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鉴定意见与刑事错案

——兼论鉴定意见的审查规则

胡铭,冯姣

(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实证研究显示,鉴定意见错误极易导致刑事错案的发生。鉴定意见错误的主要原因包括检材受污染、鉴定不及时、鉴定技术有限、鉴定人的疏忽以及鉴定意见造假等。完善鉴定意见的审查规则,应从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双重管道入手,以构建错案防治的重要路径。形式上的审查,包括鉴定人的资质、鉴定人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鉴定事实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等,由法官自由心证。实质上的审查,包括鉴定的程序、方法、分析过程是否符合本专业的检验鉴定规程和技术方法要求。新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鉴定人出庭制度和专家辅助人制度,是改变鉴定意见书面审模式,推动实质审查的关键。

关键词:鉴定意见;刑事错案;审查规则

试论分析判断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关系的基本方法

孔春晓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分析判断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是从遗留在现场上的各种痕迹中分析、判断和确定作案人作案时遗留的犯罪痕迹。直接分析法、排除分析法、比对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是分析判断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关系的四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分析判断;现场痕迹;犯罪行为;关系

论警察形象塑造

刘勇

(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警察形象体现的是警察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警务工作获得党和政府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不良的警察形象则会极大地影响警务工作效能。当前的警务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监督管理和保障工作不到位、社会环境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损害警察形象事件频发。警察形象的塑造,应从明确警察形象的内涵和影响警察形象的因素出发,把提升警察自身素养作为基础,内强素质、外强宣传,使警察良好的形象深入民心,使警务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树。

关键词:警察;形象危机;形象塑造

论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侦查辩护的规制

李荣辉,杨莉莉

(新疆警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对惩处恐怖活动犯罪的程序予以立法规制,但“恐怖活动犯罪”的基础定义不清导致了处置和理解混乱,根据《反恐怖决定》按类罪理解,实现定义的统一。在恐怖活动犯罪的实然层面,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政策逐渐趋严;在应然层面,维护更大的公共利益需对私权克减,但又需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不得侵犯,遵守底线。恐怖活动犯罪的特点决定了在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的侦查辩护权应有所限制,主要表现为辩护委托权、律师辩护会见权、帮助权、通信权、阅卷权、调查权、豁免权等权利的限制。

关键词:恐怖活动犯罪;侦查辩护;规制

同意搜查制度比较研究

宋志军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搜查分为同意搜查与强制搜查。经犯罪嫌疑人或其他相关权利人同意,侦查机关在没有搜查证或令状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人身、住宅或办公场所进行搜查,并可以保全证据为目的将相关的资料、物品进行扣押,即为同意搜查。同意搜查体现了侦查程序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对抗与合作的平衡,是刑事诉讼合意的的体现,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域外同意搜查制度进行比较,深入探讨同意搜查的基本理论、合法同意搜查的构成要件等基本问题,为我国建立同意搜查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搜查同意搜查自愿性

建设警察安全文化初探

李婧,詹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摘要:警察是一种伴有职业危害的高风险职业,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工作任务使民警时刻面临危险。现阶段,我国警察安全防范意识和排除职业风险能力不足,这不仅是由于警察职业安全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更主要在于警察安全文化建设十分薄弱,民警安全价值观念严重缺乏、对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宣传力度较低等,从而导致对于警察职业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低下。本文通过对安全文化、健康管理相关理论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警察安全文化现状,提出几点构建警察安全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安全文化;警察职业伤害;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

论秘密侦查的伦理底限

李明1,左勇2

(1.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秘密侦查措施对司法伦理会带来严重的冲击,可能动摇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滋长执法人员滥用权力并降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基于利益权衡、打击犯罪的需要以及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对这种冲击有一定的许容性。但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能违反基本的职业伦理,也不得违反基本的社会伦理,对严重冲击司法伦理的应当进行制裁。

关键词:秘密侦查;司法伦理;职业伦理

评新《刑事诉讼法》中的“技术侦查措施”———以秘密侦查理论为基础的反思贾志强,闵春雷(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摘要:新增的“技术侦查措施”一节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亮点之一,很多方面的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新增的本节当中,几个值得进一步明确或完善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秘密侦查是技术侦查、卧底侦查、诱惑侦查、控制下交付等特殊侦查手段的上位概念,本节以“技术侦查措施”作为标题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秘密侦查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将其纳入刑事诉讼法的轨道之上具有必要性,这也是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增加“技术侦查措施”一节的重大进步意义之一。但本节内容较为粗糙,特别是在具体侦查行为的种类、适用条件、批准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致使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欠佳,本节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关键词:秘密侦查;侦查;侦查法治化刑事错案预防与纠错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张氏“叔侄强奸”错案的启示董邦俊,邱加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法治是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佘祥林案、叔侄强奸案等错案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深深思考,而错案侵蚀着法治的精神,扭曲了法治的灵魂。在目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下,必须通过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来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基于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司法实践中错案又不可避免的发生,因此及时纠正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错案发现不自觉、错案纠错不及时、申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司法公平和正义。坚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推动刑事错案纠错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刑事错案;现状;原因;证据规则;检察监督;纠错机制论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刘德法,刘聪(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首要分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的必备要件,它来自于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有具体的法定刑。首要分子在聚众犯罪中和任意犯罪集团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属于共同犯罪人分类中的主犯,与主犯没有必然的关系。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追究聚众犯罪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关键词:聚众犯罪;首要分子;主犯;刑事责任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目标定位及专业技能培养辛大勇(山东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公安院校作为公安专门人才的“摇篮”,应以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契合点,协调好公务员应试准备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关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警察职业意识,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关键词: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专业技能;教学方法论违法性的信条学功能和根据马 聪(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违法性的信条学功能在于出罪而非入罪。违法性判断的基础性根据应当是行为的社会正确性。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缺乏出罪思维。为此,应当引入违法性的出罪功能和社会正确性根据,从而推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朝着更加完整、规范和准确的方向发展。关键词:违法性;信条学功能;出罪;社会正确性;犯罪构成论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理念误区及其修正左坚卫1,李会彬2(1.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摘要: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构建仍然受限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实际上,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来处罚单位犯罪,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同时,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来衡量单位犯罪所处刑罚的合理性,其结论必然是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与理论应然状态的完全脱节。要走出这一误区,就应修正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理念,基于单位犯罪自身的特殊性来构建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系。关键词:单位犯罪;自然人犯罪;理念误区;修正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刑事政策何恒攀(铁道警察学院法律系,河南 郑州 450053)摘要: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定罪政策总体上表现为犯罪化。在未来的立法中,应纠正这类犯罪曾经存在的非犯罪化倾向,将拐卖14周岁以上男子的行为重新予以犯罪化。对拐卖妇女、儿童罪应坚持重刑化的制刑政策,但应适当注重“宽以济严”。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应坚持轻刑化的制刑政策,但该罪中的免责条款应予取消。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在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场合,应在严的基调下对某些犯罪人予以从宽处罚,而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场合,则应在宽的基调下对某些犯罪人予以从严处罚。关键词: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刑事政策;犯罪化;重刑化;轻刑化会见权的本与末葛同山(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摘要:会见权首先是犯罪嫌疑人的会见律师权。犯罪嫌疑人的会见律师权是宪法性权利,侵犯会见律师权所得的口供可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我国立法上规定会见权是律师的职权,理论上也是沿着律师会见权探讨问题。律师会见权作为职权效力较低,侵犯律师会见权难以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只能诉诸刑事诉讼程序外的救济。刑事诉讼法上确立犯罪嫌疑人的会见律师权,通过会见律师权保障律师会见权是正确的出路。关键词:会见权;会见律师权;会见交流权公安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及路径选择李传良(山东警察学院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公安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警察政治素养、警察职业知识、警察职业技能和警察职业伦理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搭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训练平台,通过网络模拟实战训练、社会实习,强化能力培养。关键词:公安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选择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模块化教学探析单卫华,丛燕(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公安院校的警察职业道德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学科。为了不断提高警察职业道德的教学实效,需要对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2010年开始,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方式逐渐转化为模块教学。实践证明,模块化教学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警察职业道德教学的时效,提升了警察学院学生践行警察职业道德的能力。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模块教学法欧洲恢复性司法概述:以比利时为视角袁小玉(比利时鲁汶大学犯罪学系,)巡处一体化警务机制研究叶元杰(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宁波 北仑 315800)摘要:巡处一体化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地区试行巡处一体化警务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健全制度夯实保障,对充分发挥这一新型警务机制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警务机制;巡处一体化;实践;思考从罪犯到地点: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单勇1,吴飞飞2(1.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 102206)摘要:街面犯罪的持续暴涨引发了各界对针对潜在罪犯的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犯罪地理学的发展、美国地点警务的日臻成熟与上述反思一道,促成了基于城市犯罪聚集热点的空间防控的兴起。犯罪的空间防控为警务应对的改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完善及防卫空间刑事政策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尝试与改良的契机。关键词:空间防控;犯罪地理学;犯罪热点;地点警务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趋势分析靳高风,解希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北京 100038)摘要: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仅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未成年农民工犯罪占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其中涉性犯罪、网络犯罪上升趋势明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给我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带来巨大挑战。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趋势对我国“命案必破”的检思魏明,周顺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我国公安机关在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与繁重的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背景下提出了“命案必破”,给基层公安机关提出要求。个别公安机关居然发生人为制造冤假错案的现象,引发了学界关注。本文对其提法的缘起、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及其理应采取的思辨对策展开探讨。关键词:公安管理;命案必破;缘起;反思;检省关于公安学一级学科框架下治安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张翘楚(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375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为网友爷就是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