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是差一点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诗人、词人,她出生在宋代,在宋朝女性文学作家中,她的成就仅次于李清照。朱淑真流传到今天的诗词作品约三百首,词仅三十来首,诗明显多于词。宋代是以词为主,诗为辅,朱淑真却写了大量的诗,但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说朱淑真写的词很少,因为她的主要作品被其父母给焚毁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她全部创作的极少部份。“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南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朱淑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不仅体现在婚姻上,更在于她死后作品被焚毁,甚至一直到了明朝,文学界才知道了朱淑真这个人,她的残留作品才流传开。
关于朱淑真的生卒年月,今天有限的资料是极难查证的,别说详尽的年月,就连她是出生在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正因为朱淑真将太多的谜留给了后世人,所以今天的人们研究她身世和婚姻的热情,超过了研究她诗词的热情。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首先感谢魏仲恭,如果没有他,后世就没有人知道朱淑真。对于魏仲恭其人,今天也没有太多资料可以查考,只知他是南宋宛陵人,又叫魏端礼。宛陵即今天的宣城,他生活的时代应该跟朱淑真接近。魏仲恭可能是个小文人,或许还做过一些小官。朱淑真是个美女和才女,她不但诗词作得好,而且精通音律,她的许多诗作,都能配以音乐和唱起舞。婚后的朱淑真跟着那个思想境界与她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丈夫宦游过许多地方,所以当时她经过的这些地方,一些平民人家口头传唱开了朱淑真的作品。魏仲恭不是什么大人物,即便做官也是小官,同样生活在底层阶级,在接触到朱淑真的作品后,便非常喜欢,可以说对朱淑真的作品是达到了痴爱的地步。只是那个时候朱淑真已死去了,她的作品被其无知的父母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即便当初流传在民间的部份也越来越少,魏仲恭便下定决心搜集朱淑真的作品。经过数年的努力,竟搜集到有三百余首,由于朱淑真自称为断肠人,所以魏仲恭将收集到的作品整理成集,取名《断肠集》,诗为《断肠诗集》,词为《断肠词集》。整理完《断肠集》后,魏仲恭又为《断肠集》作序,在序中他这样写道:
“……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
这是今天人们能看到的最早记录朱淑真的史料文字,魏仲恭在序中说,已有人给朱淑真写过传,他就不用再多叙述了。可是那个人写的传记却没有流传下来。这个魏仲恭也真是的,花了一生的心血来搜集朱淑真的作品,却没有将她本人的信息记载详细一点,成为后世人深深的遗憾,这可能也是当初他没能预料到的!此事又成为朱淑真的另一大不幸!
那么朱淑真究竟是出生在北宋还是南宋呢?首先我们来弄清楚北宋和南宋这两个史学称呼。北宋和南宋在时间上是以1127年来划分的,1127年之前宋朝的首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当年金兵攻破汴梁,宣布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后来残留的皇室逃到南方,又在南方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首都,所以北宋和南宋在地点上,又是以首都所在地的方向来区分的,首都在北方河南开封的时段称北宋,首都迁到浙江杭州后,这个阶段的宋朝称为南宋。
朱淑真有一首诗叫做《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 》,这五绝诗如下:
一
管弦催上锦裀时,体段轻盈只欲飞。
若使明皇当日见,阿蛮无计恍杨妃。
二
香茵稳衬半钩月,来往凌波云影灭。
弦催紧拍捉将遍,两袖翻然做回雪。
三
柳腰不被春拘管,风转鸾回霞袖缓。
舞彻伊州力不禁,筳前扑簌花飞满。
四
占断京华第一春,清歌妙舞实超群。
只愁到晓人星散,化作巫山一段云。
五
烛光影里粉姿闲,一点愁侵两点山。
不怕带他飞燕妒,无言相逐省弓弯。
从这首诗的标题可以看出,朱淑真在某年某月与魏夫人一同赏舞作诗,可见朱、魏同一时代,且是年龄相仿的好友。有人认为,魏夫人指的是曾布的妻子魏氏,而曾布是北宋文学家曾巩(1019-1083)的弟弟,所以认定朱淑真是北宋人,例如《蕙风词话》中称“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所以朱淑真“则是北宋人无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曾布之妻魏夫人,她也是宋代一位有成就的女词人,是文学家魏泰的姐姐,湖北襄樊人,生于1040年,卒于1103年,因丈夫曾布坚定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官至右仆射,曾为宰相,魏氏因夫而贵被封为魯國夫人,所以她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一位贵夫人。南宋理学大儒朱熹在《词综》评价宋朝才女时说:“本朝能词妇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后世人公认宋朝有四大女词人,她们分别是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而魏夫人却排到了四大女词人之外,朱熹这样推崇魏夫人,其程度甚至超过李清照,说明他不是以词的成就来排序,而是以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来排的。看来这个理学派的精神领袖朱熹,也不是一个能够足以让人尊敬的人。
话又说回来,朱淑真诗中的魏夫人是否就是指曾布的妻子魏氏呢?至今还没有人能考证清楚。再说,朱淑真用“某夫人”这样的字作诗不止一首,除了将魏夫人写进诗外,也将吴夫人、谢夫人写入诗,例如《次韵见赠简吴夫人》、《宴谢夫人堂》等。所以,如果说因朱淑真诗中写有魏夫人,就说这是曾布的妻子魏氏,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起码也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另外,朱淑真在《璇玑图记》一文中署年份为“绍定三年”,即公元1230年,如果所署的年份没有弄错的话,那这个时间就显得太晚了些。《璇玑图》是前秦才女苏蕙创作的回文诗,用841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也无论是从哪个方向看:向前向后还是向左向右念,或者斜着念,都会作成不同风格的诗。相传唐朝武则天推敲《璇玑图》得诗二百余首,宋代高僧起宗,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朱淑真看了《璇玑图》后为它作记,在记中所署年份为“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魏仲恭《断肠诗集序》作于淳熙壬寅年,即公元1182年,魏仲恭在收录和整理朱淑真作品的时候,朱淑真已经死去了,也就是说在1182年之前朱淑真就已死了,不可能在1230年她还在作《璇玑图记》!这就生出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璇玑图记》不是朱淑真本人所作,可能是误载,但后世学者又普遍认为《璇玑图记》确实是朱淑真所做。另一种可能是《璇玑图记》一文中所署年份“绍定三年”应该是“绍圣三年”的误笔,绍圣三年则是公元1096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年代与曾布妻子魏夫人的年代差不多,这似乎又为朱淑真是北宋人找到了佐证,而且朱淑真将比李清照大20岁左右。也有一部份人认为“绍定三年”不是“绍圣三年”的误笔,而是“绍兴三年”的笔误,绍兴三年是公元1193年,则朱淑真为南宋人。但1193年仍然晚于魏仲恭为其诗集作序的1182年,仍然不可信。
通读朱淑真的诗词,发现朱淑真有套用前人句子的习惯,列如北宋苏轼有诗句“玉人纤手弄清泉”,而朱淑真也有诗句“纤手弄清泉”;苏轼有词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朱淑真自称“断肠”人,并在多首诗中出现“断肠”两字,此“断肠”是否感染于苏词的“肠断”呢?秦观有“片片飞花弄晚”的词句,朱淑真在她的《春归五首其一》中写道:
“片片飞花弄晚晖,杜鹃啼血诉春归。凭谁碍断春归路,更且留连伴翠微。”
该诗中的“片片飞花弄晚晖”自然是套用秦观的了。由此可见,朱淑真的出生年代一定会晚于苏轼(1036-1101)和秦观(1049-1100),原则上会晚于1100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淑真诗中的魏夫人真的就不是曾布的妻子,而朱淑真本人的出生年月似乎与北宋渐行渐远了。
除了苏轼和秦观外,南宋词人张孝先的词句也被朱淑真套用过。朱淑真的诗句“看来表里俱澄沏”,是套用张孝先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遍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揖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先,1132-1169,此词作于1165年。如果这种“套用说”成立的话,那么朱淑真在1165年之后还好好的活着。
反过来讲,会不会是苏轼、秦观、张孝先等人在套用朱淑真的诗句呢?如果这样的话,朱淑真的年代就会在苏轼之前。但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宋朝是极度大男人主义的朝代,苏轼、秦观、张孝先为文坛大儒,均是地位显赫的朝庭官员,如果要他们去套用生活在社会底层女子的诗句,这对他们简直是一种羞辱,况且这个女子还是“名声”不好,老是写些大胆、相思、怀人的作品。再说,几个大儒同时去套用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见的小女子的诗作,也说不过去。进一步从现实情况来看,朱淑真的作品只是少部份流传在底层民间,直到1182年才被魏仲恭收集完毕整编成集,而这个时候,苏轼、秦观、张孝先早已作古了!并且魏仲恭整理完《断肠集》后,也没有立即流传开,一直到了明代,杨士奇才在《文渊阁书目》中推出由魏仲恭整理的《断肠诗集》,这是后世人最早看到《断肠诗集》的时间。所以说,从时间顺序上和客观经历上来讲,只能是朱淑真套用了三位大儒们诗词中的个别句子。由此可大胆认为:朱淑真生活的年代应该与张孝先相当或略晚,同为南宋人了。
既然如此,张孝先1165年写出“表里俱澄澈”的句子,这时的朱淑真还活着,并且在1165年之后的诗中套用了这个句子。而在1182年魏仲恭写《断肠诗集序》的时候,朱淑真已经死去了,如果做大胆的推断,至少她可能也去逝有7年左右年时间。我们不防做如此揣测:魏仲恭应该不是在朱淑真死后马上就开始搜集她作品的,可能是三四年以后。当看到她流传在世上的作品越来越少,怕她最后的这些作品消失殆尽,才决心要将她的作品搜集成集。朱淑真婚后随其夫四处宦游,所到的地方甚多,魏仲恭要想尽量多地搜集到她的作品,其做法是遍访朱淑真呆过的地方,将朱淑真生前走过的地方自己去重走一次,所以没有三四年的时间和精力,魏仲恭几乎是不能搜集到300余首诗词的。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朱淑真在1165-1175这十来年间是在世的。
当然,以上是用“套用说”来推定朱淑真是南宋人,和张孝先同年代。如果没有“套用说”,是否还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佐证她是南宋人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淑真的籍贯。明代高儒在《百川书志》记载:“《断肠诗》十卷,《后集》八卷,钱塘朱淑真撰,魏端礼辑,钱塘郑元佐为之注。”明代徐伯龄在《蟫精隽》第十四卷《女人咏史》中说“宋朱淑真,钱塘民家女也,能诗词,偶非其类而悒悒不得志。”同样是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写道:“朱淑真者,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其夫村恶,籧篨戚施,种种可厌;淑真抑郁不得志,作诗多忧愁怨恨之思。”看来众多的记载都显示朱淑真是钱塘人。有意思的是,田汝成的儿子田艺衡在其《诗女说史》一书中说朱淑真是浙江海宁人,是著名文学家朱熹的姪女。这父子两人对朱淑真的籍贯产生了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田艺衡的观点,但说朱淑真是钱塘人应当更真实些。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即南宋的首都临安,那么朱淑真就是生活在京城之地了。朱淑真的诗中有“皇州”和“天街”这样的地名出现,这种称呼是专门针对首都和首都里的街道的,后人考证的结论为“皇州”即是指钱塘,即朱淑真的成长之地。只有在南宋时,钱塘才成为了首都,朱淑真既然将钱塘说成是首都“皇州”,那她自然是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又为朱淑真是南宋人提供了一个佐证。
探寻出朱淑真是南宋人后,再来探寻一下她的大体出生年代。由于资料的匮乏,这个过程将更艰难和更复杂,准确度就明显要降低了。
首先我们来推测一下朱淑真的死。朱淑真的婚姻非常不幸,嫁了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她应该是芳龄早逝。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写道:“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聊以慰其芳魂于九泉寂寞之滨,未为不遇也。”这其中的“聊以慰其芳魂于九泉寂寞之滨”,似乎指她的死是与水有关,即投水自杀。“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是说她死后尸体没有安葬在地下,导致没有“青冢”可以让人去吊念她。古时人们死后,讲究的是“入土为安”,而朱淑真死后,人们却不让她入土,看来她的“叛逆”行为和作品实在不能为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所接受。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说,“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荼毗,就是火葬的意思。如此说来,朱淑真在投水自杀后,她的尸体和她的作品一同被她的父母给“一火焚之”了!一代才女竟如此命运,真让后人挥泪长叹!就算朱淑真婚前真的有心上人,有过自由恋爱,或者她婚后真的红杏出墙、与她的情人发生过什么故事,当时的世人也没有必要这样去唾弃她啊,包括她的亲生父母!由此可见,朱淑真死的时候一定还很年轻,可能不会超过40岁,因为她死时,她的父母双双健在。从朱淑真写出大量诗词作品来看(在“百不一存”的情况下还搜集到300余首),朱淑真死时至少也在三十岁以上,否则她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创作出如此数量的作品。我们不防在30和40之间取个平均数,假设她活了35岁。另外,从上面张孝先的词推测朱淑真在1165-1175在世,也在这两个数之间取平均数,假设朱淑真在1170年投水自尽,那么朱淑真的出生年月为1135-1170年。为了有伸缩性,将这个假设的年份再上下各拓展5年,则为约1130年-约1175年,这样应该会更接近她的真实年代了。
关于朱淑真生卒的真实年月,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她对不幸婚姻的苦涩只有她自己品偿,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又被封建道德视为“出格”而遭受打击,她甚至得不到人们的安慰。她在投水自尽之时,一定是满面流泪对着苍天一声叹息。可是她从来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有多少后世人认可她、赞同她、不余遗力地探寻她,这对她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迟到的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