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诗选
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 五月已来到人间 啊,我真愿 在我的泪水里面 山岭和古堡低头俯瞰 我站在黑暗的梦中 恋人啊,我们并坐着 莲花儿战战兢兢 把你的脸贴住我的脸 所有的花儿全都 小花儿如果知道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尽管外面飞雪成堆 | 美丽的明亮的金色的星星 我要让我的心灵 哦,不要发誓,只要接吻 一颗星星落下来 夜气潮湿,风雨欲来 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 你好像一朵鲜花 我们坐在渔舍旁 午夜是如此沉寂苦寒 为什么玫瑰这般苍白 星星们高挂空中 我在树阴下独行 芙丽德丽凯 月亮已经升起来 |
我站在高山之顶
(德国)海涅
我站在高山之顶,
总觉得无限伤情。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千万次长叹不停。
促使我是一只燕子,
我要飞到你的身旁,
筑起我的小巢,
靠着你的门窗。
假使我是一只夜莺,
我要飞到你的身旁,
从茂绿的菩提树上,
夜夜为你歌唱。
假使我是一只照莺,
我立即飞入你我怀中,
你非常喜爱傻瓜,
请医治傻瓜的伤痛。
我曾梦见过热烈的爱情
(德国)海涅
我曾梦见过热烈的爱情,
还有漂亮的卷发,桃金娘和木犀,
我曾梦见过甜蜜和唇和刻毒的话,
还有忧郁的歌儿的忧郁的乐曲。
昔日的梦境啊早已经褪色、飘散,
就连梦中的倩影也都杳然逝去!
留给我的只有这软绵绵的曲调,
以及用这曲调铸成的狂热诗句。
你独自留下的歌曲啊,飘散吧,
去追寻我那久已消失的旧梦!
见着它请代我向它问一声好,
我要给空虚的梦影捎去空虚的叹息。
现在我该深思熟虑
(德国)海涅
现在我该深思熟虑,
摆脱一切的痴想;
我当了多时的喜剧演员,
跟你演这场喜剧。
豪华的背景,全是根据
浪漫派风格画成,
我的骑士装金光灿烂,
我有最细腻的柔情。
现在我要一本正经,
摆脱愚蠢的举动,
我老是在串演喜剧,
却老是感到苦痛。
天啦!我是在信口雌黄,
说出了我的感慨;
我拚着被刺穿胸膛的危险,
扮演了垂死的斗剑者。
我在睡梦中哭过
(德国)海涅
我在睡梦中哭过
梦见你在墓中沉睡。
当我醒时,泪珠儿
还从脸上流下来。
我在睡梦中哭过,
梦见你将我遗弃。
当我醒时,我依然
哀哀地哭过了多时。
我在睡梦中哭过,
梦见你没改变心肠。
当我醒时,泪珠儿
依然像潮涌一样。
浮现出来吧,往日的旧梦
(德国)海涅
浮现出来吧,往日的旧梦!
打开来吧,你,我的心扉!
让欢乐之歌、悲伤的眼泪
一齐奇妙地涌了出来。
我要去枞树林里流连,
那儿奔着活泼的泉水,
那儿逛着壮丽的麋鹿,那儿唱着可爱的画眉。
我要攀登到那座山上,
登上那座险峻的山顶,
那儿,古老的城堡废墟
在晨曦之中孤孤零零。
我要在那里静静坐下,
怀念当初古代的年华,
那些辉煌的古代家族
和那消沉埋没的荣华。
比武场如今长满荒草,
那儿曾有个勇士留芳,
他打败了高明的对手,
赢得决斗胜利的奖赏。
阳台上面牵满常春藤,
那儿曾有个美貌佳人,
她用她的眼睛征服了
那位堂堂的获奖之人。
唉!胜利的勇士和佳人,
他们又败在死神的手里——
手拿镰刀的瘦瘠的骑士
要全把我们打倒在沙里!
在记忆之中显露出
(德国)海涅
在记忆之中显露出
久已凋谢的形影——
你对我说了些什么,
如此打动我的心?
别说你爱我!我知道,
世间最美的东西,
就是春天和爱情,
将来也必然要消逝。
别说你爱我!
只要
默默地跟我亲嘴,
只要笑,如果明天
给你看枯萎的玫瑰。
寒冷的心中揣着厌倦
(德国)海涅
寒冷的心中揣着厌倦,
我厌倦地走过寒冷的大地,
翻新已近凋残,湿雾紧抱着
田野,田野早已经死去。
风发出啸叫,飘零的红叶
被风卷着,在天空中摇曳,
树林在啜泣,荒野在叹息,
而最糟的是,还下起了雨。
我爱着一朵花
(德国)海涅
我爱着一朵花,却不知是哪朵,
叫我多么伤心。
我观察遍所有的花萼花蕊,
想寻找一颗心。
百花在晚霞中吐入芬芳,
夜莺在枝头歌唱,
我寻找一颗心,像我的一样美,
像我的一样跳荡。
夜莺在枝头歌唱,
我理解它的歌声,
它和我一样地伤心、忧戚,
我和它一样地忧戚、伤心。
温暖的春夜
(德国)海涅
是温暖的春夜,
催得百花开放大镜;
我的心要不留神,
又会将谁爱上。
不知百花中是谁,
将缠住我的心?
歌唱的夜莺警告说,
对百合最得当心。
唉!我心里渴望着眼泪
(德国)海涅
唉!我心里渴望着眼泪,
又苦又甜的爱情之泪,
我真担心,这种渴望
最后会有实现的机会。
唉,爱情的甜蜜的痛苦
以及爱情的辛酸的欢喜,
又在奇妙地折磨着我,
钻进我刚刚痊愈的心里。
每当你经过我身旁
(德国)海涅
每当你经过我身旁,
只要衣襟碰我一碰,
我的心立刻欢呼雀跃,
狂热地追随你的芳踪。
可一旦你转过脸来,
睁大眼睛瞪我一瞪,
我的心立刻惊惶失措,
收住脚步再不能前进。
无穷的忧虑
(德国)海涅
死神正召唤着我——啊;亲爱的,
但愿我能与你分别在森林里,
那儿生长着密集的枞树,
狼群嗥叫,兀鹰哀啼,
牝野猪可蛋白质地喷着鼻息,
这位黄毛公猪的娇妻。
死神正召唤着我——我的爱人啊,
我要能与你分别在大海上,
我就会更加称心如意,
纵有北极风狂暴地抽打海浪,
从深渊里浮上来
栖息在海底的
张着血盆大口的
鲨鱼和鳄鱼——
想念我,玛蒂尔德,亲爱的,
狂暴的海洋和莽莽的森林
都并不多么危险;
危险的倒是咱们现在的栖居!
无论群狼和兀鹰多么可怕,
无论鲨鱼和海怪多么可怕,
更可怕更凶残的野兽却出没在
巴黎。是的,巴黎——
这灿烂辉煌的世界之都,
歌舞升平,光怪陆离,
魔鬼的天堂,天使的地狱——
要我在这里和你分手,
我怎能不冒火,不生气!
黑色的苍蝇在我床头飞旋,
嗡嗡地将我嘲笑;
这帮无赖落在我的额头
和鼻子上——寮在可怜!
其中一些长着人似的嘴脸,
鼻子长得像印度的象头神。——
这时我脑袋里也闹腾开了,
我想是在收拾行李吧,
我的理智即将离去——
唉,可悲!——它竟比我先起程。
天生的一对
(德国)海涅
你望着我,热泪涌流,
以为在哭我的不幸——
你不知道啊,亲爱的,
这眼泪也有你的份!
啊,告诉我,可有预感
时时袭扰你的心灵?
可有预感向你宣示,
我俩命中注定要心连心?
在一起,我们快乐幸福,
分开了,只有育苦沉沦。
命运的大书上写着,
我俩应该相爱相亲。
我的怀抱是你的归宿,
你的自我在这里觉醒;
花朵啊,是我用亲吻
使你解除植物的混沌;
你的生命价值提高了——
我给了你的躯体一个灵魂。
如今谜底已经揭晓,
时漏的沙已经流尽——
啊,别恸哭,命该如此——
我将离去,你将独自凋零;
凋零憔悴,尚在盛开之前,
烟消火灭,未经炽烈旺盛;
你还没生活已经死去,
死神已经攫住你的魂。
如今我知道了,上帝作证,
你是我真正爱的女人!
多么惨啊,正当省悟之时,
却敲响彻云霄了永远分离的钟声!
欢迎和告别在同一时刻,
今天我们就积压奔前程。
我俩再无相逢之日,即使到了二界天庭。
你的美貌将沦落尘埃,
随风飘散,余音荡尽。
我们诗人却不一样,
死神不能把我们战胜。
尘世的毁灭其奈我何,
我们在诗歌之国得享永生,
永生的仙女之乡阿瓦龙——
永别了串联,
仅剩下躯壳的美人!
你要有一双好眼睛
(德国)海涅
你要有一双好眼睛,
能看透我的歌曲,
你就看见一个美女,
在我的歌中踯躅。
你要有一双好耳朵,
能听见她的声音,
她的叹息、欢笑和歌唱,
就人扰乱你可怜的心。
她将用目光和言语,
像迷惑我一落千丈样迷惑你,
你将估着爱的春梦,
迷路在无边的密林里
颂歌
文/海涅
我是剑,我是火焰。
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
战斗开始时,
我奋勇当先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我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可是我们得到了胜利。
我们得到了胜利,
可是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在欢呼胜利的凯歌里
响着追悼会严肃的歌声。
但我们没有时间欢乐,
也没有时间哀悼。
喇叭重新吹起,
又开始新的战斗。
我是剑,我是火焰。
乘着歌声的翅膀,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紫罗兰轻笑调情, 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我们要在那里躺下, (冯至译) 这首诗作于1822年,曾由门德尔松谱曲,是海涅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 海涅写爱情诗,用了很多手法,但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抒胸臆的,或可称为“动作型”的,比如“我一看到你的眼睛”,“我把我的头偎依在你的雪白的肩上”,“一个青年有所爱”;一类是通篇借喻的,或可称为“寄寓型”,比如“蝴蝶爱着玫瑰花”,“一棵松树在北方”,“莲花儿战战兢兢”;一类是以比兴为主或以环境描写为主的,或可称为“烘托型”,比如“恋人啊,我们并坐着”,“哪怕室外的雪堆得很高”,“在极美的五月里”。本诗当属于第三类。 这首诗分五个自然段。前四段全是写环境,直到第五段才写出“爱情”的真意。海涅的时代尚是意境的时代(进入二十世纪后诗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崇尚意象)。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美妙的意境,如果用我们中国诗论的概念来说,整首诗也有个“诗眼”,那就是“寂静”。这首诗通篇是多么的静啊,“寂静的月光”,莲花的“等待”,羚羊的“暗地里倾听”自不待言,紫罗兰、玫瑰的“轻笑调情”、“偷偷”讲童话似乎有声,其实谁都知道是无声的,愈发在寂静上加上拟人化的、幽美的色彩,使那个静字像涟漪般一圈圈溢开来,静得更深,更可爱了;至于远处恒河水的喧腾,则有如我国古诗“鸟呜山更幽”的写法,以自然界的有声,进一步托出万籁俱寂的境界。待这个静的环境铺陈得淋漓尽至了,诗人和他的爱侣才出现了,“吸饮爱情和寂静,沉入幸福的梦幻”,这种净化了的、“静”化了的爱情理想在这么一种环境中得以实现,完全是水到渠成了。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不妨称之为“辅助诗眼”,是神奇。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尤其是诗人)心目中,东方是个神奇的世界,陌生和遥远都是神奇的导因,比之诗人们生活的世俗环境,那儿像有一种猜测性的、超脱尘俗的光环。海涅曾在波恩大学听过梵语学家施莱格尔的讲课,故一直对东方印度心神系之。诗中出现的羚羊是东方诗人(如哈菲兹)常爱描绘的动物;把花儿散发的芬芳喻为花儿的语言,也是东方的表达方式。海涅把诗的环境放在东方,并用了一系列东方的诗歌形象,使诗歌得以神奇化,使难以表达的爱情的美妙神奇得到了充分的烘托,从而充分写出了作者纯真的爱情理想,那无边的向往渴望。 (原载“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
不知道什么缘故, 天色晚,空气清冷, 那最美丽的少女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 小船里的船夫 我知道,最后波浪 (冯至译) 这首诗作于1823年,是海涅最优美、最著名的诗作之一。李斯特、西尔歇尔等人都曾为它谱曲,一百五十多年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已经成为民歌。即使在希特勒时期,海涅的作品被焚被禁,但纳粹分子仍不得不以“无名诗人”的字样取代海涅的名字,允许它在歌本中存在下去。在七十年代震撼世界的美国电视剧“大屠杀”中,犹太人魏斯一家在灾难来临前,曾合家幸福地唱这首歌,与后来的灾难形成对比。可见这首诗已成了德国美好的和平生活的象征。由于海涅的如椽巨笔,罗累莱也已成为“德国之父”—莱茵河的象征。 德国有条莱茵河,一如中国之有长江;莱茵河有罗累莱,长江有巫山;罗累莱上有“妖女”,巫山上有神女。真是太巧了。如果把海涅的“罗累莱”与孟郊的“巫山曲”加以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喜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这两首诗都写得极美。而且都写的是传说,只不过“罗累莱”是民间传说,“巫山曲”是根据宋玉的(一般认为系后人假托,这且不去管它)“高唐赋”中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写的,因而应算文人传说。“罗累莱”已成为女性魔力的象征,而由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而来的“巫山云雨”也早就成了男女情欢的代称。两首诗的结尾都是悲剧,一是船夫之死,一是楚王的梦觉魂断,但悲剧都不是目的,两首诗实际上都表达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强烈向往之情。两首诗都写的是“故事”,但与此同时,都有意无意地“附带”地成了风景诗。凡此种种,说明海涅的“罗累莱”和孟郊的“巫山曲”有许多相同之处,也说明中德文化有着许多出人意外的吻合之处。 然而恰恰在最相近的事物中可以看到其大相径庭之处。从艺术风格上看,“罗累莱”代表了小巧玲珑、秀美辉煌的德国风格,而“巫山曲”代表了宏大悠远、清幽凄迷的中国风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地域因素是影响艺术风格的重大原因之一。从人物描写上看,罗累莱“妖女”是明摹实绘,而巫山神女是暗点虚描。“罗累莱”的形象明朗,而“巫山曲”的形象更多是以景象来点出带过的。两首诗都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巫山曲”表现得更含蓄飘逸,体现了中国诗歌中典型的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追求。从思想观念上看,“罗累莱”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是一种追求,而“巫山曲”表达的是“可及而不可追”,实际上是一种失落的迷惘。这种迷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了士大夫们在佛教、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一种消极心态,与以“罗累莱”为代表的德国文学中的积极心态适成对照。 (原载“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
“今天,人们要特别感谢他。特别是为了那美丽的眼泪。特别是为了那突然爆发的笑声。”【德】马丁瓦尔泽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856年)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并不多见。作为歌德以后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的他,以平常的辞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成为了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国文学青年所追捧的偶像,人们都以手中持有《海涅诗选》为荣。喜欢上海涅,起初是因为他的爱情诗。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海涅的文学生涯是从用诗歌对爱情的讴歌开始的。那是带着悲哀和绝望的情诗。事实上,他的爱情诗是用血泪写成的,这与他的第一次恋爱的失败有关。海涅1814年认识比他小两岁的堂妹阿玛丽娅。她住在汉堡。海涅十九岁到汉堡,给阿玛丽娅的父亲学习经商。他爱阿玛丽娅,却得不到回应。后来,海涅写道,“她不爱我,她只是活在我的诗中”。在汉堡的生活是他“爱情的经典基础”。德国民族诗人克罗普斯托克(1724-1803)的墓地就在海涅叔叔汉堡所罗门别墅附近,是人们朝圣之地。克罗普斯托克的诗歌给了海涅很大影响,古典,大众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了海涅爱情诗歌的特征。
海涅对堂妹阿玛丽无望的爱情无果而终,却开出绚丽的花朵,那些花朵就是爱情诗歌,这些诗歌伴以失恋痛苦的副音,不断变奏出新的曲调。他的爱情诗歌获得了最广大的读者,这是因为海涅将个人恋爱中的苦恼与欢乐表现得真切完整,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地说出了热爱生活的人物经常感受到的、却往往表达不出的真情实感。其中最有名的有《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美妙的五月里》、《那花儿,那小小的花儿知道》、《听我歌一曲》、《一棵橡孤零零》、《一颗星星落下来》等。
海涅写爱情诗,用了很多手法,但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抒胸臆的,或可称为“动作型”的,比如“我一看到你的眼睛”,“我把我的头偎依在你的雪白的肩上”,“一个青年有所爱”;一类是通篇借喻的,或可称为“寄寓型”,比如“蝴蝶爱着玫瑰花”,“一棵松树在北方”,“莲花儿战战兢兢”;一类是以比兴为主或以环境描写为主的,可称为“烘托型”,比如“恋人啊,我们并坐着”,“哪怕室外的雪堆得很高”,“在极美的五月里”。
在众多的爱情诗歌中,《乘着歌声的翅膀》无疑是最能代表诗人风格的:
乘着歌声的翅膀,
心爱的人,我带你飞翔,
向着恒河的原野,
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笼罩着寂静的月光;
莲花在那儿等待
它们亲密的姑娘。
紫罗兰轻笑调情,
抬头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
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是善良聪颖的羚羊;
在远的地方喧腾着
圣洁的河水的波浪。
我们要在那里躺下,
在那棕榈树的下边,
吸饮爱情和寂静,
沉入幸福的梦幻。
(冯至译)
这首诗作于1822年,曾由门德尔松谱曲,是海涅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
这首诗分五个自然段。前四段全是写环境,直到第五段才写出“爱情”的真意。海涅的时代尚是意境的时代。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用中国古典诗论的概念来说,整首诗也有个“诗眼”,那就是“寂静”。这首诗通篇是给人一种“静”的美感,“寂静的月光”,莲花的“等待”,羚羊的“暗地里倾听”。紫罗兰、玫瑰的“轻笑调情”、“偷偷”讲童话似乎有声,其实谁都知道是无声的,愈发在寂静上加上拟人化的、幽美的色彩,使那个静字像涟漪般一圈圈溢开来,静得更深,更可爱了;至于远处恒河水的喧腾,则有如我国古诗“鸟呜山更幽”的写法,以自然界的有声,进一步托出万籁俱寂的境界。待这个静的环境铺陈得淋漓尽至了,诗人和他的爱侣才出现了,“吸饮爱情和寂静,沉入幸福的梦幻”,这种净化了的、“静”化了的爱情理想在这么一种环境中得以实现,完全是水到渠成了。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不妨称之为“辅助诗眼”,是神奇。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尤其是诗人)心目中,东方是个神奇的世界,陌生和遥远都是神奇的导因,比之诗人们生活的世俗环境,那儿像有一种猜测性的、超脱尘俗的光环。海涅曾在波恩大学听过梵语学家施莱格尔的讲课,故一直对东方印度心神系之。诗中出现的羚羊是东方诗人(如哈菲兹)常爱描绘的动物;把花儿散发的芬芳喻为花儿的语言,也是东方的表达方式。海涅把诗的环境放在东方,并用了一系列东方的诗歌形象,使诗歌得以神奇化,使难以表达的爱情的美妙神奇得到了充分的烘托,从而充分写出了作者纯真的爱情理想,那无边的向往渴望。
《罗累莱》是海涅最有名的诗作之一,成为一首传遍世界的德国民歌。诗人利用流行于莱茵河两岸关于妖艳的女魔法师的传说,以象征的手法描写了自己没有实现的爱情经历。他没有打破六节格式,保持了朴素的形式统一。首先从主观自白“我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我是这样的悲伤”开始,逐渐引出一幅令人沉醉的风景画“空气清冷,暮色苍茫,莱茵河静静地流”,最后又是主观自白,和中间关于罗累莱岩的传说联系起来,给人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在其他的诗作中,也可以窥出那独具的匠心:用朴素的语言把个人的感情普遍化。《我的心儿,我的心儿悲伤》,《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或《你像是一朵花儿》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不过最成功的还要数《我的心,你不要忧悒》,它语言简洁朴素,四句一节,共有两节,采用抑扬格,像中国的绝句。在这首段短诗中,充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对尘世之美的热爱。这美就是力量,是助人度过难关、克服困境的力量。这力量使人对尘世的理解更深刻更真切。
所有这些,我们可以在下面的诗行里读到:
星星们动也不动,
高高地悬在天空,
千万年彼此相望,
怀着爱情的苦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
这样丰富,这样美丽;
却没有一个语言学者
能了解这种言语。
但是我学会了它,
我永久不会遗忘;
供我使用的语法
是我爱人的面宠。
——海涅《星星们动也不动》 冯至 译
这里,诗人对于美丽爱人的天生丽质没有具体描述,只是用鲜花来比喻。而对于爱,也并未直接表白,只是“供我使用的语法/是我爱人的面宠。”事实上,诗人的着眼点不是爱人的美丽,而是对于这种美丽的随着时间流逝而如鲜花凋萎的焦虑。他想留住爱人的美丽,只有用祈祷来实现。这种爱,是诗人深刻的哲思,寄寓着对于人生存在的质疑。
1856年2月17日,海涅去世。三日后,被安葬在蒙马特尔高地,葬礼如他的诗歌“记忆庆典”所写:“没有弥散的歌,不说KADOSCH,不说什么也不唱什么,在我死亡的日子。”只是谈他的作品,参加的人不多,多数是德国人,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和戈蒂耶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海涅生于冬天,死于冬天。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绝无仅有的政治诗人,目光如炬、所向披靡的政论家,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是一个神话,一个“冬天的神话”。
海涅的墓志铭
周日,读了一个下午的海涅诗集,发现最爱的是杨武能译的《何处》。
诗人海涅,死后葬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在那儿,人们看到其墓碑上刻着的便是这首--
何处
海涅 (作于1835年)
何处是疲倦的流浪者
最后的安息之地?
是那南国的棕榈树下,
还是莱茵河畔的菩提树底?
我将在何处的沙漠中,
由陌生人掩埋尸骨?
还是在荒凉的海岸上,
获得我最后的归宿?
随它去吧!无论何处,
主的蓝天永远把我环抱,
那悬挂夜空的万点繁星,
将永远在我坟头闪耀。
杨武能 译
海涅
作者:苦雨斋之主人提交日期:2006-6-1416:16:00 |
人文中学……林茨科普夫的银行……波恩大学法学系命运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变幻,诗人的命运成为他最终的结局。海涅,一个玩弄政治权谋的诗歌驾驭者,穿插于黑暗德国的尘嚣,他曾座于黑格尔的讲台下,聆听“世界精神”的圣音。他放飞夜莺,诗儿的花被收入1827年的《短歌集》,泪水中过滤出的诗行,带着哭泣化为艺术的梦语。让我们记住阿玛莉,那一滴滴泪珠中的精灵,被他当作蛹置入他诗行的编织物里,可最终,玛蒂尔德,一个巴黎的女子,在1841年8月31日,海涅同她走上了圣苏尔比斯教堂的红地毯。海涅以神的姿态降身于这不懂德语与诗歌的巴黎姑娘身边,他承认“我命中注定只爱这最卑贱又最愚蠢的东西”。
海涅,犹太人的后裔,多舛的历史潮流里,他没有成迎浪的砥石,他悄悄的潜入海利根施塔特,在牧师戈特洛布·克里斯蒡安·姑里姆的操持下受洗,把名字由哈里海涅,改为了海因里希·海涅。哈里&·海涅他放弃了他父亲的信仰,他选择了不幸。受洗并没有提供给他进入欧罗巴大陆的“入场券”,在痛苦的生活旋律里,他以他的诗达到一切虚无的空名。
海涅,一个对金钱满不在乎的诗人,他向富有的伯父所罗门·海涅不断索取,他高额地出售自己的稿子,他向出版商尤利乌斯·卡姆佩勒索尚未写出稿子的定金,他享受法兰西政府提供给他的养老金,他任意挥霍,在交易所赌博无所顾忌。海涅,他不是一个穷困的诗人,他不会因写诗而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他自由穿梭于德意志意识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语建构他不朽的诗歌语体
海涅《德意志·一篇冬日童话》延续圣西门主义者对尘世幸福的要求,自此海涅谱写自己革命的秘密,法兰西使他享受贡仰的香气,德意志书报检查制度让他处处碰壁。
海涅制定自家精神的宪法,任意而为放达而歌,他从巴黎以通讯记者的身份源源向德意志输去满是火种的信息。他成为一个无惧的骑士,把诗歌作为他锋利的宝剑,向他所憎恨的黑暗重重刺去。
海涅一个被误认为受卡尔·马克思影响至深的诗人,他模糊不清的言语,留给后人一个难解的谜。
他就是他,海涅就是海涅,马克思偏爱海涅,并不能因此误解比马克思大二十多岁的他海因里希·海涅。
海涅,是人,他倒下了,因病而倒下了,然而海涅是海涅,他作为垂死的斗剑士作出最后的一搏,他在临终前,行将就木前,将死神呼唤他的声音,变成诗的音响,把骨头敲击变成节奏,将他忽闪颤动的生命之光再一次设计成微笑的亡灵。
海涅,一个伟大的德语诗人,一个不朽的精灵,就在1856年2月17日被一只蝴蝶引去,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去寻找那永恒的夜莺,留下了他的肉体在蒙马特尔公墓安息。
海涅:由你而始,随你而终 | ||
马文韬 | ||
|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诗歌创作历程
19世纪上半期,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但德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全国分裂为许多邦国。这种分裂状态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德国所面临的仍然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海涅的创作,猛烈地抨击了反动的封建制度,歌颂了民主革命,有些作品还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他的作品在德国人民为祖国解放和统一而进行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①。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S226;威廉&S226;施莱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待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与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愿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音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至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1826)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述了山区矿工的劳动与生活。在第二部《观念——勒&S226;格朗特文集》(1826)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璐珈浴场》(1830)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在第四部《英国断片》(1831)中,作家描绘了豪富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掠夺。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1830年8月初,海涅在黑尔哥兰听到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消息,兴奋地写道:“……我是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我唱一首战歌,……语言像是燃烧的星辰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茅舍……。”他充满革命激情,还写了著名的革命的《颂歌》。这次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海涅的革命精神,坚定了海涅的革命信念。
海涅的革命倾向,受到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烈的迫害。怀着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他于1831年5月移居巴黎。在巴黎,他结交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乔治&S226;桑以及流亡到巴黎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接触到欧洲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和圣西门的弟子来往,使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法国的现实打破了他对七月革命的幻想,使他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欺骗性,认清了七月王朝的阶级实质。从移居巴黎一直到40年代初,海涅致力于研究法、德两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写了大量的政治与文学论文,这些论文带有前所未有的战斗激情和革命锋芒。他为德国报纸写的评述法国政治与文学斗争的政论文章,后来辑成《法国情况》(1832)专集。同时他还为法国报纸撰文介绍德国的政治与文学情况。在《论浪漫派》(1833)一文里,海涅从浪漫派文学、政治、宗教三者的关系中,剖析了德国浪漫派的反动本质,指出蒙昧主义是反动阶级进行统治的武器和支柱,主张文学与现实密切结合,热情地歌颂歌德与莱辛。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海涅的文学观点。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3—1834)一文中,他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分析批判,同时也非常锐敏地觉察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意义:“我们先完成我们的哲学,然后完成我们的革命。……革命力量是通过这些学说发展起来的。”海涅的这种历史洞察力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S226;海涅。”①
40年代初期,德国同整个欧洲一样进入了1848年的革命酝酿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德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公开地尖锐化了。1844年爆发了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的纺织工人起义,德国广大的工人阶级已经被穷困、压迫、失业以及这次起义所惊醒,开始争取阶级解放的斗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在思想上、组织上反对现存制度的斗争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办了《莱茵报》、《德法年鉴》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支持欧洲的革命运动。这种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斗争,给海涅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内容与特色。1843年12月,海涅在巴黎认识了马克思,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海涅的思想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引起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的显著变化,使他的创作在4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海涅写出了他一生最成熟的作品——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时代的诗》的大部分。《时代的诗》中有几首含有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恩格斯称赞道:“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S226;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①
在短诗《等着吧》(1844)中,诗人向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统治提出了大胆的挑战,预言它们的必然灭亡:
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
甚至把一些檞树吹倒,
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
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是为声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而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海涅在诗中没有单纯吟咏工人的苦难,而是表现工人阶级对统治者与剥削者的强烈的阶级仇恨和不可遏止的愤怒。诗中的工人形象是自觉进行斗争的战士,是旧世界的掘墓人,他们将三重的诅咒织进了埋葬德意志的尸布,表现了工人阶级埋葬旧世界的巨大决心: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织工们投向上帝、国王和祖国的三重诅咒,正是德国统治当局要人们拥戴的东西。三重诅咒,标志着海涅同德意志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伦理体系的彻底决裂,以及对这些罪恶势力的讨伐。全诗语言朴素简洁,节奏铿锵有力。由于侍人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全诗洋溢着鼓舞人们去埋葬旧世界的巨大思想力量。恩格斯给了这首侍以很高的评价:“这首歌的德文原文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①,并亲自将它译成英文。
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无耻叛卖而失败了。这使海涅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想破灭,加以病情恶化,瘫痪在床,从此他脱离了现实的革命斗争,陷入了深沉的苦闷。这时期的抒情诗集《罗曼采罗》(1851)就反映了他在革命失败后的不知所向的彷徨心境,并且“回到宗教思想与情感里来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并未被完全摧毁:“我的心摧毁了,武器没有摧毁,我倒下了,并没有失败。”在他晚年的诗作中,依然保持了对封建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的讽刺与谴责。在《1649—1793—????》(1855)一诗中,海涅深刻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对贵族、对皇帝根深蒂固的卑躬屈节的奴性。英、法资产阶级分别于1649年和1793年处死了他们的国王,而德国不知什么时候才会爆发革命,处死他们的国王?由于德国人的“情深”,就是将来将国王送上断头台时,也一定是按国王的礼仪毕恭毕敬。诗人对德国资产阶级的讽刺是何等辛辣!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1854年他在《卢兹提亚》法文版序言中,一方面表达了他坚信未来属于共产主义,同时又说出了他对共产主义的疑惧,担心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会毁灭掉自己的诗歌。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对未来的共产主义表示赞同,这是难能可贵的。
海涅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1843年10月海涅在法国流亡12年之后第一次返回德国的产物。相隔12年多,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国,但出现在诗人面前的祖国,依然是四分五裂、停滞不前,封建反动统治依然如故,进步的社会运动惨遭镇压。对此,海涅极为愤懑。在长诗中,海涅利用梦境、幻想、童话与传说,对德国的封建反动制度进行揭露、讽刺与鞭挞,指出它腐朽、没落、灭亡的必然趋势。德国的现存制度是那样的腐朽与落后,而德国的反动政府还企图用假象、伪善与诡辩来掩盖自己的腐朽,将德国的封建制度长期保存下去,这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般的幻想。既是幻想,就必然要破灭,德国的现存制度是注定要灭亡的。这就是长诗题目的寓意所在。诗人又用一切生机都已死灭的萧条的冬天来象征德国社会的昏睡与停滞,所以在“童话”之前冠以“冬天的”形容语。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一篇诗体游记,共27章。海涅通过叙述他在祖国土地上的一次旅行,反映了德国的现实。第一章开始写诗人经过12年流亡生活回到祖国时的激动心情,但诗人听到的依然是反动浪漫主义绝望的曲调。
《莱茵报》
与之相对立,诗人唱出了一支宣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歌”。从第二章开始,诗人就对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特别是对普鲁士的政府、军队、天主教会、德国的自由主义派别和庸俗的资产阶级市侩等进行攻击。长诗的结尾与第一章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信念:“伪善的老一代在消逝”,“新一代正在生长”。长诗结构严谨。
长诗抨击了德国的、特别是普鲁士的封建统治,抒发了诗人对它的刻骨仇恨。普鲁士与沙皇俄国结成“神圣同盟”镇压革命,摧残进步势力,复辟封建制度。普鲁士反动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专制主义,控制和操纵德意志联邦议会及其他各邦,是德意志联邦实际上的统治者。海涅对它充满了深刻的敌意。长诗无情地揶揄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在戏谑性的描写里暴露了普鲁士豢养的军队、宪兵的愚昧与顽固,并尖锐地揭露出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科隆大教堂是禁锢人民精神的牢狱。尤其引起诗人痛恨的是普鲁士国徽上的鹰,它是反动普鲁士的象征。诗人发誓这只鸟一旦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揪去它的羽毛,切断它的利爪。诗人号召受到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莱茵人民对准它进行射击,并希望人民起来用暴力推翻普鲁士的反动统治。
长诗通过封建帝王的幽灵——红胡子大帝的传说,抨击了弥漫于德国社会的反动倒退的逆流,批判了德国的自由主义派别。红胡子大帝的传说在德国广为流传,封建反动统治者用它来美化君主制,流露出他们妄想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来统一德国的反动企图。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完全把他们统一德国的幻想寄托在普鲁士君主身上,因此红胡子大帝就成了他们梦想中的皇帝。他们企图以“中古的妄想与现代的骗局”的混合物来欺骗人民。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也梦想德国人民可以通过一个君主来得到统一和解放。在长诗中,海涅通过梦中与红胡子大帝的对话以及对它周围环境的描写,以极其尖锐的讽刺形式,戳破了这个浪漫主义梦幻性的传说,使它露出了君主复辟的反动内容。诗人还对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国粹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唱出了皇帝早已过时,“没有你我们也将要解救自己”这样光彩夺目的诗句。
长诗通过汉堡守护女神的形象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庸以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长诗中汉堡守护女神汉莫尼亚的形象,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汉堡是个自由城,资本主义发达,但资产阶级并没有进行革命的勇气与毅力。“德国的资产者知道,德国只不过是一个粪堆。但是他们处在这个粪堆中却很舒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粪,周围的粪使他们感到很温暖。”①汉莫尼亚美化德国的过去,对于它的逝去表示惋惜:美丽的诗正在消逝,人们再也享受不到沉思的寂静和牧歌的幽情。她并向诗人夸耀现在“我们正在进步”,书报检查也不再严格,儿孙们吃得饱、喝得够。由于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妥协与合流,那么德国的将来,必是三十六个“粪坑”的继续存在,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臭气。这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所希望的。与之针锋相对,海涅指出:“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来治疗德国的“重病沉疴”,表明要用革命手段变革社会的态度。长诗抒发了诗人盼望德国革命早日到来的迫切心情和做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诗人回到祖国,听到的依然是消极浪漫主义用来欺骗人民的“断念歌”与“催眠曲”,与之相对立,诗人唱出了一支新的歌,更好的歌,号召人民不要再等待什么“天国的幸福”,而要在地上建立起天国:“我们要在地上幸福生活,我们再也不要挨饿。”诗人热烈期望欧洲革命的到来。对祖国与欧洲未来革命的向往,使诗人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在第六、七章里诗人通过“黑衣乔装的伴侣”深刻表达了思想必须见诸行动,以及通过暴力推翻封建反动统治的革命思想。第十二章中,诗人回击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他的诬蔑,表明了自己忠于革命的立场:“我永远是一只狼,我有狼的牙齿和狼的心”,“我是一只狼,我也将要永远嗥叫,跟着狼群——。”在最后一章中,诗人表达了旧时代正在消逝,而新时代正在生长的信念。
这部诗体游记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在描写德国的现实时,时时飞腾到幻想的境界、又不时地回到现实生活的描绘中来。现实与幻想相交织,构成了长诗十分独特的风格。在长诗里,诗人写了那么多的梦境与幻想,但这些梦境和幻想却是植根于现实基础上的;从梦境与幻想中可以看到德国的现实与诗人的思想。由于描绘的是幻境,诗人就可以写得更大胆、更无顾忌。在幻想中,诗人可以说出在描绘社会现实时所不便说的话。幻想是诗人思想与愿望的体现。但也有不少幻想是由于诗人对事物缺乏明确、具体与科学的认识,因此只能借助于朦胧的浪漫蒂克幻想来表现。
在长诗中,诗人对德国社会黑暗丑恶的现象和各种代表人物,如关税同盟、关税制度、骑士制度、普鲁士的反动统治者、军队,“死人、王者、圣贤”,教会、宗教、僧侣,容克贵族、御用文人、民族主义者、国粹主义者、市侩等等,进行了尖锐、辛辣、广泛而又深刻的讽刺。它的锋芒达到了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威力。虽然都是讽刺,然而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表现了不同的风格。但不论是幽默的也好,挖苦嘲弄的也好,暴露的也好,轻蔑的也好,目的是一个:把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腐朽反动的本质揭露出来,并加以摧毁。由于讽刺的运用,大大加强了长诗鞭挞、批判封建反动制度的力量,增强了长诗的战斗作用。总之,作品中巨大的讽刺力量来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深刻的憎恨。
长诗既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强烈的仇恨与憎恶,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但是海涅始终没有突破资产阶级民主派世界观的局限。在长诗中,他所歌唱的没有剥削的新社会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他虽然提出了“我们也将要解救自己”的思想,却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对未来新时代的信念也是朦胧不清的。同时,由于诗人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在长诗中,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形象,看不到诗人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与反映。不论是对腐朽的君主制度的强烈憎恨,对自由派资产阶级的无情嘲笑与鞭挞,还是对宗教僧侣虚伪反动面目的深刻揭露,诗人都是以个人身分出现的,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因此诗人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常常感到力量不足,成功无望,“我战斗,并不希望胜利。”这种思想必然给长诗某些部分染上阴沉的色调。长诗由于对旧制度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因而洋溢着批判的战斗的精神,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由于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缺乏震撼人心、鼓舞人们去斗争的雄伟气势和艺术力量。
今天今天,海涅以他的全部诗歌作品在德国的文学界、学术界和新闻界被尊为伟大的德国诗人。他的故乡杜塞尔多夫大学自1988年起冠以他的名字。阅读海涅诗歌作品可登陆如下链接:
http://www.bookfree.com.cn/shige/gw-hn/
(少年的烦恼、抒情插曲、怀乡曲等等)
http://www.hongen..com/edu/shfz/ywxz/sn030403.htm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