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谈一谈刘元的官职。
据刘元所撰《刘深墓志铭》,自署“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据虞集《刘正奉塑记》和《元史》,刘元为“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据虞集《刘正奉塑记》,“上两赐宫女为之妻,又命以官长其属”,“其属”是为“诸色人匠总管府”,故官称“刘总管”。这都是些什么官?试略作介绍。
1,翰林直学士
据《元史·百官志三》:
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二品。中统初,以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未立官署。至元元年始置,秩正三品。六年,置承旨三员、学士二员、侍读学士二员、侍讲学士二员、直学士二员。八年,升从二品。十四年,增承旨一员。十六年,增侍读学士一员。十七年,增承旨二员。二十年,省并集贤院为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一年,增学士二员。二十二年,复分立集贤院。二十三年,增侍讲学士一员。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员,掌管教习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增承旨一员。大德九年,升正二品,改典簿为司直,置都事一员。至大元年,置承旨九员。皇庆元年,升从一品,改司直为经历。延祐元年,别置回回国子监学,以掌亦思替非官属归之。五年,置承旨八员。后定置承旨六员,从一品;学士二员,正二品;侍读学士二员,从二品;侍讲学士二员,从二品;直学士二员,从三品。属官:待制五员,正五品;修撰三员,从六品;应奉翰林文字五员,从七品;编修官十员,正八品;检阅四员,正八品;典籍二员,正八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一员,从七品;掾史四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书写五人,书写十人,接手书写十人,典吏三人,典书二人。
按刘深因罪被诛是在大德七年(1303),刘元撰《刘深墓志铭》当在该年或稍后,此时刘元57岁左右。已是“从三品”的高官了。翰林院直学士为“清要之职”,多为科第出身,所以传说刘元曾参加科考、获取功名,从此官职看,传说并非无根之谈。
2,奉议大夫 嘉议大夫 正奉大夫
据《元史•百官志七》:
文散官四十二:
开府仪同三司 中宪大夫
仪同三司 中顺大夫以上正四品
特进 朝请大夫
崇进 朝散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 朝列大夫以上从四品
银青荣禄大夫以上俱正一品 奉政大夫
光禄大夫 奉议大夫以上正五品
荣禄大夫以上从一品 奉直大夫
资德大夫 奉训大夫以上从五品
资政大夫 承德郎
资善大夫以上正二品 承直郎以上正六品
正奉大夫 儒林郎
通奉大夫 承务郎以上从六品
中奉大夫以上从二品 文林郎
正议大夫 承事郎以上正七品
通议大夫 征事郎
嘉议大夫以上正三品 从事郎以上从七品
太中大夫 登仕郎
中大夫 将仕郎以上正八品
亚中大夫以上从三品(旧为少中,延祐改亚中)登仕佐郎
中议大夫 将仕佐郎以上从八品
右文散官四十二阶,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敕授。敕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一品至五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绯,八品至九品者服绿。
何谓“散官”?据“百度百科”:
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
撰《刘深墓志铭》时,刘元为“正五品”的“奉议大夫”,比“翰林院直学士”的“从三品”品阶低很多,属于“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者。以后刘元又升为“嘉议大夫”(延佑七年1320?正三品)、[1]“正奉大夫”(延佑元年1314,从二品),官越来越大。
3,昭文馆大学士
昭文馆始设于唐代,唐武德四年(621)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626)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705)因避太子(孝敬皇帝李弘)讳改称昭文馆,开元七年(719)复称弘文馆。有大学士、学士、校书郎等,掌校勘图籍,教授五品以上职事官子弟,并参议朝制礼仪。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称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沿置,再改名昭文馆,并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以昭文馆与集贤院、史馆为三馆,分掌藏书、校书与修史。元承唐宋之置。昭文馆大学士皆为德高望重、名声显赫者,如出使南宋的郝经、秘书监卿温德荣、岳鉉、脱烈、大科学家郭守敬、大画家何澄、中书左丞姚枢、著名理学家窦默等,都曾获此高位。刘元以雕塑绝艺受到恩宠,官至此职,可称奇迹。
4,秘书监卿
秘书监是掌管皇家经籍图书的官署,可称“国家图书馆”。“图书秘籍的收藏,很早就作为“一代盛事”,受到历代封建政府的重视。东汉始置秘书监之职,典司图籍。晋设秘书寺,后为省。唐秘书省则兼领太史、著作二局。宋秘书省“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设官分职,负责修纂日历,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及校雠典籍等事(《宋史》卷二七《职官志》四)。辽、西夏、金均改称监,典藏图籍,职掌范围较逊于宋代,元监之设,大体承三代之制。世祖至元九年(1272),元政府设秘书监,初从三品,大德九年(1305)升正三品。其职亦承历代政府之务,简牍希阔,公会有期;郎吏陟降,堂序进退、揖诺,礼“待遇儒臣”之意,“无倥容甚都”,“视它职尤为华要”(《秘书监志》卷三《印章》),故“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元史》卷九0《百官志》六)。元代秘书监的职事,也是“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但又兼领天文历数的部分职务。据载,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秘书监、太史院与司天台曾合并为一,由大司徒领翰林国史集贤院、会同馆与秘书监(即合三为一后的机构名称)。”[2]
刘元于延祐元年(1314)九月初二日被“任命”为秘书监卿。据《秘书监志》卷一:
延佑元年九月初二日,阿里海牙左丞、不花参议奏:「秘书监官人每的名字写将来者,么道圣旨有来,将写着的“一一”名字教看呵,总做一十员者。内请俸的秘书卿教四员者,教苫思丁为头,教速古儿赤失剌第二,刘总管第三,与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散官依前,兼总管府者。
此前之大德九年(1305),秘书监卿由“从三品”升为“正三品”。据《秘书监志》卷一:
大德九年七月十三日,中书省奏:“秘书监官人每俺根底与文书:俺的衙门自至元九年设立,定作从三品来。其余监分即渐升了有,么道指例说有。俺商量来:掌管禁书自前立来的,不比其余衙门有。他每言语是的一般。依着别个监分体例,升正三品呵,怎生?”奏呵。奉圣旨:“那般者。”钦此。
又同卷:
大德十年二月二十二日中书省奏:“秘书监、中尚监、都水监等衙门里行的人每依例递升,并添散官等四十九员,于内受宣命三十九员,受敕牒一十员,委付呵,怎生?”奏呵。奉圣旨:“委付者。”秘书监正三品,少监从四品,监丞从五品,典簿从七品。
可注意者,给刘元的老师阿尼哥撰写《凉国敏慧公神道碑》的程文海(钜夫),也曾在秘书监任职。据《秘书监志》卷一:
至元十八年添设少监二员
一员,程文海。
一员,曹晋。
按程钜夫(1249—1318),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与吴澄同学。宋亡后入大都(今北京),留宿卫。元世祖试以笔札,改授应奉翰林文字,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元世祖极赏识程钜夫,不久又进职为翰林修撰,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四年(1287)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荐赵孟頫等20余人。至元三十年(1294),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四年(1300)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所在均有政绩。大德八年(1304)拜翰林学士。至大元年(1308),修成宗实录。至大三年(1310)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皇庆元年(1312),修武宗实录,并议行贡举。延祐元年(1314)以老病求致仕还乡。元仁宗命廷臣以下在大都齐化门为他饯行。居家三年,延佑五年(1318)七月十八日(8月14日)去世。泰定二年(1325),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程钜夫为四朝元老,四十余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历仕四朝,号为名臣。追封楚国公,谥文宪。文章雍容大雅,其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
至元十八年(1281),刘元年方31岁左右,文献未见刘元出任官职的记载(或在阿尼哥手下任助手,协理诸色人匠总管府)。33年后之延佑元年(1314),刘元出任秘书监卿(排名第三),4年后(1318年),程文海去世,享年67岁。刘元生于1247年,比程文海年长2岁。但在秘书监,程文海还是刘元的“前辈”呐。
亦应注意者,《秘书监志》的编撰者王士点、商企翁也都曾在秘书监供职。王士点,字继志,东平(今属山东)人,翰林承旨王构之子,官至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自翰林修撰、以承务郎上)。商企翁,字继伯,曹州(今山东荷泽)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之孙,官至秘书监著作佐郎(左山先生鲁国文定公挺之孙,国子监贡士。至正元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自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以承事郎上)。
秘书监志》书成于顺帝至正间。已是元代的晚期,距刘元初任秘书监卿已有近30年的时间了。因此,我觉得刘元延佑元年(1314)“以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兼总管府总管上”,之后的延佑七年(1320)又以“嘉议大夫上”,恐系记忆有误。秘书监除了掌管图书典籍,主持编辑《至元大一统志》等大型著作外,还有古书画的装裱、文献的抄写等工作:
大德四年四月十二日,据秘书郎呈,近蒙秘府指挥,编类到《至元大一统志》书四百八十三册,计七百八十七卷。
大德五年八月初六日,秘书监据知书画支分裱褙人王芝呈,近蒙都省钦奉圣旨:“裱褙书画,差官前到杭州取发芝并匠人陆德祥等共五名,驰驿前来秘书监裱褙书画勾当。”
延佑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木剌忽怯薛第一日嘉禧殿内有时分,对速古儿赤也奴、院使呀不花与张彦清学士有来,叔固大学士对本监官阔阔出少监传,奉圣旨,秘书监里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么道。
延佑三年五月初二日,本监官杨秘卿传说,延佑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李叔固大学士传,奉圣旨:“赵子昂每写来的千字文手卷一十柒卷,教秘书监里裱褙了,好生收拾者。”(均载《秘书监志》)
因为刘元的主要职责在诸色人匠总管府,故其虽为秘书监卿,但排名仅在第三(主事者为苫思丁),所以他在秘书监的作用不大,有关活动一无记载。
5,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
据《元史·百官志一》:
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至元十二年始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十六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增同知、副总管各一员。二十八年,省同知一员。三十年,省副总管一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二员,副总管二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五人,译史一人,奏差四人。其属十有一:
梵像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梵像局。延佑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出蜡局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掌出蜡铸造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局。延佑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铸泻等铜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铸泻之工。至元十年,始置官三员。二十八年,省管勾一员,后定置二员。
银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金银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镔铁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掌镂铁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长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石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管勾一员,董攻石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木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董攻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油漆局,副使一员,用从七品印,董髹漆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物库,秩正九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出纳诸物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俱受省檄,掌工匠词讼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色人匠总管府,是元朝独有的机构,“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首任总管为尼泊尔工艺大师阿尼哥。虞集《刘正奉塑记》中说,忽必烈“两赐宫女为之(刘元)妻,又命以官长其属。迨今(1317)四十余年,凡行幸,无所不从”,则此一机构甫一成立,刘元有可能就作了阿尼哥的副手。至元三十年(1293),始置将作院,(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织造刺绣段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阿尼哥主其事,不再担任总管之职,刘元可能在此年继任了这一官职,故官称“刘总管”,甚至皇帝亦不直呼其名,而以“刘总管”称之。《秘书监志》、《元代画塑记》之“刘学士”、“刘总管”,皆刘元之官称也。
诸色人匠总管府共有11个“下属机构”,分别是:梵像提举司、出蜡局提举司、铸泻等铜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油漆局、诸物库、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其“职能”,均与“塑画”有关,《元史•百官志一》载之甚详,不复赘。
[1]按元王士点、商企翁编《秘书监志》卷九:“劉",延祐元年九月初七日以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上。”此人无疑当为刘元。又载:“劉元延祐七年十月□□日以嘉議大夫上。”时序有些错乱。因嘉议大夫品阶低而时间反在后,不合常情。望识者教之。
[2]高荣盛《秘书监志•点校说明》,《秘书监志》第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