 8(二)发展目标... 91、战略定位... 92、发展目标... 9(三)空间布局... 11四、“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任务... 12(一)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2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132、做高做强两大支柱产业... 133、加快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44、加速膨胀五大产品集群... 145、集中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园... 16(二)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171、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72、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 183、领先发展高端服务业... 18(三)倾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181、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 182、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193、积极构建区域创新联盟... 194、优化区域创新平台环境... 195、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 206、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20(四)提升国内外经济合作质量与水平... 211、提高外资利用层次... 212、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213、优化进出口结构... 224、加快“三个引进”步伐... 225、扩大“走出去”示范效应... 236、建设一流保税港区... 23(五)加强环保和资源集约利用... 23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3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43、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24(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24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242、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43、完善市政及其他配套设施... 244、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245、加速城市信息化进程... 24(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4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42、推进医疗卫生水平整体提升... 243、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244、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245、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246、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24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48、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24五、保障措施... 24(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4(二)推进社会责任考评... 24(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24(四)重视规划组织实施... 24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是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的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落实“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的五年规划。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把握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顺势而谋、逆势而行、强力作为,率先走出经济低谷,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实现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引擎地位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发展速度稳中有快。“十一五”末,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91亿元,年均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为1.9:76.8:21.3;人均GDP达到44.5万元,比“十五”末增加26.3万元,增长144.5%;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4%和28.7%;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112亿元,为“十五”期间的2.6倍。全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列国家级开发区第6位,稳居一流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二)集群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450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5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9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五大产品集群急速膨胀,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了36个终端整机产品和设备,并带动辐射周边600多家企业、15万人配套跟进,年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光电三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实现产值300亿元。工业企业五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9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高端旅游等产业加快崛起,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连年提高。(三)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成绩卓著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对外经贸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五年来,新增外资项目286个,累计外资项目达1255个,其中13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在区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50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占建区以来总量的40%以上,外资项目平均外资投入接近800万美元,项目质量和投资规模均居建区以来最好水平。全区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44家,有三家企业进入全省出口企业前十名,并占据前两位。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3.5%,比“十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6.7亿美元,年均增长44%,其中出口159.3亿美元,年均增长51.3%。(四)科技支持力度空前,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十一五”期间是科技大发展的五年。我区围绕科技创新及创新型开发区建设,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的决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同时重点从人才、项目、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科技创新,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5%以上,企业用于研发的科技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2.5%。全区包括3家跨国公司在内的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全区累计完成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230多项,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十一五”末,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46亿元,是“十五”末的5.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比“十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五)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区注重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呈现出“经济发展加速、资源消耗下降、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2007年8月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园区通过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验收,标志着我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平台已经建立。“十一五”末,累计入园企业超过60家、总投资2.8亿美元。2010年4月,我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并成为全省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区域”,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201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SO2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六)基础设施投入连年增长,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53.7亿元,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港口建设。西港区共完成投资23亿元。液体化工码头已投入使用,防波堤一期、20万吨级航道均已完工。油品码头水工主体完成,顺岸码头基本完成,专业矿石码头开工建设。道路工程。修建主次干道30余条,累计新建道路71.3公里。向西延伸了长江路、海滨路,将中古路与栖霞直接连通;完成了疏港西路、成龙线改造和疏港路建设;硬化农村公路108.7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完成了长江路西沿综合管网铺设,206国道沿线绿化带美化等一系列重要工程。河道治理。治理美化了柳林河、黄金河、白银河、九曲河等区内较大河流,疏通清理八角河、刘家河等支流河道,满足防汛和景观要求。给排水工程。建成两座加压泵站,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保证生产生活需要。建成区建立雨污水分流系统,实现雨水污水分开处理。热力工程。建成西区第三热源,全区供热能力达到640T/H,居民和生产用热得到进一步保障。电力工程。重点建设了220KV新港和110KV芹子口变电站,完成了220KV岗嵛和110KV古现变电站扩容。电信工程。投资1.5亿元新建的移动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建设了以光纤传输网为主干、移动通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平台。公共交通。建设了夹河桥、舒家、天马相城、大季家公交场站4处,新建站亭146站/294个,先后有6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区内外公交通车里程超过481公里。(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5.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区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提高到1328元,人均增加576元,增幅达76.6%。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面推行失地农民“两保一补”制度,将3万多名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新农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全覆盖。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新建学校4所,改扩建学校10所。完成了校舍维修面积25万平方米。稳步推进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工会、青年、妇女、文化、宣传、计生、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我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造业过度依赖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急需扩大规模,投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建设用地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三是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待加强。社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设施仍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需加强。四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需进一步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区总体上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一)国际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结构正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进入结构性调整过程。金融危机对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投资信心的恢复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而部分发达国家为避免“产业空心化”,已出现产能回移的趋势,导致国外资金、技术的引进受到限制和影响,使得招商引资工作面临更大难度。国际市场环境仍不乐观,国家间、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全球经济的恢复仍有待时日,对我区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形成较大压力。(二)国内发展环境
由于国家扩内需政策的出台,及时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平稳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区跨越发展带来机遇。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烟台港西港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运营和建设,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在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天津、广州、昆山、青岛等先进开发区相比,我区在经济总量、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占优势,特别是又新增了一批扩区建设,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级开发区,各开发区围绕着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巩固第一梯队的难度加大。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总方向,做高做强制造业、做亮做优服务业,提升东部、完善中部、拓展西部,打造经济结构清晰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强劲、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个性鲜明朝气的创新型、现代化、靓丽文明的滨海新城。(二)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
“十二五”期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紧紧把握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契机,进一步确立和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将我区建设成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载体;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引领者;成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成为重要城市群、经济带的关键支撑点;成为国家生态工业、宜居宜业示范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2、发展目标
(1)综合实力更强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总量达到158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52.7万元。全区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7%。其他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有较大提高。(2)发展方式更优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以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3:3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1888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0%,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全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SO2、COD排放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我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促进国内外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60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255亿美元,年均增速均超过1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6.6亿美元,年均增长16%。(4)城市化建设速度更快到2015年,建成区人口达到60万人,建城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农业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城市化率达到100%。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构建起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发展新格局。(5)和谐社会建设效果更好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均比“十一五”末提高100%,年均增速均达到1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1%。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城区居民和有就业愿望、处于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90%。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5%。平安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三)空间布局
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的发展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产业、生态分布,推进形成“双核、一轴、一带、四片”的空间布局结构。“双核”即:开发区主中心、八角副中心。围绕开发区管委会、天地广场及周边地区,发展商务、商贸及休闲娱乐行业,形成集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八角打造开发区西部副中心,集休闲度假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一轴”即:城市中心功能聚集轴。沿长江路东段、现状206国道形成贯通开发区东西的城市中心功能聚集轴,同时也是连续的城市中部景观带。聚集行政、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打造我区的核心轴线。“一带”即:滨海旅游休闲带。延长现状海滨路至八角,贯穿城市滨海空间,完善休闲度假设施,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启动港口旅游区、工业旅游区开发,成为开发区的特色滨海景观带。“四片”即:东部功能片区、古现功能片区、八角功能片区、大季家功能片区。东部功能片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滨海旅游、生态居住等功能,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商务办公核心区和多条特色商业街。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机械汽车产业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古现功能片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特色居住等功能,是开发区发展生态与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手机、电脑、液晶电视、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八角功能片区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滨海特色旅游、商业服务、总部办公、居住等功能,集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打造开发区西部城市副中心。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船舶制造业,以及生物医药、新光电、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季家功能片区依托双港(西港区、烟台新机场)和23平方公里烟台综合物流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总部办公、商贸会展、临港旅游等功能,是未来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拓展区。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有机新材料和资源再生综合利用产业。四、“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我区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将是新一轮以功能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调整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区要积极顺应产业转移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双边、多边合作,重点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提升。2、做高做强两大支柱产业
继续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按照“壮大一批、建设一批、培植一批”的发展思路,通过扩容提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手段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完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强化千亿、百亿企业的研发和销售环节,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完善和提升先进制造业体系。电子信息以鸿富泰、鸿富锦、浪潮乐金、乐金电子部品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平板电脑、游戏机、手机产能,重点推进富士康大屏幕液晶电视、浪潮乐金3G手机等开发与产业化。到2015年,电子信息业实现产值2300亿元。机械制造突出东岳汽车、东岳动力总成、大宇造船、斗山机械的核心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造船、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东岳汽车新增30万辆产能、大宇造船(整船)等行业龙头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大型船舶制造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2015年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3、加快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制高点,聚集高端要素,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光电等新兴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集群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为未来5-15年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培育新的主导力量。新材料产业,重点扶持烟台万华、烟台氨纶、正海磁材、华润锦纶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区具有优势的聚氨酯、特种纤维、永磁材料等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产值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产值过亿企业30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50家,力争培育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普罗吉、先声麦得津、东诚生化、荣昌制药等企业膨胀规模。到2015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产值过亿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新培育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新光电产业,依托睿创微纳、富准电子、通源科技、华鼎伟业等企业,大力发展新光电科技产业。到2015年,形成100亿元的产出规模,产值过亿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60家。同时建设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4、加速膨胀五大产品集群
以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终端产品为依托,积极发展配套及关联企业,向设计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网络等领域延伸,逐步形成系列化、体系化的产品集群发展格局。电脑产品集群,以富士康工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计算机及板卡、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及计算机软件等电子信息产品,积极承接国际计算机研发、整机和零部件加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与核心产品相适应的研发体系和配套能力。2015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其中富士康工业园产值1700亿元。手机产品集群,加快3G手机开发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手机生产和出口规模,支持配套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其中核心企业浪潮乐金、乐金电子部品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和150亿元。汽车产品集群,积极引进新的整车制造体系,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依托东岳汽车产能扩张,进一步提高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推动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更大的集聚规模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2015年,汽车产品集群产值超过1000亿元,东岳汽车整车产能达到60万辆,发动机产量达到100万台,变速箱产量达到60万台,总产值超过800亿元。装备制造产品集群,重点依托斗山机械、斗山机床突破发展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通用装备制造。201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核心企业斗山机械挖掘机产量将达3万台以上,产值超过200亿元。船舶产品集群,加快高端整船项目和关键技术引进,优先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运输船等特种船舶,提高造船用管材、仪器仪表等配套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2015年,集群完成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核心企业大宇造船完成产值100亿元。5、集中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园
以特色园区为载体,集聚产业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化学工业园。以烟台万华为主体,投资550亿元,规划35个项目,涵盖40余种产品,发展聚氨酯产业及相关新型重化工业,打造国家级聚氨酯产业基地。到2015年,园区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生物医药工业园。依托普罗吉、先声麦得津、荣昌制药等企业,加大重组蛋白质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类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力度,积极推进X因子诊断试剂盒和“泰爱”项目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打造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工业园。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物医药企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80亿元。新光电科技产业园。以睿创微纳为核心,加快发展第四代夜视成像技术,加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器件和整机的产品开发和批量生产能力,带动光学精密加工、液晶显示、精密注塑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2015年产值达到60亿元。节能环保健康产业园。依托山东中节能和新时代健康产业,打造节能环保健康产业园,集中引进和建设一批专业节能环保和高端保健品项目。2015年,产出规模达到60亿元。资源再生产业园。以绿环再生资源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引进废物利用和资源再生企业,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建设国家级资源再生示范基地。2015年,区内企业达到10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6%。烟台综合物流园。占地23平方公里,定位为山东半岛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到2015年,重点引进培育50家为核心骨干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和50家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物流企业。(二)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1、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重点行业建设,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形成“以二促三,以三带二”的二三产协调发展格局。一是大力推广金河实业、富士康等企业成功经验,加快区内骨干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二是以通林、通鑫、富泰通为示范,在东岳汽车、富士康等龙头企业中推广生产线即时配送模式,全面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西港区、保税港区西区和综合物流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海通物流、北明全程物流的“动产质押”和“保税物流”特色物流业务,做大做强物流业。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占全区服务业比重达到70%。2、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
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目的,优先发展高档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社区服务、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行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上述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环球嘉年华、东方夏威夷、磁山地质公园、王懿荣故居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2015年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全区服务业比重达到30%。3、领先发展高端服务业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高端服务业要确保走在全市前列。超前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总部经济区,打造开发区金融、商务、商贸、服务、咨询中心,逐步形成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区、核心区和示范区,促进我区高端服务业迅速崛起。要全力推进中金数据、麦特集团和创迹软件的数据备份、汽车远程服务系统和软件外包等高端服务业项目。(三)倾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1、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
到2015年,全区R&D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加快烟台氨纶、龙源电力、万润精细化工、正海磁材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我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总数突破50家,其中国家级15家。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争取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到50项。全区自主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重点抓好两个园区建设。继续发挥留学生创业园的孵化器作用。每年新增30家留学人员及各类科技企业入住,到2015年,园区留学人员及各类科技企业总数超过600家,产值超过200亿元。重点推进启迪科技园建设。园区2015年基本建成,主要发展软件、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高技术孵化等产业。计划引进各类科技企业300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5家以上,引进科技人员2.5万人。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3、积极构建区域创新联盟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及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精心办好每年一次的产学研洽谈会,重点推广先声麦得津、荣昌制药、正海生物、中大药业等企业产学研结合经验。重视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合作,集聚人才、成果、项目等优质创新资源。“十二五”期间,区内企业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100家。4、优化区域创新平台环境
支持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延伸孵化链条,大力发展专业孵化器,建设高水平的共用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区内各种技术中心的大型科学仪器打造设备共享平台;整合相关部门、行业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科技数据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检测服务平台,形成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环境。到2015年,新建公共服务平台20家。5、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
牢固树立“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观念,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学术技术和管理干部交流制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以上。6、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落实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二五”期间,着力攻克50项重大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重点突破50项产业技术瓶颈,储备100项前瞻性技术。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数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到2015年,全区知识产权数量达到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比重大幅提升,全区60%的投产工业企业和80%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四)提升国内外经济合作质量与水平
1、提高外资利用层次
“十二五”期间,要把扩大开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主导地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吸引外资进入商业、旅游开发、法律咨询、货运代理、金融、通信等服务业领域。继续瞄准世界500强做好招商工作,“十二五”期间,确保引进1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引导上市企业做足做好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公司债等文章,“十二五”期间,力争我区境内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境外上市取得突破。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城投债券,利用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方式,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创建区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3、优化进出口结构
在继续做大做强鸿富泰、鸿富锦、浪潮乐金等龙头外贸企业的同时,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立足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设计研发和品牌销售能力,实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主品牌转型。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市场风险。巩固和提高我区作为山东省重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地位,在国际市场树立我区知名制造业区域品牌形象。4、加快“三个引进”步伐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健全国内经济合作交流机制,膨胀利用内资的规模和质量。全力推进与中央企业、国内500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资合作,把落实“三个引进”作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新时代健康产业、东星集团、华润锦纶、龙源电力、中钢钢格板等有央企背景企业为纽带,加强对接与沟通,“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引进1-2家央企和国内500强企业。5、扩大“走出去”示范效应
积极推广西北林业-中俄工贸合作区成功经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基地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区内企业在国外投资建设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地,并购国外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完善企业“走出去”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支持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增“走出去”示范项目5-10家。6、建设一流保税港区
依托西港区和潮水国际机场,加快保税港区西区建设。继续依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型高端制造业、保税物流服务业。整合烟台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确保区域(行业)龙头地位巩固提升,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保税港区西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70亿美元、保税物流货值160亿美元,完成0.45平方公里土地的海关围网和基础管网、道路、绿化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保税港区。(五)加强环保和资源集约利用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供应的综合平衡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将其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清理存量土地,督促企业按时开工建设,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并纳入政府土地储备。抓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和实施,统筹陆海域管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度填海造地。精心包装项目,挤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大盘子,争取更多的点供土地指标。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以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继续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实现“资源-废料-原料”的多次循环利用,保持经济发展与有限资源的合理平衡。依托资源再生加工区,大力引进循环经济项目,同时在区内推广节约降耗和清洁生产,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3、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依托西港区,在港后工业区中安排承接鹏晖铜业、黄海钢铁(金澄精密线材)等金属、有色金属冶炼项目。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和环境评价,严把项目审批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强化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加强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管理,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和节能建筑一体化。(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按照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做好各类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坚持用规划引领和控制城市建设,保障城市建设有序进行。东区要根据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引导老旧工业用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要求完成“退二进三”,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细化城市肌理,丰富城市内涵。西区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做好近期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科学安排各类用地,尤其是要超前规划好大型居住社区、大型商贸设施、公交停车场站、消防站等,扩大公交场站辐射范围,吸纳周边人口,增强区域活力,以点带面,拉动新区整体发展。2、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40万吨级矿石泊位,加快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新建6个5-7万吨级通用泊位,建设港区30万吨级航道工程,续建1.5公里防波堤二期工程,做好港区锚地选划。全面承接芝罘湾港区散杂货装卸功能,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新型中心港区。公路建设,利用沈海、荣乌和疏港高速加强对外交通能力建设,重点建设机场连接路、太原路等进出区通道,实现区内主干道与荣乌和成龙线的有效连接;新开工建设市政道路21条,续建道路17条,合计127公里;完成马家、台上、小苗家三个立交桥建设。树立“公交优先”理念,以公共交通为支撑,通过优化公交线网结构,辟建公交专用道,加强区内交通能力建设。铁路建设,启动龙烟铁路开发区段28.2公里、大季家进港支线5.8公里的铁路建设,2011年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当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部完工;轨道交通建设,跟踪推进轨道交通项目线网、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调整和审批工作,按要求完成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公交场站建设,建成磁山、八角2个公交场站,扩建夹河公交场站;完成开发区汽车站、开发区八角汽车站和开发区龙烟铁路大季家客运站三个车站项目。管道运输项目建设,预计2012年前,完成西港区至淄博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工程开发区段的建设,实现年输运能力1500万立方。3、完善市政及其他配套设施
“十二五”期间,按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的需要,有序开展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市政基本建设方面,以河流、海岸、山体等生态廊道建设绿地系统,改造建设柳子河、柳林河等八条河流体系;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度,在区内建立完整的雨水、洪水排放管网;完成古现、大季家污水厂二期扩建,启动八角污水厂建设,完善污水管网体系。能源供给能力建设方面,继续加强水、电等生产要素供给。重点完善水力、电力等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加快八角电厂建设,以港区、孙家、花岩三座220KV变电站为龙头带动全区输配电电网建设;完成华鲁热电、西部热电及第三热源扩容改造,规划建设西港区热源,满足东西区生产生活热力供应;以古现天然气门站为龙头带动全区次高压、中压A级、中压B级、低压四级天然气系统;完成二水厂扩容及新水源建设,供水能力提高到25万方。4、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以完善东区商贸服务、文化教育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构建区级、办事处、居委会三级商贸网络和提升商贸设施档次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方便居民生活、服务企业生产的商贸设施建设;在西区旧村改造中,以三个办事处为中心,完善区域中心的商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搞好面向居民的服务设施与服务网络,建立以人为本的温馨社区。5、加速城市信息化进程
加快第三代电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打造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拓宽农村信息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加大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的渗透,提高区域生产能力。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全面提升监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升级业达网站,建设公众数码港,使之成为全区综合的信息发布窗口。(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完善提升东区,加快建设西区,整体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基本思路,东区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构建起西区城市教育框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教育。全区新建各类学校13所、改扩建学校10所,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楼房化、教育城市化。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数量由25所调整为18所,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在省市教育教学水平测评中位居前列。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工程、数控模具、焊接技术、汽车工程、信息管理等与我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以上。2、推进医疗卫生水平整体提升
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质,按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卫生事业宏观管理,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理顺卫生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和全方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体系。加强医院现代化及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医疗急救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完成区医院改扩建工程,床位增至1200张;启动区疾病中心与卫生监督办公大楼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100%,确保万人拥有病床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十二五”期间,以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大型场馆的建设为重点,以城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中心为支撑,构建完善的城区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完成福莱山公园健身广场及海滨广场建设。在社区、办事处、村居分别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文体中心和多功能健身点。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建设影剧院、展览中心、体育中心、书城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满足人民群众文体需求。4、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做实个人账户,使基金支付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险待遇逐步提高,并逐步向全民统一社会保障过渡。“十二五”末,全区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达到20万人次,其中参加养老保险15万人,基金征缴达到20亿元,基金结余达到30亿元,基金征缴率保持在100%。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健全基金监管体系,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房源建设,继续实施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货币补贴政策,尽力满足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的用房需求和居住条件。5、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管理,与工业化同步推进。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让农村居民市民化。“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村居布局。规划区内以城市化建设为重点,实现社区化管理;规划区外以旧村改造为中心,推进新居建设。初步规划到2012年,东区14个城中村全部完成改造任务;2015年,西区73个城郊村基本完成改造搬迁。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健全的村居格局。农村商贸、教育、卫生、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同时不断完善农民保障体系,落实失地农民“两保一补”制度,提高“新农保”覆盖率和保障标准,建立农村低保标准持续稳定增长机制。6、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儿童地位,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经济动员工作。继续做好档案、史志工作。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主要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重视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集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8、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扎实推进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高群体性事件防范处置能力。建立领导体制、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快实施以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平安城市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压降刑事案件,提升社会治安驾驭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和保障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到“十二五”末,全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8%之内。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是制定其它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专项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为此,要高度重视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完善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为区内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服务。(二)推进社会责任考评
全面推进责任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把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居委会(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落实社会责任,从我做起”等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对社会责任考评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稳步推动全区科学、和谐、率先发展。(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最好抓手,是加快发展的最好载体。要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把“十二五”发展目标落实到各个内容具体、要求明确、建设可行的项目上,以项目支撑发展,以项目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工作的落实,以项目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规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不断提高我区重点项目在省、市重点盘子中的比重,提高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重视规划组织实施
广泛宣传规划。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部门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完成。推动规划实施和衔接。要把“十二五”规划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规划内容。在编制与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具体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重点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各部门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任务、分解责任,注意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衔接,强化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载体作用,通过抓好专项规划实施来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建立规划执行监督小组,加强对规划的监督检查,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并及时向工委管委报告。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工委管委审查批准。烟台开发区2010年-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计划年度分解表 | |||||||||||||
指 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完成 | 增长% | 计划 | 增长% | 计划 | 增长% | 计划 | 增长% | 计划 | 增长% | 计划 | 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791 | 21 | 900 | 14 | 1035 | 15 | 1190 | 15 | 1370 | 15 | 1580 | 15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450 | 17 | 2850 | 16 | 3315 | 16 | 3855 | 16 | 4480 | 16 | 5200 | 16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30 | 30 | 36 | 20 | 43 | 18 | 50 | 18 | 59 | 18 | 70 | 18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40 | 20 | 280 | 17 | 322 | 15 | 370 | 15 | 426 | 15 | 490 | 15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87 | 26 | 315 | 10 | 345 | 10 | 380 | 10 | 417 | 10 | 460 | 10 |
外贸出口 | 亿美元 | 159 | 24 | 175 | 10 | 192 | 10 | 212 | 10 | 233 | 10 | 255 | 10 |
实际使用外资 | 亿美元 | 3.4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