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的含义是现在学界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现在在学界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宽泛的定义绥靖政策
所谓的绥靖政策就是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妥协退让,以和平谈判或是其他的方式来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与对方,来安抚对方的不满情绪,以此来让对方能够安于现有的国际现状。这种定义是对绥靖政策的宽泛界定,它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绥靖政策仅仅是绥靖政策相对较为典型的代表。以此,从历史的角度,这种绥靖政策的结果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绥靖政策的实施来为本国取得和平,使自己的国家可以在原有实力的基础上或得进一步地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消极的影响,损人不利己。对于绥靖国来讲,将自己的部分权利的让与,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中的相对权利缺失,力量被削弱;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可以效仿被绥靖国对绥靖国施加压力,绥靖国的国际环境受到威胁;以牺牲其他国家来换取和平的方式会遭到国际人民的唾弃,绥靖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下降,对于被绥靖国而言,欲望难以获得满足,继续扩大侵略行径,对于第三国家而言,较为不幸,完全利益得受害者。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绥靖政策的定义也是一种宽泛的定义。绥靖政策是一种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绥靖政策的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的打手,绥靖主义者,为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的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坐收渔翁之利。
二,狭义的定义绥靖政策
认为绥靖政策的适用范围仅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退让投降说。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也使自身遭到重大损失。英国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可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传统方面的因素,也有一战后现实方面的诸多因素。绥靖其原义,是不干涉主义。
我们认为现在我们对绥靖政策应持有较为客观的考虑,绥靖政策它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它的定义仅仅是对一种历史行为的客观描述。而且绥靖政策的最初说法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绥靖政策的定义就应该被划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宽泛的定义绥靖政策是在历史上寻求与绥靖行为相类似的行为的结果。对于绥靖政策的词源绥靖政策,policyof appeasement , appeasement 有“安抚”之意,最初出现在英国在镇压爱尔兰人民起义的历史中,也就是说,就appeasement的本身而言,其具有上级对下级的等级含义,其在应用过程中含有,实力强国对于弱于自己国家的安抚之意。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绥靖政策而言,以1937年为界,这以前绥靖国的实力强于被绥靖国,这是英法国家主动绥靖的阶段;在1937年以后,法西斯势力的迅速发展,其强于英法国家,在此阶段,英法处于被动绥靖的阶段。所以,我们给绥靖政策下的定义是,绥靖政策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法西斯国家,以求得和平而实施的政策。它的实施过程以及影响我们在后面将详细谈到。
2,绥靖政策原因分析
对日本方面的原因分析
1首先,对日采取绥靖政策是英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需求经济危机使英国元气大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政府的第一要务。1932年3月,英国内阁指出,政治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付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他必须让位,必须等待。1934年英国规定重整军备不得干扰正常贸易.
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之后,美日之间的贸易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美国对日贸易额从1932年的6400万美元上升到1937年的63000万美元,5年间增长近10倍。”正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美国对日本一直采取绥靖政策。
2 ,美国之所以害怕当时与日本发主战争,主安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关国政府认为军事上准备不足。当时胡佛曾令其军事顾问就对日作战问题进行研究结沦是准备工作还需四至六年才能完成;而且战争期问可能还得被迫从菲律宾等地撤退,这是美不愿发生的事情。
3,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与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对立这一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20世纪20—30年代,当英国等承认社会主义苏联并与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时候,美国依然不肯承认苏联,成为当时唯一不承认苏联的资本主义大国。为了削弱苏联对本国以及世界的影响,美国一直企图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而要达到此目的,只有对日本百般忍让甚至纵容。
4,再次,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由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口,伤亡达3000万人,军费支出2080亿美元。英美两国虽然同属胜利的一方,但战争给他们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那个时代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一战”后,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英美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另一方而,关国舆沦界“孤立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孤立主义”作为对外政策是由来已久的,从开国元勋华盛顿1796年的《告别辞》开始,经杰斐逊、门罗等历届总统的继承与推广,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势力。直到二十世纪初,“孤立主义”的信徒,还幻想美国能置身于世界潮流之外而困守自己的利益。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中立法”便是美国孤立主义影响下的产物。
5,从根本上说是由英国全球战略的态势决定的。一战后英国全球战略中始终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矛盾: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和帝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相对不足。可见,对日奉行绥靖政策,避战求和,是30年代英国远东政策的既定方针和根本出发点。当时欧洲局势日益紧张,战争危机不断加深。欧洲是英国对外战略的重点和根本利益所在,在军备不足和美国不肯与之合作的情况下,张伯伦政府必然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在远东采取守势。英国希望通过妥协让步来满足日本在华扩张要求,使日本这部战争机器陷在中国,让中日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人之利。但英国在远东能否对日避战求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究竟是北进还是南进,及英国对德战争的胜负情况。欧战爆发后日本发表了“帝国不介人,专注中国事变”的声明。另外,欧战双方胜负的前景尚不明朗,日本不敢贸然行事。不过,日本已看到英国无暇他顾和害怕两线作战的弱点,在远东对英国继续采取以压为主的方针。
苏联绥靖方面的原因分析:
1.由于矛盾重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苏联对英法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
2.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屡屡受挫。特别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之后,给一向倡导集体安全的苏联当头一棒,英、法与德、意法西斯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放弃了一贯的努力,苏联力图抵制西方国家的“祸水东引”。对英、法彻底失望后,于是苏联把其国家利益置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之上。
3.苏联当时国内又面临着巩固政权、增强国力,反对帝国主义威胁的任务,同时自身实力也不及英法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具备首先向德日作出回应的条件。
4.苏联希望仅可能的拖延时间,以争取更充分的准备,避免首先引火上身。
最终,影响了反法西斯国家内部的团结,助长了侵略者的势力,延长了二战的进程,自己也受到了沉重的损失。
3绥靖政策的表现
一,苏联对日本: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宣布对中、日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
2.1932年初,苏联答应了日本关东军使用中东铁路的要求,且只收半价运费。而当国际联盟邀请苏联协助“李顿调查团”解决东北事变时,苏联却不敢介入,甚至拒绝调查团取道苏联直达中国东北。1933年苏联主动提出把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
3.1935年3月,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根据日本的意见,把中东铁路低价卖给了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
4.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并同时声明:“苏联政府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得到了苏联法律上的承认。这是苏联在亚洲拿别国的领土和主权做交易,纵容法西斯侵略来换取自己和平的绥靖政策。《苏日中立友好条约》把苏联对日绥靖推到顶峰,无异于“东方的慕尼黑协定”
5.在战争末期苏联还屡次以各种借口拒绝商讨远东问题,,甚至敦促日本投降的《波咨坦公告》也没有苏联的签名。
二,苏联对于德国:
1.1939年8月31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1939年9月3日,英法放弃绥靖政策,苏联仍继续推行,在舆论上和行动上公然支持法西斯。
3.1939年《德苏友好和边界条约》,苏德军队在波兰会师。
4.要求共产国际命令各国共产党在实际行动上停止反法西斯斗争。
5.纵容对英国的侵略,甚至在1940年11月,斯大林就英国战败后同德国瓜分英国进行协商,并答应有条件的参加轴心国。
6.为德国提供大量的原料、食品、木材,金属和矿产。
三,英国对日本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夏,英国继续在绥靖日本的道路上前进,要表现为:
1,允许日本通过英国的海上封锁从德国购买战略物资。
2,从中国撤走驻军。
3,签订“天津协定”。英承诺与日本合作支持地方伪政权,取缔租界内抗日出版物、电影、政治集会,逮捕、处分抗日人士。日本则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英租界的封锁。天津协定是英日勾结镇压中国抗战事业的铁证,它表明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接受了日本在华北的独占地位。
4,7月1日,英国战时内阁决定接受日本关闭滇缅公路的要求。同年3月,日本外相松冈出访欧洲,
5,4月13日同苏联签订了《日一苏中立条约》,这是日本为扫除后顾之优而采取的重要外交步骤,它表明日本正准备对英开战。
6,
第四,英法对德意,(主要部分大家都了解,简析)
1法国巴尔都“大联盟”外交,1935年1月,法国意大利签订《罗马协定》。1935年4月“斯特莱沙阵线”
2,1935年5月英德签订海军协定。 1938年4月签订《英意协定》
3 1938.9.29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4绥靖政策分期分析
作为英法对德意的三十年代政策的总称,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将绥靖实施的年代,订在1933一39年间。实际上,这又大致可以以1936一37年为界划分为两大时期。在这两个阶段上,英、法对德、意实施绥靖的原因、内容与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不容混淆;但另一方面,由于英、法的政策又都有着明显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存在着承上启下、互为因果的联系,又不容分割。
第一阶段上,英国对德国及法国对意大利,虽都推行绥靖,却是各自为政,不相与谋。这不仅是因为德意在这一时期还并没有勾结起来,而在多瑙河流域的扩张上又存在着利害冲突,而且,又还因为英、法对德、意实施绥靖的原因,都在于继续贯彻二十年代的均势政策,旨在削弱对方在欧洲的霸权势力。就这一意义言,正是英、法逐鹿欧洲的尖锐矛盾,决定着英对德及法对意的姑息与支持。
第二阶段上,由于德、意扩张军备改变了欧洲军事实力对比的关系,德、意勾结对现存欧洲秩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更由于德、意继干涉西班牙内战后又逐步开展了领土兼并活动,因此便也改变了欧洲政局及各国关系。法国的民族生存及英国的欧陆势力都遭到致命威胁,由此便也决定了英法争霸矛盾的逐步缓和,和英德争霸矛盾上升到了支配性地位。由于这一缘故,和以前大不相同,在这一阶段上的绥靖,是以英国扮演主要角色,以英德争霸为其主要内容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总之,英法绥靖虽在两阶段上各有不同,但都是以维护既得权益及霸权势力为宗旨的。离开战前霸权争夺这一历史背景与主线,硬把绥靖视作为“无原则的”“屈膝投降”,是很不恰当的。绥靖,是霸权争夺的时代产儿,只能服务于争霸的目的,在这一方面,它是有着明确的原则的,这就是损人以利己。虽然在第一阶段上绥靖的实施是以英法争霸为其主要内容,而第二阶段上的绥靖则是以英德争霸为其主要内容,但作为霸权主义及霸权争夺的产儿则是相同的。另则,两个阶段上绥靖的实施,虽都着眼于维护既存欧洲秩序及本国霸权利益,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姑息与纵容了侵略势力,并导致欧洲大战的爆发。
5,绥靖政策再思考
近年来,每每当人们反思二战,总是对绥靖政策嗤之以鼻,进行了猛烈而深刻的批评。这些批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道义层面的,指责推行绥靖政策的大国任意鱼肉小国;更多的则是强调其恶劣后果,认为绥靖政策的后果是害人害己的,以妥协不仅换不来和平,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二战这样的灾难。从而彻底否定绥靖政策。
我们认为彻底地否定绥靖政策是不科学的,亦是不利于当今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的。彻底否定绥靖政策是不科学的。
先追述一下“绥靖”一词的含义。关于绥靖,到现在已是众说纷纭,就我个人而言,比较赞成从词条上对其进行定位。绥靖意思即”appeasement”,译为抚慰,平息,缓和,姑息。其实质是妥协退让。仔细品读,可以体味出此种政策乃是大国对在自己掌控之内的国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安抚政策。因此,不能泛泛地把绥靖政策泛化地理解为大国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己争霸需求的政策;也不能把二战前夕推行绥靖失败的一个特殊失败的案例当作一种普遍性的经验,从而从广义上来否定这种政策。
再来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推行绥靖政策是有成功实践案例的。
1815年反法联盟对法国推行了绥靖政策。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的安排之所以能够实现较为持久的和平,除了其安排使得“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共同的价值观念降低诉诸武力的欲望”外,最重要的是战胜国成功地做到了“在处置战败的敌人以及设计和平方案时,心态必须由获胜所必要的奋战到底的精神,调整到为达成持久和平索需要的妥协求:功之道。
19世纪末期起的几十年间,衰落中的英帝国对正在上升的美国实行了绥靖政策。不经使得英美结束了霸权战争并保持了大国地位,而且还未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大国著名的“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知道今天,英国还从中受益匪浅。
彻底否定绥靖政策亦是不利于国际关系正常发展的。
从朝鲜,越南,海湾,科索沃到伊拉克战争,美国都错误地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鼓吹对伊拉克作战是发动预防性战争的必要。布什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称萨达姆是“阿拉伯的希特勒”。
还有人以吸取绥靖政策为依据,这则通过谈判会谈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这则美国处理朝鲜核危机的多边外交方式是绥靖行径。
甚至有人利用这点鼓吹中国威胁论,更是荒谬可笑。
现实客观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绥靖政策其实是有代价也有收益的。
绥靖政策本身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一,绥靖政策可能会让均势朝不利于绥靖国的方向转化,由于相对权力的丧失,绥靖国的地位可能遭到削弱,在此后的博弈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第二,绥靖政策一旦不能满足对方的胃口,反而刺激了对方的野心,可能会让绥靖国无法掌控被绥靖国,在冲突和战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第三,绥靖政策可能会使绥靖国声望衰落,其他国家也可能会效仿绥靖国而向绥靖国施加压力,甚至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使得绥靖国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第四,如果绥靖政策的推行出卖了第三国的利益,则会使绥靖国承担道义上的谴责。
但是,绥靖政策也有其合理之处,也可能带来收益。
第一,绥靖政策是可能争取到和平的。尽管战争是大国谋求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手段,但是战争的风险和代价很高,多数情况,大国也是渴求和平的。绥靖政策确实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和平。
第二,绥靖政策可以改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效应。合理的绥靖政策不仅能消弭双方的战争冲突,还有助于形成一系列共同利益,逐渐将对抗关系转化为非对抗关系甚至化敌为友。
第三,绥靖政策可以保留权利。绥靖确实意味着将部分权力让渡于对方,但是国际体系中通常存在若干打过,因此一个国家往往面临多重威胁,即使是大国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而,与次要对手进行妥协,有利于该国集中精力应对主要的挑战,保留应对主要对手的权力。
第四,绥靖政策可以推卸绥靖国的责任。一国与对方达成妥协,可能将对方的矛头只想其他大国身上,从而达到“坐山观虎斗”的目的。
第五,绥靖政策可以让绥靖国等待时机。各国权力的增长速度总是此消彼长的,当对方向本国施加压力并提出要求时,通常意味着本国暂时处于下风。在这种情况下,勉强对抗可能会蒙受损失,但如果能是本国度过国际危机,待到形势有利于本国时再重整旗鼓。
既然绥靖政策有其两面,我们就不该一味地否定它,而应该仔细分析它什么形势场合下不可以运用,什么形势场合下可以运用,应该如何运用等具体问题。
毋庸置疑,二战前夕推行的绥靖政策是一次对其失败的运用。
第一,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对象是纳粹德国这样一种将庞大军事实力,狂热种族主义和极端非理性的赌徒心态相结合的国家,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对手也没有对形势作出深刻的分析。譬如,慕尼黑阴谋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兴高采烈地回国宣称为英国人民带来了至少是五十年甚至是永久的和平。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国际体系,德国,日本等国的不满情绪比较明显。
第三,绥靖国在后期处于了被动不利的地位。
推行绥靖政策是要有一定条件支持的。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国际体系支持;其次,绥靖政策适宜作为一项长远政策,它应追求长远的利益,需要决策者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局势做出前瞻性的分析。最后,绥靖政策应是有国家处于有利地位时候主动推行,而不是充当事到临头的救命稻草。
以上就是对绥靖政策的再认识,通过研究反思绥靖政策也教会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历史。
6,总论
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只有广泛联合欧洲乃至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的“大联盟”组织,以强硬的手段甚至打一场“防御性的战争”,才能制止法西斯独裁者的侵略野心。如果做到了这些,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丘吉尔以为,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于英语民族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所以面对战争危机处理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正确处理好危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国联合所形成的集体安全与一战前的军事联盟同盟要区别对待。总之,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不止对绥靖政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二战前的形势以及战后的思考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