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蕲春——一个神奇的地方 湖北黄冈蕲春

蕲春,我省东部的一个小县,却自古人才辈出:宋代有文学巨擘吴淑;明代有“医圣”李时珍、著名战将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国学大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等。而自20世纪以来,从蕲春走出的学人更遍布世界各地,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被誉为“教授县”。
  一个位于大别山南麓、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何以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县”的来历又是怎样的?记者专程赴蕲春进行探访。
  一个县有31个“教授村”
  国学大师受伟人推崇
  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蜿蜒于大别山的南麓。蕲河,带着山脉绵延的余韵,与奔腾不息的黄金水道长江,共同滋润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之地——蕲春。虽然对地图上那巴掌大的一块——无论冈峦还是河流,早已烂熟于心,但每看到这纸上的山河,已年逾八旬的赵德鼎老先生仍会激动不已。
  “这片土地上,自宋代以来,孕育了众多名人巨擘。而更值得现代人骄傲的,还是散布于海内外的众多蕲春籍教授、学者。”退休后仍担任《蕲春县教育志》编辑的赵德鼎老先生,被称为研究“教授县”的权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没有间断从事对蕲春籍教授的搜集、整理工作。根据他们的最新统计,从这个人口只有90多万的普通县,走向海内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蕲春籍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蕲春竟然有31个“教授村”。“所谓‘教授村’,就是一个村里至少有10个以上的教授。”赵德鼎解释。
  在赤东镇范铺村,60多岁的村民童德年悠闲地过着农家日子,但他一家就出了两个博士和3名教授。“在我们村里,不怕你没权,也不怕你没钱,就怕家里没有读书人。”说这话的时候,童老汉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据介绍,这个小小的村子,竟走出了80多名教授级人物,仅在美国新泽西和旧金山两地大学当教授的就有11人(其中新泽西大学有8人),现任上海某研究所所长、42岁的博士后童光志“一个人就头顶三个教授衔”。
  而青石镇大樟树村,则以“黄氏一门七教授”而远近闻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蕲春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
  大樟树村,因村中有两棵生长了近300年的大樟树而得名。黄侃1886年出生在村中一个书香门第。远祖中有以诗词书法闻名于世的黄庭坚,其父黄云鹄官至清廷二品大员,也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是张之洞的密友。据介绍,“黄侃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其研习勤苦,加之天性聪颖,与其师章太炎共创‘章黄学派’,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终成一代大师。”可惜黄侃命运不济,不到50岁便英年早逝。但其在国学上的成就却影响深远,毛泽东生前对黄侃非常推崇,他亲笔写给黄侃之子的信件,原件至今还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黄氏一门里,黄侃之后还有其侄子黄焯,是武汉大学教授,也是训诂学家,他承继了叔父的衣钵;黄侃的长子黄念田,原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转回湖北任政协委员;次子黄念宁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的原子能专家;此外还有三子黄念勤、长女黄念容和侄孙黄曾旸(黄焯之子)等,都是教授。故有“黄氏一门七教授”的说法。
  一条街走出100多位博士生
  “博士之家”记录历史传奇
  蕲州是蕲春的重镇,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也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里。“博士街”,是该镇一条不足600米、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街,名叫“东长街”。街一半是新,瓷砖小楼林立;一半是旧,青砖黑瓦,间有木楼。别看这条街貌不惊人,但时空倒转几百年,这里却是声名显赫的宝地,当年,尚书府、将军府、御史坊、进士第等在此毗邻,人称“水漫红石头,状元满街游”。上世纪以来,这条街更走出了120多名博士、教授,其中接近一半留洋海外,“博士街”由此得名。
  在“博士街”,一个家庭里父子、父女或兄弟双双为博士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李宝珍一家,就被誉为“博士之家”。李宝珍1918年出生在蕲州城内一个世医之家,其先祖父是李时珍12世传人。1938年,高中毕业的李宝珍毅然投考名重一时的中正医学院,发榜时,名列前茅。后又转学华西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某学院的教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几个子女也都学有所成:其长子吴永辉是数学博士;次子吴永新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三子吴永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女儿吴永寿是美国布朗医科大学博士。此外,李的长媳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女婿毕业于美国布朗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蕲州,除了李宝珍的“博士之家”外,一人头戴三顶博士帽的黄恒学和王家大屋出了近30个博士、教授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黄恒学在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参加高考,并被武汉大学录取。此后,他不断求学深造,先后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学和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家大屋是“博士街”上有名的古老家族。相传,王氏家族的始祖王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随之将,官封明威将军,蕲州卫指挥使。其子孙后代世袭其位,繁衍于东长街,所居之地称王家大屋。王忠将军十一世孙王御龙,由于重视诗书并教子有方,其子孙7人先后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的举人、进士,其中进士5人,也就是闻名遐迩的东长街“一门五进士”。王家好学之风也延续到了现代,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至今,从王家大屋已走出近30位博士、教授。
  两百教授媲美两百将军
  县电台记者叫响“教授县”
  从蕲春县走出的教授遍及海内外,时间的跨度又如此巨大,那么,如此多的教授是如何被统计出来的?“教授县”这个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呢?“最初关注蕲春籍‘教授’,其实很偶然。”一直从事“教授”搜集整理工作的赵德鼎老先生回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德鼎担任县《教育志》的主编,开始主持编修第一部《蕲春县教育志》。最初的《教育志》篇目非常单一,只设立小学、中学、高中等篇目,完全不能囊括蕲春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显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后来在采访中,他发现本县过去的举人、进士非常多,从北京进士题名碑、《湖北通志》抄得的资料显示,蕲春仅明、清两朝进士、举人就有461人。于是,他在《教育志》中专门设立了《招生·考试》一章,将461名明清进士、举人尽列其中。
  随着采访范围的扩大和深入,他和同事又有了新的发现:在现当代,在国内外的蕲春籍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也不少,他们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如果记入《教育志》,不仅将极大地丰富《教育志》的内容,对发掘蕲春的人文资源也是一大贡献。于是,他决定在已设定的篇目之外,再专设《教授篇》。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赵德鼎等人搜集教授资料,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他们先是一个村一个村挨家挨户地打听谁家在外有教授或博士亲人,然后向这些蕲春籍的教授、博士们一一写信恳求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当时他们共向国内外大学和个人发出联系函2000多封,得到广泛的回应,最后从回收的资料中经过认真筛选,确定副教授以上学者221位。“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搜集到这些。”赵德鼎说。后来随着资讯的日渐发达,为了将“教授县”里的教授查个“水落石出”,从2004年开始,赵德鼎等人便开始着手编写蕲春县第二部《教育志》,重点是统计蕲春籍教授人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搜集工作卓有成效,到去年为止,进入他们名录的教授级人数已达4000多人。其中,在国内大学100强中,共有蕲春籍正副教授242人,位列10强的大学中有蕲春籍正副教授121人。比如,在北京舞蹈学院,有“东方舞蹈大师”美誉的女教授张均就是蕲春人。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赵德鼎他们搜集到的教授名录还只有200多位时,“教授县”的称谓已经声名远播。那么,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教授县”这个名称?又是谁第一个传播出去的?
  1987年11月的一天,当时任蕲春县广播电台记者的韩进林,把一篇题为《蕲春堪称教授县》的稿件投进邮局信箱时,他还不曾料到他灵机一动想到的一个称谓,日后会成为一张宣传蕲春的亮丽名片。“写那篇文章很偶然。”现任《蕲春文化研究》执行主编的韩进林告诉记者。一天,韩进林在一本书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200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是写红安“将军县”的。他看后大受启发,一下想起了赵德鼎他们编写的《教育志》:红安200个将军可以叫“将军县”,蕲春有200多个教授为什么不能叫“教授县”呢?于是,他立刻奋笔疾书,写成了那篇《蕲春堪称教授县》,然后,把稿件投给了一家报社。几天后,这篇文章发表了,并相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中国教育报》、台湾《自立晚报》等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甚至有媒体将红安“将军县”、蕲春“教授县”并称为黄冈的“文、武”两县,意指黄冈“文武安邦定国之人层出不穷”。
  从此,“教授县”名闻天下。
  教授层出不穷有秘诀
  重教观念深入人心
  一个人口不过90多万的小县,经济并不发达,为何历史上会诞生那么多的名人巨擘,现代又走出那么多的教授、博士呢?蕲春奇迹产生的背后,有什么特殊的魔力吗?“蕲春历来是‘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官员、文人及商贾便在此相互往来……”10月30日,赵德鼎老先生指着一幅老旧的地图,向记者解说蕲春人文鼎盛的历史渊源。
  从资料上看,蕲春尤其是蕲州,在明清时代的确是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明朝中叶,蕲州便是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的美丽、繁盛之地。清朝中叶后,蕲州更是商贾云集,众多名人、学者纷聚于此,读经诵典,形成深厚的人文气息。据说,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就是在蕲州荆王府做小吏时,遍游蕲州山水寺庙,才获得了创作灵感,在蕲州写出了《西游记》。
  在蕲州,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以佐证当地的钟灵之气:该镇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杨仕豪的旧居,上世纪60年代出了四个大学生。由于兄弟姊妹全部离开了蕲州,老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家人便将旧居卖给外地人王贵才。令人惊奇的是,王贵才买得房子后还没来得及翻新,两个儿子也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蕲春人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赵德鼎说。蕲春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蕲州王家大屋走出的王氏后人、现任蕲春《教育志》编辑的王树蕲告诉记者,王氏家族至今保留下来的祠堂名叫“锄经堂”,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祖先起名“锄经”的含义,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也就是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读书好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
  类似王氏蕲春,我省东部的一个小县,却自古人才辈出:宋代有文学巨擘吴淑;明代有“医圣”李时珍、著名战将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国学大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等。而自20世纪以来,从蕲春走出的学人更遍布世界各地,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被誉为“教授县”。
  一个位于大别山南麓、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何以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县”的来历又是怎样的?记者专程赴蕲春进行探访。
  一个县有31个“教授村”
  国学大师受伟人推崇
  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蜿蜒于大别山的南麓。蕲河,带着山脉绵延的余韵,与奔腾不息的黄金水道长江,共同滋润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之地——蕲春。虽然对地图上那巴掌大的一块——无论冈峦还是河流,早已烂熟于心,但每看到这纸上的山河,已年逾八旬的赵德鼎老先生仍会激动不已。
  “这片土地上,自宋代以来,孕育了众多名人巨擘。而更值得现代人骄傲的,还是散布于海内外的众多蕲春籍教授、学者。”退休后仍担任《蕲春县教育志》编辑的赵德鼎老先生,被称为研究“教授县”的权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没有间断从事对蕲春籍教授的搜集、整理工作。根据他们的最新统计,从这个人口只有90多万的普通县,走向海内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蕲春籍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蕲春竟然有31个“教授村”。“所谓‘教授村’,就是一个村里至少有10个以上的教授。”赵德鼎解释。
  在赤东镇范铺村,60多岁的村民童德年悠闲地过着农家日子,但他一家就出了两个博士和3名教授。“在我们村里,不怕你没权,也不怕你没钱,就怕家里没有读书人。”说这话的时候,童老汉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据介绍,这个小小的村子,竟走出了80多名教授级人物,仅在美国新泽西和旧金山两地大学当教授的就有11人(其中新泽西大学有8人),现任上海某研究所所长、42岁的博士后童光志“一个人就头顶三个教授衔”。
  而青石镇大樟树村,则以“黄氏一门七教授”而远近闻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蕲春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
  大樟树村,因村中有两棵生长了近300年的大樟树而得名。黄侃1886年出生在村中一个书香门第。远祖中有以诗词书法闻名于世的黄庭坚,其父黄云鹄官至清廷二品大员,也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是张之洞的密友。据介绍,“黄侃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其研习勤苦,加之天性聪颖,与其师章太炎共创‘章黄学派’,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终成一代大师。”可惜黄侃命运不济,不到50岁便英年早逝。但其在国学上的成就却影响深远,毛泽东生前对黄侃非常推崇,他亲笔写给黄侃之子的信件,原件至今还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黄氏一门里,黄侃之后还有其侄子黄焯,是武汉大学教授,也是训诂学家,他承继了叔父的衣钵;黄侃的长子黄念田,原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转回湖北任政协委员;次子黄念宁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的原子能专家;此外还有三子黄念勤、长女黄念容和侄孙黄曾旸(黄焯之子)等,都是教授。故有“黄氏一门七教授”的说法。
  一条街走出100多位博士生
  “博士之家”记录历史传奇
  蕲州是蕲春的重镇,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也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里。“博士街”,是该镇一条不足600米、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街,名叫“东长街”。街一半是新,瓷砖小楼林立;一半是旧,青砖黑瓦,间有木楼。别看这条街貌不惊人,但时空倒转几百年,这里却是声名显赫的宝地,当年,尚书府、将军府、御史坊、进士第等在此毗邻,人称“水漫红石头,状元满街游”。上世纪以来,这条街更走出了120多名博士、教授,其中接近一半留洋海外,“博士街”由此得名。
  在“博士街”,一个家庭里父子、父女或兄弟双双为博士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李宝珍一家,就被誉为“博士之家”。李宝珍1918年出生在蕲州城内一个世医之家,其先祖父是李时珍12世传人。1938年,高中毕业的李宝珍毅然投考名重一时的中正医学院,发榜时,名列前茅。后又转学华西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某学院的教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几个子女也都学有所成:其长子吴永辉是数学博士;次子吴永新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三子吴永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女儿吴永寿是美国布朗医科大学博士。此外,李的长媳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女婿毕业于美国布朗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蕲州,除了李宝珍的“博士之家”外,一人头戴三顶博士帽的黄恒学和王家大屋出了近30个博士、教授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黄恒学在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参加高考,并被武汉大学录取。此后,他不断求学深造,先后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学和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家大屋是“博士街”上有名的古老家族。相传,王氏家族的始祖王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随之将,官封明威将军,蕲州卫指挥使。其子孙后代世袭其位,繁衍于东长街,所居之地称王家大屋。王忠将军十一世孙王御龙,由于重视诗书并教子有方,其子孙7人先后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的举人、进士,其中进士5人,也就是闻名遐迩的东长街“一门五进士”。王家好学之风也延续到了现代,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至今,从王家大屋已走出近30位博士、教授。
  两百教授媲美两百将军
  县电台记者叫响“教授县”
  从蕲春县走出的教授遍及海内外,时间的跨度又如此巨大,那么,如此多的教授是如何被统计出来的?“教授县”这个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呢?“最初关注蕲春籍‘教授’,其实很偶然。”一直从事“教授”搜集整理工作的赵德鼎老先生回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德鼎担任县《教育志》的主编,开始主持编修第一部《蕲春县教育志》。最初的《教育志》篇目非常单一,只设立小学、中学、高中等篇目,完全不能囊括蕲春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显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后来在采访中,他发现本县过去的举人、进士非常多,从北京进士题名碑、《湖北通志》抄得的资料显示,蕲春仅明、清两朝进士、举人就有461人。于是,他在《教育志》中专门设立了《招生·考试》一章,将461名明清进士、举人尽列其中。
  随着采访范围的扩大和深入,他和同事又有了新的发现:在现当代,在国内外的蕲春籍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也不少,他们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如果记入《教育志》,不仅将极大地丰富《教育志》的内容,对发掘蕲春的人文资源也是一大贡献。于是,他决定在已设定的篇目之外,再专设《教授篇》。
湖北黄冈蕲春——一个神奇的地方 湖北黄冈蕲春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赵德鼎等人搜集教授资料,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他们先是一个村一个村挨家挨户地打听谁家在外有教授或博士亲人,然后向这些蕲春籍的教授、博士们一一写信恳求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当时他们共向国内外大学和个人发出联系函2000多封,得到广泛的回应,最后从回收的资料中经过认真筛选,确定副教授以上学者221位。“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搜集到这些。”赵德鼎说。后来随着资讯的日渐发达,为了将“教授县”里的教授查个“水落石出”,从2004年开始,赵德鼎等人便开始着手编写蕲春县第二部《教育志》,重点是统计蕲春籍教授人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搜集工作卓有成效,到去年为止,进入他们名录的教授级人数已达4000多人。其中,在国内大学100强中,共有蕲春籍正副教授242人,位列10强的大学中有蕲春籍正副教授121人。比如,在北京舞蹈学院,有“东方舞蹈大师”美誉的女教授张均就是蕲春人。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赵德鼎他们搜集到的教授名录还只有200多位时,“教授县”的称谓已经声名远播。那么,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教授县”这个名称?又是谁第一个传播出去的?
  1987年11月的一天,当时任蕲春县广播电台记者的韩进林,把一篇题为《蕲春堪称教授县》的稿件投进邮局信箱时,他还不曾料到他灵机一动想到的一个称谓,日后会成为一张宣传蕲春的亮丽名片。“写那篇文章很偶然。”现任《蕲春文化研究》执行主编的韩进林告诉记者。一天,韩进林在一本书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200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是写红安“将军县”的。他看后大受启发,一下想起了赵德鼎他们编写的《教育志》:红安200个将军可以叫“将军县”,蕲春有200多个教授为什么不能叫“教授县”呢?于是,他立刻奋笔疾书,写成了那篇《蕲春堪称教授县》,然后,把稿件投给了一家报社。几天后,这篇文章发表了,并相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中国教育报》、台湾《自立晚报》等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甚至有媒体将红安“将军县”、蕲春“教授县”并称为黄冈的“文、武”两县,意指黄冈“文武安邦定国之人层出不穷”。
  从此,“教授县”名闻天下。
  教授层出不穷有秘诀
  重教观念深入人心
  一个人口不过90多万的小县,经济并不发达,为何历史上会诞生那么多的名人巨擘,现代又走出那么多的教授、博士呢?蕲春奇迹产生的背后,有什么特殊的魔力吗?“蕲春历来是‘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官员、文人及商贾便在此相互往来……”10月30日,赵德鼎老先生指着一幅老旧的地图,向记者解说蕲春人文鼎盛的历史渊源。
  从资料上看,蕲春尤其是蕲州,在明清时代的确是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明朝中叶,蕲州便是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的美丽、繁盛之地。清朝中叶后,蕲州更是商贾云集,众多名人、学者纷聚于此,读经诵典,形成深厚的人文气息。据说,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就是在蕲州荆王府做小吏时,遍游蕲州山水寺庙,才获得了创作灵感,在蕲州写出了《西游记》。
  在蕲州,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以佐证当地的钟灵之气:该镇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杨仕豪的旧居,上世纪60年代出了四个大学生。由于兄弟姊妹全部离开了蕲州,老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家人便将旧居卖给外地人王贵才。令人惊奇的是,王贵才买得房子后还没来得及翻新,两个儿子也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蕲春人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赵德鼎说。蕲春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蕲州王家大屋走出的王氏后人、现任蕲春《教育志》编辑的王树蕲告诉记者,王氏家族至今保留下来的祠堂名叫“锄经堂”,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祖先起名“锄经”的含义,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也就是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读书好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
  类似王氏家族这样的门风,也成为当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样。据蕲州镇党委宣传委员龚智勇介绍,对蕲州人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一个家庭哪怕经济条件再好,倘若家里不出个把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所以,一般家庭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念书。对小孩而言,改变家庭困境的希望之一就是发奋读书。
  蕲春人文鼎盛的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重视教育有关。这里,不能不提到蕲春历史上的两任“县长”——清末蕲州知州陈树屏(字介庵,实际是县令职务)和民国时的县长辜仁发。陈介庵曾东渡扶桑,在日本考察新政,对日本举国办教育印象深刻。他到蕲春任职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创办了蕲州师范学堂、实业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模范初等小学堂5所,女子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60所。其办学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辜仁发同样重视教育,一上任便大办学校,并在蕲春实行早期的“义务教育”。
  而解放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据介绍,蕲春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万多人。其中,就有曾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在汪的母校蕲春一中,他和王重烈、李敬一等10位蕲春籍名人的大幅照片被挂在校园内,以勉励学生。11月6日,当汪潮涌带着35亿元的投资项目回到蕲春时,他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弟学妹们,正看着他的照片,对未来浮想联翩……家族这样的门风,也成为当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样。据蕲州镇党委宣传委员龚智勇介绍,对蕲州人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一个家庭哪怕经济条件再好,倘若家里不出个把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所以,一般家庭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念书。对小孩而言,改变家庭困境的希望之一就是发奋读书。
  蕲春人文鼎盛的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重视教育有关。这里,不能不提到蕲春历史上的两任“县长”——清末蕲州知州陈树屏(字介庵,实际是县令职务)和民国时的县长辜仁发。陈介庵曾东渡扶桑,在日本考察新政,对日本举国办教育印象深刻。他到蕲春任职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创办了蕲州师范学堂、实业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模范初等小学堂5所,女子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60所。其办学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辜仁发同样重视教育,一上任便大办学校,并在蕲春实行早期的“义务教育”。
  而解放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据介绍,蕲春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万多人。其中,就有曾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在汪的母校蕲春一中,他和王重烈、李敬一等10位蕲春籍名人的大幅照片被挂在校园内,以勉励学生。11月6日,当汪潮涌带着35亿元的投资项目回到蕲春时,他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弟学妹们,正看着他的照片,对未来浮想联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5026.html

更多阅读

亲子共读:诗歌《神奇的世界》

母: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每棵树都挂满金子般树叶, 金树叶摇出一串童话, “哗啦啦”,把我们热情迎接。 女:我们快活地跑了进去,

神奇美丽的地方,海晏 美丽神奇的地方五线谱

各位朋友,游览完151景点,沿环湖东路我们已经进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下面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晏县的基本情况。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的北岸,是青海母亲河——湟水河的发源地。海晏县北接祁连县、门源县,东邻大通县、

声明:《湖北黄冈蕲春——一个神奇的地方 湖北黄冈蕲春》为网友满身情歌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