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冫”的解析 陈坤不结婚的秘密冫

(本文刊载于《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1期、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教育学院十佳学报)

部首“冫”的解析

黎 传 绪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关键词:文字部首偏旁 演 变

“冫”的规范名称叫做“两点水”,其实,它并不是水,而是冰。“冫”在甲骨文中写作“仌”,即使发展到篆书其字形也还是没有变化。《说文解字》:“仌,冻也。象水凝之形。”《玉篇·冫部》:“冫,冬寒水结也。”清代的文字学家段玉裁说:“象水初凝之文理也。”说通俗一点,“仌”就象冰的花纹,人们称之为冰花。“仌”在隶书中作为偏旁才变为“冫”,这在文字学上称为“隶变”。

东汉的许慎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说文解字》,许慎分析篆书构造,提取出五百四十部。每部所收之字都必须有共同的形符,这个共同的形符就是一部之首,简称“部首”。

“冫”是一个部首,但是在现代,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冫”已经不是该部中所收之字共同的形符,“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依据,作简要分解和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冫(冰)”部,共收入30个字(繁体字除外)。“冫”作为偏旁,除了表示“冰”的意义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意义,甚至原本并不是“两点水”旁,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才变成“两点水”旁的。

部首“冫”的解析 陈坤不结婚的秘密冫

一、“冫”就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

冷 《说文解字》:“冷,寒也。从仌,令声。”冷的本义是寒冷。

冻《说文解字》:“冻,仌也。从仌,东声。”冻的本义是厚冰。水刚刚结成冰时,古人称之为“仌”;水结成厚冰时,古人称之为“冻”。

凘 《说文解字》:“凘,流冰也。从仌,斯声。”凘的本义是冰河解冻后随流而下的冰。

凇《玉篇·冫部》:“凇,部落也。”凇的本义是雾或水气由于寒冷而结成的冰花。因为冰花之形象松叶,所以依其声以“松”为声符,再加形符“冫”而成“凇”字。

以“冰”为形符的字还有:“冱”、“凔”、“冰”、“况”、“凙”、“冽”、“冼”、“净”、“凊”、“凌”、“凋”、“凓”、“凛”、“凝”。

必须说明一点:“冼”字的本义是“寒冷的样子”、“况”字的本义是“寒冷的水”,如今其本义都已经消失。最特殊的是“净”字,稍作简单解说。在古时有“净”、“瀞”、“浄”三个字:“净”,其本义是“冷也”;“瀞”,其本义是“无垢秽也”(即今天“干净”之意)。由于“瀞”笔划繁多,古人简化成“浄”字在社会上通行。清代的段玉裁说:“古瀞今浄,是之谓古今字。”因为“净”字的本义在社会上早已消亡,所以《汉字简化方案》就把三点水的“浄”字简化成两点冰的“净”字了。

二、“冫”就是“冰”,但是“冰”不是作形符,而是作声符。仅有一例:

“冯”(píng),是一个形声字,以“马”为形。在篆书中,声符不写作“冫”,而写作“仌”。《说文解字》:“冯,马行疾也。从马,仌声。”段玉裁注:“马行疾冯冯然,此冯之本义。”“冯”字以“马”为形符,以“仌”为声符,表示马跑得非常快。为什么用“冰”作为声符,大概是由于受“奔”字的影响。因为“奔”是表示人在“奔驰”、“快跑”,所以对于马跑得快,就选用了一个和“奔”字读音非常相似的“冰”字作为声符。《六书·动物一》对于为什么用“冰”作声符则另外有一说:“冯,马行疾蹄声。”

三、“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仅有一例:

次,在篆书中并不是写成两点水,而是两横。这两横有两个意义:

㈠、表示“二(贰)”字,“欠”字也有“差一点”的意义,所以“次”字有第二、第二的、副、次级的等一系列意义。《说文解字》:“次,不前不精也”。次的本义是稍差一点、稍后一点。例如:次日、次长、次品。再如:《周礼·夏官司马》“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㈡、不是“二”字,只是两横。因为两横上下排列,所以“次”字有排列、顺序的意义。例如:《史记·乐书》“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风》“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四、“冫”不是“冰”,而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

“氵(水)”名为“三点水”,以“氵(水)”为形符的字,都和“水”有关系。由于古代对于用字、造字没有强制性的规范(秦始皇统一文字除外),所以人们用字、造字比较随意。本来明明是“三点水”,有些人却偏偏省略一点,写成“两点水”。这些由“三点水”而省略成“两点水”的字,被称为“异体字”,它们的意义及读音,和“三点水”的“正字”完全一样。这些“异体字”和“正字”同样在社会上使用、通行,甚至有些“异体字”取代了“正字”而被保留下来,而那些“正字”却被淘汰了。例如:

冲,本写作“沖”。《说文解字》:“沖,涌摇也。从水,中声。”沖的本义是水摇动的样子。后来“沖”的常用义是水流沖击、沖刷。例如:清代黄肇敏《黄山纪游》“此处古有桥名圣泉,乾隆间为蛟水沖塌。”《玉篇·冫部》解说“冲,俗沖字。”意思是说:在社会上常常,“沖”字常常被人们写作“冲”字。本来是“三点水”的“沖”字,后来被省略了一点,“三点水”变成了“两点水”。“冲”字取代了“沖”字而被保留下来。

决,本写作“決”。《说文解字》:“決,行流也。从水,从夬。”決的本义是开凿壅塞、疏通水道。例如:《齐民要术·种谷》“禹決江疏河。”“決”字后来被省略一点,“三点水”变成了“两点水”,“决”字取代了“決”字而被保留下来。

凑,本写作“湊”。《说文解字》:“湊,水上人所会也。从水,奏声。”湊的本义是人们在水面上聚会的场所。人们在河面上(或湖面上)搭一个平台或建造一个亭阁,一般称之为“水榭”。“湊”字以“水”为形符,就是因为和“水”有关。“湊”字随后就由名词“聚集的场所”引申出动词“聚集”的意义了。《玉篇·水部》:“湊,聚也。”例如:《史记·货殖列传》“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湊。”再如:唐代诗人王建《照镜》“万愁生旅夜,百病湊衰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渐忘记了“湊”字原来是和“水”有关系的。因此社会上有人写“三点水”,也有人写“两点冰”。《汉字简化总表》错误地把“两点冰”的“凑”作为规范字保留下来,却把正确的“三点水”的“湊”作为繁体字淘汰掉了。(现在台湾、香港仍然是用“三点水”的“湊”)

五、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仅有两例:

凉,本写作“涼”。《说文解字》:“涼,薄也。从水,京声。”涼的本义是薄酒,也就是加了清水而酒味很淡的酒。由酒的淡薄又引申为衣服的单薄,因此“涼”字就有了“微寒”的意义。段玉裁解释说:“薄则生寒,故又引申为寒。”涼字的本义“薄酒”后来被人们淘汰不用了,而引申义“微寒”却在社会上广泛通行,直至今天。因此,“三点水”的“涼”字演变成“两点冰”的“凉”字也就是必然的了。例如:《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涼,雨雪其雱。”、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涼,草木摇落露为霜。”其中的“涼”字还是“三点水”,然而到了辛弃疾的《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其中的“凉”字已经变成了“两点冰”。

凄,本写作“淒”。《说文解字》:“淒,云雨起也。从水,妻声。”淒的本义是天上风起云涌,将要下雨了。由于风起云涌雨下,而引申出“寒冷”之意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例如:《诗经·邶风·绿衣》“淒其以风”,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淒,寒涼之名。”再如:唐代诗人司空曙《九月送人》“水风淒落日,岸叶飒衰芜。”淒字的本义很早就消失了,数千年来人们只使用它所表示“寒冷”的意义,因此“三点水”的“淒”字演变成“两点冰”也应该算是恰如其分了。

六、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仅有一例:

减,本写作“減”。《山海经·东山经》:“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減的本义是河流的名称,因此以“水”为形符、以“咸”为声符。減字的本义后来消失,《说文解字》仅记载了它的假借义:“減,损也。”社会上只通行“減”字的假借义“减少”,例如: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減之一分则太短。”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赠荷花》“此花此叶常相映,翠減红衰愁杀人。”

因为原本“三点水”的“減”字只有“减少”的意义,所以人们就依据此理将“三点水”减少一点,改变成了“两点水”。这种造字法无独有偶,再举一例以证明。“有”表示“有”的意思,于是古人将“有”字之中的两横去掉,“冇”就表示“没有”了。

七、字义和“冰”相似, 而因此以“冫”为形符。仅有一例:

冶,《说文解字》:“冶,销也。从仌,台声。”冶的本义是加热镕炼、融化金属。例如:《史记·平準书》“(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再如唐代李峤《宝剑篇》“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剑。”本来“加热镕炼、融化金属”的意义和“冰”是毫无联系,因此也不可能以“冰”为形符。但是,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冰是固体,遇热而融化;金属也是固体,加热而销融。由此看来,古人没有用“金”(如:锻)或“火”(如:炼)作形符,而选用“冰”作为形符,确实能更加准确的表示“冶”的本义,古人此举不能不使后人领略中国文字的精妙。

八、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仅有一例:

准,本写作“準”。《说文解字》:“準,平也。”準的本义是平,段玉裁说:“(準字)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所以,“準”是一个形声字,以“水”为形符,以“隼”为声符。

《正字通·冫部》:“準,或谓宋寇準为相,行文书不敢成字,去其‘十’则嫌于淮,故改氵为冫。”古代的人讲究“避讳”,因为对于君王或尊者必须尊敬,所以人们对他们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来,一定要将最后的笔画省略掉一笔或两笔。因为寇準贵为丞相,所以下面的官员在行文的时候就必须将“準”字的最后两笔“十”省略,但是如此省略,“準”就变成了“淮”字,于是人们只好再把“三点水”改为“两点冰”了,“準”字因此就变成“准”字了。

还有一种说法,不是避寇準之讳,而是避南北朝的宋顺帝之讳。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其中宋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姓刘名準。人们为了避讳,把“準”字改变成“准”字了。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经撰写《宋书》一百卷。他为了避刘準之讳,凡是遇到“準”字的地方,一律省笔写成“准”字。这一点大概是因为避讳而把“準”字写成“准”字的铁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字简化之前,“准”作为“準”的异体字在社会上通用。在《汉字简化表》中,“准”字作为简化字保留下来了,而“準”字却作为繁体字被淘汰了。正字被淘汰,异体字却被作为规范字使用,因此人们再也不会想到“准”字的本义原来和“水”是有联系的。

九、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仅有一例:

冮(gāng),仅作为姓氏,没有其他任何意义。这个姓氏十分罕见,应该是因为避祸,把“江”字省去一点而造成的。为逃避官府通缉、仇家追杀,古代常有因避祸而改姓的事情。仅以明初方孝孺一案证明。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和学者。燕王朱棣率兵南下夺取帝位,逼迫方孝孺起草称帝诏书。在朝廷上方孝孺穿孝服大骂而不从,朱棣杀害方孝孺以及十族(九族再加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多人。方孝孺的幼子和部分族人漏网逃避,于是改“方”姓为“施”姓(即“方人也”)和“六”姓(和“方”字形相似)。

其他如韩信的后代改“韩”姓为“韦”姓、其他诸如改“伍”姓为“五”姓、改“谭”姓为“覃”姓、改“楼”姓为“盖”姓等等,不胜枚举。如此说来,“冮”姓是因为避祸而由“江”姓改来,这个推论应该是正确的。

十、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仅有一例:

习,本来写作“習”。《说文解字》:“習,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解释错误。在甲骨文中,習字的上部是鸟的两只翅膀、下部是太阳。字形象鸟在空中飞翔,后来表示练习、学习的意义。習字原来隶属于“羽”部,但是被简化成“习”以后就再也不能隶属“羽”部。因此,人们对于“习”字的归属煞费苦心。《现代汉语词典》把“习”字归入“冫”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1998年1月)把“习”字归入“乙”部,《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11月)把“习”字归入“一”部。可是,不管人们怎么精心处理,部首和“习”字的意义都不可能联系起来,而本来应该隶属于“冫”部的“冬”字却莫名其妙的排除之外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7063.html

更多阅读

凤姐微博称要和陈冠希结婚的痛苦心理 nccn 心理痛苦指南

大名鼎鼎的网络红人“凤姐”(罗玉凤)今日在微博更新了惊人语录。“我要和陈冠希结婚”,短短几个字就引来网友争相留言。该微博发出45分钟就被2500位网友评论,被转发4800多次,引得骂声一片。——估计,多数人看到凤姐微博爆出这样的内容,都会

凤姐要和陈冠希结婚消息火爆网络图 _ 凤姐和陈冠希

凤姐要和陈冠希结婚消息火爆网络【图】凤姐成名之路充满着传奇色彩,然而靠着雷人话语博取大众眼球的方法除了让人暂时徒增笑料外,始终不能长久。近日,凤姐再次发挥着雷人的风格在微博自 曝,“我要和陈冠希结婚”。短短几个字再次将凤姐

《门》21岁杨幂和陈坤浴室肉搏激情照曝光 马蓉大学照曝光

电影《门》的剧照,21岁的杨幂与陈坤的“肉搏”戏份尺度大胆,令喜欢杨幂清纯风格的粉丝们大跌眼镜。杨幂当时知名度还不算太高,不是这部戏宣传的重点。由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的惊悚悬疑电影《门》,充满悬疑的剧情、扣人心弦的故事发展、

陈坤在《画皮》是最复杂和最人性化的角色 画皮世界角色查询

陈坤《画皮》在人妖恋之间徘徊人是赵薇,妖是周迅,陈坤在她们之间徘徊小时候看过《画皮》,那是刚刚打倒“四人帮”的年代,影片很恐怖,很经典,据说还吓死过观众。很多人都把里面的女鬼当成江青了,让人觉得十年动乱恍然如惊悚的噩梦,上映的

声明:《部首“冫”的解析 陈坤不结婚的秘密冫》为网友蝉音弥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