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灸是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之间隔一药物施灸,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灸时火力温和,易被病人接受。根据衬隔物品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灸法。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施灸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感觉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缓解一下,然后重新放下,继续施灸,可反复灸5~8壮,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温中止呕,消水化食,解毒的功能。对于寒性呕吐、腹痛、腹泻、痛痹等效果显著。本灸法适用于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
(2)隔蒜灸:是民间常用灸法,用鲜独头大蒜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上小孔,将蒜片放在施灸部位或肿块上(以未溃破化脓者为宜),再置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须灸足7壮。注意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灸后常易起泡。大蒜具有杀虫、解毒、消痈、散结的功能,用于痢疾、腹泻、肺痨、顿咳、钩虫、蛲虫、疮疡初起等作用显著。隔蒜灸民间多用于治疗瘰疬疮毒、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有确切疗效。治疗癌肿、流注、蛇虫咬伤等,有开结解毒,消肿定痛的功效。
(3)隔葱灸:取新鲜葱白适量,去除老皮,捣烂如泥。施灸时,病人平卧,将葱泥平铺于肚脐四周。可同时在葱泥上放几个大艾炷点燃施灸,以病人感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度。葱白有发散风寒,通阳的作用,常用于阴寒腹痛、腹胀、小便不通、伤风感冒等。本灸法主要用于治疗虚脱、肠胀气、阴寒腹痛、小便不通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4)隔盐灸:是用食盐填入脐窝部施灸,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灸之(为防止盐受热爆裂,可在盐上放一薄片生姜)。本灸法对急性胃肠炎吐泻、痢疾、疝痛、洞泄等有明显效果。一般每次施灸5~7壮。另外,本灸法还有回阳救逆、固脱的功效。用于大汗亡阳,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有回阳固脱的作用。救治脱症,不计壮数,以脉出汗止、肢暖阳复为度。
(5)隔附子饼灸:附子饼取生附子切碎研为细末,以黄酒调和作饼。施灸时,铺敷附子饼于施灸部位约铜钱大,厚约5毫米,置艾炷于上灸之。饼干即更换,以内部温热,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附子有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本灸法用于治疗各种田虚病证,对阴疽,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痈疽初起,阳痿,早泄等症效果佳。
(6)隔胡椒灸:将白胡椒研为细末,加少许面粉和水调作药饼。施灸时,将胡椒药饼铺敷于施灸部位,药饼中心凹陷,内中一般放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以加强疗效,上置艾炷灸之。胡椒有温中散寒之功。本灸法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证的治疗。
(7)隔巴豆灸:取巴豆一粒(不去油),或和以少许黄连,捣制成膏状。施灸时。将巴豆膏填入脐窝中,上置艾炷,灸之。不计壮数,以效为度,巴豆有大毒,功能泻下逐水,逐痰。蚀疮。本灸法有祛寒破结,通利二便的功效,主要用于寒积便秘、水积腹中、小便不通、心腹痛等治疗,疗效捷。注意巴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灸毕,应立即用温热的湿毛巾拭净皮肤,防止药物灼伤皮肤。
(8)隔黄土灸:取黄色泥土,选净杂质,和水为泥饼,用针穿刺小孔。施灸时。将泥饼放置于疮疹上。置艾炷灸之。本灸法主要用于发背痈疮初起,局限性湿疹,白癣及其他湿毒引起的皮肤病。取其胜水燥湿之功。《针灸资生经•发背》中记载:“凡发背,率多于背两胛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急取净土和水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宽一分半,贴疮上,以大艾炷安饼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灸七饼即瘥……。”
(9)隔碗灸:民间常用于治疗乳痈(乳腺炎)初起,疗效显著。用碗一个,将灯心草4根,呈十字形排碗内,头各露约3厘米。再用纸条约5厘米宽,用水蘸湿,盖住碗内灯草。纸与碗口齐,将碗覆扣于患侧乳房上,留灯心草头在外,作大艾炷置于碗底,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再添,灸至碗内流水气,待乳房处疼痛减轻时即可。重者次日再灸。
(10)隔核桃壳眼镜灸:取干核桃1个,从中劈开去仁,留壳备用,注意壳有裂缝者不可用。用细铁丝制成一副眼镜架,镜框外用钢丝向内弯一个钓形,高和长均约2厘米,以备施灸时插艾卷用。施灸前先将核桃壳用浓菊花液浸泡5分钟。然后取出套在镜框上,插上艾卷约1.5厘米长。点燃后戴在患眼上施灸。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11)隔面灸:取适量面粉加少许水调和成面饼.厚约3~露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置于施灸的部位(穴位),或神阙穴(肚脐)上,上置灸炷,每灸3~7壮,主治腹中冷痛等证。
(12)隔药饼灸:将衬垫用的药物研成细末,施灸时用水调成糊状,做成药饼。置于神阙穴或其他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所用药物处方。因病而异,此法适应证较广,根据不同用药,治疗不同的病证。常用于治疗宫寒不孕、痛经、白带清稀、白崩、阳痿、早泄、遗精、寒疝腹痛等证。如温脐种子灸:五灵脂15克,白芷15克,青盐15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荞麦粉和水制成药饼,置于脐上,用艾炷灸之。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此法可治脐腹结冷,下元虚冷,以及妇女宫寒不孕、气虚崩漏、血寒经闭等症。
参考地址: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