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应有边界——《查理周刊》被袭后的反思 查理周刊讽刺漫画

在法国巴黎举行百万人反恐大游行的同时,人们对《查理周刊》遭袭事件的反思也在同步进行。不过,这种反思的声音能被包括四十多位西方政要在内的游行者听到吗?他们深信不疑的言论自由价值观能被撼动吗?


当地时间2015年1月11日,法国巴黎,各国政要参加反恐大游行。法国总统奥朗德等来自约40个国家的政要参加了此次游行。这些国际政要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手臂相挽,与游行民众一起表达对恐怖主义行径的抗议。



言论自由应有边界——《查理周刊》被袭后的反思 查理周刊讽刺漫画

言论自由VS信仰自由?

2015-01-12 10:10

来源:共识网 作者赐稿作者:叶胜舟

言论自由被视为人的基本权利、天赋权利,反对专制独裁的锐器,促进创新进步的关键,因此享受神一般的崇高地位。倡导言论自由者认为,对一切权威的质疑,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言论没有什么禁区;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既可以理性严肃,也可以嘲笑攻击。

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CharlieHebdo)编辑部受到恐怖袭击,包括主编和2名警察在内的12人遇难、11人受伤。法国震撼,全球关注。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全球媒体没有悬念地一致予以谴责。奥朗德紧急赶往现场,不到1小时就定性“毫无疑问是一起恐怖袭击”。奥巴马在法国驻美大使馆留言“恐怖主义无法战胜自由。”默克尔声明“不仅伤害了法国民众,还侵犯了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卡梅伦谴责“野蛮袭击”。习近平“强烈谴责”。普京“严厉谴责”。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对“残忍、非人道”的袭击深感震惊。甚至北朝鲜也谴责。

  当地时间1月9日下午,恐怖袭击的两名嫌疑人在戴高乐国际机场附近的印刷厂被法国宪兵特种部队强攻击毙。当地时间1月11日15时,法国举行“反恐大游行”,超过100万民众参加,奥朗德、默克尔、卡梅伦走在前列带队,约40国政要出席声援。

  由奥巴马、默克尔等声援立场及民意看出,西方社会空前团结,除了谴责恐怖袭击致使人员伤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捍卫言论自由。

  经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数百年熏陶和不屈不挠的人权运动,言论自由已成为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最主流,核心价值观中的最核心。

  早在1776年7月4日,美国在大陆会议上通过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4年4月27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首演,剧作家博马舍的名言“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传遍世界,也成为法国发行量最大的《费加罗》报每日印在报纸上的刊头语。“自由、平等、博爱”已是法国的国家格言、普世信条,还刻印在法国发行的硬币上。

  此次恐怖袭击发生后,法国《费加罗》报头版标题是“被谋杀的自由”。英国《金融时报》社论标题是“对言论自由的血腥攻击”,并在正文中点明要害“对任何民主社会赖以生存的言论自由的攻击,其目的是播下某种潜意识中自我审查的种子。这必须受到全面和不屈的谴责。”

  《沙尔利周刊》是法国极左翼杂志,多次以漫画形式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例如2012年9月19日,就刊登了穆罕默德裸体讽刺漫画,引起穆斯林世界的强烈不满,导致法国关闭了20个国家的大使馆、文化中心和学校。员工多次遭到死亡恐吓,网站也被黑客攻击。自2012年以来,主编沙博尼耶一直受警方保护,此次袭击中遇难的一位警察就是他的保镖。《沙尔利周刊》这类针对宗教的“言论自由”行为,之前在西方媒体同行也颇有争议。法国政府为了防止极端宗教势力的报复,曾劝说《沙尔利周刊》停止挑衅,但未能奏效。

  《沙尔利周刊》社会影响力一般,发行量只有6万份,2014年11月还呼吁各界解囊相助,以免破产。它嘲讽的对象不仅伊斯兰教,还有名流、政客、极右翼分子、其他宗教等。例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现总统奥朗德都被它挖苦。上月刊登了一幅嘲讽基督教圣母玛利亚的漫画,近期刊登了一篇有关“耶稣是否存在”的虚构辩论文章,近几年14次遭罗马天主教会起诉。但只有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用恐怖袭击这样激烈、残忍的手段报复。

  这起恐怖袭击事件真实折射了西方社会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的尖锐价值冲突。近代以来,欧洲政教分离,基督教几乎退出政治舞台。言论自由被视为人的基本权利、天赋权利,反对专制独裁的锐器,促进创新进步的关键,因此享受神一般的崇高地位。倡导言论自由者认为,对一切权威的质疑,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言论没有什么禁区;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既可以理性严肃,也可以嘲笑攻击。

  任何宗教是建立在权威之上的。伊斯兰文明继续坚持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教义仍然主导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一切,尤其不能容忍对先知、《古兰经》的亵渎。当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碰撞交锋时,如果没有宽容、妥协、融合,那么流血的风险就始终存在。《沙尔利周刊》的行为不幸引爆了两个价值体系中两个极端的剧烈冲突。

  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必然尖锐对立么?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各自边界在哪里?这是长期困扰世界的难题,也是引发仇恨战争的心魔。

  山水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强烈谴责用暴力报复来维护极端宗教自由。同时也对《沙尔利周刊》之前的反复越界行为表示质疑,对极端言论自由表示质疑。山水考证了一些公认为人类文明的经典文献,先贤们已有多处同时保护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的表述,也有多处限制极端言论自由的表述。白纸黑字,言简意赅。例如:

  1789年8月26日,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1791年12月15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获得批准,也是同时保护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致国会咨文的主题是备战,理由是捍卫自由,“期待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他宣布了著名的“人类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也是将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并列。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公布《世界人权宣言》,序言中列入罗斯福倡导的“四大自由”。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十八条,“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第十九条,“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第十八条,“人人有权享受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关键在第十九条,第一、二款规定“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第三款接着规定,这一“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这就清晰地为言论自由划了边界,而且确定了划界的程序。

  暴力只图一时之快,但留下创痕怨恨更深。这起恐怖袭击事件,极可能助长欧洲的反回教、反移民情绪,极可能导致法国内政、外交政策向右偏传,以勒庞为首的极右翼法国国民阵线原本被边缘化,今后影响力极可能日益增长。而这种“右倾”情绪反弹,可能助长歧视穆斯林的政策、行为,受此刺激和压迫,更多穆斯林可能越来越激进,寻求精神寄托,加入圣战组织,试图策划、制造更多的恐怖袭击。极端信仰自由和极端言论自由之间的价值冲突,可能螺旋上升、没完没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7日遇害的《沙尔利周刊》主编沙博尼耶生前说过一句话:“漫画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漫画虽不杀人,人却因漫画而死,这是主编的悲剧,也是先贤的悲哀。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都是人类的自由和权利,即使有矛盾,也不至于不可调和,更不应该沾上人类的鲜血。人类为什么跨不过这个冤冤相报的“魔障”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8014.html

更多阅读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 西山群仙会真记pdf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提起元稹,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此句摘自元稹为纪念亡妻韦丛而作的诗《离思》,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忠贞如一,因而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实际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婚变后的浴火重生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婚变后的浴火重生文/宗芷伊初次看到片名,我首先想到耶稣,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母亲受苦受难的悲情剧,看完后才知道判断错误。并不是说和苦难没有任何关系,广义一点是讲所有热爱生活和祥和的人奋力挣扎战胜自己寻找

《上帝之城》被上帝忽视的地方 上帝之城 西瓜影音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最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像《天使之城》那样,很浪漫的一部影片,事实是,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是一个很美的海边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因此称只为

声明:《言论自由应有边界——《查理周刊》被袭后的反思 查理周刊讽刺漫画》为网友醉酒劍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