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靖安古建筑古墓篇 靖安天气预报

原文地址:靖安古建筑古墓篇作者:赢山野人

刘昚虚墓

刘昚虚墓 是盛唐大诗人刘昚虚殁后所葬之墓,座落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庙庄坪对面云山垴的山坡上,三脚金星,未丑向。据县城16公里,1982年3月被县文物干部发现,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墓建有石碑道口,未起墓堆。虽经多次被盗挖,但石匡墓碑尚存完好。因墓依山体而葬,中间平坦,但墓碑却在道口前,墓碑上中间镌刻有“唐进士刘讳昚虚,字全乙,号易轩大人(靠右写母项氏)之墓。按分析此墓应是刘昚虚与其夫人合葬之墓。碑的右边镌刻有“晚唐礼部侍郎、家晚允章拜题,并撰写赞文”。左边镌刻有“男宾人,旅人后裔蕃衍不及备载,腾空长冈上谼支裔重立,卜葬桃源云山垴未丑向,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岁寒食日公立”。

刘昚虚 (714-768)字全乙,号易轩。盛唐诗人。据长岗二修宗谱序……我族远发徽州休宁县,时有昚虚、登进士,……随父任而游靖安,见夫山清水秀,俗美风淳旋得一里,有如鹿洞,乃洵诸父老曰:“此何境舆?”答曰:“桃源”,我祖遂欣然成址。迨二十世祖讳道公,寄兴烟霞,娱情山水……。昚虚生前建有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著有《鹡鴒集》五卷传于世。今有诗十五首,《唐诗三百首》中的《阙题》诗为他的代表作。此诗原题为《归桃源乡》。

《江西通志·记昚虚》记载:“唐.刘昚虚,字全乙,一字挺卿,新吴桃源里人,今靖安棠棣都桃源里。吴竞为洪都剌史,方直少许,可独高其行,改所居之里为孝悌乡,以表异之。开元中举宏词科,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转崇文馆校书郎(按:县志云,曾为夏县令,故当时有夏县令之称)。

据王仁圃《豫章十代文献》略云:南唐析建昌、奉新、武宁三县边缘之地近靖安镇者,置为靖安县,桃源里在焉,即昚虚所君也。盖昚虚生盛唐,其时有新吴而无靖安,自不然直书为靖安人。而其生里,固今靖安地。今志据地纪人,故系于此”。

查民国二十七年《靖安县志》:岁贡余煦-刘全乙先生墓记: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岁,靖安重修县志。煦闻之喟然叹曰:“巨典也,亦盛事矣”。煦今年七十有五,自维衰迈,承县长委任采访,深惧陨越,瞿然欲辞。然道在彰明前哲,鼓舞后贤,则又忻然乐从。以故不学黄宪之辞征,而效陈蕃之受辟,勉尽吾心力之所能为而已。志馆颁发二十条,名人坟墓,亦在采报。煦乃回溯前途桃源。而刘全乙先生安厝本里云山垴三脚金星,非名人之坟墓如何?忆童年舞勺舞象时曾几钓游其地,碑载字样全不省记,是至仍犹未至也。今以职责所归,采闻必的。欲呼门下吴才林、朱毓智二学生伴予左右,策杖徐行。人为事忙,足因心健,若不数武而翘首马瞻,亲上牛眠,登墓堂而拜祝焉。由是盼望巍峨,摩娑碑碣,中载:“唐进士刘讳昚虚。字全乙。号易轩大人之墓。”侧载晚唐礼部侍郎刘允章赞曰:“公登黄甲,博学宏词。盛唐乐府,先生倡之。杰立江表,谪仙并驰。前有长卿,共祖相知。后有梦得,奉以为师。桃源高卧,身世巢羲。德配项氏,巾帼贤姬。宾文旅文,二美争奇。於戏先生,千载芳垂”。把他和李白、刘长卿并列,而且说比他后出的刘禹锡对他以师事之的。末载:“后裔长冈支、腾空支、上硔支于清同治癸酉重建”。噫,湮年代远,碑载朗然,先生真不朽矣,煦因之有感焉。尝见墓之在山麓也,匪蔽荆榛,即就坍塌,而樵牧所至,莫识朝代与名称,盖不知其几千万也。又见墓之在道傍也,碑虽矗立,冢亦清高,而来往行人,未识功名与道德,又不知其几千万也。先生瘗云山,自唐迄今千余载,其墓岿然独存。往往文人学士,不畏艰苦,不惮烦难,冀得一睹以为快。此何以故?噫,我知之矣!墓不足恃,墓中之人为可恃;死不足重,死者之人为至重。令我上观往古,景仰前徽,情重于中,言何能默。遂于先生墓前歌古乐一阕,歌曰:“生同室,死归穴,无贵贱,同一辙。道傍有墓人不知,独上云山访古碣。非恣游观以为悦,来者都是怀襄哲。先生灵爽其式凭,许我瞻拜芳坟洁。煦不幸生先生后,不得亲炙先生教。煦犹幸同生寿世乡,尚得亲谒先生墓。而仰墓前之松筠与柏节。”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晖照衣裳。”刘昚虚的一首阙题诗,把桃源的佳山秀水尽融其中,留给后人享受。

由于他淡于宦海功名,早早地隐居在桃源这个僻静的山村里,也由于他盛年早卒,他的著作――五卷《鹡鴒集》的散失不传,他的名字、身世便越来越少为人知。

况钟墓

况钟墓座落于高湖镇原岩口村的万家巷(又名神洲山)上,该墓墓态丰隆,占地一余亩。墓分为三级,前为停轿坪,中有两人高的坟墓、拜场和八字道口,后有墓志铭。1966年8月“破四旧”时,其墓被毁,欲剖尸取金,却无所获,骸骨由后裔葬于原址。况钟是历史上的清官,任苏洲知府13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人民的爱戴。1983年12月,靖安县人了政府为纪念况钟诞生600周年,仿原墓形状,在风景优美的东门山上动工兴建了况钟新墓。次年4月竣工揭幕。其墓冢内安放了一块况钟瓷版像,墓后建有清风亭。






故南唐兵部尚书卢俦公墓

卢俦墓位于罗湾乡哨前村以东约300米处船形里,墓地为长方形,是一块前低后高的坡地,坟茔如磨,故当地人称“磨子坟”,墓表在“文革”中被毁,墓室保存完好,该墓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现墓为卢俦后裔捐资于2007年重修之墓。

一、墓地概况

卢俦,字世美,范阳人,生于公元860年,南唐李氏时正义大夫、知制诰兵部侍郎,封尚书。出为守边将,屯兵武宁南岸。大兴水利,陵堰沟浍几百数,溉田万余顷,转磨矶数十区,所称磨源垅、将鼓岭皆其遗迹。南唐亡,遂家于武宁。据传卢俦定居武宁后,每隔一两年便会以收租的名誉到自己的辖区招贤乡游玩,每次均住在龙门寺。今南村村卢田就因是卢俦的田产而得名。

2007年由卢俦的后裔捐资对卢俦墓进行了修茸,历时八个月。修复后,墓占地约一亩,座西偏北。墓地形如扇,前低后高。墓前为扇形拜场;墓中是一个由大而小的五层石磨堆,石磨堆后即为卢公墓城;墓城后两侧建有屏墙,屏墙与墓之间种有翠柏。

二、墓城铭文

1、主碑文

墓前左右两侧各立一上雕石狮方柱,柱联曰:臣节重如山业绩千秋并举,公恩深似海人文一脉真传。墓城主碑联为:始祖来自范阳子肖孙贤皆积德,俦公任于唐室文经武纬永增辉。横批为:祖荫千秋。碑文为:故南唐兵部尚书卢俦公墓。俦公生於唐懿宗咸通庚辰(公元860年)玖月初玖辰时,系卢植拾玖世孙士璵公之子,字世美。由范阳宦迁豫宁(今武宁)看鹤桥,复迁安乐乡四都文质庄北槎巷。南唐主李昪正义大夫、知制诰兵部侍郎,封尚书。守边陲,屯兵豫宁南岸,招收流民、兴修水利、溉田万余顷、赡军御敌、累有惠政。南唐时定居于此,武宁卢氏悉为其后裔,已播迁至南昌、九江、宜春、赣州肆市拾余县(市)和湖北的鄂州、黄石、黄岗、咸宁、襄樊以及安徽的合肥诸地,丁口拾万余众。公殁后,葬于招贤乡延庆寺狗子脑(即今靖安县罗湾乡哨前村)。抗日战争前,俦公后裔每年前来祭祀,所惜公墓被毁,今重新修复,勒石以纪其始末,并撰铭文赞颂,铭文曰:巍巍始祖,郡属范阳。文韬武略,生于李唐。临危受命,戍守边疆。兴修水利,养兵积粮。励精图治,保国兴邦。累仁积德,日月恒光。子肖孙贤,世荫门墙。绵绵后裔,万古流芳。卢公众嗣孙拜撰。公元二00七年岁次丁亥孟冬月吉立。

2、侧碑文

侧碑联为:瓜瓞衍千秋根深叶茂人丁旺,长江万派海晏河清德泽流。铭文为:身居唐室、御敌守边、厚德载福、子肖孙贤、覃恩封赠、青史名传、千秋垂荫、世泽绵绵。

3、附碑文

墓右侧立有附碑,碑文为:吾祖卢俦公为南唐李昪守边之臣,由范阳迁豫宁屯兵戍西陲。公娶德安陈伯宣尚书之女妻,生子一:绛。续娶熊氏,生女妙鸾,适中丞段逸。继娶张氏生女妙云、妙玉,妙云适左门,妙玉适朱门。再娶龙氏未育。陈氏、张氏俱葬靖安塘埠。龙氏葬延庆寺后山。绛公,文武全才,德威尤著。官拜陵波都虞侯,迁升润州刺史。娶陈氏生子四:君祥、君实、君任、君作。续娶徐氏生子二:君仕、君化。繁衍鸿丁拾余万众。今散居华各地,略述于此,以纪其巅末云。俦公众裔孙敬撰。二00七年冬至。

4、功德碑文

墓左侧立有功德碑,铭文曰:先祖俦公,勤政爱民。武靖两邑,悉惠公恩。万民敬仰,福泽嗣孙。仙逝之后,葬于哨前。年代久远,茔城沉陷。挖石修堰,毁公坟填。裔孙观仰,无不心寒。敬祖之心,骤然萌生。捐资筹款,茸修祖坟。祖墓重光,已完夙愿。告慰先祖,启迪后孙。今刻芳名,以示留念。

三、其它

功德碑铭文后附卢氏后裔捐资名单。

卢俦墓修复后时有卢氏子孙前来拜祖,2009年晚春湖北阳新县卢氏子孙又在墓前左旁立了湖北阳新县卢氏繁衍碑,碑联为:鼻祖功绩垂千古,耳孙繁衍隆万代。碑文详述阳新卢氏繁衍情况。

四、附图片资料


[转载]靖安古建筑古墓篇 靖安天气预报













东周墓葬横空出世

李家村是一个不足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隶属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群山怀抱中,潦河第一湾蜿蜒迂回,李家村就镶嵌在潦河北岸的河漫滩上。初冬的河畔芦苇金黄,微风拂过,野禽群飞,果蔬飘香。
“李洲坳有盗墓情况,快派人来。”那是2006年12月28日,我从修水县考古工地带回的满身尘土尚未拂去,新的任务就接踵而至。经过一个上午的奔波,我们到达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李洲坳的墓葬现场。这里位于县城以西约十分钟汽车路程的水口乡李家村的一条柏油公路旁。
围着山包转上一圈,我发现它为孤立山丘,与东西两山高度一致,但互不相连。山丘底部直径30米~35米,高约12米。在山包西侧,一处新鲜洞穴赫然映入眼帘。洞穴边的黄土中可见一些破碎的棺板,以及保存很好的丝织品残片,那是盗墓者从墓葬中挖出而抛
弃的。
根据初步考察,这可能是一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楚国大型墓葬,此墓之前可能没有被盗过,即使有也不可能完全把随葬物品带走——这可能是江西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同时期墓葬。


2007年1月4日,省文化厅又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勘查、论证。勘查工作进行得顺利周详,流失的文物也全部追回。根据文物特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它们与1979年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的文物特点相似,时代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距今两千五百年左右。
李洲坳古墓的发现和此地修公路有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靖安县决定改修水口通往高湖乡的柏油路,正好从“李洲坳”旁边绕过。放炮炸山时,李家村的李景宝老汉去看热闹,无意中发现被炸掉的山包一角有断面显露,这印证了祖辈上流传下来的有关古墓的说法。但他一直守口如瓶,连自己的5个儿子也没有告诉。78岁的李老汉原籍南昌,祖辈在七百年前就迁到了靖安。早在1979年4月,李老汉和村民们在挖地基修路时曾挖出3件名为“卢盘”、盥盘和枓(dōu)的徐国青铜器,他成为村子里传言对古墓了解最多的老人。当年的3件徐国青铜器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江西省博物馆,是靖安人最值得骄傲的珍宝。2006年11月,当地一个年轻人多次找李老汉探问,李老汉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当月,这人在跟朋友喝酒聊天时说起从李老汉那里知道的情况,大伙都想发财,一合计,就拿了锄头、簸箕去挖,从天黑干到半夜,一连挖了五六天。
根据勘探结果,层层报告迅速形成。以江西省文物局的名义向国家文物局要求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紧急报告传往北京,“李洲坳东周墓葬”横空出世。

开启主棺

工作人员小心清理主棺面上淤泥

主棺里发现的陶片

主棺里清理出的雷纹玉佩,其厚度只有3毫米。

每口棺木重达1吨多

主棺发现的青铜器——晷

1月24日,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当工人们仔细地刮平面时,我突然发现在发掘区西部,有一块红土和黑土呈直线分布。这是个重要的迹象!表明这两块土有时间方面的差异,简单说就是其中一块土一定是经过人工形成的,并对另外一块土造成了破坏。这可能就是墓葬的边缘!我抑制不住激动,迅速从工人手中抢过锄头,亲自顺着带状直线向北侧一路刨去,尽管气喘吁吁,我仍不停地在地上刨着。最终确定墓圹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1.4米,面积约160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啊,要知道之前江西省发现的最大墓葬——新干大洋洲商墓,也才不到30平方米的规模!难道这里曾有过诸侯王?­

经过数月的发掘,有几个重要发现:墓室内棺板分布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圆拱形棺盖宽度约60厘米~70厘米。这是一些由众多小棺组成的地下棺阵,而不是平时所常见的那种棺室外包围有大型椁室的棺椁墓葬。这是李洲坳墓葬的最大特点,它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奇特的墓葬现象。­

最后对墓葬的清理表明,该墓葬为一处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原封土高约12米,分五层呈水平状夯筑,间隔有成片的石块。封土正中下方为墓穴,墓口至底部深约4米,墓葬东壁南端为东西向斜坡墓道,宽约3米,受现代公路的破坏,残长5米。墓葬底部整齐排列着尺寸基本相当的大小棺木47具。­

5月17日,雨后的傍晚,天黑得比往日早些。余江安和傅雪如正在紧张地对编号为G47的棺木外侧露出的陶环进行清理,我在外围密切注视着现场。忽然,老余匆忙地爬出墓道,很神秘地向我招手。走到墓道口,顺着老余的手指向G47望去,只见在略显昏暗的墓穴中,棺木外侧有小块金属片正在发光。我快步跑下墓道,冲到了棺头。只见黑色陶环中央,有一块仅露出半圆的金属闪闪发亮:是金器!狂乱的心跳伴着沉重的呼吸,我静静地将覆盖在金器上面的膏泥一层层剥去。渐渐地,金器终于显出“庐山真面目”:这是一件硕大无比的圆形金器!直径达到30厘米,表面捶揲着精美的花纹。可能是族徽或者图腾,而且是中国目前所知的同时期体量最大、结构最严谨、构图最繁复的金器!经过3季,历时130天,终于等到这一刻了!它标志着这是一座等级很高的墓葬,而这肯定就是主棺,主棺内部一定有更多的随葬物品!至于墓的主人,我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灵感:在春秋晚期,处在吴头楚尾地带的靖安一带,诸候争霸,战乱不断,这座大墓可能跟当年的战争有关。也许在一次保卫国土的惨烈战斗中,一位将军和他的部下不幸全部阵亡。国君悲痛万分,下令将他们集体厚葬。­

带着这样的猜想,我热切地盼望着开启主棺,如果里面的文物出现兵器,那么关于将军墓的推测就能得到部分的证实。庞大的主棺总重量超过了1吨,在起重机的帮助下,棺盖终于被打开。全体队员急切地拨开棺木中的淤泥。但是,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但棺主的尸骨已经腐烂得荡然无存,而且竟然没有陪葬品。­

清理主棺惟一的收获是一枚龙形玉佩。这枚玉佩呈半月形,质地通透,上面有一个挂绳子的孔,厚度只有2毫米~3毫米,双面都雕有微小细致的云雷纹。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就在离主棺最近的位置,还有一个长方形空穴,显然是给地位仅次于主棺主人的人准备的。但是,发掘时没有发现任何棺板痕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那些还没有打开的棺木中,会不会留下些什么呢?我们将大部分棺木运回室内进行清理。­(徐长青文

主棺东面头上神秘的金饰物,表明主人显赫的地位,让发掘者为之一震。­

其实早在4月份,我们还猜测此墓是贵族墓的时候,工地民工就说下面有50具棺木,并且言之凿凿地说是金丝楠木棺。我们笑其愚钝:这老乡哪知道中国古代墓葬的棺椁特点啊。他们说这是前辈们传下的故事,原来还有守墓者,直到自己要离开人世时才可以告诉下一代,就这样代代相传。在后来发掘中,当我们发现古人用3道竹绳捆绑棺木时,老乡还告诉我,李家村现在还有此习俗。­

奇特的葬俗,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北京大学的李伯谦教授代表国家文物局作为第一批专家前来检查指导,他说这是中国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冀等专家也闻讯赶来,张忠培视察后激动地说:太震撼了!再震撼就要崩溃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专家不约而同对这座古墓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因为这个墓葬的埋葬方式非常奇特,是国内首见。­

此墓有高高的封土,在东西两座山之间开挖完墓穴,并经过复杂的埋葬过程之后,堆起高大的封土。封土和山包形成了连绵不断的自然山势,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墓葬两千多年来未曾受到后人的侵扰。­

墓穴在营建过程中,底部东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土由北往南逐层夯筑填起,共四层,填土经过层层夯打,圆形夯窝保存十分清晰。各层颜色均有所不同,之间有硕大石块间隔。填土顺序是首先填北面,然后南面和墓道口,最后填西南角。填土深度达到墓葬开口后,开始扩大面积,堆筑封土。­

墓葬内的棺木之上包裹了一层青膏泥,青膏泥上垫有纯净的黄土。黄土经过了夯打和火烤。经科学分析发现,棺木上的黄土层在平面上明显分为三个区域,可能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或者社会组织形式有一定关系。G47为主棺,有棺有椁,独享墓穴东南一角,正对墓道,首先下葬,下葬后单独成小冢。然后由北往南埋葬其余46棺。填埋时,首先在墓底垫厚约40厘米~60厘米的浅黄色膏泥,使底部平整,然后在浅黄色膏泥上铺上一层竹席,竹席上放置棺木46具。棺木用1~3层竹席包裹,并用竹绳或竹篾分左、中、右3道将棺木捆绑。下葬时用粗约3厘米~4厘米的竹绳捆绑棺木;棺木放置妥当后,就地将竹绳松开,使竹绳在竹席上散乱分布。我们发掘的时候,竹绳、竹席层次关系清楚,没有明显的打破关系,这从考古层位学上证明它们是同时下葬的。下葬之后,再次用40厘米~60厘米厚的青膏泥覆盖棺木;膏泥覆盖棺木时,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分区。因此黄土包裹层、青膏泥和棺木就像一个有蛋壳、蛋清保护着蛋黄的鸡蛋一样,形成里、中、外3层。这种严密的包裹方式使得空气、地下水中的有害菌难于渗透进去,这也是这座墓葬历经两千多年而保存相当完好的最重要原因。­

每副棺木均为上下半圆形结构,是用整根原木对半剖开,然后用斧、锛类工具掏成的。里面内空部分,可分为长圆形和长方形两种,以长方形为多。棺木两端上下都预留有4个抬手,长7厘米~21厘米,呈圆柱状,直径约3厘米~7厘米。下葬时多数抬手被有意砍断,表明这些抬手的功能在下葬后就已经完成,应当是用于方便加工棺木,或者下葬时用于固定棺木之用。经南京林业大学初步鉴定,所有棺木尚未发现使用锯子的痕迹,棺木木质除一具为楠木外,其余均为杉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尽管李洲坳墓葬处在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已经发明了铁器,有了锯子、刨子等手工工具,但是,李洲坳显然没有使用。出土文物中,没有发现铁器,甚至相对大件的青铜工具也未见到,说明这里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滞后,劳动者仍然使用小型的青铜器,或者粗笨的石器来从事农业生产或埋葬活动。­

这种整根原木做棺的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发现的船棺葬。那是战国时期蜀国的一处家族墓地,其中的船棺也是采用整根原木制作的。这一共同点也许是植被茂盛的南方地区共有的现象,但它们的不同点也很明显,商业街船棺葬是多代蜀王的家族墓、以木架支撑墓底的多次葬,李洲坳墓葬则是一次葬、土坑墓葬、带有墓道并且在墓底分区以膏土作底、夯打并火烤。诸多相异之处又将我们的思路打散了。­

我们又把视线落到棺内出土文物上,每个棺木中都有纺织器具出土,形状各异,种类繁多,大多数棺木中都有织物出土,而且有5人穿着华丽的丝衣。也许她们全是纺织女工,虽然地位不高,但可以利用巧夺天工的手艺为自己织造美丽的衣服;也许是织造局里的一个纺织工坊,这个工坊整体地被埋在这个地方了。就像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专业化的骑兵、步兵被整体埋在一个坑里。那么随葬的纺织工具和小型加工工具是她们亲自用的呢,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呢?­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龙虎山越人崖墓,在1978年开始的发掘整理中,也发现有作为随葬品的竹笥(sì),竹笥里面盛放着小型的纺织工具和小型的刻刀、小型的青铜加工工具。湖南地区的越人墓也有这种现象,所以当时南方的越人集团中,可能普遍地随葬这种物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种风俗应该是南方地区越人的一种随葬风俗或共同喜好,而不是说她们一定就是纺织女工。­

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绑痕迹,也没有发现这些骨头上有任何的砍砸痕迹,或者是利器砍伤痕迹。所以她们不是在战争中被集体杀戮的。编号为G25的棺木内的人骨遗骸保存得最完整,而且姿势也非常奇特。骸骨向右侧卧,左腿架在右腿上,右手顺势枕着头部,仿佛很舒适的睡着了。这样的动作显然不是自然死亡的状态,而是在下葬的时候刻意摆放的。最大可能就是殉葬,是为一个地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陪葬。否则姑娘们为何在花季同时死亡?又被集体安葬于此?­

这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种猜测。1977年,在湖北随县发现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有21位女性陪葬,她们的年龄在13至25岁,是曾侯乙的妻妾。尽管曾侯乙墓中陪葬的人数要远远地少于李洲坳大墓,但是它的随葬物品却让李洲坳大墓望尘莫及。它出土的随葬器物达到一万五千多件,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乐器——一套共64件的曾侯乙编钟。而李洲坳古墓中除了发现一件金器和少量玉器之外,就只是在小棺木中找到的一批青瓷器,还有一些小的铜鼎。不仅数量极少,而且质量相当的普通,基本没有象征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和乐器。­

如果按照曾侯乙墓的妻妾陪葬思路,那么李洲坳大墓的陪葬人数是曾侯乙墓的两倍还要多,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比曾侯乙高。如此众多的陪葬人数的背后,随葬物品不应该似这般寒酸:拥有生杀大权的王侯,能够将自己生前的爱人一个不少地带入地下,为什么不带走代表他身份地位的礼乐重器呢?­

陪葬品的寒酸使人们不由得对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产生怀疑,他真的会是一个掌握着巨大权力和财富的诸侯王吗?李伯谦教授认为:墓主人身份不会很高,或许就是纺织女工的首领,或许是为国君负责纺织工作的官员。也就是说,这个古墓并不是独立的墓葬,而只是一座大型墓葬群的陪葬墓。墓主人虽然地位比较高,但有可能也是殉葬而死的。­

在清理内棺的时候,我们发现11具尸体的腰腹部有夏天才能吃到的香瓜籽,说明这批人是死于夏季,而且是吃了香瓜之后、没有排泄之前死亡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整个墓穴里的47具棺木是在同一时间、同时死亡、同时下葬的。­

这是一次多么浩大的工程!这又是一场多么隆重的葬礼!从墓地营建到准备棺木、入殓、下葬、封埋,到最后形成封土山,这个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所动员的社会资源是非常巨大的。按照工程量估算,即使用现在的挖掘工具,仅墓穴的营建都要一万个工人以上。抛开无法解释的葬俗不论,在淫雨纷飞的南方夏季,短时期内能够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分工合作,完成这项工程,起码说明这个墓葬的背后有一个很强大的政治集团。­

之所以将G47定为主棺,除了它是唯一的具有棺和椁两重高等级葬具外,很大原因在于在它外面发现的那件金器,它表面捶揲着里(3条)、中(5条)、外(7条)3层共15条龙的图案,标志着墓主人的显赫地位。按周代礼制,祭祀或宴飨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士大夫及普通平民也都有严格规定,不得僭越。使用“七”组龙纹的级别应该相当于诸侯王一级。无独有偶,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1号春秋墓中,也发现了几件属于东夷集团钟离国国君的圆形金器。它们表面装饰有多组龙形纹饰,只是尺寸比李洲坳的小。拥有该金器的李洲坳古墓主人可能是一方诸候,而箔片的圆形形状又让人联想到先民的太阳崇拜,这与三星堆青铜器和钟离国君墓葬中箔片的造型非常相似。安徽省文物局局长李修松在分析双墩1号春秋墓时认为:“徐国属于东夷的一支,整个东夷是太阳崇拜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天里面最高的神是太阳神,而太阳神正是东夷人的首领。”李洲坳古墓的这块金箔制作成象征太阳的圆形,它正代表了古人崇拜的太阳图腾,这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在等级森严的时代,龙的图案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使用的。但是在李洲坳当地的文献中,没有任何有关于两千五百年前诸侯王的记载,江西在东周时期只有赣北地区有两个县,离这里很远。在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年代,很难想象一个诸侯王会把他的墓葬安排在如此偏僻而遥远的地方。墓主人到底是中原系统的王侯、贵族,还是南方先民的酋长?­

从江西地形图上可以清晰看出,靖安属于赣北偏西的潦河流域,东面紧邻安义县和南昌市,为鄱阳湖平原向丘陵过渡地带,西部为九岭山余脉的山地。其中面向东部地带的丘陵山地过渡地带,河流众多,河谷盆地密布,非常适于人类居住。古墓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在墓葬周边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拉网式的密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憾!80余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遍布大小山包,一座3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周代城址也奇迹般地被探测了出来。这一切都表明,李洲坳东周墓葬的存在绝非偶然,它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拼图游戏有了新的线索,人们很自然把它和1888年以及1979年两次在这一带发现的徐国青铜器联想到一起。­(徐长青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8130.html

更多阅读

免费接收天气预报的方法

免费接收天气预报的方法——简介  1、天气预报短信服务  用法很简单,选择好省份和城市后点击免费订阅,然后在提示框里点击获取验证码,将手机接收的验证码输入即可完成免费天气预报短信订阅。  接收到由短信平台出短信内容会是

qq怎么显示天气预报

qq怎么显示天气预报——简介QQ界面上有一个显示天气预报功能,下面来简单说下如何显示天气预报,如何显示多地方的天气预报,怎么关闭天气预报以及不显示地理位置。qq怎么显示天气预报——工具/原料qqqq怎么显示天气预报——打开qq设置

怎样在电脑桌面显示天气预报

想让自己的电脑桌面实时、准确的显示自己所在城市的天气状况吗?接下来就就跟小编一起来实现这个功能吧!怎样在电脑桌面显示天气预报——工具/原料一款简单的桌面天气软件(火鸟桌面天气)(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小编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软件

关注天气:免费的短信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系统提供ical输出已经一年多了,当初是应网友要求做的数据源。因为Google日历中可以导入外部的ical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对导入日历中的数据给用户发送短信提醒,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已经有不少网站和博客介绍了如何利用本站

声明:《转载 靖安古建筑古墓篇 靖安天气预报》为网友当掉呐宿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