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道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一.课前预习

(一)背景链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陪()邻

阙()秦佚()之狐敝()之秦伯说()不知()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⑴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也。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⑷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⑸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⑹辞()曰:“臣之壮也----”

⑺犹()不如人⑻无能为()也已

⑼是()寡人之过()也

⑽然()郑亡⑾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⑿夜缒而()出⒀郑既()知亡矣。

⒁敢()以()烦执事()

⒂越国以()鄙()远()

⒃焉()用亡郑以()陪()邻

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⒅行李()之()往来⒆共()其乏困

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5)秦伯说(),与郑人盟

(2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7)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9)失其所与(),不知()

(30)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②共其乏困  (共,通“”)
③何厌之有?(厌,通“”)④秦伯说  (说,通“”)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4.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
5.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夜缒而出()⑻烛之武退秦师()

6. 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敢以烦执事()

7.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③贰则疑惑。()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⑤不迁怒,不贰过。()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微
①国势衰微。()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微言大义(成语)()⑤见微知著(成语)()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8.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⑴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⑵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⑷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公从之()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行李之往来()

⑤夫晋,河厌之有()⑥君之所知也()

二.感知文本

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2.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3.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4.阅读第三节,思考以下问题

①请概括本节内容

答:

②请把“说”的部分划分四个层次,摘录重要语句,并品味“说”的艺术。

答:

③请概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答:

5概括全文脉略

烛之武临危受命③④

6.请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答:

三.课外作业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Sh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B。以乱易整,不武(以: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代词,他)

D.吾其还也 (其:还是)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

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若:如果)

C. 郑既知亡也。(既:既然)

D.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D. 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
7.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B.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C.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是”表判断。
D.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2.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①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课内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道学案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
③敢以烦执事④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5.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6.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⑤
1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参考译文,完成18~2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皮想让尹何掌管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19.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20.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 ⑥⑤ C.①③D. ⑦④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略

2.见课下注释

3.①陪,通“倍”②共,通“供”③厌,通“餍”,满足

④说,通“悦”⑤知,通“智”
4. ①古义:出行的人
②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③古义:那人
5. ①名词作动词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用作状语
⑥“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⑦“夜”名词作状语⑻“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6.①介词结构后置②介词结构后置③宾语前置,“有何厌”。④判断句。

⑤判断句⑥省略句

7.⑴贰
①“二”的大写。②副职  ③不专一  ④离心,背叛⑤再,重复。

⑥从属二主 
⑵鄙
①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鄙陋。③看不起,轻视。

⑶许
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 ④表处所
⑷微
①细小,轻微③卑贱④幽微,精妙。⑥如果没有。 

⑸敝
①坏,破旧。②疲惫  ③损害,衰败。
8.虚词

⑴以
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
⑵而
①(才,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⑶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副词,怎么能)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⑥(兼词,于此)

⑷之

① 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 ③结构助词“的” ④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 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感知文本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4.①智退秦师

②第一层: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层: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层: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5.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6.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三.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A(佚,读“Yì”)

2.C,取消句子独立性

3.C(已经)

4. A(厌,满足)
5. C (唯,希望)
6. D(假如没有)
7.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C(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9.C.“是”指示代词,这。

10.A.、

11.C

12.翻译略

13. C (行李:出使的人)
14.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15. C
16. B
17. C
18. C(意思是“钱财”。)
19. B(A成为病态,动词;B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 C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
20.解释:选C(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21.解释:选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22.①译文: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②译文: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③译文: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7268.html

更多阅读

《宝黛初会》导学案 连环画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与曹雪芹,熟悉与节选部分相关的情节;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3.掌握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一些词古今词义的不同。【知识链接】1.中国四大著名古

《感悟青春》导学案 青春感悟的经典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第二框题《感悟青春》 导学案爱知七年级思品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青春的美好,树立青春的热爱之情;培养珍惜宝贵年华的惜时观念,

高中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点击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三首诗,积累文言知识2.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关于《秋兴》组诗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导学案 生命科学导学答案

思想品德导学案 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班级____姓名____日期____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灵,亲近自然,爱护环境。

声明:《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道学案》为网友怒放的生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