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节”
前时因腿疾,专心致志在家读书,有意查寻些与心史先生生平踪迹相关的资料,即通读起清末民初与他过从甚密的郑孝胥的日记。忽一日,在《郑孝胥日记》卷四1768页(1919年2月7日)的日记中看到有如此写“人日(2月7日)”,这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所谓“人日”,即“人日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就是人类的生日。传说上古女娲造物,开年正月第一天造出鸡,第二天造出狗,第三天造出羊,第四天造出猪,第五天造出牛,第六天造出马,人是第七天被造出来的,第八天造出谷物。故此,人类的生日就为正月初七日。“人日节”始于汉代,是一个以占卜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魏晋后,“人日节”渐被重视,从单纯的占卜活动发展为有庆祝、祭祀活动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是那时正月初一在门上贴鸡的画,初七则将人的画像贴到帐子上,以保家人平安。唐代,人日节盛极一时,每到“人日”,皇帝赐众臣彩缕人胜,并登高大宴群臣。民间则有“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以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的风俗。“人日”祭祀,是为求得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人日”这天,如天气晴朗,则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代东方朔在《占书》中有:“岁正月一日占鸡……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和“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人日》亦有如此记:“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可见,自古以来“人日节”就含涵了以人为本的内在意义。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唐代后,过“人日节”的习俗虽渐趋衰落,在一些地方却仍有延续和发展。
除登高、食“七宝羹”、互赠彩缕华胜之外,还有“记怀友人”、“畅饮黄酒”、“郊游赋诗”、“称体重”和“游草堂”等活动。
唐人阎朝隐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中书:“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讲述的就是人日饮酴醾酒的习俗。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就是寄怀友人杜甫之作。
2006年2月4日是丙戌年正月初七,适逢立春日。唐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人日代客子》诗云:“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宋代蔡襄有《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曰:“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可见均赶上是年立春日恰逢人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是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所撰草堂楹联,记述了人日时成都人游杜甫草堂的习俗。
七宝羹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中华民族众多节日都含有不同的意义,而且都有不同的节日食品,“人日节”也不例外。有的地方在“人日”下午吃“拉魂面”,是因过年时人们走东串西,心野了,“人日”吃“拉魂面”,要把心收回来,要准备春耕生产,另也有祝愿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有芹菜、大蒜、葱、韭菜和鱼、肉、米果做成“七菜羹”,取意“勤快、划算、聪明、耐久、有余、富足”,以示丰衣足食和家庭美满幸福。因各地此时鲜菜品种不一,且语音不一,亦用不同的时令菜。如广东就用芫荽(香菜)取“芫”的谐音“缘”,指缘分,用生菜,谐音为“生财”或生生猛猛。潮州、台湾也有用芥蓝、菠菜、荠菜和白菜等。广东五邑地区有人日“吃盆菜”的风俗,家家户户都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和芋头等混在一起煮,人们吃上一口,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不知何因,似乎传承下来“人日节”习俗的地域大都在南方闽粤一带,北方地区却没有听说过“人日节”的习俗,更无有什么“七宝羹”一说。有可能是南方此时节已至春暖花开时,会有多种时令新鲜菜蔬,而北方冬末春初时节仍寒风凛冽、天寒地冻,且只有大白菜和土豆、萝卜寥寥几样当家菜。
七菜羹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初六晚上,我对老伴儿讲到“人日节”,打开电脑上关于“人日节”的文档给她看。她果然神会我的意思,即开始计算家里有些什么菜蔬可做“人日七宝菜”。初七早餐后,进春搜罗了家中节前所购的白萝卜、胡萝卜、土豆、扁豆、香菇、茄子和五花肉,做成口味极佳的大烩菜,也算是我家自创的“人日七宝大烩菜”。其实,我们绝无以这些菜蔬名或谐音取甚“平安、吉祥、长寿”之意,只是借此消化一些剩余菜蔬,吃吃素有益健康嘛。
自家制作
人日七宝大烩菜
人日节的午餐
我想,民俗在“人日”吃“七宝羹”、“七菜羹”和,可能因春节过年期间食用大鱼大肉大荤太多,人们借“人日节”吃些素菜,亦可用掉节前所存之菜,减少浪费,不知是否确有这个意思?
人日节、七宝羹,不错啊,有趣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