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交流期刊•第5期 教研期刊

语文教研交流期刊•第5期由槐芽高中语文组承办,本期中,槐中语文人或对语文现状进行思考,或对高效课堂反思交流,或根据教学实际总结方法,或将学案设计提供给大家,或把育人心得委婉书写。他们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思想、经验、感悟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同仁能认真学习,借鉴吸收。

同时也希望我们更多的语文人,参与到中语博客的交流与建设中,把我们共同的园地,装扮的精彩纷呈,耕耘的硕果累累!

语文教研交流期刊•第5期

在教学中体悟

在阅读中印证

在写作中沉淀

在思考中升华

在交流中成长

主编:眉县教研室中语组

本期编辑:眉县槐芽高中

2014年4月21日

语文思索

美丽语文真情教育……………………………………………魏飞

在喧嚣浮躁中静心,守望一份美丽与优雅……………………张丹霞

谈高中语文选修课………………………………………………魏金科

高效课堂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李宏军

从“五精”入手构建高效课堂…………………………………张丹霞

直面课堂力求高效……………………………………………吴少麟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赵 明

学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学案设计…………………………………张青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周俊梅

方法指南

新课标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预测…………………………赵秋成

文言词义的推断技法……………………………………………冯金虎

早读-----语文课改不容忽视的阵地………………………… 任葆娥

创作园地

养花偶得…………………………………………………………任雅琨

语文思索

美丽语文真情教育

陕西省眉县槐芽中学魏飞

语文是美丽的,她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语文是多情的,她处处洋溢着真情的芬芳。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灵性与人文情怀的。王国维、蔡元培在20世纪初九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与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新课程也特别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对一切生命和感悟的尊重,是处处充满着真情的教学。

一、真情遥看近却无

1、教学内容的伪圣化

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也是十分丰富的,“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教学的兴趣就不断增长,教和学都充满了愉悦的心理。”对此,语文新课程在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承担起重构教材,开发教材,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成长的角色。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情况却是: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课堂教学依然以教材为中心,以“本”为“本”,难越教学用书一步。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绝对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严密,环节齐全,每个步骤的设计都有理有据,具体可行,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都有章可循,教条化、伪圣化的内容随处可见。“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时候被诠释为“传解题之道,授教材之业,解习题之惑”!教学内容被贴上标签,失却了灵性,失却了神韵,成为一种简单的符号,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又怎谈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语文老师开始改变以往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即以课文为范文,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富于个性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开始有意识地采用“研究性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成了一个形式。为了赶时髦,许多语文课堂被搞得热热闹闹,而语文的人性美并未被挖掘出来。许多研究性题目的设置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参差不齐的思维能力与老师的感悟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暗示趋于统一,答案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进而总结出一套解题的“程序”。这种形式的互动研究最终换来的是学生冷漠的神情,厌倦的表情,学生灵魂深处的感情未被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均在沉睡。

二、奏响真情的主旋律

1、真情让教学心心相印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

刘勰《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堪称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大都文质兼美,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它们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沃土,要想让这些佳作真正地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的目的,我们语文老师先要有一腔真情、满腹热情,真心地爱语文,爱语文教学。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超越文本,和文本对话,和大师对话;想学生之所想,悟学生之能悟;真正地走进学生,倾听学生,对学生以诚相待,以情相待,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让我们的语文课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扎根。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枝繁叶茂果硕。

2、真情让课堂灵动飞扬

“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苏霍姆林斯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富有真情的语文老师只有做到储情于胸,才可能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就激情四射,灵动飞扬,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用自己激情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深情的讲解,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总之,课堂上,老师只有注入真情,才可能带领学生思接千载,精骛八极;时而畅游四方,时而栖息林间;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才能让语文浸润学生的情感体悟,让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火花,心灵与心灵对话探讨人类命运,灵魂与灵魂拥抱提升生命质量。这样的课堂,才可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如坐春风,其乐融融”的最佳境界。

3、真情让生命熠熠生辉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记·学记》

德国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力量诱导出来,把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只有付出真情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学生对语文情深似海,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只有唤醒真情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延伸到课外,到生活中感受富有生命的语文,通过语文精神来张扬个性,做真正的自我。只要学生具有了激情澎湃的语文情结,自己便会“撑一只竹篙,到星辉斑斓里放歌”,自己尽情地跑到语文的沙滩上捡拾一枚枚美丽的贝壳。课外,我们应该听到富有抑扬顿挫美的琅琅读书声,展示睿智思想的侃侃议论声;我们应看到静思默想思考生活真谛的身影,奋笔疾书抒发性灵的情形------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地唤醒学生,释放学生,提升学生。生命中定会处处绽放出“真情”之花。

语文太美了,美得让人舞之蹈之;语文太高贵了,高贵得让人不敢亵玩;语文太深情了,深情得让人只能涵咏。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应该是心灵唤醒心灵的教学,是处处洋溢着真情的教学。

在喧嚣浮躁中静心,守望一份美丽与优雅

陕西眉县槐芽中学张丹霞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现状评价 守望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本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静心品味体悟。然而放眼当今我国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忧虑,在各种环境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师举步维艰。

虽然说语文是高考必考科目,是三大科之一,但实际上,语文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数学和英语,有人戏称“选择语文教学就背上了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既有身体的劳累又有心理的折磨。语文老师既要完成比其他学科厚的多的课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加班加点地批阅作文,不仅规范汉语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在教学的点滴中渗透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航。但换来的却是学生、领导、社会的不满意,甚至指责。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不高,只要打开有关的语文报刊评论就会发现,尤其对作文的指责,简直把我们语文教师当成了误人子弟的代表。语文业内人士指责我们语文教学改革表面轰轰烈烈,其实穿新鞋走老路,本质未变;业外人士认为语文谁都能教,学生学不学都一样,一时半会儿提不高多少分,搞得语文辅导门前冷落鞍马稀。许多学生有这样的现状:入学时语文成绩低的到毕业时语文成绩仍低,经过三年的学习,情况没有大的改观。大面积的不丰收势必会带来对语文的不满意,甚至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信心和兴趣。临界生是老师用心给予帮扶的对象,语文教师对这部分人的成绩提高没有把握,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差的现象。与理科相比,我们的良苦用心没有能换来喜人的成果。

是什么导致语文教育的道路越走越难,越走越窄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语文评价不科学。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很难在更多的高中学校结出硕果。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就看每年上北大、清大的人数,高分段学生数,二本以上升学率。地区对学校的评比以高考成绩排队。于是学校以质量求生存。实际考核中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片面采用标准化考试,过分关注学生考试分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应试已成了高中教育事实上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在这样的评估导向下语文教学枯燥而乏味,又没有立竿见影的分数,于是各种不利语文教育的情况出现了:

(一)教师心理上负担加重,行动上唯考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于是只重视高考考点,无暇顾及学生潜在素质的培养。复习应考时,将教材内容高度压缩,搞速战速决,提前完成教材教学任务,进入高考考点复习。高一高二将高三的教学任务完成,否则教师就要承担出现教学事故的责任,有些学校高中语文教学囫囵吞枣,甚至个别必修篇目不上,学生自读;现在教材分必修和选修,有些选修教材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内容与高考考点联系不大,就给学生发而不教;甚至在高考板块复习中,与本省高考考题模式无关的字音字形板块就跳跃着进行。高三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少,教学局限于课堂,使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单一、狭隘,学生阅读面极为狭窄,在高考以及分数的压迫下,教师和学生为求保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单一性,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性受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写作没有内容,没有个性,千篇一律,众口一声;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题语言组织能力缺乏,难怪成绩不见起色,甚至越来越差。

挖空心思命题考学生的教师,无意中成了“挖陷阱高手”。比如不少语文教师在上作品鉴赏课时,当起了“解剖专家”,抽掉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将文质兼美的作品肢解成若干习题,抠字眼、抠层次,只抓住了工具性的一面,忽略了文学性、人文性的一面,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应试训练。”学生很难从小小方块字中体悟蕴含的精微美妙,感受不到文字温柔、恬静、刚猛、睿智等各式各样的文字之美。不过,仔细想想,语文教师之所以变成挖陷阱高手,变成解剖专家,变成八股先生,都是因为“应试”,都是被逼无奈,环境使然。他们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角色。

(二)学生唯分是从,功利思想严重。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知识容量增大,深度加强,大考小考更加频繁,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被压缩,不是学生不喜欢阅读,而是不得不放弃阅读,更不要说品读研读,每考一次,班级学校排名一次,和以前名次对比一次,语文成绩在排名中起不了决定作用,数理化英语生物拉分明显,英语学得好在大学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语言文学修养高在现在的社会中价值太低,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语文课精神放松,情绪低落,更有甚者将语文课堂当成为其他学科养精蓄锐的好机,语文课成了他们眼里最轻松的课。课余数理化科目大量的作业侵占去语文的时间,学生的观念改变了,学习语文的时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麻木的心灵或以感受不到文字的本身的那种炽热,那种慑人心魄的魅力,甚至有些同学只是感受到他的枯燥与混杂。

(三)社会学校一味关注成绩,不利语文发展。

目前,高考成绩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犹为神圣的。这也就导致学校的评价围着成绩转。不少学校为了适应考试,将语文肢解演变成单一、机械的考题,教学成了考练、讲题,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学生鲜活的灵性变得迟钝了,课文的优美神韵变得无味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成了练兵的战场。课外,还要将其他套题雪片般飞向学生,让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挣扎,做一些重复而无效的劳动,学生哪有空暇体味语言文字精炼、优雅、丰盈,哪有时间感受温柔、恬静、刚猛、睿智等各式各样的文字之美。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语文教师当然也只好奉陪,且还要当好“游泳教练”,让他们顺利游到彼岸,跨进大学校门。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忙得不得了,没时间看书,没空闲反思、整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否则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源源不断的知识,知识断源了,教师水平必然下降。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是为一时的名利荣辱得失屈服于现状,还是在人们昧昧昏睡时独自看守着这一份美丽与优雅?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不同方面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

首先评价体制和改革同步是语言文字教学走出怪圈的关键。

考试只是检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标准,考试应该为教和学服务。建立一套科学而全面的评估体系,摒弃把高考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部门的政绩和评价学校师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应综合考查一个教师的实际劳动价值,看看他平时怎么做,班上学生的变化如何,思想道德,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是否提高,能否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评价才叫合理而全面。应该开展长期效应方面的跟踪调查,考核时,把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相结合,以质性方法为主,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这样才能让教育有科学宽松的环境,让老师们放下分数的束缚,担起育人的重担,唤回本有的爱心,激发教育的热情,使师生双方心灵健康发展,才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其次学校要与现代教育同步前进,树立大教育的育人观。

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其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冰冷的分数怎能评价血肉丰盈的人呢?无论哪门学科都应把育人放在首位,而语言文字教学就是做人的教学,怎么能轻视呢?司马光云: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有德无才者谓之君子,无德无才者谓之庸人,有才无德者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庸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也。国家的发展,未来社会竞争靠的是真正人才的竞争。抛开狭隘的小我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才能将教育做到最好。

最后教师应在浮躁中静下心来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

在物质极度丰盈的今天,在人们都为金钱名利奔忙的喧嚣中,教师要冷静思考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人,它潜在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因此教育不能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差异,不能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上不能不考虑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只一味做分数的奴隶。语文老师更要明白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发挥语文教书育人的综合效应,借助其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特质,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之外的更为丰富的收益,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能够更为长远的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扩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真正落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课堂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利用多媒体强化直观感知,扩展认知空间,增强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总之不管怎样,文化的传承需要语言文字,历史的绵延需要语言文字,情感的抒发需要语言文字,而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横平竖直代表着做人的风格,平的端庄,直的刚健,一个摆在你面前的方块字就如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孔,眉宇间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正气;汉语是心灵的语言,平平仄仄中有独特的诗意和韵味,只有心灵和大脑,灵魂和智慧齐头并进才能体味其中的高贵典雅;汉语言文字是汉民族精神之魂,藏匿着中国人的情趣、信念、音乐、逻辑,包含着汉语思想的辩证圆融、朴实无华,在人们略显浮躁的时候,我在新课程改革中看到了语言文字教学的曙光,我会一直守望着汉语言文字教学的这一份美丽与优雅。

谈高中语文选修课

陕西省眉县槐芽中学 魏金科

摘要:

选修课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它包含的不仅是工具性而更重要的是人文性。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和教学中有偏差,1必修与选修在教学上没有明显区别。2高考对选修课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选修课往往不能自行选择;高考试题中“必修”“选修”难以区分;选考试题中文学类阅读难于实用类阅读,学生倾向于完成实用类。应有新的选修课高考评价机制。

关键词:个性发展,人文性,偏差,评价机制。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理念: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引领专业方向,发展个性潜能。选修课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选修课中包含的不仅是工具性而更重要的是人文性。

一 必修与选修在教学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必修与选修的教材与教参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及训练要求极为相近,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处理、教学方式差别不大。

新课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而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最重要的区别应该是“过程和方法”——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知识结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类型,甚至是知识内容上的重复,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的类型都可以在必修课本中能找到。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区别,不是仅靠“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本身十分接近的教学目标内容来区别必修与选修,而是通过“过程和方法”这个教学操作中最为显性的特点度来体现异同。寻找和使用与选修课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灵活性,尽可能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和开设需要。比如: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精讲学生通学;学生先读后请教教师,或者教师搞“专题导学”,先由教师安排自读提纲,再让学生带着提纲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完全自选自学,只在课后进行“自学检查”;还可以由教师提供选修模块书单及书目,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爱好,自由选择相关的图书或选修课本来学。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很少这样做,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必修课程的要求去上选修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所选的选修课都是与高考相关联的。

二 高考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影响

现在的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以高考为本”,学生对选修课往往不能自主进行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选修课的安排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认真考虑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不能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付考试的辅导课。”

目前的选修课教学,教师往往会因受高考升学率等问题的影响而“高考涉及什么,课堂上就教什么”。于是,选修课便逐步蜕变为必修课的选修课。比如,《高考考试大纲》将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和文言文字应用等选修内容定为了必考内容,学校就开设与此内容相关的《唐诗宋词选读》《文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等选修课,而将现当代诗歌和中外戏剧等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的内容进行削减或干脆删除。然而,这些内容如中外现代诗歌鉴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艺术欣赏、演讲与辩论等学生却都比较喜欢。这样一来,选修课就不是“以学生为本”了,而是成了“以教师为本”和“以高考为本”。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语文考试到底是考了“必修”还是“选修”,是难以区分清楚的。其中所设置的必考题、选考题,都是在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的杂糅和人为的区分。

由于选考势必会让学生对两类文本都要读,读了后才能有选择,结果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量和思考的负担,因为谁都不敢轻易地放弃对全部两类文本的阅读。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负担,使学生全卷作答速度放慢,导致答不完试卷,还造成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评价缺陷,而这两种阅读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高校或社会的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学生全面具有的基础性能力。这样,因“选考”而出现了语文能力的“考试缺陷”,就势必造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缺失。

而从陕西这两年高考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比较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要好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且实用类文本阅读得分要明显高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学校和有些老师有意识地甚至明确地指导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考试时就做实用类阅读而不要做文学类阅读。这样选考也就没有多大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本身从文学角度讲,文学类阅读要难于实用类阅读,文学类阅读这两年主要考查的是小说,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阅读这两年主要考查的是人物传记,着重从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也就是说,文学类让考生从文学层面理解回答问题比较多,而传记类让考生从文本本身提取比较多。文学层面上对篇章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设题都是鉴赏层次比较高的,这样就造成文学类阅读难度要高于实用类阅读。从高考得分这个角度学生自然选择比较容易的。

由此看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非常大,高考考什么语文课就教什么,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多好,如果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给选修课不设题,那么,高中语文选修课最终只能沦为形式上的选修课。

高效课堂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眉县槐芽高中李宏军

新一轮课堂改革如一缕春风,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正如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开放在语文教改的课堂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予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献才献艺的舞台,也给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合作探究渐渐浮出水面,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提高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合作探究应该探究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探究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预设。但不管哪种方式,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要针对所学习的具体文章来考虑,要能激发小组每个成员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或能培养学生的论辩才能,或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这首诗的结尾写刘兰芝、焦仲卿合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果不以“双双殉情合葬”作为结局,诗歌有没有其他方式的结尾呢?这个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针对文章的主题这一重要而有价值的方面,便于开展深入的合作探究。总之,设计的问题既要使学生乐于参与,又要使其通过合作探究,有较大的收获,有自我满足的成就感。

二、合作探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之上。

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是针对那些具体明确而个人又无法解决好的问题而开展的探讨交流活动。这种探究讲求合作,在各种智慧火花的互相碰撞中形成一致或较一致或异彩纷呈的答案。但是合作探究千万不能没有小组每个成员探究前的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没有小组成员的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就不可能产生虽然微弱但很可贵的智慧火花。没有这点点火花,又怎样能碰撞成绮丽夺目的光彩呢?即使某个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没有眉目,他也会在别的同学或老师的启发下提高认识,发展思维,进而有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采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将其建立在个人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合作探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有什么价值,实质上完全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

三、合作探究应是小组成员共同唱出的精彩动人的和谐曲。

在当前一些地方盛行的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中,常常会看到少数成员慷慨陈辞,激烈争辩,而其他组员都只是被动地听,最多也就是随声附和几声而已。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表现在少数课堂上,似乎还有蔓延之势。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情况,不利于小组成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共同提升。基于此,需要鼓励不善于动脑的组员积极思考,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领悟,推进合作探究迈向新的高度,共同唱出精彩动人的和谐之曲。

四、合作探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有效指导。

虽然合作探究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调控,维护好探究的良好秩序,不可放任自流,导致热热闹闹而收效甚微。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度,根据探究过程的情况变化等,安排相应的时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既不吝啬时间,也不浪费时间。要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或重动口,或重动手,或重动脑,不一而足,确保学习活动开展得紧凑有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回归文本,查找资料。要适时适量地介入学生小组的探究中,倾听学生发言,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并注意观察各小组的探究动态,提醒学生的探究不偏离主题。必要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五、合作探究要注意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和品质。

合作探究,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和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贵有疑,质疑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只有善于质疑,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对名家的一些观点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精神品质。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效率势必就会低下,而且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以后的交往和共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供发掘的人文素材,蕴含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素材,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对传统宝贵精神财富的继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教师可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砥砺品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了非常宝贵的人文精神。

提高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向深层次的推进,合作探究的花朵会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从“五精”入手构建高效课堂

陕西眉县槐芽中学张丹霞

新课改推行以来,教育教学迎来了更适合人性发展需求的新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新课改不是一种模式一种框架,要真正贯彻新课改精神构建高效课堂,既要从根本上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换师生角色,更要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上。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习的主人,忽视这一点,教师的学识即使很渊博,教学效果未必就好。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狠下功夫,忙在课前,找准支点,精搭平台,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具体从“五精”做起:

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互助、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旋律,学习小组是学生思维起飞的平台。搞好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它不是简单的桌椅的拼凑组合,他是所有科任老师心血的体现,老师们观察了解研究学生,依据各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科强弱等,再借鉴学生意愿和建议强弱搭配优困互补组建,要保证每一小组每一学科都有中心引领者,在学习小组的组建过程中,教师要做观察、座谈、数据分析整理等大量的工作,从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细致入微的研究开始,到学生的知识积淀、文化素养、性格心理,甚至进行家访以了解家庭情况,来对学生做全面了解组建小组。小组成立后指导各小组拟定彰显个性积极向上的团队名称和口号,小组不是固定的永久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成长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每个成员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成长的快速化,成才的科学化。精细化的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成果的平台。学习小组如果没有精细化的评价,学习过程的时间稍长,学生就有厌倦情绪,就很难保持善于交流,勇于展示,敢于质疑的态势,因此精细化的评价是学习小组永葆学习热情的必要条件。

1、课前小组自查学案和作业,根据完成情况分ABC三个等级,教师批阅学案并通报完成情况,各小组及成员评定分数,最高分数十分,由小组长登记。

2、课堂展示中分为规定展示部分和自由展示部分。规定展示中又从板书方面、声音方面、仪态方面、对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进行解答,评价等由小组之间交叉评定分数,最高分十分;自由展示部分从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辩论和积极主动思考并回答学生问题方面由小组之间交叉评定分数,最高分数五分。课堂有不积极思考、违反纪律的学生扣除个人及小组分数。同时科任老师可根据学生课堂的突出表现给以评分或给予“某科学习标兵”称号。

3、各小组积分累加,每周班级小组之间根据积分进行评比,名列前茅者在班级门口文化栏公布,予以表扬。

4、每月年级组综合各班考评评出各类优秀,进行表扬。

5、每半学期学校汇总评出德育之星、艺体之星、进步之星以及各类学习标兵。校园内众“星”闪耀,使学生体验收获,感受快乐,享受成功、成长。使学生感受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作的团队魅力。

精彩多样的二课活动和实践

二课活动和实践是学生经历、体验、感知的平台,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点。课程资源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经验、技能、环境等不但不能轻视,还应该提供条件让学生不断地感知、积累,以调动他们内心蕴藏地潜能,直接的经历感知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魅力,因此学校老师要精心策划多样的活动和实践。一次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学生对文本语言和人物形象感情的把握胜过无数节语文老师的灌输;一次运用函数解决社会人口增长率或平衡价格问题的社会实践点燃学生学习数学激情的火花;一次鸡蛋撞地球的物理趣味比赛,学生在动手制作时不断改进就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钻研;一次魔术表演与揭秘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秘;一次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让学生学会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美好的生活;体育艺术周学生展现青春的活力和激情,收获友爱与关怀......陶行知先生提出:“行而后知,生活即教育”,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不但自身的课程资源被挖掘,而且真正地学会学习。

精致的学案设计

学案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它是教师对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和挖掘,为学生搭建的通向知识大天地的平台。学案编写前教师对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资源和教材资源应该了熟于心,内容有分层、有梯度,有三维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其中过程有自主学习、问题生成、合作探究、课堂检测四大板块,体现出自学、对学、群学各部分;既要切中学生学习的难点、疑惑点,又要照顾知识的重点、热点问题,更要找到联系生活激活学生思维的知识支点。教师按照小组分工提前两周完成初稿,提前一周交教学小组集体审议研究,组长审定后,上课前三天印发给学生,课前教师要批阅学案了解学情,为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服务。

精美个性的教案

教案是彰显教师课堂魅力个性的平台。课改中师生角色已经发生转变,课堂不但要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也要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魅力,千万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或一味顺着学生思维,或把教学小组同事编写的学案当作教案,课堂上将自己丢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学习,千万不要东施效颦,一味模仿,最终导致没特色。因此教案设计中就是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开展符合不同特点的学生活动,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或以雄厚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或以饱满的激情点燃煽动学生,,或以细腻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或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或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风趣幽默活跃学生......而且教案后要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及时写出教学反思让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学案体现共性,教案体现特色。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牢记“教学相长”,教育学生成长自己。总之教师在课堂既不要手忙脚乱走形式翻花样,也不能拿着学案照本宣科,置身课外,无所事事。只有参透新课改真谛,精在“台下”,才能高效在“台上”。

直面课堂力求高效

眉县槐芽高中吴少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已在我校1225教学模式和学案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被忽视的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就凸显了出来,我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以及听课中发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不到位,学生为完成学案而查阅答案,不能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因为时间紧张,要完成的各科学案过多;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的检查,不少学生只是结合课本与练习册查找答案,不能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一鳞半爪,捡了芝麻,漏了西瓜,更谈不上深入体会鉴赏。有的学生甚至只是照抄别人的学案了事。

二、自主学习不细致认真,不能积极思考,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只是为完成学案而读书,不少学生丢弃了过去养成的勾画圈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读书马虎,不求甚解,缺少思考,不去质疑,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三、学生自主学习不主动,过分依赖学习资料和他人,坐享其成。学习本身就是要求学生能主动的学习,而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无论是个人独立阅读思考、同桌讨论,还是小组合作交流,都没有主人翁的精神,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或者过分依赖学习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不是先认真思考,联系上下文探究,而是先查资料找答案。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参与意识不强,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成果。这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他们的听、说、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就差,一节课上完后,不能自觉地总结完善学案,结合练习册自己检测巩固。许多同学的练习册都是空白。自主学习不主动,成绩差,最后,不得不由老师来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灌输。

四、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思考,无主见,人云亦云。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他们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成绩好的学生会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于是就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低。

五、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精力不足。由于各科都采用学案上课,学生的预习任务量大,导致学案不能按时完成,拖拉应付,自习上课疲于应付,无精打采,直接影响老师的查阅和针对性教学的实施。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效率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解决好几个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因素。

1.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合适的量:没有时间的保证,各科学案要按时完成是不能保证质量的;要使自主学习卓有成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要有合适的量。一般来说,每节学案,只要能认真完成课文阅读和自主学习内容就可以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检测环节,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即可。

2、强调阅读中勾画圈点注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自主学习达到目标要求。

3.学生座位要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行。为了小组学习充分地展开,学生往往是六人或八人一组对面而坐,虽说是便于小组讨论,却也是方便了自习说话,若果出现一人说话,则其余人静不下心来,都得听,自主学习往往会被屡次打断,这样会往往导致自习秩序混乱而难以根治,合作讨论时六人或八人也显得人数多,聚不拢,说话听不清,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上课时,那些背对着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可能嫌扭动脖子太累,干脆也就不掉头了,就和其它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小组讨论会”;有时面对教师的学生情愿看同桌的面孔,相互诉说衷肠,也不愿去听老师的讲授。这样的座位安排就失去了合作交流的真正含义。学生座位的形式应该很好地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设置,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真正的进行;其实,有的内容根本就不需要进行讨论,也就并不需要围坐一起,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经过两年的实践,我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把课桌椅围起来才可以合作,我认为在需要学生合作时让他们前后两桌的同学做为一小组交流。这样当教师要讲要点或重点时学生又很快转向讲台,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4.选用讲解少而练习适量的辅助教材,减少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过分依赖。有了重难点的详解,学生不去思考,照抄而已。

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风气不浓厚,厌学心理强,学习品质差。改变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才是是自主学习展开的关键。

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说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之一首先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三、制定督促检查自主学习的制度和要求,给学生选择自主探究问题的权利。

在班级中要对小组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讨论时应由组长进行组织,有同学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相互之间要对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就不会出现在同一讨论小组中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交流中。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没有很好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新鲜的激励机制就很难调起学生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再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语文教研交流期刊•第5期 教研期刊
在组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思考,让这一学习方式与所教内容融为一体,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能力得到培养,并能学会交往。至于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学生经常缺席,等等,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另外,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每一组学生的编排,教师应该承认学生能力强弱、个性的差异。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相互搭配,每一小组都要至少有一名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讨论时的组长。在老师的带领下,由这一位学生进行组织,学生才能有序的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很多,一个因素的落后就可能会导致整节课的失败。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相互交流学习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眉县槐芽中学 赵明

目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正风靡语文教学界。如何才是高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如何避免高效课仅仅是“看上去很美”……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和我一样的一线教师。下边就我在语文高效课的实践过程中的谈谈自己的反思:

1、不要上成非语文课。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要开展一些学生探讨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偏离“语文”现象。比如说:在教一篇说明文的时候,会不会把它上成了一节生物课、地理课;在教一篇古文的时候,会不会有太多历史课的痕迹。语文课首先就要在课堂上表现出语文的东西。

2、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3、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习问题缺少正误标准,而且也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4、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就不会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5、教师要懂得取舍。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需要所有的目标面面俱到,要选择最重要的两三方面,切实实现目标,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一般而言,一篇文章一个训练重点,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回答相当正确。让听课教师羡慕,感慨自己的学生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仔细看一看,有不少学生是在拿着参考书或者其他的资料在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场面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相反,在一些学生的答案不够完美产生争议之时,才是学生真实学习的最好表现,在学生的争论中,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口才与能力;在争辩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争辩是达到高效的最好途径。

总之,当下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学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学案设计

眉县槐芽高中张青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和曹操及其《短歌行》。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感情,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学习重点】知道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学习难点】品味《短歌行》中所蕴含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近人认为,《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它大致产生于东汉后期。它的作者是一些仕途失意或异乡漂泊的文士,他们在作品里抒写着种种苦闷忧愤的情绪。清人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把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风格温厚和平,委婉含蓄。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说:“实五言诗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其成就在于能把这些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扣人心弦。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作为政治家: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逐步扩充军事力量。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济济一堂。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他”登高必赋”,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风格慷慨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并且在其中起着领导作用。开创一代诗风,形成“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个性张扬,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他们目击汉末动乱,大多经历过困苦流离的生活,有一定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于是造成“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色,而乱世中人生多变故,生命苦短,诗又带悲凉色彩。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取荆州,长江以北已经基本统一,接着,便饮马长江,准备征服江南,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歌此《短歌行》。

【自主学习】

(A级)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歌蕴涵的故事。

(B级)2、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C级)3、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B级)4.《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B级)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B级)2、如何理解评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C级)3、总结《短歌行》的艺术手法

【问题生成】

课外延伸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参考话题: “立志与成才” “机遇与成功”“科教兴国” “尊师重教” “礼贤下士”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课堂检测】完成活页练习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第二学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感情,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学习重点】

知道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学习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气息。

【知识链接】1、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最后在41岁时终于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在陶渊明的晚年,江州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在饥寒中挣扎的陶渊明,多少希望有一个无君、无臣,没有赋税,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供乡亲们安居乐业。一个理想的社会在他脑海里酝酿。在《桃花源记》(并诗)里,他描绘了一个“落英缤纷”、“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他隐退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感情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晋陶渊明田园诗派

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

唐王孟山水田园诗派

【自主学习】

(A级)1、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这幅田园风光图有什么特点?

(B级)2、这首诗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B级)3、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

(B级)4、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用你的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合作探究】

(B级)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C级)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B级)3、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的妙处。

【问题生成】

【课堂检测】完成活页练习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眉县槐芽中学周俊梅

设计思想及思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一方面离不开导演的导排,另一方面离不开演员的表演。语文新课本指出:“语文课既是一门工具课,又是一门人文课。”语文课既要培养学生的说、听、读、写能力,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力求让学生的能力在展示中增强,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

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本课主旨。

本词是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怀古词,用意是借古抒怀。词中运用五个历史人物是典故,抒发自己抗金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从这一写法入手,引导学生讨论词中的撰写所写的人、事及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本词的主要内容,也是把握主旨的关键。教师在这里应作重点引导。在此之前,可让学生对作者在生平进行回忆,教师可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作以介绍,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容易多了。

其次,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感悟本课主旨。

熟读成诵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感悟主旨,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文化积淀。背诵不能死记硬背,应根据本词的特点巧妙地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本词可按照五个历史人物的先后进行背诵,课堂背诵应落到实处。

另外,设计导课及迁移训练紧扣本课主旨。

在设计导课时,我用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入,又用《丑奴儿 山道中》作为迁移训练,用辛弃疾的词贯穿课堂始终,带领学生走入课本,又走出课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辛弃疾词的内容及风格。这个过程采用问答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中用典的含义,把握主旨,感受作者那满腔的爱国热情。

2.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感悟主旨,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1.理解用典的深刻含义,把握本词主旨。

2.指导学生熟读背诵,领悟本词主旨。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

复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提到了“英雄”一词,文中所说的英雄指的是谁?(辛弃疾自己)。“英雄”一词是南宋时期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词,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的“英雄”指的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然后让一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脚。教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2.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先回忆作者其人,后教师进行介绍。(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旨作好铺垫)

教师补充: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出生,他的家乡就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有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向。21岁参加抗金义军,42岁被免职。闲居了二十年后韩佗胄当宰相,他再次被起用。

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是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任镇江知府时写的。当时,执政的韩佗胄想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北伐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主张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北伐,但韩佗胄好大喜功、急噪冒进,猎名、固位,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掉离了镇江。一次,他登上京口山的北固亭,怀古伤今,感慨万端,就写了这首词。写作此词的第二年,韩佗胄不听劝阻,匆匆北伐,失败被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知主旨。 (教学重点2)

朗读指导  句子节奏朗读: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韵脚朗读: 短促清晰

感情基调: 豪放悲壮

指名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默看课文一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子,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2.讨论用典的含义,把握主旨。(教学重点1)

问题讨论: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典故)?作者运用这些典故分别有什么深刻含义?

教师小结:怀古是为了写今,为了抒情,全篇运用了五个典故,事事切合主题,事与情丝丝相扣。

四、背诵鉴赏,领悟主旨。 (教学重点2)

1.指导学生背诵全词。

方法:按照历史人物典故的先后顺序背诵,学生对照板书,先找出写典故的句子,教师再引导背诵。

教师引导:写历史人物孙权的句子:

写历史人物刘裕的句子:

依次类推:

2.学习这首词,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语句,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说说原因。(鉴赏一、二句)(难点)

五、拓展迁移训练深化主旨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如今识尽愁滋味,

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

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

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

讨论明确:对比,愁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讨论明确:一方面,“”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六、教师作结束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提问:本文中的“英雄”指的是什么?(建功立业的孙权)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爱国词人辛弃疾那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即使他遭到朝廷的排挤闲置也未改变自己的爱国心,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抒情)

孙权

歌颂丰功伟绩   向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

刘裕

刘义隆 批评北伐草率出兵  讽喻执政者,接受教训

拓跋涛 批评异族的侵略行为 指责南宋偏安一隅

廉颇  年老体衰尚要报国  比喻自己抗金壮志不已

方法指南

新课标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预测

眉县槐芽中学 赵秋成

一、2010—2013年高考总体分析

纵观陕西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新课标思想,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查,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传输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试题亲切平和,灵活清新,切近现实生活,难度适中。试题数量、题型排布四年基本保持不变。

二、2010—2013年高考具体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题材:社科类文本(2010年、2011年、2013年) 自然科学类文本(2012年)

2、题型:三道客观选择题。(9分,选不正确、不符合)

3、内容:概念、语段、文章内容等的理解和分析。

4、难易程度:有加大的趋势。

(二)文言文阅读

1、选文:全为正面人物传记,分别来自于《明史》《宋史》。

2、题型:三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共19分。

3、内容:实词推断、信息筛选、内容概括分析、语段翻译(两句)

4、难易度:翻译有难度加大趋势。

(三)古诗词鉴赏

1、题材:南朝乐府诗、唐诗、宋词(两次),著名诗人的不著名诗词。

2、内容:情感(年年考)、诗句理解(三次)、情景关系(两次)、手法(一次)。

3、难易度:保持适中。

(四)名句名篇默写

1、题型稳定,三题六空,6分。

2、内容:全部来自《考试说明》推荐背诵的64篇古诗文。

3、趋势:高中的14篇考查逐年加强,由名句考到非名句,难写字增多。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1、题型稳定,一道多选题(五选二)、三道主观题,共25分。

2、考查内容以信息筛选和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为主,论述题常常是传主某一方面的理解,一般不要求考生联系现实。

3、难易程度保持适中。

(六)语言文字运用

1、题型稳中有变,稳的是成语、病句、排序题,变的是后两道语言运用题:仿写(3次)、语境补写(3次)、长短句变换(1次)、徽标解释(1次)。

2、成语题由前两年选“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到后两年选“使用恰当的一项”,难度加大;主要以望文生义、感情色彩问题为多。

3、病句题以搭配不当(4次)、结构混乱(6次)病型为主;排序题逻辑性较强,难度适中。

(七)作文

1、全为 新材料作文,写作要求四年不变。

2、选材上均为文字型材料,其中以事实型材料(2次)和比喻型材料(2次)为主。

3、审题难度降低,写作范围宽泛。

4、内容上以成才、成功为主,涉及到成才成功的环境、理解、道德、自信、勇气等方面。

5、作文阅卷有收紧的趋势。

三、2014年高考的预测

总体而言,题型会保持稳定,小的变化可能来自语言文字运用的后两道题。难度基本保持适中,个别题难度可能加大(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翻译)。以考查语文素养和能力为主,注重语文的实践运用考查。

具体而言:

1、论述类文本阅读会以社科类文本为主,注意其中的文言句子理解的考查。

2、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明史》《宋史》为主,可能会偏向《宋史》。选择题题型不变,翻译难度有可能加大,注意根据上下文猜测的词语。

3、古诗词鉴赏可能侧重宋词,考题偏向情感的抒发和诗句意思的理解。

4、默写不出64篇推荐背诵篇目范围,以高中14篇为主,注意非名句和难写字。

5、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人物传记为主,重在传主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内容原因的分析理解。

6、成语考查以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的易错成语考查为主,关注近义成语的辨析。

7、病句考查以搭配不当、句式杂糅为主,兼及中途易辙、成分残缺。

8、语言文字运用后两道题关注仿写和补写,注意新题型。

9、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带有哲理和启迪意义的比喻材料,关注考生成长、成才的内容。

第一次对高考语文试题做分析和预测,权当是教学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一己拙见,见笑于大方之家,恳请批评指正。

文言词义的推断技法

眉县槐芽中学冯金虎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词句含义,能读浅显的文言文。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之外,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推断词义的有效方法,以提高阅读速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推断。对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学过的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推断含义。

例如: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③使老弱女子乘城

①句中“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句中“曳”,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中的“曳”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③句中“乘”,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

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句式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例如: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通五经,贯六艺

③慄深林兮惊层颠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慄震惊。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三、词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义项。

例如: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四、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金就砺则利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①句中“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句中“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句中“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句中“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句中“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五、语境分析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例如:①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②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③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④(郭)永以书抵幕府

①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

②句中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③句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④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当然,文言文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大量积累,同时遇到语境,更要注重加强文言推断能力的训练,这样长期坚持,熟能生巧,才能使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质的飞跃与提升。

早读-----语文课改不容忽视的阵地

眉县槐芽高级中学任葆娥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也在改革中与时俱进,一节课在导学案的贯穿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扎实而高效。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早读却不尽其然,缺少激情、放任自流,疲劳低效。早读也是语文课改不容忽视的阵地,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早读真正地服务于语文。

一、确立目标,明确任务

清晰的目标是最好的指路标。早读目标应包括:早读的内容、早读的形式。每个早读课之前,在黑板上先写下当天的读书任务,让每位学生明确要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倘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信手翻开,吼上几声,眼到而心未至,只能事半功倍,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我把早读时间划分为三段,每段十五分钟,不同时间段有固定的任务,在黑板上写的清清楚楚。学生有章可循自然不会盲目。

二、创设氛围,好文激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每天早读,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几句话。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也可以让朗诵水平高的学生给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先熏陶感染,再激发兴趣,自然就会很快地带着激情投入到早读中去。

三、系统安排,细化内容

高一高二要侧重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所以最好是跟教材走,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有体系的,早读必须与教学进度一致,与教材体系一致,教师应针对课本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早读,扎实细致的让学生通过早读去品鉴、欣赏、感悟、积累。特别是学习文言文和诗歌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诵读,积累文言知识,诗歌名句,既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辅助一定量的国学经典、时代散文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赏鉴能力。可以从历年高考题中选取文言人物传记和实用文本中的现当代人物传记给学生印发,让他们在早读当成美文来读。这样,从高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高考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来识记名言名句,熟悉高考出题套路,背诵美文佳作,了解文学巨著。这样,学生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也就会逐渐提升,厚积薄发,为三年后的高考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形式多样,自读群读

在早读课的形式上,要变“单一性”为“多样性”。首先,朗读方式多样化。如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听读古诗、观看精彩影视对白、学生自己理解诵读等;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示性背诵并检测;也可以根据高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将竞争机制引入早读课,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学生示范性朗读,学生示范性背诵以此激起更多学生的诵读欲望。也可以变换早读空间,如校园、操场、花园等,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既能丰富早读课内容,活跃早读课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减轻疲乏感,把早读课上得有序、有效、有特色。
五、强化检测,落实任务。

检测可分为即时检测和延时检测。学生早读课收获的多少,阅读能力是否提高,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检测才知道。检测形式可以多样:背诵、默写、谈感受、出示读书标记等都是有效地手段,还可以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竞赛活动,这样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如背诵默写等就可以即时检测,放在早读的最后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这样评价及时,学生的收获也明确,成就感也强。而其他形式的检测可以放在课前三分钟或者自习活动课上进行。检测及时得当学生就会在体会慢慢的进步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得到更大的学习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语文早读课,像上一节课一样精心安排,用心组织,就一定能把语文早读建设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

创作园地

养花偶得

陕西眉县槐芽中学 任雅琨

教学之余,我喜欢养花,养心怡性。紧张工作之后,偶看那几盆普普通通的花,却使人繁复倦怠的心变得轻松愉悦,暂时忘记尘世的喧闹纷争,情绪变得安闲平静。我由起初的不会养花,到渐懂花性。期间,也悟出许多育人之道。

最早买回一盆玻璃海棠,花叶圆润,矮矮绿绿的枝丫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它像豆荚花般小巧玲珑,朴实而可爱。初次养花兴致很高,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一日看三回”,“殷勤此何及”,天天勤浇水,可是不到两星期花柄腐烂,曾经旺盛的一盆鲜花,让人惨不忍睹,心疼不已,充满遗憾,询问别人,方知我殷勤过度,浇水过多而死。看着挂在我心上的花,我想起每一个像爱护心爱的花一样爱护孩子的父母,爱护学生的老师,我们爱他们,每天唠叨他们,唯恐他们有任何差错,不厌其烦,诲人不倦,劳碎了心,伤尽了神,却出力不讨好。也许是我们爱太多,太浓,使他们应接不暇,反而使他们反感我们,排斥我们,何不给他们一点自由伸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也许会活的更精彩。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再次养了两盆花,一盆瓦松,一盆对兰,这次我牢记教训,栽种之后,不再那么殷勤,每周只浇花一次,让它自由生长,不知不觉过了两月,再次去浇水,忽然发现花身倾斜,歪着脑袋,这次自己琢磨,细细观察,发现两盆花都像南倾斜,这时我忽然想起“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两句诗。我把花盆转换了方向,过了几周,它们果然端正了。此时此刻我才对诗句有更深刻的理解,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如果说老师的爱像阳光,爱也不能倾斜,厚此薄彼,只照在部分学生的心上,应该把你的爱心播撒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分享爱的光辉。再看看现实,我们总记着心仪的学生,部分学生总坐在教室的角落,已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心里我们甚至认为他们是“朽木”,尤其到高三,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围着高考有希望考上二本的学生转,世俗到了极点。有位语文老师深有感触的说:“上课时,哪些目标学生不回答问题,真气人;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拼命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事后老师询问举手学生,他们坦言:语文课再不表现自己,自己也怀疑自己的存在。他们生存在阴暗里,但在拼命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更需要阳光。我听了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是当高三班主任,我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差生”,真诚的帮助每一个学生,如魏书生所说:“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一个好人,或者某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不枉此生。”

从此,我也喜欢上养花,因为每一种花都有生命。寒意料峭,花园里有人遗弃一盆花,经冬季的严寒,花盆里密密的小苗,叶子尖细,页面上有小刺,大部分已经枯萎,活着的几颗冻的发红,花心微透着一点绿意,外围的叶子已经枯萎,我也叫不上它的名字,看着这些小生命垂死可怜的样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挑选其中一苗置于花盆,给它一个生存的机会,天气渐渐变暖,不经意间我发现它全身著了绿装,生机盎然,原来它是一种接近于芦荟的植物,经过一个夏天,它的叶子变的尖长,页面厚实,肥肥嫩嫩,叶边有白白的小齿点缀其上,煞是好看,把它端到办公室,同事们都说生机勃勃,非常可人,有人问我它如何繁殖希望栽种,想起它曾经的憔悴样,我心里乐滋滋的,现在它长的更加旺盛,根部又长出了两颗小苗,我庆幸给了它生存的机会。它才会有今天的宜人景致。每一颗苗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力量。我养的对兰四年之后开出漂亮的喇叭花。同理每一个学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即使他再落后,只要有耐心,假以时日,他们也会像好的方面转化,要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当遭遇过曾经被遗忘,被被别人轻视过的学生,几年以后,洋溢着热情来到你身边拜访你,感激你帮助的时候,你会由衷的感到幸福,感谢自己当初的热心,心里美滋滋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你的学生无药可救,只是你没有找到心灵的良方。

我养的花越来越多,它们各有各的风致:文竹纤巧秀丽;杜鹃艳丽浓郁;芦荟亭亭玉立;猫眼兰枝叶婆娑;瓦松圆润厚重。各种花又各有各的习性:文竹喜欢空气清新,糖水浇灌;杜鹃喜阴湿,从根部吸水;君子兰耐旱,浇水不能太勤;猫眼兰适合页面喷水;瓦松饮水适中,畏惧严寒。同理管理学生就要观察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让他们像叶一样绿,像花一样可爱。做老师,的确要像园丁一样在琐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赢得满园芬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7676.html

更多阅读

经典中文歌曲英文版收藏第5期 经典中文歌曲英文版

到年底了,工作太忙,周末抽时间赶制了经典中文歌曲英文版收藏第5期的歌曲整理,立刻发上来,希望大家喜欢。歌曲清单如下:中文歌曲-英文版-第5期  整理时间:2011/12/0301.张学友-祝福-英文翻唱:If I Could02.王杰-忘了你,忘了我-英文翻唱

《特别文摘》2015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

   《特别文摘》2015年第5期  卷首语  挂历市场的变迁  特别视点  中日争锋在“文”不在“武”  九州脉象  “蓝二代”惧怕“绿二代”  口彩菜就是讨口彩  《公司法》改变了兄弟关系  何不学猴子的“朝四暮三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 5 期 2008年第 3 期 蒙山文化地图

首页 > 走进平邑 > 蒙山文化研究 > 详细信息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 5 期 (2008年第 3 期)蒙山文化研究会   编辑部 林清伟2008-08-22《蒙山文化研究》总第5期 (2008年第3期)《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部 林清伟2008年8月8日蒙山文

声明:《语文教研交流期刊•第5期 教研期刊》为网友浅夏初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