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与薛法根老师商榷《狐假虎威》一文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读薛法根老师《重论阅读教学四个环节》有感(《小学语文教师》2009增刊)

余金元

读《小学语文教师》2009增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艺术专辑后收获颇丰,不时被薛法根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所惊叹,诚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中国终于有了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惊叹之间,阅读之中,也找到了一丝困惑:薛法根老师在《重论阅读教学四个环节》一文中说“当然,对课文的阅读价值不要误读。比如《狐假虎威》,有学生读出狐狸是聪明的,应该向它学习。教师居然大加赞赏,以为这是“阅读创造”和多元解读。学生误解文本的本意是正常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学生也是在这过程中获得成长的。而教师的肯定和赞同就不正常了,因为这将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观,给学生作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见《小学语文教师》2009增刊15——16页)

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狐狸有错吗?狐假虎威的文本故事和狐假虎威的比喻意义是一致的吗?在《狐假虎威》一文的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二者矛盾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今天的人们又是怎样活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呢?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事情的起因是源于一道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学完《狐假虎威》后,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甲:“不要仗势欺人……”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篇寓言还告诉人们,狐狸虽然狡猾但非常聪明,也值得学习……。”

师:“狐狸也值得学习吗?”

生乙 :“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骗了老虎,说明它很聪明,保护了自己,所以,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可你想想,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生乙:“我……我认为这两个都有。”

师:“可多数人会怎样认识?”

生乙:“反正……反正我是这么认识……”

师:“一篇课文怎么能有两个一反一正的答案,你说呢?”

生乙无可奈何地坐下……

试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且看且思

学完《狐假虎威》后,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甲:“不要仗势欺人……”

(思:这孩子真聪明,他怎么一下子就知道了成语的比喻意义。转念一想,课文中的狐狸没有仗势欺人呀!狐狸只是仗着老虎的势力欺骗老虎而已。)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篇寓言还告诉人们,狐狸虽然狡猾但非常聪明,也值得学习……。”

(思:这位同学能发现狐狸被老虎抓住的时候是那么的临危不惧、多谋善断。)

师:“狐狸也值得学习吗?”

(思:狐狸就是坏的吗?狐狸也有好坏之分,文中的狐狸伤害别人了吗?为了生存想出办法进行正当防卫,何错之有?在《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夺取乌鸦的肉,狐狸是坏的,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常常不好,故有此问。)

生乙 :“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骗了老虎,说明它很聪明,保护了自己,所以,也值得我们学习。”

(说得好,具体写出了狐狸为什么也值得学习。)

师:“可你想想,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事有轻重缓急,这位老师提法似乎不错,但他想将孩子的思想引向何方呢?教参上说这篇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仗势欺人,教参上写的对吗?)

生乙:“我……我认为这两个都有。”

师:“可多数人会怎样认识?”

(我们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但多数人的意见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多数人的想法难道就对吗?该教师对学生乙的意见没有否定,但有追求教参答案的意图,担心别的老师会批错,看来对阅卷老师还不放心,分数在老师的心目中相当重要。)

生乙:“反正……反正我是这么认识……”

师:“一篇课文怎么能有两个一反一正的答案,你说呢?”

(孩子在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如果说正的意见是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那么反的意见是告诉我们面对敌人要临危不惧,这两者矛盾吗?一篇课文不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吗?)

生乙无可奈何地坐下……

(思:用词是无可奈何,不是垂头丧气,也不是愤愤不平,生当时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表情,进而揣磨学生的内心世界。该教师接下来会怎么教呢?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终止,到此,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仍是矛盾,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是引向教参上的唯一答案(不要仗势欺人),想方设法让学生钻进自己预设的圈套呢?还是经过一番辨析,有精彩之处呢?)

三、争论与思索

1.正确的价值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有教师认为本文的正确的价值观应是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寓言的寓意就是这个,狐狸的行为是错的,不能因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失去正确的价值观。而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不矛盾。在狐假虎威的文章中,我们看不出狐狸坏在哪里,从“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狐狸大摇大摆的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这些句子中,我们分明看到的是它为了引起百兽的注意,告诉百兽:我身后有只大老虎,你们赶快逃吧,只有逃才能躲避老虎的迫害,也只有百兽逃了才能骗过老虎,救下自己。我们看不出狐狸仗势欺人,此时的狐狸目的是救自己,它还顾不上欺骗百兽。面对凶恶的敌人,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并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狐狸有错吗?狐狸没错只有狡猾而已。我想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至于教参上写的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这只是一个做人的准则。它和文本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它可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特殊的语意,也可能后来这个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2.提出重编故事

也有教师以为狐假虎威的故事与寓意(不要仗势欺人)不符,应该改编故事,如可以写成狐狸经过花言巧语逃过虎口后,它打起了坏主意,利用那一次的特殊经历去欺负各种小动物,这样可以与狐假虎威的寓意相吻合。

故事该不该重编呢?笔者以为作为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流传很久,妇孺皆知,实没有改的必要,如何破解狐假虎威的比喻意义和文本故事这一矛盾呢?笔者决心继续探究下去。

四、后继探索

1.成语出自何处?

狐假虎威:语出《战国策·楚策一》: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通俗的说法:

狐假虎威,昭奚恤借威宣王战国时,楚宣王在位,北方的诸侯国并不怕他,却害怕他手下的大将昭奚恤。有一天,宣王乘昭奚恤不在时,问大臣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臣们担心得罪昭奚恤,都不敢言语。有位叫江乙的大臣,平时怨恨昭奚恤,这时凑上前对宣王说:“大王,北方的诸侯国惧怕的其实是您的军队,而不是昭将军。”

宣王不明白江乙说的是什么意思,叫他说得再明白点。江乙先给宣王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山林中有只威风八面的老虎。有一天,这只老虎到外面找食物,抓到一只狐狸,打算把它吃掉。这时,狡猾的狐狸却不慌张,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说,“你不敢吃我,因为天帝派我来做百兽之王。你要是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旨意。天帝怪罪下来,你决不会有好下场!”

老虎认为自己是山林之王,没有认见了自己不害怕的,从没有听说过什么百兽之王。再说,这只狐狸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老虎心里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

狐狸看出老虎拿不定主意,又接着说:“你要是不信我的话,就跟着我去走一趟,看看山林里的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逃跑。”

老虎真想见识见识这只“百兽之王”,于是决定跟在它后面到山林中去走一趟。不出所料,它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野兽不分大小都跑得远远的。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果然不错,但是它哪里知道,实际上百兽害怕的是威风八面的它自己,才一见面就跑得老远,而不是惧怕假借百兽之王名义的狐狸。

讲完故事后,江乙接着对宣王说:”现在大王拥有五千里土地和上百万兵马,把管辖权和指挥权都交给了昭将军,因此,北方的诸侯国才怕他。但是,它们怕的是大王交给他的兵权,正如山林中的百兽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

宣王听完江乙的这番解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2.江乙何许人也?

江乙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为什么把昭奚恤比做狐狸呢?大家先看了下面的内容,看后你就会明白了。

故事一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乎?愿王勿往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人愿两闻之。”

【译文】

江乙想在楚国诽谤楚令尹昭奚恤,他对楚王说:“大臣结党营私,国君的地位就危险;大臣勾心斗角,国君的地位就安稳。大王您也知道这一点吗?希望大王不要忘记这一点,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说别人的好话,大王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楚王说:“这是个君子,我要接近这种人。”江乙说:“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大王您认为这个人怎样?”楚王说:“这是个小人,我要远避这种人。”江乙说:“这么说来,有儿子杀死他父亲,大臣杀死他国君的,但大王终究不曾知道,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您只喜欢听别人的好话,而不喜欢听别人的坏话的缘故啊!”楚王说:“好,我两方面的话都听。”

故事二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原文】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曰:“诺。”昭奚恤曰:“山阳群无功于楚国,不当封。”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译文】

大臣江尹想在楚王面前毁伤楚令尹昭奚恤,可是力量不足,所以,他就为当时在楚国的魏国山阳君请求封地。楚王说:“可以。”昭奚恤说:“山阳君对楚国没有功劳,不当受封。”于是,江尹就得到山阳君的支持,与他共同来毁伤昭奚恤。

故事三

江乙恶昭奚恤

【原文】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译文】

江乙诽谤楚令尹昭奚恤,他对楚王说:“有人因为他的狗凶猛有力,就很喜爱它。这只狗曾往井里撒尿邻居看到狗往井里撒尿,要去告诉它的主人,狗怨恨他,就堵在门口要咬他。邻居怕狗咬,就不能进去告诉它的主人。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时,楚国如果进攻魏都大梁,就可以攻下。但昭奚恤收受了魏国给他的宝器,我住在魏国时知道他受贿的事,因此昭奚恤常常忌恨我,不让我和大王见面。”

3.江乙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想说明什么?他有什么深意吗?

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昭奚恤当时乃是楚国的相,江乙则是魏国派去楚国的奸细。

(1)、江乙初到楚国,见楚王,问王如何看人。王曰:好扬人之善者,近之;好扬人之恶者,远之。闻功则喜,闻过则悲乃是人之常情,楚宣王也不能免俗。但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偏颇性。江乙则言之:王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道理上,江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其动机却是为了日后能在楚王面前进昭奚恤的谗言!可见其用心险恶,用计之深。

(2)、一日,楚王问群臣北方各国是否很害怕昭奚恤。江乙一听,认为机会到了,于是告诉楚王一个很著名的寓言-----狐假虎威。他讲故事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杀人,杀昭奚恤。将楚王比喻为威镇山林的老虎,而昭奚恤则是假借楚王的威名来力压北方各国。寓言是战国谋士常用的一种手段,它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其效果往往意想不到的好。江乙借这个故事,一方面把楚王捧上了天,另一方面贬低了昭奚恤,妄图杀人与无形之中。幸亏楚王既贤明又有自知之明,王曰:北方各国的确是怕寡人和楚国的百万军队,可是如果没有昭奚恤,又何来寡人的今天和如此强盛的楚国呢?

(3)、江乙从此被楚王排斥在朝廷之外!后来赵魏开战,江乙总算有机会见到楚王。于是又一个故事出现:某人养狗一只,甚得某人欢喜。一日狗尿于某人家的井中,被邻居所见。邻居欲告某人,狗为免受惩罚,狂哮于门,让邻居不入。某人终不得知。江乙诬陷昭奚恤在赵魏之役中收受了魏国的贿赂,而因为自己是魏人,因为怕自己向楚王报告此事,于是阻挠自己见楚王。江乙首先将不能得见楚王的原因驾祸到昭奚恤身上,同时又对昭奚恤的位高权重以谋取私利进行了诬陷,用心何等险恶呢!

4、从寓言与笑话的发展中探究狐假虎威的意思

在我国,笑话出现得很早。先秦的经书、子书、史书,例如《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典籍中,都有不少笑话保存下来。

早期的笑话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

首先,它们往往与寓言的关系很密切,本来就同寓言一样,被作者利用了来说明一个观点或阐述一条哲理。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孟子对公孙丑论述善养“浩然之气”时用的,以说明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欲速不达。

再比如,《韩非子·五蠹》讲的是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论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道理,指出社会的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谓“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于是作者采用了下面这则笑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了。接下来作者还总结说:“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见这则故事决不单纯为了嘲笑守株待兔之人的愚蠢,而是与作者的政治观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像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本来就同寓言一样,被作者利用了来说明一个观点或阐述一条哲理。但是它们有情节,或诙谐、或滑稽、或嘲讽,引人发笑,所以它们也是笑话。

其次,我国早期的笑话并不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所轻视,他们在担负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把笑话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武器。

不可否认,早期的笑话中有许多在民众中流传已久,后来被文人写进自己的著作中,用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但也有不少是文人或士大夫在发议论时直接创作出来的。例如《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不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这就是“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出处。从《战国策》原文看,这个故事极可能是江乙为了说明“北方之畏昭奚恤”的原因而随口编出来的。他身为朝臣,并不觉得用这样的笑话或寓言说明问题有什么不好。事实证明,这则笑话的运用,确实十分成功。否则,要说明北方诸侯实际上是害怕楚王及其甲兵的道理,不知要费多少口舌,而且不一定能讲得这样生动透彻。

可见,“狐假虎威”这个故事是江乙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编的故事,本义并没有告诉我们不要仗势欺人。

五、教学感言:

(一)、追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对于狐假虎威寓意的探讨笔者花了一些时间,我想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成语的意义也要费一些周折,追寻真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在教学当中,探索的过程是灵魂,结论仅仅是一种躯壳。语文归根到底是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的光环贯穿在整个过程当中。在此例的教学当中可否不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直接讲出后来的比喻意义呢?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如:小朋友,直到现在,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还经常运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请看下面几个片段:

1.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2.于是,聪明的金纺便借用“狐假虎威”战术,在奥妙广告之后附带宣传金纺,巧妙地引导消费者,这对奥妙和金纺来说是双赢。

3.女儿是狐狸,我是老虎。在一次玩耍中,女儿就狐假虎威了一次。那次她与她的玩伴可能发生了不愉快,孩子间开始你骂我我骂你,其中的一个孩子骂她是小混蛋。机灵的女儿,不知是哪根筋起了作用,居然把我给用上了。她对那孩子说,你骂我小混蛋,那我告诉老混蛋去,说有人在骂你老混蛋。这一招果然有效。因为那孩子正好是老混蛋的学生。女儿事后对我说,爸爸,这就是狐假虎威吧。

要求学生说一说“狐假虎威”在上面情境中的意思。

(二)、我是教师,我要呼吸到每个孩子的气息。

语文的人文性也包含着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解读文本。而不仅仅是从教师的理解角度去解读文本,更不是单纯的传授书本上面的结论。进一步说,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不仅仅是从教师的角度看是否尊重学生,也要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否尊重学生。比如课堂上让一个书读的不好的同学反复读,对学生究竟是一种关怀还是一种伤害?这很难说,结果怎样我们可以去问问那个读书的孩子,还有在教室里一起上课的其他孩子。(可否课后帮帮他?有没有损害其他孩子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不仅要学会倾听个别孩子的声音,也要学会倾听群体孩子的声音;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观察,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等等,进而体会个别孩子和群体孩子的心声。想到此,我用一句话告诫自己:我是教师,我要呼吸到每个孩子的气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4321.html

更多阅读

读《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一书有感

从一个小小的PVC(聚氯乙烯)塑料粉厂到一条完整的石化产业链,从米行经营者到赫赫有名的台湾首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是王永庆传奇人生的真实写照。王永庆和他的经营思想也成为人们争相探究的焦点。在众多研究者之中,清华大学提

转载 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 力闻

原文地址: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贴回复作者:《长安夜话》知音说来真巧,这期《新周刊》我一看封面“青年导师”,便当即买下、并当即就想到了我们的“力闻老师”——力闻老师完全可以上这期封面、并且当之无愧!

转帖:文友花马甲对本人《这辈子做好您儿子》一文的赏析

《这辈子做好您儿子》刘正权父亲不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一直不是。文章开篇第一段:先抑。现在社会表扬,吹捧太多,而质疑,猜测也多,相对来说先抑的写作手法,更能吸引人。同时,也为后面感情的抒发留留了一个伏笔。   这跟他的目不识丁无关,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近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的原山西省霍州市委书记王月喜,出生在临汾市尧都偏远山村的贫寒家庭,从小“衣不遮体、食不饱肚”,几乎没穿过袜子,只有几双布鞋,“几个指头还经常露在

声明:《转载:与薛法根老师商榷《狐假虎威》一文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网友痛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