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孝敬老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孝敬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养老出现新的问题。当今社会,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1年11月1日,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13.26%;现在是市场经济时期,人们忙于工作生计,难得有空闲时间陪侍老人;在广大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更有甚者,在农村,出现了诸多遗弃、拒养、虐待老人的现象。老人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到了晚年,他们理应老有所养,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和满足。因此,在当前家庭养老仍是绝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的情形下,如何弘扬传统“孝”文化,解决好孝敬老人的问题,使老人安度晚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孝敬老人第一当是赡养,即从物质生活上给予保障。这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加重要,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不能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现实中,一部分儿女重利忘情,唯钱是图,亲情友情都成了无情,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兄弟姐妹互相推诿,老人好像成了子女的累赘。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日夜操劳,自己舍不得吃穿而尽力满足孩子需求,对孩子不仅是不遗余力,甚至透支了自己的精力、体力,更不用说物力,孩子外出打工,又要为孙子辈付出心血,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成人之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竭力照料双亲,保障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能安度晚年。养亲是孝最基本的含义,养亲为孝,不养亲即为不孝。其实,中国的老人在物质生活上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深受打上了中国人勤俭的烙印,他们为孩子付出最多,而要求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最少,这确实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第二,孝敬父母关键在“敬”。真正的孝,决不仅仅局限于使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能始终如一,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任劳任怨。《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大戴礼记》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把尊亲作为孝的最高层次。因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仅仅物质上的供养,只能算下孝,所以要坚持在赡养父母时做到既养且敬。孔子说,说到孝敬父母,就以为仅仅是物质供养,人们饲养犬马,也不能缺乏物质的供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既要竭尽全力又要时常挂念父母。要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即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健康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年长衰朽乃至逐渐走向人生终点而忧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及时尽力地行孝,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
孝敬父母要能够尊重父母的意愿,以礼侍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无违”既有不违背父母意愿的含义,又有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即使父母有错误,也应当讲究方式和方法委婉劝谏。纵使劝谏不成,也要保持对父母的恭敬,不要怨恨父母,等在方便的时候再开导父母。“事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孝敬父母要理解体贴父母。在今天竞争的时代,当儿女的压力很大,工作很忙,即使如此,儿女也要多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这里的“弟子”是子女的意思),无事,则陪老人说说话,解解闷,吃一顿团圆饭,以欢乐融洽的氛围慰藉他们脆弱得像孩子似的且又寂寞的心灵。儿女切不可鲁莽行事,出言不逊。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也应又“敬而不违”,何况父母的话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很有道理的。
孝敬父母要做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丧事应有悲痛之情,而不应铺张浪费。
第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如前所述,孝敬父母关键在于“敬”和“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父母的意见是根本错误的,既不合理又不合法,儿女也要顺从吗?儒家思想给了明确的回答,不可以。《荀子》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连问三遍,孔子不回答。孔子出来后,把这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老师为什么不回答呢?”孔子对子贡的说法很不满意,竟然骂了子贡:“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孔子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心思想,也较难懂,再解释强调一下,其意是要仔细地分析为什么要听从,即视具体情况,正确的听从,错误的要拒绝,这才是孝和贞。
可见,老师就是老师的水平,学生就是学生的水平。荀子非常赞同孔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孝经》中孔子也讲过类似的话,“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焉得为孝乎?”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其创始人孔子孟子那里显现出辩证批评的理论品格。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相信后人胜过前人,相信后人胜过前人就是相信儿女胜过老子。既然儿女能胜过老子,就更不能简单地子从父令,要看具体情况从或不从。只是在父子为原则而争执的时候,当子女的一定要委婉,不可顶撞,使矛盾激化。
在“孝”的问题上,后世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歪曲“发展”,提出什么“父为子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还附会编撰出什么“二十四孝”的故事,诱导人们行愚孝。“二十四孝”中有的还可以学学,像“子路百里负米”,但有很多是不能学的,如“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等。“郭巨埋儿奉母”说的是因为家境贫寒,粮食不够吃,郭巨便想把儿埋掉,省下粮食供母亲吃。对此,鲁迅批评道:“------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祖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了吗?”
我们要弘扬早期儒家“孝”文化的精华,批驳后世愚孝糟粕,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结合上赡养和孝敬老人,再加上力度不断加大的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救助,这样,就能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老有所养的和谐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