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长廊-郭亮村(多图)
马文晓
郭亮村位于南太行山的腹地,这里原始荒古,质朴自然,秀峰突兀,石径崎岖,台壁交错,阳刚尽露,有着泰山的巍峨,黄山的秀丽,华山的险峻,其海拔高度超过五岳之首泰山一百多米。小村风景奇幻无比,就是四面悬崖峭壁,千百年来仅仅依靠悬崖边一条700多台级的所谓“天梯”进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村里80多户人家320多口人,大都姓申,是一族远门。传説在二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大自然灾荒连年,地主和封建官府残酷加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一个农民的儿子郭亮率领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附近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屡次派兵镇压,郭亮兵败逃遁,择险要之地安顿乡亲,人们为纪念郭亮,将村名取为“郭亮村”。
郭亮村的主要人口申氏家族也是大有故事:传説在元朝末期申氏先人在朝官位显赫,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锅复原,全族团圆。当年一小部分申姓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
村寨古朴随处可见,石墙、石房、栅栏门、石磨、石碾、石凳、石阶、石路、石桥、石斧……,让人完全陷入奇幻的穿越空间之中,恍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千百年来,这里几乎就是一个闭塞、原始、朴素的人文孤岛。
(上图为郭亮村一角)
1975年以前,村里还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村民吃的油盐酱醋和日常用品都是通过悬崖上的天梯背上去的,天梯维系着村民的全部生活,被郭亮村的人们称为“生命梯”。怀着寻古探幽的心情,我在第二天的上午亲身体验了一下下,这条“生命梯”建在悬崖之上,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的。最宽处1米稍多,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有700多个台阶,更因其蜿蜒曲折,没有扶手,上下都是峭壁悬崖,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在天梯上我真的心惊肉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令人闻此凋朱颜”,李白的千古名句自然跃上心头。
建成绝壁长廊,撩开了郭亮村神秘的面纱,先后有《鬼子来了》、《天高地厚》、《清凉寺钟声》等等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许多著名导演和著名演员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或担纲表演,郭亮村也被誉为“华夏影视村”、“中国第一影视村”。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也纷纷涌进了郭亮村,熙熙攘攘的外来观光客、艺术家成为这里的主流,小小的山村到处是寻古探幽的客人、写生、摄影的艺术家,充满了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刚刚进入郭亮村,我就偶遇郭亮洞建设时期任村长申明凯老人,他在自己的老屋门口卖些自己加工的山楂片补贴家用。申明凯今年已经86岁高龄,思维与行动都有些迟缓,他非常不愿意回忆那曾经辉煌的过去,经我再三请求老人才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的闸门,甚至从老屋柜子的最底层翻出了有关领导同志送给他的题词,那东西已被老鼠咬出了好几个大窟窿,看得出来,他特别珍惜那曾经的荣誉。
(上图为86岁的申明凯老人)
申明凯老人用小半天的时间,向我畅谈了开凿郭亮洞的前前后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与他先后两次到同样自然条件的林县红旗渠参观,向红旗渠建设的领头人杨贵、李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学习取经。林县人民战天斗地重新规划旧山河的顽强精神大大地打动了两个人,促使他们萌发了打通悬崖峭壁开凿隧道打开山门的念头,并且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高度支持,村里的党团员更是热情高涨,在没有任何现代设备工具的条件下,他们依靠村民集体的智慧就确定了初步的开凿方案。
申明凯对很多事情都记忆模糊了,但是,他却清晰的记得那一天:1972年农历的“二月二”,河南农民称为“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郭亮洞的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村里兼顾其他农事生产,也是根据现场的特殊条件,安排了13名青壮劳力打响了劈山凿洞的第一炮。申明凯老人特别说明,社会上一直流传的“十三壮士”建造了郭亮洞,其实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包括上至八旬高龄的老人,下至尚未成年的幼童,都轮流到现场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当时因为凿洞的作业面限制,每天的工作主力是13名青壮年劳动力,1人负责做饭送水等后勤服务,其他12人分为4组,每组1人负责扶正钢钎,另外2人负责抡起12磅大锤轮流砸向钢钎,每一个炮眼就是这样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每一块顽石就是这样一锤一锤劈开的。抡大锤可是个技术加力气的活计,稍有差池就会砸到扶钢钎人的手臂,非残也伤。况且,郭亮绝壁的岩石硬度达到8.3级,超过了花岗岩的硬度指标。一支新锤锻淬火的钢钎只能打10公分的炮眼就得重新锤锻淬火,郭亮人付出的劳动是比花岗岩还坚硬的强度。
“当时,我们村子穷啊”,老村长介绍说,“为了购买铁锤、钢钎、炸药、雷管等必需品,村里6个生产小队拿出了所有的公共资金,家家户户也拿出了私人积蓄,大队卖掉了仅有的1000多只成年山羊和几乎所有成材的大树,才买回500斤炸药和一部分铁锤、钢钎,而雷管则是跑到百里之外的汤阴县才买到”。汤阴县就是我的老家所在,那里当时属于安阳专区。
五年间,郭亮人用仅有资金购买的必需品,加上村里土法熬制的炸药等,一寸一寸地劈开了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门。期间,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上图为74岁的申合居老人)
今年74岁的申合居老人深情地回忆了小队长王怀堂牺牲那不堪回首的一幕:申合居与王怀堂都是石匠与铁匠双料技工,长期一起白天开山劈石,夜晚加班锤锻钢钎。那天是王怀堂在现场带班施工,在清理一块头天炸下的巨石时,王怀堂用力过猛,在惯性作用下随巨石滚下百丈悬崖,村民们从天梯处绕行下山,攀爬进入悬崖深处,两天后才找到他的尸体,已经是面目全非。大家艰难地把王怀堂遗体背回村里,村民们轮流为他守灵三天三夜,悲痛地祭奠自己的筑路英雄。
五年1800多天的时光,郭亮人砸坏了4000多个12磅大锤,砸秃了12吨钢钎,爆破清运2.6万立方米的太行顽石,终于凿通了1250米的绝壁长廊。
(上图为郭亮洞)
在郭亮村,我两次徒步走进郭亮洞,我触摸每一寸岩壁,真的很硬很硬。我与其说欣赏它的风景,不如説是在感悟它的精神,我感觉,这不是一处独特的风景,这是郭亮人坚硬脊梁的素描速写,其形象如同八百里太行一样,不屈不挠,遗世独立。
谢谢您来这里。马文晓于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